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

古代选举制度古代选举制度是古代国家或政权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民主和公平原则,并起到了限制君主专权和确保政权的稳定的作用。
虽然不同古代国家的选举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致都遵循了一些相似的原则和程序。
古代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意味着每个民众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举过程,无论其阶层、身份、财富或社会地位。
这一原则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性,避免了阶级和特权的滥用。
平等原则也反映在选举的资格上,通常要求选民是具备一定年龄和公民身份的成年人,并排除了那些失去选举权的人,如罪犯、奴隶等。
其次是选举程序的透明和公开。
古代选举一般是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公众和选民的监督和参与。
选举会在公共场所进行,以确保选民可以亲自参与并见证整个过程。
在选举之前,通常会制定一些选举法规和规定,明确选举的程序和规则,以确保选举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古代选举制度还通常采用了间接选举的方式。
在很多古代国家中,直接选举是不可行的,因为古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民无法直接参与选举。
因此,间接选举便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举方式。
一般而言,区域或社会的代表会被选出来,他们再去选举更高一级的代表,最终选举出最高统治者或最高权力机构。
这种间接选举的方式既可以保证选举的程序和规则得到遵守,也可以确保选举的高效性。
此外,古代选举制度通常注重在选举过程中的权力制约和平衡。
为了避免权力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古代选举制度通常会设置一系列制约机制。
例如,在选举过程中可能会设立选举委员会或监察机构,监督选举程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
同时,可能还会通过设置选举前后的法律和制度来限制选举的结果对任何一方过于有利,以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平衡。
总之,古代选举制度是广泛实行于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
它以平等原则为基础,注重透明和公开的选举程序,采用间接选举方式,通过权力制约和平衡来确保选举的公正和稳定。
这些原则和程序共同构成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启发了现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举制度演变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周代选举制度。
在周朝,国家权力由天子掌握,但天子需
要依靠诸侯的支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因此,天子会在各个诸侯国之
间选择地位高尚、品德高尚的人才担任官职,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选举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和规范,重视品德和才能,并且以封建
贵族阶级为主要选举对象。
其次是秦汉选举制度。
在秦汉时期,选举制度逐渐与官僚制度相
结合,官员由国家掌握。
这种官僚选举制度具有更为多元化的选举方式,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包括各个社团、学派的内部
选举。
但是,由于选举过程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导致选举制度逐渐
脱离社会现实,失去了实际意义。
再次是唐代选举制度。
唐朝时期,采用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
的方式选拔人才,不再强调家世和地位,这种制度重视才能和知识,
为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遂成为中国传统选举制
度的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最后是明清选举制度。
明清时期,选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可以说
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巅峰阶段。
在这一时期,除了科举制度外,还
存在一些地方选举制度,如乡村自治选举。
这些选举制度形成了“群
众选举”的特色,增强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程,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然而,无论是
哪个时期的选举制度,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局限,需要我们反思和完善。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通过士人推举的方式确定国家的领导人。
这种方式被称为“择贤”或“举贤”。
古代中国普遍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士人手中,而不应该由出身贵族的人任意掌握。
因此,士人们通过相互推举的方式,选出最有能力和品德的人担任领导职位。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选举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贵族和士人们失去了原有的选举权力。
政权的转移和领导人的选举都由朝廷掌握。
尽管如此,朝廷仍然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考虑到士人的意见,不时地听取他们的建议。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再次发生了变革。
隋朝宣布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举办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合格者可以出任官职。
这使得士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并且具有更大的选举权。
4.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举制度更加民主化和程序化,功绩和品德成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5.近现代时期(1912年-1949年):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制度,选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普遍选举制。
在普选制度下,所有具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都有权通过投票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现代选举制度。
总结起来,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士人推举到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再到近现代的普选制度以及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这一演变揭示了中国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不断变化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中国古代选制度

中国古代选制度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举制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影响。
一、选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当时的国家统治者多为贵族,他们通过以宗族为单位的选举方式来选拔统治者的继承人。
这种选举方式称为“世袭制”,它主要通过继承原则来确定国家的统治者。
然而,由于贵族世代执政的问题,这种制度逐渐出现了不稳定和腐败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逐渐开始采用更加公正的选举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统治者开始通过择贤任能的方式来选拔政府的官员。
这种选举方式称为“举贤任能制”,它主要通过选拔有才能和政治经验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更加合理和透明,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选举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选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不断改革,选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选举制度也随之发展。
他通过举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强调了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种举荐和考试相结合的选举制度被后来的王朝广泛采用,成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重要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举方式。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巅峰。
这种制度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选拔人才,使得政治地位与出身贵贱脱钩,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更加公平和公正,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选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选举制度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渠道。
通过选拔有才能和政治经验的人才,中国古代政府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政治事务,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拔机制。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概述:
1.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选拔人才制度,它始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能力和知识水平。
2. 士人选拔制度:在古代中国,士人选拔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机制。
士人是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并取得一定学识的人。
朝廷会设立一些考试,以评估候选人的学术能力和品德,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3. 举孝廉制度:孝廉是指具备孝敬父母和廉洁自律品质的人。
在中国历代,朝廷会设立举孝廉制度,通过推荐或考试来选拔孝廉。
合格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称号和机会成为官员。
4. 选拔门第制度:门第指的是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一些朝代,家族背景对于选拔人才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朝廷会对具有显赫门第背景的人进行优待和选拔,认为他们有更好的家族教养和背景,适合担任官职。
5. 推荐制度:除了考试以外,推荐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社会名流、官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推荐有才能和能力的人进入官场。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都是为了选拔具备政治才能、行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他们修业期 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 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 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送中央应试。
2.考试的程序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部试) 、吏 部复试。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试,合
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天举行,称(3)吏部 Nhomakorabea试(释褐
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
准有“身、言、书、
判”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 科及第者就隶属吏 部,候派官职。
(二)考试的科目和考试的方法
1.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 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 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
2.八股取士
八股文统称制义,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分为起 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 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
气,并以程朱等注疏为准。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 书》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 限700字。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 监督和防弊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
憎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 无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后的科举制
第一节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 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 者” 。
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
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
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 叫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 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 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 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 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 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
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
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
而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三)及第后的荣耀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 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
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 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 “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
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
?”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
制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2.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增加了皇帝主持的
“殿试”,宋代科举遂为三级试 。即州试---省试----殿试。
3.赐出身及授官
宋代,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大致分为三甲五等,
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
南宋时又有变化,据《梦梁录》记载:第一甲
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 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 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臵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
学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
即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
程序已为四级。
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 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 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 营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 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 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 略和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
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
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
正式产生。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
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是乡贡。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进士科: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绅虽 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大约 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 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太 祖 宗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
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实行三年大比制, 遂成定制,并为明清所沿袭。
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 宴,称琼林宴。
4.强化科举法规
①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②确立弥封和誊录法
③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④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⑤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⑥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
誊
录
科举考试作弊
四、科举制度的完结 (一)明代的科举制
员进行甄别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
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 十三、十五日进行。分别考①经义、②本朝诏诰、 律令、③史事及时务策。
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
,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
,参加会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 《晋书〃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 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
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所谓“八损”: 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 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
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 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 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
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臵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
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 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 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 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 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乡试
子午卯酉 年八月初 九----十五 日(三场)
会试
丑辰未戌年 三月初九---十五日(三 场)
殿试
丑辰未戌 年四月二 十一日 (乾隆二 十六年成 定制) 进士
考期
中式者 出 身
举人
贡士
第一名 称 谓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1)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