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沿用(科举制)1、秦朝以前(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1、征辟。

征辟是自上而下选择官吏的制度,皇帝采取特征聘召的方式选拔有才学、名望资历的社会人才来做官,为的是笼络名流和搜罗遗才。

这种直接特聘的人才在当时最具尊荣,高官厚禄、来去自由,就算不愿意别人也不会勉强。

2、举荐。

秦朝实行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一种常见的人仕方式。

现职官吏既可以保举他人担任同级或下级官吏,亦可保举他人担任比自己官职高的职务。

但是保举人如果失察,将被罢官,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追究责任。

3、军功。

在秦朝,功勋爵制度主要为奖励军功而设。

由于秦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急需大批骁勇善战的军官,所以以军功博取赐爵,以爵位博取官职,这是当时最常见的仕途之一。

4、自荐。

毛遂自荐”的故事脍炙人口,自荐是一种常见的仕途现象。

当时许多“千里马”周游各国,寻求做官的机会,一旦受到伯乐的赏识,就可以成为低级官吏、客卿乃至将相。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3、每级考试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录取权相对独立于行 政,是否录取,朝廷大臣及地方上的其它官员不得过问。
(二)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和文化知识, 是官吏录用选拔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标准越来越趋向客观,是官吏选 拔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化的重要体现
荐举办法的弊病有三点: (1)荐举权掌握在少数高级官僚手里; (2)荐举标准在实际掌握上很难统一; (3)选用官员不是建立在对被选人进行直接考察的基础上。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 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制 各自的特点?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 演变规律?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 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 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 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 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 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 尚书”选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2、“客卿”、“食客”等制度3、军功授爵制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3)明经:通晓经义者(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三、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隋朝:起源唐朝:<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4、明法、明算、明字5、俊士:不经常举行6、……(共50多种)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五、宋朝:科举制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间的异同

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间的异同

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间的异同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这三种制度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有优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比较这三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之间的异同。

一、选拔范围和对象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人才选拔机制,始于汉朝。

这种制度主要是针对官吏的选拔,对象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道德品质高、身体健康的士人。

受到一些诟病,当时察举制虽然改善了官吏素质,但也很容易出现权贵门阀的干预,导致不公平。

九品中正制出现于唐朝,是对察举制的一种改良,主要是强调“中正”和“品德”两个方面。

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拔对象范围,除了士人以外,也可选拔下层民众,而且考试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但九品中正制的缺点在于,由于遵循等级制度,所以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等级,与个人能力与成就的关系不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掘。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最广泛的人才选拔制度,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选拔对象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基本相同,但是在资格要求和考试方式上有了更严格的规定。

科举制要求应试者必须要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选拔。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它是公开的、公正的选拔制度,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可以寻找到许多优秀的人才。

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注重仕途上升,对于其他领域的人才选拔不够完善。

二、考试方式和方式从考试内容和方式来看,三种制度也有不同之处。

察举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采用面试的方式,官员常常派出高级官员到各地察访士人,并把他们的经验和意见向上推荐,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当时考试内容更多地是看重个人的技术、经验和社会能力。

九品中正制的考试方式更加丰富了一些,主要是奏议和韵文两种方式。

奏议的出题范围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等领域,但由于它要求奏章必须东窗事发,不能触及底牌,因此答案都很模糊,主持考试的中正仅凭经验和技巧判断,导致出题人的判断很难保守公正。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军功爵制: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军功爵位制度,秦汉两代沿用,是根据军工而赐给爵位、田宅和食邑的爵禄制度。

2、察举制:西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具体做法是: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任中正官,察访散在各地同籍的已仕、未仕士人,并根据舆论,按照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从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

4、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废除于清末。

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

其中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②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③殿试:在宫殿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汉代选拔人才制度

汉代选拔人才制度

汉代选拔人才制度
汉代选拔人才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察举制: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正式推行
察举制。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征辟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即由皇帝或高级官
员直接聘请有才干的平民或低级官吏,授职或提职。

由皇帝亲自聘请的称为“征召”,其他官员聘请称为“辟除”。

3.上书拜官:上书议国政也可做官。

4.赀选:这是汉代选用郎官的方式之一。

在西汉初年,规定拥
有资产十万钱以上,而又不是商人的,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做官。

景帝时放宽限制,降为四万钱。

总的来说,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才干和品德为主,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人才。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考试制度。

自唐朝起,中国便开始实行考试制度,唐朝的“中招”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制度是一种贯穿中国历史的官吏选用制度,其优点是向社会招聘各种人才,为社会继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二、调动制度。

自秦朝起,就开始实行调动制度,即从现任的官吏中,按照绩效和表现,按照各项规则转任到其他地方的官府,以求加以激励、考察和提升,以及查究官吏的情况。

三、人事调任制度。

宋朝开始实行人事调任制度,规定官吏的考核和调任要有相应的规定,让官员依靠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得到调任。

它解决了以往官吏裙带调职的问题,有益于官吏能力的提高。

四、乡试制度。

乡试系清代实行的一种以地方为单位的官吏选用制度,它可以使学者参加乡试,面试,让有远见的人才得到选拔。

五、家族职位制度。

宋朝又开始实行家族职位制度,即按照家族的贡献,将官吏任命职位的一种特殊制度。

这种制度有助于各家族建立共同的责任感和努力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北齐· 儒林》中已 有举秀才、问方略、试经义而中第的例子。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它与其他选官 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切以程文法为去留”。 隋朝科举的科目不断增多,由开皇末年到大业年 间,从两科增为十科。但是隋朝科举制仍然留有 察举制的痕迹,不具备后世科举中的固定程式。
其他选官之法
01 荐举保任
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02பைடு நூலகம்征辟
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03 国子监生
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
04 门荫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
(比前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 清代称为荫叙。 05 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2、察举制的发展 两汉时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
汉文 帝 汉武 帝
西汉 后期
东汉
从现任官吏中 “举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
以儒术取士; 范围扩大到布 衣之士;增加 “孝廉”、 “秀才”等科 目
按人口比例察 举;官吏富豪 子弟居大多数
限年考试法; 察举在先,考 试在后
3、察举制的利弊 利
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扩大人才的来源。 第二,官吏任免权由中央专管,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三,设立多种名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 弊 第一,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 第二,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 风盛行。 第三,“门生”、“故吏”与荐主结党营私,垄断仕途。
分 封 制
按照宗法关系 进行层层分封
3.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为了争 霸,求贤纳士成为了各诸侯提高实力的重要手段。原 来的贵族不论是否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凭借宗法和 血统的关系,便世代霸占官职,享受爵禄,因而也滋 生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行为。为了达到富国强兵,各 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养士之风盛行。因此打破 世官,确立任用贤才的选官制度成为了当时的必然趋 齐 秦 赵 魏 韩 势。诸侯国具体事例如下: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二)察举的科目
九品中正制
1、兴起原因 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徙,考详无地。 其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强地主,又是鸿儒名士,他们把持 舆论,对官府察举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打破名士集团垄断 选举的局面,防止结交托请,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具体内容:在各州、郡、县择贤 有识鉴者为大、小中正,区别人物, 定为九品。人物的品级还因其现实表 现而有所变化。中正所定品级是授官 的凭据。三品以上能够进入仕途,三 品以下皆为卑品。但在门阀制度之下, 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的局面。
(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 形成了“童、乡、会、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
殿试 会试 乡试 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 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 书、知县(清朝) 录取后为贡士 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 官资格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一、中国选拔制度的产生 二、中国选拔制度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选拔职制度的意义
一 .中国选拔制度的产生
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 吏的规程。因此这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也 就是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中国选官制度。在此 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贤的方法,例如“禅让 制”,则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芽。
世卿制
1、世卿制的出现 世卿制的实行主要是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官 员由王或后任命,官职世代相袭。正如清人余正 燮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开国之人 及其子孙也”。王朝或诸侯国的重要行政长官由 至亲贵族充任,血缘、亲疏是任命的标准。这种 选官职是具有明显的“家天下”特征,所反映的 政治原则便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因此在这三 个朝代,几乎没有一个庶人能够跻身卿大夫之列。
生徒
学校考试 合格
省试
乡贡
觅举 乡、县 逐级考试
及第 取得出身 (做官资格)
铨选 (四才、三实) 不 合 格
出仕
论荐
唐朝科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开元礼、 童子科、道举、三 礼、三传、史科、制举 考试体例: 口试、帖经、墨议、策问、诗赋 唐朝科举的作用: 吸收寒人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 集权; 束缚思想,限制读书人的个性发展
(2)两宋科举 两宋科举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 熟的朝代。与唐朝科举相比,在打击结党营私、 扩大统治基础上的力度更大。 确立殿试 旨在打破座主、门生关系,避免舞权作弊。形 成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同 时规定“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已达到笼络书 生的效果。 取士不问家世 禁断公荐,禁止官僚乞赐科名; 设立“锁厅室”、“别试”限制世家子弟入
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 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 和诸侯国内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 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 世 宗 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垄 卿 制 断官职。 法

以血缘为纽带 分配国家权力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固定下来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
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 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 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
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臵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
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2、科举制的发展
(1)唐朝科举 唐代继承了隋朝科举并,将其制度化,几乎年年开考 。 在科举考试的选拔层次、国家主考的级别、考试内容及方 法、考试科目的划分、考试程序的制定、录取后何时授职 及起点官阶等方面都作了艰苦的探索,对实行了一千多年 的科举制具有奠基之功。 唐朝科考选官程序:
选士
选官
合 格
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 总结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举。”因此,总体上 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梨了世卿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
世卿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科举制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
大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
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 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中国历代中央官制
第一节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 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 者” 。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 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获得入仕资格
06 军功
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07 伎术入流
担任伎术官,如医术、占卜、图画、工巧等。
08 吏员出职
吏员考满后 ,可由低等吏职升为高等吏职,然后任官。
09
获盗赏官 元朝开始设立。
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袭到选贤的转变,为国家的治 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制度经历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为庶民进入上 层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稳定, 缓和阶级矛盾。 中国科举制度,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大借 鉴意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成为近代禁锢人民思想、维护腐朽的专 制统治的工具,尤其是八股文使读书人陷入空文,在一 定意义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童试
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 得乡试资格
注:举人除参加会试外还可参加拣选、大挑、截取做官; 中会试副榜者可酌情授官。
3、清末科举的终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 巨创之后,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 辛”“科举”清光绪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 制,标志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 考试内容上容纳了新学,以为国家求取具有“实 学”的“真才”。 1905年宣布停废科举。在此之后的为庆祝慈禧大 寿而重开的癸卯乡试和甲辰科会试成为了最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 科举制度随同封建王朝一齐湮没在中国历史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