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秦朝选拔人才的方式
1、征辟。
征辟是自上而下选择官吏的制度,皇帝采取特征聘召的方式选拔有才学、名望资历的社会人才来做官,为的是笼络名流和搜罗遗才。
这种直接特聘的人才在当时最具尊荣,高官厚禄、来去自由,就算不愿意别人也不会勉强。
2、举荐。
秦朝实行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一种常见的人仕方式。
现职官吏既可以保举他人担任同级或下级官吏,亦可保举他人担任比自己官职高的职务。
但是保举人如果失察,将被罢官,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追究责任。
3、军功。
在秦朝,功勋爵制度主要为奖励军功而设。
由于秦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急需大批骁勇善战的军官,所以以军功博取赐爵,以爵位博取官职,这是当时最常见的仕途之一。
4、自荐。
毛遂自荐”的故事脍炙人口,自荐是一种常见的仕途现象。
当时许多“千里马”周游各国,寻求做官的机会,一旦受到伯乐的赏识,就可以成为低级官吏、客卿乃至将相。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科举制的废除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正确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因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及形式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形已不相适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改革科举考试。
百日维新中,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股改为策论,但不久又恢复。
到1901年,八股文被正式废除,改为策论。
1905年,袁世凯奏请废除科举,清廷正式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从此,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导致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废除,新的教育体制逐渐建立了起来,特别是“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的建立,直接奠定了新式学制的基础,使得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新式学堂。
2.促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的大量产生。
新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量新式知识分子,他们了解西方文明,视野开阔,思想先进,对于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科举制废除后,士人们逐渐改变了部分传统观念,从“读书做官”的思维中走出来,开始从事各类职业,学习各种专门技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价值观念。
但科举制的废除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1.首先是造成了乡村教育的停滞。
因为办学经费不足及家长不信任等原因,新式学堂在农村的发展存在很大困难。
但是旧的书塾教育却已经逐步瓦解,所以农村教育在科举制废除后出现了停滞等弊端。
2.其次是导致了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
先前士绅在退休后会回到乡村,而科举制废除后人才的流动却出现了由乡村至城市的单向流动路径,因此造成了农村的日趋落后,与城市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3.再次是造成了官吏选拔失序及官场混乱。
传统的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废除了,但是新的选官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这就导致了官吏的选拔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与贵族的封建关系为特征。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由一位诸侯统治。
君主通过任命贵族为诸侯,以土地和封号奖励他们,并期望他们效忠和服务。
这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通过官员的任命、官员之间的等级和制度化的职责来管理国家。
在官僚制度中,政府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和晋升,按照官职的高低履行不同的职责。
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特征,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官员的奉公守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制度。
根据科举制度,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并持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选拔人才、保障官员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除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政治制度,比如都城制度、州县制度、监察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对古代中国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特色和制度体系的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治国兴邦,人才为急;执政兴国,为在得人”,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而选官制度沿革的相关知识点分散在中国古代史课本的不同章节,认真梳理这些知识,使其体系化,对高三备考有很大的裨益。
1.战国的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汉代的察举制与征召制目的: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
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制度。
是选用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征召制是一种由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演变:西汉武帝创立察举制,开始是根据人才在地方的声望,东汉中后期,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评价:通过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仕途上的门第、财产限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史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东汉中后期,由于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魏晋时期的“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曹操为了加强朝廷的权力,积极刷新内政,延揽人才,推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选官制度上的一大改革.他的选官准则是“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就打破了汉末以来按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门第低下、虽有偏短而有专长的人.九品中正制,曹丕创立.随着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地位的逐渐上升,到曹丕称帝时,不得不对豪强地主让步。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古代 人才 管理制度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
1.选拔:古代人才选拔通常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直至清朝废止。
科举制度的实施,
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很好的选拔和使用,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培养:古代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官员教育、军队训练等。
官员教育是培养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经书、考试、实习等方式,培养出优秀的官员。
另外,古代军队也非常重视军事
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使用:古代人才使用是指将人才有效地运用到各种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和能力。
在
古代,人才的使用主要是由政府和军队控制,通过官职、封号等方式来控制人才的使用,
从而保证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4.激励:古代激励主要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人才。
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金钱、
土地等,也可以是荣誉奖励,比如官职、封号等;惩罚则是对不称职的人才采取相应的处
罚措施,以约束人才的行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虽然与现代的人才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现
代人才管理制度的影子。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强调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这与现代
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古代人才管理制度对于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员工绩效,促进组织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隋唐科举制度: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三)玄奘西行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西行示意图)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
沿用(科举制)
1、秦朝以前
(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
节:
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
开“察举制”先河;
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
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
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
(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
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
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
(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
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
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
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
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
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
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
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1)乡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可参加乡试。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2)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
①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
(1)乡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可参加乡试。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2)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
①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