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问题详解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
词又被称为()()()()。
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58字以内)、()(59字至90字)、()(91字以上)。
按照段数分,有()()()()等。
、2、橘()子寥()廓()百舸()争流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3、形近字辨析沁()园春遏()行云分泌()物拜谒()百舸()争流寥()廓坎坷()姓廖()一气呵()成蓼()蓝 4.默写全词二、课程推进(一)上阕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何作用?2、“看”字领起下面几句话?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下阕1、下阕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风貌?2、这首词以设问结尾,起到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分析“染、争、击、翔、竞”这几个字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秋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等等。
试分析毛泽东咏秋与以上古人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3、默写全文(大作业)四.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反复朗诵,通过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宏阔的深秋意境。
2.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受诗人对青春的思考,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3.准确、流利地背诵全词。
■学习探究任务一:恰当吟诵,整体感知这首词被放在“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
吟诵青春,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说说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什么画面?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解析】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展现了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诗人故地重游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词的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作了气势恢宏的回答。
任务二:品读语言,赏析意境上阙写景句子,语言精炼传神,请选择任一写景语句,品析你认为生动传神的词。
并试着通过诵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写“山”——“看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红”字写出了色彩绚丽。
【解析】“林”——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拟人手法,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江”——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舸争流:“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写出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鱼翔浅底:“翔”生动地写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任务三:畅想形象,感受情怀上阕末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你觉得应该是谁?为什么应该是他(们)?能在词中找到答案吗?【解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2019-08-31【学法指导】1.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的内容,所有题⽬都要书⾯完成,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2.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思考,谈出⾃⼰的理解,不能独⽴解决的问题⽤红笔做好标记。
【学习⽬标】1.知识⽬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标:了解诗歌的意象、语⾔特点,初步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诗词鉴赏能⼒。
3.情感⽬标:学习同志以天下为⼰任的⾰命使命感和远⼤的抱负。
【学习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的意境。
2.领会诗⼈主宰⼤地沉浮的博⼤胸襟和慷慨豪情。
【预习案】1.(1)词的知识词,⼜称?摇 ?摇?摇。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乐分离,成为诗的⼀种,所以有⼈把词称为“?摇?摇”。
词有词牌,⼜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摇 ?摇(58字以内)、?摇 ?摇(59到90字)、 ?摇?摇(91字以上);以⽚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摇 ?摇?摇派和?摇 ?摇?摇派。
“沁园春”是?摇 ?摇名,“长沙”是?摇 ?摇。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沁⽔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2)背景知识这⾸词作于?摇 ?摇年。
当时⾰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战线已经确⽴,国民⾰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
这年深秋,去⼴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作,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洲,写下了这⾸词。
2.熟读课⽂,读准下列字⾳沁园春( ) 百舸( ) 怅寥廓( )峥嵘( ) ⽅遒( ) 浪遏( )飞⾈3.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把握词中景与情的内容及关系,初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节奏,抓关键词,体会意象把握诗词感情。
3、激情投入,体会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重、难点:反复诵读,品读词的意象,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树立远大的志向。
【预习案】1、作者及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湖南人,字润之。
中国现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毛泽东一生著述很多,有《毛泽东选集》五卷。
毛泽东还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想象奇特,气势磅礴。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词的相关知识⑴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⑵每首词都有格式名称,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标题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⑶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3、了解诗词鉴赏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手法或表现方法。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一)立志远大1、毛泽东在15岁左右,读到了一本谈到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那本小册子的头一句话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它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缅甸、越南等地的主权的丧失。
这使毛泽东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他与朋友们常常自认为栋梁之才,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没时间谈情说爱。
他们认为时局危急,应当抓紧时间求知与砥砺自己的意志。
毛泽东在此时雄心勃勃,要改造中国。
他说:“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
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无忧也。
惟改变之事如何进行,乃是问题。
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
国家如此,民族亦然,人类亦然。
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之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
”(二)求学刻苦15-17岁,于东山学堂就读,结交了好友萧三。
开始读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也开始了解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崇拜这两个人。
阅读《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赞赏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王、威灵顿、林肯、卢梭等,并对萧三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春季所作,分前后两篇,前一篇“沁园春·雪”是在北平所作,后一篇“沁园春·长沙”则是在湖南长沙所写。
本文主要分析《沁园春·长沙》。
1. 诗歌基本信息《沁园春·长沙》分上下两篇,下篇原题“沁园春·雪次韵”,共分五句,每句十一字。
整篇诗歌形式为“词章”,即类似于辞章,结构比较严谨,采用什么叫什么的手法对情感和思想宣泄具有显著作用。
2. 诗歌主旨《沁园春·长沙》的主旨为表达作者爱国之情,感慨祖国民族加速崛起,同时表达自己理想远大,准备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3. 诗歌思想内容(1) 雄心壮志。
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提出独立于俗俗之中,秋晨时思侣、联想江北,那是秀美壮阔的地方,再将思绪放回到长沙橘子洲。
表明作者雄心壮志,心系家国,既非流俗,又有情怀远异。
(2) 振兴中华。
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展现了祖国秀美多彩的山水景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之景。
(3) 对民族意识的认同。
第三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达自主意识、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了解、自由的范围的思想。
(4) 反对封建制度。
第四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感到震撼,并对旧世界和新兴世界的对比现状深感慨叹,表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思乡,生活的期望。
(5) 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最后一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深深吸入霜冷的空气后,回首往事,有思归之意。
去年这个时候,与那些志同道合,有过较好的时间,有过思想共鸣,所以称为“百侣”,寓意着美好的伙伴关系。
最后强调自己一只小小的,曾在红旗看台上跃跃欲试,今天要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事和自己工作的事,成为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带头的人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总体要求1.课标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考点显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词人借助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4.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5.学习方法导学引导法,诵读巩固法6.媒体运用媒体教学一体机7.课时安排:两课时二.学习内容第一课时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关于词的常识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乐府”《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样例5]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样例5]](https://img.taocdn.com/s3/m/e2abf0d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a.png)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样例5]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厦门市大同中学师生共用导学案(高中语文)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新授课时:共1课时执笔:游军培时间:2011年9月备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导学案使用人:使用具体日期:学习过程:一、了解知识(一)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二)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沁园春()百舸()怅寥廓()峥嵘()方遒()浪遏()飞舟 2.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背诵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1.问题导学:1、本词开篇三句在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试结合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等体味“独”的不同内涵。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及诗歌语言]【答案】(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
(2)“寒秋”指有寒意的深秋。
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1.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钟情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孤高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孤苦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惆怅:“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在秋风中伫立,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情态,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联系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试从描绘意象、营造意境、写景手法等角度分析景物特点。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表现手法]【答案】写景角度及手法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精神情感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博大的胸怀;积极乐观的性格;冲天的豪情。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3、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价为“卓绝千古”。
本词同样用词精当、形象,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的用词之妙。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的飞翔姿态;“翔”字,鲜活地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之态。
“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较《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里一首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争”→活现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准确地形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传神写出鱼儿在水中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可以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倒影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在水中游,也是游在空中,“翔”字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拓展了词的意境。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探究争鸣问题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观点一】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既然词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
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
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观点二】这首词不是没有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
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
我的观点写作拓展: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将诗人笔下秋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作一次较为形象生动而有诗意的描述,300字以内。
示例:“独立寒秋图”。
在一个充满寒意的深秋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的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示例: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一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来来往往的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自由自在在清澈明净的江水中游弋。
训练测评:1.唐朝宋朝小令中调长调2.B 解析:“阕”应读“què”。
3.(1)万类霜天竞自由(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1)满江。
(2)鹰飞得矫健有力。
(3)鱼游得轻快自由。
(4)秋天。
5.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6.这些意象的特点:万山(红遍),红之广阔;层林(尽染),红得深透;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鹰击(长空),矫健有力;鱼翔(浅底),轻快自由;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7.(1)《沁园春雪》写景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括雪景,后面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雪景,这是实写雪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通过想象写出了晴日的北国风光,是虚写,实虚结合,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沁园春长沙》上阕选取多个具有感情特色的意象写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动静相宜,远近结合,融情于景。
表现出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第二课时Chóu zhēngróng qiú hóu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词人在上阕最后三句,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含义是什么?下片是怎样回答的?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正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于是词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惆怅、感慨之意)。
【拓展】: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自然,感慨宇宙之无穷,人生之渺小须臾,“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即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事实上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考,提出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一“问”也抒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补充】时代背景: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加紧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在共产党内部,陈独秀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了资产阶级。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在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
4.下阕中毛泽东笔下的“同学少年”具体是怎样的形象?[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 形象特点 总评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而这也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写照。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 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5.本词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刻含意?[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三句有对同学的亲切追问、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
(2)词人用这一问句激励所有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3)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明自己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表现振兴中华的志向。
6.《沁园春·长沙》上下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应考点: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景与情: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下阕抒情,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