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与表达效果。
2、了解作家作品,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情情。
【学法指导】表格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
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革命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背诵全词。
二.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壮阔深沉的意境。
②从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中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导学流程:1.知识链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2.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①.利用工具书正音。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
4、自主、讨论、交流、质疑: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
文体知识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曲词”“曲子词”“诗余”。
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沁园春”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词的常识1、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2、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背景介绍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题目简介】“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为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自主预习】①沁园春(qìn)②峥嵘岁月(zhēngróng )③百舸争流(gě )④怅寥廓(liáo )(kuò)⑤挥斥方遒(qiú )⑥浪遏飞舟(è )课堂案【整体感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找到统领上下片的关键字词。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1.《沁园春·长沙》素养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文体介绍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四、资料链接素材积累毛泽东经典语句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不打无准备之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通过意象构成意境表达情感的特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奔放的革命精神。
一、走进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
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
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二、、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
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
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文体知识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字词,了解词的文学知识。
2、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作情与景的结合。
4、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及使命感【学习重点】1、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难点】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百舸.(gě)沉疴.(kē) 层林尽.染(jìn) 尽.管(jǐn)尽.量(jǐn)尽.早(jǐn) 寥.廓(liáo)绸缪.(móu) 方遒.(qiú)遒劲..(qiújìnɡ)酋.长(qiú)浪遏(â)飞舟遏(â)制拜谒(yè)寥(liáo)廓惆怅(chóu chàng)万户候(hóu)尽染百舸竞自由寥廓苍茫沧.海书生意气江湖义气2、词语释义:①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②击水:引用了祖逖(tì)的“中流击楫( jí)”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光[恢复(已亡的国家),收回(失去的领土)]之志。
……(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旧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③意气:意志与气概3、了解词:(1)、定义:词,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导案主备人:冯亮、宋亚静使用时间:第一周(9月1日)【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信息。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写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难点】1.把握词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作品:文章:《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晚秋。
1925年春天,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农民运动。
后来他离开韶山,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经过长沙,重游了橘子洲。
其时,毛泽东欣赏着湘江上美丽动人的秋景,回忆起昔日的革命好友,又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 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1.温故知新:回顾毛泽东生平及创作,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默写《沁园春•雪》。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3.自查资料,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4.自读《沁园春•长沙》,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检:(一)文学常识填空:1.词的知识:(1)词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_______,盛行于_______。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_________(≤58字)、_________(59-90)、_________(≥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沙”是词的__________。
【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隋唐宋。
(2)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豪放派婉约派;(3)词牌;句数字数平仄;词牌题目。
2.作者及写作背景:(1)毛泽东,字。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答案】(1)润之革命家文学家(2)1925(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答案】qìnmàn gěchàng liáo kuòchóuz hēng róngqiúè hóu2. 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漫江: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怅:寥廓:谁主沉浮...峥嵘:稠:恰: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遒:激扬:粪土:击水:浪遏飞舟:【答案】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大船。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万类:一切生物。
霜天:秋天。
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峥嵘:不平常。
稠:多。
恰:正当、刚好。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
粪土:把……看做粪土。
击水:游泳。
遏:阻止。
二、朗读品味:自由朗读《沁园春·长沙》,用“/”画出朗读节奏。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三、整体感知:1.朗读全词,并概括词的上、下两阙内容:【答案】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2. 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答案】立、看、问、忆。
3.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命一个小标题。
【答案】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点鉴赏:(一)鉴赏上阕:1.思考: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答案】(1)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
(2)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3)不能。
①“独”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②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③“独立”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2.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答案】上阕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描写角度:远—近、仰—俯、动—静、分—总、鲜明的色彩对比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
(绚丽多姿,辽阔壮美,生机勃勃)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
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答案】(1)古代有关“秋”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亡国之愁)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悲凉萧瑟之愁)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悲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老病孤愁)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离愁)(2)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4.“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哪几个字用的好?【答案】万:写出山之多,重峦叠嶂连绵不绝之势;遍:写出红之广,面积之大,画面之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此两句也足以见得崇高磅礴之壮观美;染: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拟人手法,构思新颖地写出雄鹰矫健翱翔、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有力姿态;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竞:竞争、竞赛。
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三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怅: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
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
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主沉浮: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阕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鉴赏下阕:1.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答案】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同学少年”?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2)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3.“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