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九寨沟以其独特的多峡、多湖和多瀑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藏族人们的聚居地。
藏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他们的居住地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角度出发,着眼于藏族民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功能取向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以期深入了解藏族民居的历史演变脉络。
一、古老的藏族传统居住形态九寨沟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藏族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古老的藏族民居以“藏式土木结构”为主要特征,它以石块垒砌的基础和土坯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另外在木结构上采用榫卯接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藏式建筑形制。
这种建筑形制有着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高原寒冷的气候。
在居住功能上,古老的藏族民居通常分为“上房”和“下房”。
上房通常是居住区,下房则是畜牧区和粮食仓库。
在社会文化方面,古老的藏族民居通常建于山脚或山坡上,外墙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反映了藏族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艺术的追求。
二、现代化与藏族传统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九寨沟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九寨沟逐渐对外开放,成为了旅游胜地。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化的建筑开始涌入九寨沟。
在九寨沟景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式的酒店、客栈和商铺,它们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设施为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藏族民居在九寨沟中消失了。
相反,许多藏族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房屋改建成客栈,向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同时也将传统的藏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其中。
这种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九寨沟的民宿资源,也为藏族人们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
三、生态保护与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为了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
九寨沟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与民间传说的探寻

九寨沟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与民间传说的探寻九寨沟的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遗址与民间传说丰富多彩。
在这片土地上,藏族、羌族等多元民族共同生活,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寻九寨沟的古迹遗址和民间传说,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一、古迹遗址概述九寨沟地区的历史遗址众多,包括古村落、寺庙、古道路、城堡等。
这些遗址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1. 古村落遗址:九寨沟地区的古村落遗址分布广泛,如荷叶寨、树正寨、则查洼寨等。
这些遗址多以藏族、羌族民居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遗址中的房屋、街道、水磨等设施,展现了当时村落的生产生活场景。
2.寺庙遗址:九寨沟地区的寺庙遗址有代表性的如达吉寺、甘海子寺等。
这些寺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成为当地民族信仰的中心。
寺庙内的壁画、雕刻、佛像等文物,反映了藏族、羌族等民族的宗教文化。
3. 古道路遗址:九寨沟地区的古道路遗址主要有茶马古道、松州古道等。
这些古道始建于汉代,是古代九寨沟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道沿线设有驿站、关隘等设施,为过往行人提供便利。
4.城堡遗址:九寨沟地区的城堡遗址有代表性的如松州古城、牟泥沟城堡等。
这些城堡始建于宋代,主要用于防御外敌侵扰。
城堡遗址中保留有城墙、城门、护城河等设施。
二、民间传说九寨沟地区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传说。
这些传说反映了当地民族对自然、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1.神话传说:九寨沟地区的神话传说充满神秘色彩,如“九寨沟的由来”、“神山圣水”等。
这些传说讲述了九寨沟地区的山水风光如何形成,以及当地民族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2.历史传说:九寨沟地区的历史传说较多,如“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羌族女英雄卓嘎”等。
这些传说讲述了当地民族历史上的英勇事迹,传承了民族精神。
3.宗教传说:九寨沟地区的宗教传说充满神秘色彩,如“神僧莲花生”、“圣女达吉”等。
这些传说讲述了当地民族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寺庙、圣地等宗教场所的来历。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九寨沟景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世界遗产。
其中的藏族民居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九寨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角度进行研究。
九寨沟地区是藏族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最早的时候,九寨沟地区的藏族人民居住在简陋的木屋和帐篷中,生活方式相对简单。
主要依靠畜牧业和农业为生,院落内有畜圈和农田,居民们过着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迁,九寨沟地区的藏族民居也发生了变化。
在元朝时期,汉族文化开始对九寨沟地区产生影响,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逐渐出现了汉族的影响。
传统的藏族木屋采用的是木结构,而在元朝时期,开始出现了砖石结构的建筑。
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汉族文化对藏族民居建筑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清朝时期,九寨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清朝时期的藏族民居开始采用石板屋顶和石墙结构,表现出了更加雄伟和稳固的特点。
这些石制的建筑结构不仅提高了房屋的稳固性,还能更好地防止火灾和鼠害等问题。
清朝时期的藏族民居也注重对整体布局和装饰的美化,更加注重对宗教信仰的体现。
近代以来,九寨沟地区的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对藏族民居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寨沟地区的藏族民居开始向现代化建筑方式转变,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的木屋结构。
这些新型建筑结构不仅更加牢固,还能更好地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九寨沟地区的藏族民居也开始根据旅游业的需求进行改造,增加了旅游设施和便利设施,使得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的过程。
从最早的简陋木屋到元朝、清朝时期的改良式建筑,再到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九寨沟地区的藏族民居逐渐与时俱进,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也反映了九寨沟景区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九寨沟景区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探访。
其中,藏族民居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本文将对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
一、藏族民居的历史演变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一个高山峡谷地貌,海拔在2000-4800米之间。
历史上,这里曾是藏族人民的故乡和活动地,其民居建筑也始于古代。
据史书记载,藏族民居最早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西藏地区,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掌握烧砖瓦等技术,所以采用的是木质结构。
后来,随着人们的技术进步,出现了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民居建筑。
在九寨沟景区,由于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民居建筑多采用石木结构,以保证房屋的稳固和保温。
这种建筑方式的特点是使用天然石料和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石料用于建造墙体和地基,木材用于搭建屋架和梁柱。
同时,为了防止冷空气和雪水渗透,民居外墙多使用厚实的石板和泥土做成的墙皮。
二、藏族民居的结构特点九寨沟景区的藏族民居建筑通常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主屋、次屋、厨房和畜棚等几部分。
主屋一般是一层或二层,用于居住和休息,次屋则通常是一层的,用于存放物品和杂物。
厨房和畜棚则分别用于生活和养殖。
这种布局方式既便于使用,又能满足不同的生活需要。
此外,藏族民居建筑还具有非常独特的外观和造型特点。
一般来说,其屋顶为斜坡形状,用木架和木瓦搭建,形成独特的“方盖顶”结构。
此外,为了增强墙体的稳固性和隔热效果,屋墙通常是将石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再用刀刮出纹理和花纹,形成非常美观的表面效果。
三、藏族民居的文化意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藏族民居建筑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他们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支柱。
在九寨沟景区,由于长期以来的风雪侵袭和环境异常恶劣,这些民居建筑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产物。
然而,正是这些建筑物的存在,成为了九寨沟地区文化的富集源和历史的见证者。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09建筑 陈国超
前言
藏族建筑在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 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 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 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 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历史沿革
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
藏族建筑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皱形时期、发展时期、 转型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史,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一是史 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二是吐蕃王朝 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 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 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 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 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 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 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 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体现在建筑自身的 形制的发展变异。
藏族建筑皱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 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它却代表了当时 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 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粘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 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多次使用。 在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中体现了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 冲突平凡等特点。
二、形式多样
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丰富。虽然藏式传统建 筑在结构形式、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共性,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每一栋建筑,又富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从空 间上划分,有依山建筑、平川建筑等;从结构形式划分,有土木结构、 石木结构等;从建筑类型划分,有一层平房、多层楼房等;从屋面形 式划分,有平顶房屋、坡面房屋等;从平面形式划分,有矩形、圆形 和不规则多边形等。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西藏 七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如民居,拉 萨有石墙围成的碉房,林芝有圆木做墙的木屋,昌都有实木筑起的土 楼,那曲有生土夯垒的平房。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部分。窗的大小和 窗在墙面的位置,主要根据房间的功能而定。居室的窗比较大,而附 属用房的窗就比较小,而且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建筑立面上 窗的大小和排列的高低所具有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突出表现了藏式 传统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藏族文化,而九寨沟景区的藏族民居更是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对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一、九寨沟藏族民居的起源九寨沟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寒冷、多雨,生活条件艰苦。
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石木结合的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方式具有防寒保温、稳固耐用的特点。
据考证,九寨沟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建筑多为土坯房和木屋,简陋而实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九寨沟的藏族民居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藏式木房,这种建筑风格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九寨沟藏族民居的特点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材料多样化: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多使用木材、石头和土坯等原生材料,这些材料来源于当地山林,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风格独特: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多为木结构建筑,采用石木结合的方式建造,屋顶多为歇山式或抬梁式,屋檐上常常装饰有精美的飞檐。
3.布局合理: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多为四合院式或者多进的建筑结构,院内布局合理,有院落和房舍相互交错,整体气势恢宏。
4.色彩丰富: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在色彩上也有着丰富的特点,多为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建筑风格。
这些特点使得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三、九寨沟藏族民居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九寨沟的藏族民居建筑在历史上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演变。
最早的九寨沟藏族民居建筑多为土坯房和简陋的木屋,后来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藏式木房,至今这种建筑风格依然被保留和传承。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了解到当地藏族民居的演变历程。
藏族民居是九寨沟地区的主要建筑类型,具有千年历史。
最早的藏族民居是土木结构,以简陋为主,主要使用木料、石块和泥土等当地的自然材料建造,并采用小火炉或土灶加热。
这种房屋的结构简单,内部布局不规则,主要由一间居室和一个过堂组成。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主人的不断追求和改造,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出现了显著变化。
19世纪中叶开始,藏族民居逐渐采用石刻、砖墙、板壁等材料进行建造,并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如花鸟图案、高浮雕、彩绘等。
与此同时,藏族民居的布局和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以较大的院落为基础,逐渐增加房
间数量,形成向内敞开的中央天井式布局。
居室的排列方式也更加规则,主要分为客厅、
卧室、厨房、茶室等功能分区。
同时,在装修方面也更注重细节和造型,窗户、门等物件
的装饰十分精致。
另外,藏族民居的防火和保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建筑结构和所使用的材料上,加入了更多的保暖和防火措施,如石灰浆、土坯、麻梢等材料都被用来保温,而多层结构
和梁柱设置也提高了房屋的耐震性和防火性。
总的来说,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历程展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和建筑技术的演化过程,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建筑艺术。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独特的居住文
化和艺术风格,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1. 引言1.1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景区内有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和建筑遗产,其中藏族民居是九寨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藏族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为景区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藏族民居的演变历史悠久,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背景下,藏族民居从简陋的土木结构逐渐发展为精美的藏式建筑,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地理环境对藏族民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九寨沟景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特殊的藏族建筑风格,如木结构房屋和石板房等。
文化因素在塑造藏族民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艺术表现都深深融入到藏式建筑之中。
随着现代化的影响,九寨沟景区的藏族民居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一大特点。
在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适度引入现代元素,使其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演变,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性建议。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藏族民居演变在历史背景下,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代藏族民居多建造于山间、河谷、湖畔等自然环境中,以适应当时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这些房屋多为木结构,采用石头、块状土、木头等天然材料搭建,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和隔热性能。
随着历史的变迁,藏族民居也逐渐发展演变。
在历史上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中,藏族民居也经历了很多变迁,由简陋的木结构房屋发展到精致的藏式宫殿、寺庙等建筑。
随着汉族文化的传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藏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装饰也逐渐融入了其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九寨沟景区的藏族民居也在发生改变。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传统的藏式建筑被改造成商业场所或旅馆,以迎合游客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的演变研究作者:王照来源:《工业设计》2020年第01期摘要: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地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本文选取了树正寨、则扎洼寨、盘亚寨、荷叶寨的部分典型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从村寨选址与布局,民居形式与结构、功能与空间等方面揭示藏族民居的演变过程,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藏族民居;演变研究中国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102-02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沟内聚居着以农牧为主的安多藏族。
近年来,随着九寨沟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退草还林、退耕还牧政策的实施,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由以前的农牧结合转变为以从事旅游开发为主,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自然灾害对于传统建筑的不同程度地破坏导致了居民对于建筑提出了新的需求,村寨内由此出现了一批形制与功能都与传统民居有所差异的新型民居。
新旧更替的现象正在九寨沟景区内上演,研究其演变的过程,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对于今天的乡土建筑创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九寨沟景区村寨的选址与布局类型1.1 选址因素九寨沟景区处于多山地带,整个地区海拔高,湿润多雨,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沟内藏民的各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受到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
藏民们对于村寨的选址遵循古人“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原则,并随形就势,一般将村寨建在山间河谷、山腰缓坡或山脚平地之上,这些地带通常还兼具靠近水源、向阳避风等优势。
随着景区内旅游开发事业的进行,部分老寨的建筑因为位于山腰,交通不便而被空置,年久失修直至破败,新建建筑大都选址于主要观光公路的一侧,毗邻老寨,形成新寨,新旧村寨景观连成一片,高低错落,建筑风格层次分明。
则扎洼寨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2 布局类型这里所说的布局类型主要是指村寨的平面形态。
由于九寨沟景区内的寨子大多是自发性形成的,其布局的形成受到了当地地理气候的影响。
沟内村寨聚落生长最初为散状点状结构,部分村寨以公共中心为核心;随后,各个村寨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形特点,由点状逐步扩张变为线状或者团状结构;然后,在此结构上多方向扩张,演变为更大的核心型、组团型、带型的村寨结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2.1核心型村寨此类型的村寨一般显现出较强的秩序性和向心性,通常会以一个或多个建筑作为村寨的核心,其余建筑围绕核心建筑布置开来。
村寨的入口出通常会设置一个相应规模的集会广场,广场中立一座白塔。
整个村寨被步行道路划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内建筑排列致密紧凑,建筑间距狭小或彼此粘连,寨子整体同时具备了明显的中心性和街巷空间感。
树正寨以寨前广场的白塔和门楼为起点,由一条主要道路通往寨中的核心建筑——树正寨博物馆和一座寺庙,其余建筑环布四周,并形成不同分区,是此类型村寨的典型代表。
1.2.2组团型村寨村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扩建的需要和地形的限制,往往在老寨附近择址建立新寨,基地选择在不同高程但较为平坦的区域,所以该类型村寨布局一般规模小、较分散、形成多个组团式的布局,每个组团都是农田结合住宅群构成。
组团行村寨的优点是民宅与耕田更近,便于农业生产,缺点整个村寨不够系统,表现在道路规划、公建布置上层次性不明显。
九寨沟内的荷叶新老寨、盘亚寨便是组团型村寨的代表。
由于地处多山地区,没有广阔的平坦用地,所以各村寨选取相对较为规整的用地,形成了多个村寨组团。
1.2.3带型村寨带型村寨一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沿河作为主要轴线方向,如扎如寨;第二种是沿公路作为主要轴线方向,如荷叶寨和则扎洼寨。
两种布局方式中,建筑通常都位于河流或道路的一侧,面对着山体一字展开。
带型村寨随着道路、河流和山体的延伸,民宅之间互相遮挡少,有较好的景观朝向和日照,并且交通性的带状平面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这种类型藏寨内的道路也要承担更多的功能,不仅仅作为交通使用,货物交换、日常交往等也常在道路上进行。
带型村寨的缺点则是轴线过长,不利于村民的交通与交流,同时,也缺乏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性,居民的活动空间较为局促。
九寨沟的村寨布局的变化与村寨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早些年,以核心型村寨和组团型村寨较多,伴随着沟内旅游开发事业的进行,新寨的发展方向往往都是依托主要观光公路建立起来的带型村寨。
2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演变2.1 建筑形式的演变以沟内保存現状较好的盘亚寨为例可以发现,传统的藏族民居的体量一般由一个三层的主体,一个位于二层的平台和一到两个与主体建筑相连的附属体块组成,其中主体部分为双坡悬山,一层圈养牲畜,二层用于生活起居,三层用于储藏和风干谷物;二层平台作为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同时用于藏民晾晒谷物;附属建筑通常作为仓储、客房和茅房使用。
建筑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主体部分的柱数,通常以三米左右作为一个柱跨,常见的为九柱,最多的可达二十多根柱。
与汉地坡屋顶民居不同的是,当地民居并未以建筑的长边作为主立面,而是在建筑的山墙面设置了出入口,其他各面均为木板或夯土围合,鲜设窗洞,屋内光线条件很差。
可以看到在阴寒多雨的气候的影响下,藏民对于建筑保暖的需求大于采光的需求。
在新建民居中,以则扎洼寨为例,部分建筑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建筑整体保留了坡屋顶的形式,但建筑的轴向已经发生了偏转,新建筑的出入口设置在了建筑的长边,趋同于汉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式由双坡悬山顶改为四坡歇山顶,歇山顶较悬山顶更为复杂美观,且排水防潮效果更佳;建筑的平面形式由类方形转变为“L”型、“U”型,并围合成前后院;除去了传统建筑中一层的牲畜间和三层的通风间,将二层挑出,一层形成檐下柱廊空间;建筑外墙所使用的材料由单一原木和夯土替换成了粘土砖、水泥、钢筋混凝土和涂料等新材料。
可以看到,在景区新的经营模式下,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均发生了诸多变化,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趋汉化、趋现代化,并由此产生沟内新老建筑并存、建筑风格多样化的现象。
2.2 建筑结构的演变传统民居的主体部分采用的是简易的穿斗式结构,未用穿枋连接边柱,而是直接将檩条放置于柱头之上。
檩条分为脊檩和檐檩,檩上铺椽,椽上再设细檩,最后以木制榻板搭接成屋面板。
随着新材料的引入,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彩钢板屋面,简易铺设在屋面板之上,或用彩色琉璃瓦覆于屋面,起到了更好的防雨防潮效果。
新建民居的主体结构也逐渐趋同于现代建筑,多为砖混或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墙体代替夯土墙和木结构墙体,外墙使用抹灰或灰褐色涂料以求达到仿木的视觉效果。
主体之外的附属体块的屋顶一般为单坡悬山,构造通常较为简单。
若为新建体块则常常是平屋顶,砖墙加水泥抹灰。
3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演变3.1 传统藏族民居的功能与空间传统民居的功能划分由层数决定,其中一层用于圈养牲畜;二层用于生活起居;三层用于储藏和风干谷物。
一层层高较低,四面被简易木板围合用于限制牲畜。
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集中在二层,包含了卧室、厨房、储藏间及藏式客厅。
藏式客厅也常用做经堂,作为二层的功能核心,通常位于二层的东北区域,其余功能房间则围绕其布置。
藏式客厅面积相较于二层其他功能空间要大很多,一般有两柱或两柱半左右的开间与进深,故客厅中往往会有一根独立的中柱。
中柱除其结构上的作用外,藏民还常常会倚靠中柱设立炉灶,或将中柱替换成排烟管等,也有藏民以经幡环绕中柱,作为室内祈福活动之用。
客厅其他三面墙多设整壁橱柜,墙上几乎不开设窗洞,因此室内采光条件极差,多通过开设小型天窗缓解。
晒台作为二层的另一个主要活动空间,除了具备连通二层室内外和三层风干间的交通作用外,也是藏民们日常休憩.晾晒的场所。
由于景区内湿润多雨,室内阴暗潮湿,藏民更喜欢在晴朗天气停留在晒台上活动。
三层除主立面对外开放,其余三面呈半围合状态用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藏民常用树干自制成简易阶梯连接二层晒台和三层。
3.2 新建民居的功能与空间以则扎洼寨为例,新建民居的首层一般作为商业用途,建筑的入口广场结合首层檐下柱廊空间,对经过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性。
一层内部除售卖饮食用品外,也有少量纪念品展示与销售活动,入口广场则设置遮阳伞便于游客就餐与休憩。
二层及三层作为生活的私密空间,主要设有经堂和卧室。
卧室用于藏民自住或经营民宿。
藏民以往常常会改造自宅来隔出更多的卧室用作客房,但由于景区旅游政策的变化,现如今游客不允许留在景区内留宿,导致很多民居闲置出大片卧室,藏民的经济也因此蒙受损失,亟待解决。
4 结语九寨沟景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沟内藏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新民居的发展带有自发性,是藏民在面对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生活生产方式所作出的回应,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藏民往往受到现代建筑形式及材料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意识与思考。
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我们应当注意保护传统藏族村寨的风貌,探究传统藏族民居的价值,同时吸取新式民居的优点,探究其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与创作工作奠定有益基础。
参考文献[1]叶启燊.四川藏族住宅[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2]杨旭明,李明融.四川藏族民居类型分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 (s):175—179[3]李旻昊,九寨溝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研究.古建园林建筑,2014 (04):6265.[4]崔文河,王军.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华中建筑,2015 (01):74-80.[5]谢娇.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6]曹勇.阿坝县藏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自发演化及研究价值——以哇尔玛乡铁穷村藏族住宅为例,南方建筑,2016 (06):56-61[7]刘佳凝,庄惟敏.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新老民居对比研究.建筑文化,2015 (12):168—171.[8]王宇情.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以舟曲县白龙江上河口藏寨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9]涂传尚.基于民族审美意识理念下的藏族建筑色彩研究[J].工业设计,2018 (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