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松岗镇:嘉绒藏乡的“云上天街”

松岗镇:嘉绒藏乡的“云上天街”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19年第7期本刊记者车文斌廖俸文/图松岗镇,阿坝州马尔康市一座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
2019年5月1日,小镇上的柯盘天街开街,明丽的阳光,峻秀挺拔的古碉楼,蜿蜒曲折的梭磨河,别具风情的特色民宿,以及厚重嘉绒藏族历史文化,成为高原上的文化旅游明珠。
柯盘天街,因地处松岗镇的最高点,于是有了“云上天街”的美誉。
那是松岗镇梭磨河南岸,海拔2600多米的山脊上的一处神秘建筑群。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松岗土司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在山脊间大修新官寨,并把新旧官寨连接起来,自称“第二布达拉宫”。
世人也将其称为“小布达拉宫”。
山脊上的那条迷人天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笔下的天街,缥缈而陈列着珍奇的物品。
如今的柯盘天街,夜晚也是灯光闪耀,在高原的山脊上,在山石垒砌而成的建筑间,华灯璀璨,在静谧的天空下,成为游人迷恋的地方。
松岗,嘉绒藏语意为“峡谷上的官寨”。
小镇距马尔康市区约20分钟车程。
车在山谷间穿行,抬眼望山,山色青翠,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致。
马尔康市的生态保护得特别好,导游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0%。
这让马尔康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沿梭磨河逆流而上,折头往一处高山上行,远远的就见东侧山崖上一大片石砌建筑静静矗立。
这些建筑气势磅礴,仿佛是建在空中的阁楼。
穿过石砌寨门,循石级而上,在厚实的石墙间穿行,果然见到一条窄窄的天街,顺山脊往上延伸。
街两旁除了别致的景致,还有潺潺的涧流,各色典雅的民宿坐落其间,浓浓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
在碉楼广场,山脚下的松岗小镇尽收眼底,梭磨河奔腾而下。
近处是嘉绒民居建筑群,散发着历史的韵味;远处是巍峨群山、雪山美景。
好一派嘉绒藏族风光。
天街有民族工匠艺人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民族餐厅有各色民族美食,再在酒吧里小聚,在民宿休憩,就着夜风看星光,听着虫鸣赏山景,真是令人迷醉的时光。
嘉绒藏寨的完美黄范 卓克基西索民居

副 主 编 靳
地 电 邮
电 子 信 箱 A F hnju a n t n BS @c i o r l ec a n
发 行 范 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印 刷 大邑县教育装璜印刷J
I 1 SN S 008—41 ‘2
国 际标 准刊号
1 SSN 1l 8—_ 4 I O 4l 2 l 6/ 4 53 G
第2 卷 3
第4 总第5 朝 埘( 1
鼋 蠹 ~
2 0 年 I 2 I 0 6 I r I 版 2 0I1 J
主 管 单 位 四 川肯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阿坝师范高等 专科学 校 科学干学报编辑 部 叠 编 辑 出 版发 行 阿坝师范高等 专
主 编 马洪江 客 关天德 ( 常务J 镇 址 四川省檀川县威卅l 话 083 . 2I 88 76 5 5 编 6 3 0 200
图 片 说明
民 集 【 “ 护 ’, 视 为镇 寨之 宝 丰 看 被 大 壁 垒森 严 的 古 堡
凝 重 而 悠 远
维普资讯
封 面设计 :北 平
g l - 兰b
卓克 基 西索 民居
卓 克 基 土 司官 寨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藏 传 佛 教 厚 重 悠 远 的 宗 教 殳 化 氛 围 里 当然 ,我 I说 两索 民居 与上 官察 帮 不 州, }. 还 幽 为第 9 L司 金 鼬 今就 f 留在 民 代 5 } l
膳 :西索 村 每年 一轮 . I 1 户制 咒嚷 体看 护 .代 代 扪袭 , 金印 l 被 奉 为 圣物 …… 1 I2 二
Hale Waihona Puke 半 n同 I , 两端 略微 L ,重 , 收 .四 角呈 峰角 气势 , 整鹰 石 坚旧 异常 ,美 小 收 勺 r , J 趟 L内 L 索 扁 的 独具 特色 迅 囊 l 体现 建筑 与 厅堂 的 _ l 】 呻T 卜。 客 厅 、 橱 、 审 、f 睑 . J
嘉绒藏族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图案的解读-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嘉绒藏族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图案的解读-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碉楼以川西高原的藏羌地区最为密集,川西高原地区的碉楼又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
2006 年至2008 年间,笔者与多尔吉先生、阿根女士在川西高原嘉绒地区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汶川、黑水、壤塘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丹巴县的碉楼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研,并于2011 年出版调研成果《东方金字塔高原碉楼》。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现存碉楼的GPS 位置、高度、图案、有关碉楼的传说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本文拟结合笔者对碉楼进行的实地考察成果,收集的藏文和汉文文献分析碉楼的来源; 通过对碉楼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历史,分析碉楼的功能和作用; 对现存碉楼的外观形状和碉楼上的图案作一介绍和解读,分析碉楼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碉楼的来源1.邛笼与嘉绒藏族的琼鸟崇拜邛笼是汉文对高大的石砌建筑的最早称谓,汉文文献有关邛笼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
石硕先生认为,邛笼的含义是指一种大型飞鸟即琼鸟,因此,邛笼或许是指琼鸟之巢,并认为琼鸟之巢的称谓产生的年代甚早,至少可上溯至距今两千年的东汉时代。
琼鸟之巢,顾名思义,是指琼鸟之家。
嘉绒藏族传说自己来自象雄琼部之地,由琼鸟孵化而来,因此将琼鸟视为祖源而普遍崇拜。
历史上嘉绒藏区的琼鸟崇拜现象不仅存在于嘉绒藏族土司中,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存在。
主要反映在以下这些方面。
嘉绒藏族土司大都有关于其祖先来自象雄琼部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其家谱中都有用藏文书写下来的记录。
根据传说,琼部是嘉绒藏族的祖居地。
这个祖居之地位于古象雄中心。
嘉绒藏族土司通常通过土司官寨内的琼鸟壁画和在官寨入口悬挂琼鸟木雕来反映琼鸟传说,并以此维持对祖源的记忆。
嘉绒藏族碉房民居研究——以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为例

嘉绒藏族碉房民居研究——以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为例发布时间:2022-05-26T05:47:59.067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3期作者:郑雪,成斌[导读] 嘉绒藏族是中国古藏族的其中一主要支系,其碉房民居是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郑雪,成斌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嘉绒藏族是中国古藏族的其中一主要支系,其碉房民居是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内容经过实地调查与测绘,以第三批国家传统保护村落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为例,从村落聚落空间组织、平面形制以及建筑形态的角度,对加斯满村进行分析研究,借此期期能为嘉绒藏族碉房民居的保护性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嘉绒藏族;碉房民居;聚落空间组织;平面形制;建筑形态1引言嘉绒藏族的碉房民居,主要为民居建筑和碉房[1]。
其建筑物的基本形态和外观与该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有关联,这是嘉绒藏族的先民在历经艰苦自然环境和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长期实践,并总结了有着宝贵经验和区域特点的珍贵财产。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已日渐消失,这也是个大家应该反思的问题。
其中壤塘县居住的嘉绒藏族位于川西的高山和山谷中。
该区域有着鲜明的历史、地域、宗教和民俗特色。
它是一个顺应了川西高原地域自然环境的传统聚落文化,并产生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形态。
本文以壤塘县宗科乡和加斯满村为例,分析了嘉绒藏族的碉房民居。
2.加斯满村的概况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一横断山区系北段,属于川西的山地高原区。
加斯满村地处壤塘县宗科乡西部,距乡政府0.5公里,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01°3',北纬31°47',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2888-3500米。
加斯满村地处丘状草原地貌,内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坦或高低),至最顶峰老虎山海海拔4500米,至最低点处石波河坝平均海拔2800米,相对高差约1700米。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荿薂羇薇艿螃膅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莄肇荿葿莁莅羈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
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芇袇薈膃薅蒆薈一、县情简介虿肂羅蚅芈羂袂1、历史背景节蒂袄肀膂蚄蒇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
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
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芄肄薇节芁薆膆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芄荿蒁肃螆羈莂2、区位条件羇蚁薁羆薆薁袂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
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
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螁莃肆莈螁蚄莄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
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
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
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3、地质条件膄芅腿袁膁薃蝿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
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藏族碉房作为西藏嘉绒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碉房是当地藏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室内环境设计对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嘉绒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室内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温保暖。
碉房采用厚重的土墙和石墙结构,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提供温暖的居住环境。
同时,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的窗户和门的位置,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光线,增加室内的照明和温度。
碉房的室内布局通常分为上层居住区和下层家居区。
上层居住区是主要的起居和休息场所,需要注重舒适度和功能性。
在室内布置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藏族风格,如使用藏式家具、挂毯和工艺品等,以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需合理布置家具,确保居住者的活动空间和通风情况良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而下层家居区通常是用来存放粮食、家畜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地方,重点考虑的是储物和保管的功能。
室内设计上可以采用嵌入式储物柜和墙壁橱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保证储物物品的安全和整洁。
除了保温和布局外,室内环境设计还需考虑到碉房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例如,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喜欢使用天然材料和色彩,因此在室内装饰和装修上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人造
材料和过于鲜艳的色彩。
此外,还应注重室内空气流通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清洁。
总之,嘉绒地区藏族碉房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地域特色、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碉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同时保护和传承藏族的建筑文化。
藏族民居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嘉绒建筑

嘉绒建筑川西高原上凝固的音符作者:黄世涛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5期嘉绒藏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因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土司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嘉绒文化。
作为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见证,嘉绒地区的建筑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建筑的结构强调军事防御和保暖功能;修建的材料多就地取材,选用常见的片石垒叠;在建筑的装饰上,蕴含着嘉绒藏族人的信仰。
马尔康地处嘉绒文化腹心地带,其境内的建筑至今鲜活地留存着嘉绒藏族的文化传统。
散布于梭磨河畔的形态各异的碉楼,尤其是马尔康的西索民居、卓克基土司官寨等建筑,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可谓藏民族建筑艺术的典范。
这些建筑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我们解读嘉绒文化的密码。
从成都出发,沿着317国道向西行进,不久,一座座直刺云天的石碉便映入眼帘。
恍惚之间,我们似乎闯入了古藏、羌人生活秘境。
我们坐在车上,这些赋予了建筑生动形态的石碉在次第后移,仿佛正在演奏一曲华丽而雄浑的乐章,在叙述着这片大地千年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
“这些碉楼是川西高原凝固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物,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情感价值。
”同行的马尔康旅游局同志向我们介绍到。
随后,他向我们追溯了碉楼遍及川西高原的因缘。
川西高原地处川藏咽喉,西控西藏,东托巴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从元代起,中央政府为了稳定这里的社会政治局势,加强军事上的防范与控制,采取“以夷治夷”土司制度的同时,逐渐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方略。
一方面“因俗而治”,允许土司作为直接统治者(但所有土司需由朝廷任命,颁发印信、号纸,并按品级赐予冠带,承袭得经中央政府批准)。
另一方面实行“土流并治”,变单纯的怀远、安抚为控制、驾驭,对土司的权力和势力进行诸多限制。
再一方面分封众多土司或土官,分解和削弱其力量,使其相互制约而不能为害。
土司或土官林立,增强了土司或土官之间的防卫意识和自卫能力,于是构成了一寨一碉,一山数碉,一湾一卡,十里一哨,四十里一营盘等军事高碉防御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
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
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
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
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
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
《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
"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
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
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
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
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
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
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
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
梁两端砌于石墙体内,梁上密铺树棍,当地称"柄子",再上铺树枝,当地称"扎子"。
然后填泥夯紧,最上面铺木板作为上层的地面,房顶则以夯土石作为屋面,这种作法至现代也保持这种传统作法。
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大、小窗若干,其中小窗孔战时又可作射击之用,类似城堡上的枪、炮孔,内大外小。
以上是明代建造的居室代表。
嘉绒地区保留较多而且至今也为主要民居的石屋,都是湾代以来的建筑和建筑格式为主体,也是俗称碉房或寨房。
皆为石木拌泥浆砌就的。
房屋按形状可分为碉形、碉与房连建形、平顶房、人字形顶房、悬山式顶形等类型。
碉形房系将房屋整体建成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顶式房屋。
石块拌泥砌墙,墙底部厚、顶部收缩成一船为底墙的50%厚度,具体按所建房的楼层高度决定。
内部分为三、五、七层不等。
,一般是底层作畜圈,中部为食、宿用房,上部为经堂和库房。
从二层以上的墙体上开很多大、小不等的观察射击窗孔,都是用石砌成的,多是外留一缝口,而内成扇形,这样的缝孔,对内透光多明亮,对外不易发现,便于战时或遇不测,好观察射击。
库房外附建木质晒架从墙内挑出。
人自第二层以独木梯上下各层,遇有警时将木梯收入房少,碉房便成为一座防御性堡垒。
这类集民居与防御性一体的"碉房",现已保留为数不多了。
碉与房连建形碉房,是以普通平顶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顶略高于房顶。
形成碉与房相连通,平时居于房中,贵重物品和食用物资藏存入碉中,遇警时,人进入碉中,可据碉防守。
这种类型的房建多系头人、寨首和富有人家建造,至解放时多分布于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一带。
平顶式碉房,这是嘉绒藏区分布极广的一种民居。
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层数常见为三至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作厨房,粮食和工具等库房和住房,厨房火塘顶留有烟道,烟可直通顶层散于空中,顶层后半部人字形顶房作粮食、杂物库房,前半部分为晒坝。
在穆坪土司境内还有一种双层人字形顶下再建一层内人字形顶。
悬山式顶碉房,为平面呈长方形,房顶用薄石板作屋面的悬山式顶房屋,一般为二至三层,底层也是作畜圈,上部住人及作库房、设经堂。
也有少数是单层者,其屋面多采用薄而长的木板作瓦。
上
压石块以防木板瓦下滑和被风吹动。
这类房多是极贫困人家建修居住,现已绝迹。
现代嘉绒藏族的民居,既有上面记述的各种类型的房居.也有全新式型,同汉区一般房屋建筑相类似的民居,也还有藏汉混合式的新建筑形式。
但是.在嘉绒藏区大论那种形式的民居.多数喜在房顶(多指平房屋顶、上转角处砌造突起来,留下四个尖角,远远看去状如碉顶。
在古史籍中,把嘉绒藏区的民居说成是"邛笼",而且对那笼的解释更不准确.并指限冉境地独有,这都有区别的,石屋与碉、碉与碉楼、碉房连建,也不等于碉是房。
总之,汉代之"邛笼"即今之石碉,是用以屯兵备寇。
三国对称石门,隋时称碉,尽管其说不一,但石碉与石屋有着严格的区别,前者用以屯兵备寇,后者用以居民居住,虽然取材一样,但其用途有别,二者不能混为-谈。
碉、房连建是在清代,特别是乾隆大、小金川之役中,当地藏民为抗清军,渐把房与碉相连建筑或从地厂开地道通往战碉中,这是近两百年的事,与《后汉书》中"邛笼"之记载相差时间上千年。
嘉绒藏民的石屋房墙上每当过年过节时,粉刷白石灰,而且用石灰绘画出天、地、日、月、星、辰,还有各种动物图案和宗教图案。
但家遇丧事不粉刷。
这种房屋夏凉冬暖.正是嘉绒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存关系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