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的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使用双缩脲试剂,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教师提问:你在创新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方法。
2. 学生提问,教师给予解答。
八、作业布置(5分钟)
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提问:你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疑问?
4. 实验结果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在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中,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了解如何进行维护。例如,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试管架,并了解如何进行试管架的清洁和维护。
1. 情景导入设计意图
2.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
3. 实验操作设计意图
4. 结果分析与讨论设计意图
5. 总结与反思设计意图
6. 创新环节设计意图
7.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
8. 作业布置设计意图
九、板书设计意图
1. 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 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软件:选择适合的生物学科教育软件或APP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或APP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如试管、滴管、离心管等以及相关的试剂如硫酸铜、氢氧化钠等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相关的网络资源或网站链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或网站进行在线测试或自我测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4. 图书资料:推荐一些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相关的参考书籍或专业期刊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以及相关的生物组织成分的种类和性质等知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2. 示范法: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3. 练习法: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组织样本,让学生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和种类。
2. 讲解新课:介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包括沉淀法、显色反应等。
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视实验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对生物全过程的理解,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2、理论依据: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组织都富含有丰富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这些有机物的存在?通过实验发现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通过相应的颜色就可以检测这些有机物的存在。
其中斐林试剂能够与糖类中的还原糖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双缩脲试剂能够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发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3、教学特色传统教学中以往教师的教学策略是讲解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之后,由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某些生物组织的三类有机物。
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实验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弥补这种教学策略的缺陷,我将这一验证性实验设计成为验证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实验。
设计思路为:在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的基础之上,先用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材料来做验证实验。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进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的思路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作出预测、分组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针对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既可检测物质的存在,还可探究合适的实验材料,以及不同实验材料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多少。
对于脂肪的检测,重点是通过颜色反应定性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成分,学会脂肪鉴定的操作方法。
我在教学中对本实验采取验证物质存在和探究最佳实验方法相结合,即对不同的实验材料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看哪种效果较好。
高中一年级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的一个实验。
教材把该实验安排在详细学习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前,目的是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三类营养物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在日常膳食中做到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
同时,这也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
通过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检测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原理;能够运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2.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相关物质的鉴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难点围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授等相结合五、教学准备(一)实验材料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模拟尿液、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淀粉溶液、梨匀浆、苹果汁、葡萄匀浆、西瓜汁、火龙果汁、番茄汁、甘蔗汁、小白菜汁、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干花生种子、食用油、面粉、马铃薯匀浆、豆浆、牛奶、鲜肝提取液、鸡蛋清稀释液、煮熟的鸡蛋白悬浮液等。
(二)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毛笔、刀片、镊子等。
(三)实验试剂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B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等。
六、教学过程(一)实验原理的呈现教师创设情境: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常常会出现葡萄糖。
讲台上的两种液体,究竟哪种是正常人的尿液,哪种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呢?如何进行鉴别?引出还原糖检测原理: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实验理论
13min
上节课的学习中,书上说生物体内有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存在。这节课我们将进行实验来鉴定生物组织内是否真的有这些有机物的存在。
课前已经给了大家预习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本节实验课中鉴定的基本原理是:
还原糖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制备组织样液的过程是:制备匀浆→过滤→取滤液。一般现用限制,不可放置过久。
《实验鉴定还原糖、蛋白质、脂肪、淀粉》教学设计
国华纪念中学王雷
一、教学背景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三、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①
②
③
2设计思路
①
②
③
④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注意使用实验仪器要安全、规范。
颜色反应
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
产生砖红色沉淀?无法控源自温度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不能
产生紫色
成分相同,浓度不同,使用方法不同
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
遮光
否则看到的苏丹三溶液颜色
变成蓝色
二、实验操作
15min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予以个别指导
学生做实验
三、讨论10min
四、小结
2min
观察到何种现象说明有还原糖?
能否直接在酒精等下加热?
蛋白质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能否使用存放较长时间双缩脲试剂?
出现什么实验现象说明有蛋白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和分子结构。
2.了解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3.掌握常用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2.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1.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生物体内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是各种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它们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代谢、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糖类的检测方法糖类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碘法、莫尔制法、高原反应法、硝酸还原法等。
其中,碘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原理是:糖类或碘与淀粉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并且蓝色的程度与糖类的含量有关。
(2)脂质的检测方法脂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法、萃取法和比重悬浮法等。
其中,酶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这种方法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中的脂肪酶加入到有机溶剂中,使其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发生反应,并使用气相色谱等方法检测脂质的含量。
(3)蛋白质的检测方法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电泳法、免疫学方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原理是,利用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将蛋白质与试剂反应,生成含有不同强度的颜色的复合物。
根据这些颜色的强度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方法(1)糖类的检测实验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使淀粉与样品充分混合。
2.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使其与淀粉和糖类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
3.按照比色板上标示的色卡,比色计算出糖类的含量。
(2)脂质的检测实验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溶液,使其中的脂质充分溶解。
2.将试样放入长颈漏斗中,并加入苯酚酞指示剂,在搅拌过程中加入等量的钠氢碳酸溶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曹颖 13级生物科学专业一、教材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
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理论学习之前,一方面加深同学对细胞中的有机物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由于实验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检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实验的开展打下基础。
本次实验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尤其是制作徒手切片,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实验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开设较少,学生对实验室规则,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等都不规范,实验能力较弱,但是充满极强的好奇心,要注意实验室秩序。
实验内容与生活饮食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阐明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2.能力目标(1)尝试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通过组织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次实验,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四、教学重点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初步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五、教学难点(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各种试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做出较薄的徒手切片。
(2)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准备1.老师准备实验材料: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显微镜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七、教学过程九、实验报告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姓名: 班级: 实验时间 一、实验原理1、淀粉和还原糖的鉴定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在__________条件下可与———————— 发生作用,产生———————— 沉淀,淀粉中加入______ 变————————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与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与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液遇碘液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一、实验设计思路:实际实验中将每个班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七小组,每大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检测,如第一大组进行不同材料还原糖的检测,第二大组进行不同材料蛋白质的检测,第三大组进行不同材料脂肪的检测,第四大组进行不同材料淀粉的检测,十分钟后进行交换实验,让学生有序做完每个实验,可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的完成实验内容。
二、实验教学分析:本实验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1节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对生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实验又是孩子乐于参与的事情,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学好生物学奠定基础,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直观和亲身体验远远大于说教;同时发现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中问题,比如判断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多少?三、实验教学重难点:1.实验材料的选择;2.实验步骤的把握;3.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五、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青萝卜匀浆,多酶片溶液。
2、仪器: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夜: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 a 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教学设计
阳春市第一中学 何方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
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
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
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 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 合作学习 敢于质疑 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
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
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一种水果组织(苹果),学生自带一样自己感兴趣的组织进行检测。
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
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
3、作出预测 设计实验
(1)先预测,再检测。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和实测结果。
4、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分工,材料仪器的分配和管理。
组员:对提供的一种组织液和自带的组织用相应试剂进行检测。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尝试分
析其中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再探究课题见板书)
教师:不直接解疑,鼓励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
5、成果交流,评价反思
实验反思:预测与实测相符?
小组间的异同?
存在问题?
教师公布答案,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1)实验纪录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和推论
(2)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创新思维和能力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 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五、 教学反思
1、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
学素养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
2、注重培养自疑自析的能力, “教为了不教”。
3、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
4、试剂用量的差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
5、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时的安排矛盾。
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一、实验原理( )+( ) ( )
二、材料用具(略)
三、方法步骤:
1、检测还原糖
2、检测淀粉
四、设计记录表格(
建议以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四项内容列表比较)
五、交流讨论
1、用绿色叶片可做还原糖检测实验吗?
2、豆浆(或牛奶)里含有糖类、脂肪吗?可用做糖类、脂肪检测实验吗?
六、进一步再探究
1、还原糖检测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与材料分隔开加入,情况怎么样?
(提示:甲液——苹果汁——乙液;乙液——苹果汁——甲液)
待测组织样液2ml
碘液2滴
观察
待测组织样液2ml
斐林试剂1ml(甲液、乙液等量混合)
50-65水浴加热2min
观察
七、评价建议
从正确选择材料、试剂、规范操作、现象明显、真实地记录结果五项内容进行评价,
各项20分。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