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_第六章习题

计算机网络_第六章习题
计算机网络_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

1、在我们的图6-2所示传输原语例子中,LISTEN是一个阻塞调用。试问这是必要的吗?如

果不是,请解释如何有可能使用一个非阻塞的原语。与正文中描述的方案相比,你的方案有什么优点?

2、传输服务原语假设在两个端点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是不对称的,一端(服务器)执行

LISTEN,而另一端(客户端)执行CONNECT。然而,在对等应用中,比如BitTorrent那样的文件共享系统,所有的端点都是对等的。没有服务器或客户端功能之分。试问如何使用传输服务原语来构建这样的对等应用?

3、在图6-4所示的底层模型中,它的假设条件是网络层的分组有可能会丢失,因此,分组

必须被单独确认。假如网络层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它永远不会丢失分组,那么图6-4需要做什么修改吗?如果需要的话?

4、在图6-6的两部分中,有一条注释说明了SERVER_PORT在客户和服务器中必须相同。

试问为什么这一条如此重要?

5、在Internet文件服务器例子中(图6-6 ),除了服务器端的监听队列为满之外,试问还有其他原因能导致客户机的connect()系统调用失败吗?假设网络完美无缺。

6、评判一个服务器是否全程活跃,或者通过进程服务器来按需启动它的一个标准是它所提供服务的使用频率。试问你能想出作出这一决定的任何其他标准吗?

7、假设采用时钟驱动方案来生成初始序列号,该方案用到了一个15位宽度的时钟计数器。

并且,每隔1OOms时钟滴答一次,最大数据包生存期为60s。请问,每隔多久需要重新同步一次?

(a)在最差情况下。

(b)当数据每分钟用掉240个序列号的时候。

8、试问,为什么最大分组生存期T必须足够大,大道确保不仅数据包本身而且它的确认也

消失在网络中?

9、想象用两次握手过程而不是三次握手过程来建立连接。换句话说,第三个消息不再是要求的。试问现在有可能死锁吗?请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存在死锁,或者证明死锁不存在。

10、想象一个广义的n-军队对垒问题,在这里任何两支蓝军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足以取得胜利。试问是否存在一个能保证蓝军必赢的协议?

11、请考虑从主机崩溃中恢复的问题(图6-18)。如果写操作和发送确认之间的间隔可以设置得相对非常小,那么,为了使协议失败的概率最小,试问两种最佳的发送端-接收端策略是什么?

12.在图6-20中,假设加入了一个新的流E,它的路径为从R1到R2,再到R6。试问对于5个流的最大-最小带宽分配有什么变化?

13.请讨论信用协议与滑动窗口协议的优缺点。

14.拥塞控制的公平性方面有一些其他的策略,它们是加法递增加法递减(AIAD,AdditiveIncrease Additive Decrease)、乘法递增加法递减(MIAD,Multiplicative Increase Additive Decrease )、乘法递增乘法递减(MIMD,Multiplica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 )。请从收敛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三项政策。

15.试问,为什么会存在UDP?用户进程使用原始IP数据包还不够吗?

16.请考虑一个建立在UDP之上的简单应用层协议,它允许客户从一个远程服务器获取文件,而且该服务器位于一个知名地址上。客户端首先发送一个请求,该请求中包含了文件名;然后服务器以一个数据包序列作为响应,这些数据包中包含了客户所请求的文件的不同部分。为了确保可靠性和顺序递交,客户和服务器使用了停一等式协议。忽略显然存在的性能问题,试问你还能看得出这个协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吗?请仔细想一想进程崩溃的可能性。

17.一个客户通过一条1 Gbps的光纤向100千米以外的服务器发送一个128字节的请求。

试问在远过程调用中这条线路的效率是多少?

18.继续考虑上一个问题的情形。对于给定的1 Gbps线路和1 Mbps线路两种情况,请计算最小的可能响应时间。试问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9. UDP和TCP在传递消息时,都使用了端口号来标识接收方实体。请给出两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两个协议要发明一个新的抽象ID(端口号),而不用进程ID?在设计这两个协议的时候,进程ID早已经存在。

20.一些RPC实现为客户端提供了一个选项,使用实现在UDP之上的RPC还是使用实现在TCP之上的RPC。试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客户端更喜欢使用基于UDP的RPC?在什么条件下,他或许更喜欢使用基于TCP的RPC?

21.考虑两个网络N1和N2,在源端A和目的端D之间有相同的平均延迟。在N1中,不同的数据包所经历的延迟是均匀分布,且最大延迟为10秒;而在N2中,99%的数据包所经历的延迟都小于1秒,且没有最大延迟上界。请讨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何用RTP来传输实时音频/视频流。

22.试问最小TCP MTU的总长度是多少?包括TCP和IP的开销,但是不包括数据链路层的开销。

23.数据报的分段和重组机制由IP来处理,对于TCP不可见。试问,这是否意味着TCP不用担心数据错序到达的问题?

24. RTP被用来传输CD品质的音频,这样的音频信号包含一对16位的采样值,采样的频率为每秒钟44100次,每个采样值对应于一个立体声声道。试问RTP每秒钟必须传输多少个数据包?

25.试问有可能将RTP代码放到操作系统内核中,与UDP代码放在一起吗?请解释你的答案。

26.主机1上的一个进程己经被分配了端口p,主机2上的一个进程也己经被分配了端口q,试问这两个端口之间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者多个TCP连接吗?

27.在图6-36中,我们看到除了32位的确认号字段外,在第四个字还有一个ACK标志位。试问这个标志位有额外的意义吗?为什么有?或者为什么没有?

28. TCP段的最大有效载荷为65495字节。试问为什么选择如此奇怪的数值?

29.描述从图6-39中进入SYN RCVD状态的两种途径。

30.请考虑在一条往返时间为10毫秒的无拥塞线路上使用慢速启动算法的效果。接收窗口为24 KB,最大段长为2 KB。试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首次发送满窗口的数据?

31.假设TCP的拥塞窗口被设置为18 KB,并且发生了超时。如果接下来的4次突发传输

全部成功,试问拥塞窗口将达到多大?假设最大段长为1 KB o

32.如果TCP往返时间RTT的当前值是30毫秒,紧接着分别在26, 32, 24毫秒确认到达,

那么,若使用Jacobson算法,试问新的RTT估计值为多少?请使用α=0.9。

33.一台TCP机器正在通过一条1 Gbps的信道发送满窗口的65535字节数据,该信道的单向延迟为10毫秒。试问可以达到的最大吞吐量是多少?线路的效率是多少?

34.一台主机在一条线路上发送1500字节的TCP有效载荷,最大数据包生存期为120秒,要想不让序号回绕,试问该线路的最快速度为多少?要考虑TCP、IP和以太网的开销。假设可以连续发送以太网帧。

35.为了解决IPv4的局限性,主要经过IETF的努力,导致了IPv6的设计,但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采用这个新版本。然而,却没有人做出解决TCP限制所需要的重大努力。请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36.在一个网络中,最大段长为128字节,段的最大生存期为30秒,序号为8位,试问每个连接的最大数据率是多少?

37.假设你正在测量接收一个段所需要的时间。当发生一个中断时,你读出系统时钟的值(以毫秒为单位)。当该段被完全处理后,你再次读出时钟的值。你测量的结果是270000次为0毫秒,730 000次为1毫秒。试问接收一个段需要多长时间?

38.一个CPU执行指令的速率为1000 MIPS。数据复制可以按每次64'位来进行,每个字的复制需要花费10条指令。如果一个入境数据包要被复制4次,试问这个系统能处理一条1 Gbps 的线路吗?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所有的指令,包括读或者写内存的指令,都以1000 MIPS的全速率运行。

39.为了避开当序号回绕时老的数据包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可以使用64位序号。然而,从理论上讲,光纤的运行速度可以达到75 Tbps。试问在未来的75 Tbps网络中使用64位序号,数据包的最大生存期为多少才能确保不会发生回绕问题?假设每个字节都有自己的序号,像TCP那样。

40.在6.6.5节中,我们计算了主机以80 000包/秒的速度往一条千兆线路发送,只使用了6250指令,留下一半的CPU时间给应用程序。这里计算时假设数据包大小为1500字节。针对ARPANET大小的数据包(128字节)重复上述计算。在这两种情况下,假设给出的数据包大小均包括了所有开销。

41.对于一个运行在4000千米距离上的1 Gbps网络,限制因素是延迟而并非带宽。请考虑这样一个MAN,源端和接收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0千米。试问多大的速率使得1 KB数据包的传输延迟等于光速的往返延迟?

42.试计算下列网络的带宽一延迟乘积:(1) T1 (1.SMbps);(2)以太网(10 Mbps );(3) T3 (45 Mbps)和(4 ) STS-3 (155 Mbps )。假设RTT为100毫秒。请回忆TCP头有16位保留用作窗口大小(Window Size )。根据你的计算,试问它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吗?

43.对于地球同步卫星上的一条50 Mbps信道,试问它的带宽一延迟乘积是多少?如果所有的数据包都是1500字节(包括开销),试问窗口应该为多大(按数据包为单位)?

44.图6-6所示的文件服务器远非完美,它在许多方面都还可以改进。请作以下修改:

(a)给客户增加第三个参数,它指定了一个字节范围。

(b)给客户增加一个标志w,允许将文件写入服务器上。

45.所有的网络协议都需要的一种常见功能是处理消息。回想一下,协议处理消息通过添加/拆除头来实现的。有些协议还可能将一个单一消息分解成多个片段,在稍后再把这些多个片段组合成一个单一消息。为此,请设计并实施一个消息管理库。该库提供了创建一个新消息、附加一个消息头到消息上、从消息上剥离消息头、将一个消息分成两个消息、将两个消息组合成一个消息,以及保存消息副本功能。你的实现必须尽量减少把数据从一个缓冲区复制到另一个缓冲区的操作。至关重要的是处理消息的操作不应该触碰到消息的数据,而只处理消息指针。

46.设计和实现一个聊天系统,它允许多组用户同时进行聊天活动。有一个聊天协调器位于某一个知名的网络地址上,它使用UDP与聊天客户通信,并且为每个聊天会话建立聊天服务器,而且还维护了一个聊天会话目录。每个聊天会话都有一个聊天服务器。聊天服务器使用TCP与客户端进行通信。聊天客户端允许用户启动、加入或者离开一个聊天会话。请设计和实现聊天协调器、聊天服务器和聊天客户端代码。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 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 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 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 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 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 影响 答: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 行机制。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 和无连接的IP 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 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 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 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 ,而 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 答: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 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有差错的UDP 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 数据报出错 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因此VOIP宁可采 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 5—06 接收方收到有差错的UDP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 答:丢弃 5—07 如果应用程序愿意使用UDP 来完成可靠的传输,这可 能吗请说明理由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 相同的功能。5—08 为什么说UDP 是面向报文的,而TCP 是面向字节流 的 答: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 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 报文。 发送方TC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和而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信心传递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从逻辑功能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子网的功能是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和(资源子网是各种网络资源的集合)两部分构成的。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第一代:面向的计算机网络;(2)第二代:“”型网络;(3)第三代:网络;(4)第四代:网络。 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1)网络硬件系统:包括、及。(2)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和。目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四大主流:、、、Netware。 5、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6、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有哪些?(试举例) (1);(2);(3);(4)。 7、Internet互联网的前身是。 8、Modem的含义是;E-mail的含义是。 9、OSI/RM的含义是。 10、常见的网络硬件有(举例):、、、。 11、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和构成的。 1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有:、、 、等。 7、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覆盖范围可分为、、。 (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和。(3)按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可分为:和。★?局域网中多采用广播方式,而在广域网中多采用点对点方式。 ◆局域网(LAN)特点:①地理范围有限,通常在1—2km范围内;②信道宽带大,数据传输率高,一般为1—1000Mb/s;③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④大多采用总线型、星型、环型,结构简单,易实现;⑤常用于专用网。 ◆城域网(MAN)特点:①地理范围可达100km;②数据传输率为45—150Mb/s;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6章习题范文

第6章:网络层 1. 假设在以太网上运行IP协议,源主机A要和IP地址为19 2.168.1.250的主 机B通信,请问A如何得到主机B的MAC地址?(说明采用的协议以及查找过程) 解答: 主机A采用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主机B的MAC地址,具体过程如下: (1)主机A首先很据主机B的IP地址192.168.1.250,在自己的ARP高速缓存 表查找与之对应的MAC地址。如果可以找到,不再进行地址解析;否则,则以广播方式发送一个ARP请求分组,该请求分组中包含主机A的IP地址、MAC地址以及主机B的主机地址。 (2)主机B在接收到ARP请求分组时,将完成地址解析,并发送ARP应答分 组,该分组包含了主机B的MAC地址。 (3)主机A收到来自主机B的ARP应答分组时,将提取主机B的IP地址和MAC 地址加入到ARP高速缓存表中,然后将具有完整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目的MAC地址和数据作为一个发送分组,传送给数据链路层并封装成帧。 2. 考虑如图所示的采用基于距离矢量的路由选择算法的子网。假设路由器C刚 启动,并测得到达它的邻接路由器B、D、E的时延分别等于6、3、5。此后,路由器C依次收到下列矢量:来自D的(16,12,6,0,9,10)、来自E的(7,6,3,9,0,4)以及来自B的(5,0,8,12,6,2)。上面的矢量表示的是发送该矢量的结点分别与结点A、B、C、D、E、F的延时。则路由器C 在收到3个矢量之后的新路由表是什么?

解答: 已知路由器C测得到达自己的邻接路由器B、D和E的时延分别等于6、3和5。在收到来自D的矢量(16、12、6、0、9、10)后,路由器C的路由表如表1所示。 表1 自E的矢量(7,6,3,9,0,4)后,路由器C的路由表如表2所示。 表2 在收到来自B的矢量(5,0,8,12,6,2)后,路由器C的路由表如表3 所示。 表3

计算机网络_第5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2 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5.3 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 地址。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 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 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5.4 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答:IP 地址共分5 类,分类情况如下所示: A 类0 Netid Hostid(24比特) B 类10 Netid Hostid(16比特) C 类110 Netid Hostid(8比特) D 类1110 组播地址 E 类11110 保留为今后使用 IP 地址是32 位地址,其中分为netid(网络号),和hostid(主机号)。根据IP 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数值,能够判断IP 地址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 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5、画出ISO/OSI参考模型和 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习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1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指明涉及到的知识点。 答: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设施和网络通信协议,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 涉及到的知识点:1)传输介质;2)通信协议;3)不同地点.;4)计算机设备;5)资源共享;6)数据传输;7)系统。 1.6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1)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设备,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数据传输,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收集和交换。 2)资源共享。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系统内的硬件、软件、数据、文档信息,以及通过信息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 3)给网络用户提供最好的性价比服务,减少重复投资。 4)提供大容量网络存储,不断增加新的多媒体应用。 5)提供分布式处理,使得协同操作为可能;平衡不同地点计算机系统的负荷,降低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资源,使得网格计算成为可能,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效率。 6)对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实现对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和分配。 7)提供高可靠性的系统,借助在不同信息处理位置和数据存储地点的备份,通过传输线路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冗余实现高可靠性。 1.13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什么特征? 答: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进行通信、数据交换时需要制定算双方都要遵守的通信规则和约定就是协议。协议是按层次节后世界的,协议层次的集合构成了协议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层次结构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1、网络实现的功能分解到若干层次,每个功能用同等层协议或对等层协议实现,不同系统中的对等层要遵循对等层协议,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完成该层的功能。 2、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交互必要的信息,构成下层为上次提供服务的关系,也成为接口关系。网络服务靠服务原语进行描述,网络协议软件根据网络协议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 1.19 A 1.26通信 1.27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答案

【例题与解析】 、一个办公室中有多台计算机,每个计算机都配置有网卡,并已经购买了一台网络集线器和一台打印机,一般通过()组成局域网,使得这些计算机都可以共享这一台打印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光纤双绞线电话线无线 【解析】,参见局域网地组成,在一个办公室中,通过双绞线连接集线器和计算机网卡,然后对计算机进行协议配置和打印机共享配置,则所有地计算机都可以共享这一台打印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地网站分别为和,以下说法正确地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他们同属于中国教育网它们都提供服务 他们分别属于两个学校地门户网站他们使用同一个地址 【解析】,域名是层次化地.代表中国,代表教育网,代表北京大学,代表清华大学,代表提供服务地主机名,两台主机不可能使用同一个地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提供可靠传输地运输层协议是(). 【解析】,在协议簇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地传输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用户数据报协议).协议是面向连接地协议,它安全,可靠,稳定但是效率不高,占用较多资源.协议是无连接方式地协议,它地效率高,速度快,占资源少,但是传输机制为不可靠传送,必须依靠辅助地算法来完成传输地控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计算机必须是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必须是工作站 计算机必须使用协议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必须运行同样地操作系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解析】,任何计算机,从掌上到超级计算机都可以使用连接到.且上网地计算机可以运行任何使用协议地操作系统进行相互通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子邮件不可以传递(). 汇款文字图像音视频 【解析】,电子邮件除了正文可以传递文字以外,在附件中还可以粘贴图像文件,音视频文件,和正文一起传递,但是汇款不能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下一代地版本是(). 【解析】,现在有地是在协议地基础上运行.是下一个版本,也可以说是下一代协议,他地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地迅速发展,定义地悠闲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地不足必将妨碍地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重新定义地址空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于连接地每一台计算机,都需要有确定地网络参数,这些参数不包括(). 地址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和服务地址 【解析】,参见地址,网关,子网掩码和域名地基本概念,地址是网卡地物理地址,网卡出厂时,地址已写入网卡硬件中,不需要用户配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出差在外,住在宾馆中,并自己携带有配置地笔记本电脑,通过()可以上互联网. 无线电话线拨号手机卡 【解析】,笔记本电脑配置有,则把宾馆房间地电话线插入中,使用当地中国电信或网通地上网特服号作为用户名和密码,只需支付电话费就可以上互联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计算机网络_第5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 地址。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 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 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 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到达目的端后再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组装成一个数据块。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 1、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2、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 3、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 4、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 ①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

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 ②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教材11—15)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1)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2)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3)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计算机网络_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 1、在我们的图6-2所示传输原语例子中,LISTEN是一个阻塞调用。试问这是必要的吗?如 果不是,请解释如何有可能使用一个非阻塞的原语。与正文中描述的方案相比,你的方案有什么优点? 2、传输服务原语假设在两个端点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是不对称的,一端(服务器)执行 LISTEN,而另一端(客户端)执行CONNECT。然而,在对等应用中,比如BitTorrent那样的文件共享系统,所有的端点都是对等的。没有服务器或客户端功能之分。试问如何使用传输服务原语来构建这样的对等应用? 3、在图6-4所示的底层模型中,它的假设条件是网络层的分组有可能会丢失,因此,分组 必须被单独确认。假如网络层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它永远不会丢失分组,那么图6-4需要做什么修改吗?如果需要的话? 4、在图6-6的两部分中,有一条注释说明了SERVER_PORT在客户和服务器中必须相同。 试问为什么这一条如此重要? 5、在Internet文件服务器例子中(图6-6 ),除了服务器端的监听队列为满之外,试问还有其他原因能导致客户机的connect()系统调用失败吗?假设网络完美无缺。 6、评判一个服务器是否全程活跃,或者通过进程服务器来按需启动它的一个标准是它所提供服务的使用频率。试问你能想出作出这一决定的任何其他标准吗? 7、假设采用时钟驱动方案来生成初始序列号,该方案用到了一个15位宽度的时钟计数器。 并且,每隔1OOms时钟滴答一次,最大数据包生存期为60s。请问,每隔多久需要重新同步一次? (a)在最差情况下。 (b)当数据每分钟用掉240个序列号的时候。 8、试问,为什么最大分组生存期T必须足够大,大道确保不仅数据包本身而且它的确认也 消失在网络中? 9、想象用两次握手过程而不是三次握手过程来建立连接。换句话说,第三个消息不再是要求的。试问现在有可能死锁吗?请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存在死锁,或者证明死锁不存在。 10、想象一个广义的n-军队对垒问题,在这里任何两支蓝军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足以取得胜利。试问是否存在一个能保证蓝军必赢的协议? 11、请考虑从主机崩溃中恢复的问题(图6-18)。如果写操作和发送确认之间的间隔可以设置得相对非常小,那么,为了使协议失败的概率最小,试问两种最佳的发送端-接收端策略是什么? 12.在图6-20中,假设加入了一个新的流E,它的路径为从R1到R2,再到R6。试问对于5个流的最大-最小带宽分配有什么变化? 13.请讨论信用协议与滑动窗口协议的优缺点。 14.拥塞控制的公平性方面有一些其他的策略,它们是加法递增加法递减(AIAD,AdditiveIncrease Additive Decrease)、乘法递增加法递减(MIAD,Multiplicative Increase Additive Decrease )、乘法递增乘法递减(MIMD,Multiplica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 )。请从收敛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三项政策。 15.试问,为什么会存在UDP?用户进程使用原始IP数据包还不够吗? 16.请考虑一个建立在UDP之上的简单应用层协议,它允许客户从一个远程服务器获取文件,而且该服务器位于一个知名地址上。客户端首先发送一个请求,该请求中包含了文件名;然后服务器以一个数据包序列作为响应,这些数据包中包含了客户所请求的文件的不同部分。为了确保可靠性和顺序递交,客户和服务器使用了停一等式协议。忽略显然存在的性能问题,试问你还能看得出这个协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吗?请仔细想一想进程崩溃的可能性。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字:服务器(SERVER) 客户机(CLIENT) 路由器(ROUTER) 网关(GATEW AY) 6.1 网络拓扑结构 ①星型:以中央节点为中心,执行集中式通讯控制策略,各节点间不能直接通信 优点:连接方便,容易检测和隔离故障 缺点:整个网络依赖于中央节点,中央节点的负担较重,若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工作 ②总线型:网上的所有站点要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到一条主干电缆(即总线)上. ③环型:闭合的总线结构,数据流在站点之间单向传输,当信号被传递给相邻站点时,相邻站点对该信号进行重新传输. 优点:电缆长度短,抗故障性能好 缺点:节点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故障诊断也较困难,且不易重新配置网络. 数据通信技术: 分组交换(包交换): 是一种存储转发的交换方式。首先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包,也称为分组,然后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每个分组信息都载有接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在传送数据分组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虚电路,然后依序传送,该交换方式具有传送质量好,误码率低,可靠性高等特点,但在进行数据交换时,会有大量的资源消耗在纠错补偿上,而且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在传输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延时。 分组交换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 分组交换特点: ①节点暂时存储的是分组数据,而不是整个数据文件 ②分组数据是暂时保存在节点的内存中,而不是被保存在节点的外存中,有较高的交换速率 ③分组交换采用的是动态分配信道的策略,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④分组数据在各节点存储转发时因排队而造成一定的延时 ⑤由于分组数据中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而产生一定的额外开销 ⑥分组交换网的管理和控制比较复杂 6.2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 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的,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网络设计时,将会用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协议,而这些协议和协议群十分庞大、复杂。所以一般都要使用结构化的技术,从层次结构的角度来组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传输层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 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 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 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 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影响?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行机制。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IP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 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 ,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5—06 接收方收到有差错的UDP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 答:丢弃 5—07 如果应用程序愿意使用UDP来完成可靠的传输,这可能吗?请说明理由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相同的功能。 5—08 为什么说UDP是面向报文的,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答: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 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发送方TC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字节流(无边界约束,课分拆/合并),但维持各字节 5—09 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端口要划分为三种? 答: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 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标记常规的服务进程;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标记没有熟知端口号的非常规的服务进程; 5—10 试说明运输层中伪首部的作用。 答:用于计算运输层数据报校验和。 5—11 某个应用进程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然而继续向下交给IP层后,又封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6章习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6章习题

3. 一个有50个路由器的网络,采用基于矢量距离算法的路由选择算法,路由 表的每个表项长度为6字节,每个路由器都有3个邻接路由器,每秒与每个邻接路由器交换1次路由表。则每条链路上由于路由器更新路由信息而耗费的带宽是多少? 解答: 在该网络上共有50个路由器,因此每个路由器的路由表的大小为6*8*50=2400b。在基于距离矢量的路由选择算法中,每个路由器都定期地与所有相邻的路由器交换整个路由表,并以此更新自己的路由表项。由于每个路由器每秒与自己的每个邻接路由器交换1次路由表,一条链路连接两个路由器,因此,每秒在一条链路上交换的数据为2*2400=4800b,即由于更新路由信息而耗费的带宽为4800b/s。 4. 假设有一个IP数据报,头部长度为20B,数据部分长度为2000B。现该分组 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需要经过两个网络,这两个网络所允许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为1500B和576B。请问该数据报如何进行分片? 解答: 头部长为20B,数据部分长为2000B的IP数据报在经过MTU为1500B的第一个网络时进行分片,分为2个分片,分片1携带1480B的数据,而分片2携带520B的数据。在经过MTU为576B的第二个网络时,分片1仍然需要进一步分片,分为3个分片,分片3和分片4都携带556B的数据,分片5携带368B的数据。因此,目的主机将收到4个分片,即分片2、分片3、分片4、分片5。

5. 假设主机A要向主机B传输一个长度为512KB的报文,数据传输速率为 50Mb/s,途中需要经过8个路由器。每条链路长度为1000km,信号在链路中的传播速度为200000km/s,并且链路是可靠的。假定对于报文与分组,每个路由器的排队延迟时间为1ms,数据传输速率也为50Mb/s。那么,在下列情况下,该报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主机B? (1)采用报文交换方式,报文头部长为32B; (2)采用分组交换方式,每个分组携带的数据为2KB,头部长为32KB。 解答: (1)如果采用报文交换方式,由于报文头部长为32B,报文携带的数据为 512KB,整个报文长为(32+512*1024)*8=4194560(b)。已知数据传输速率为50Mb/s,则发送该报文所需的传输延时为4194560/50(us)≈84(ms)。 另外,报文经过每个路由器的排队时延为1ms,在每条链路上的传播时延为1000/200000=0.005(s)=5(ms)> 因此,该报文从主机A到主机B所需的总时间=9*传输时延+9*传播时延+8* (2)如果采用分组交换方式,由于分组头部长为32B,每个分组携带的数据为2KB,每个分组的总长度为(32+2*1024)*8=16640(b),分组的个数N为512/2=256。已知数据传输速率为50Mb/s,则发送该一个分组所需的传输时延为16640/50(us) ≈0.33(ms)。 另外,每个分组经过每个路由器的排队时延为1ms,在每条链路上的传播时延为1000/200000=0.005(s)=5(ms)。 因此,从主机A到主机B发送所有分组所需的总时间为主机A发送(N-1)个分组的传输时延加上最后一个分组从主机A到主机B的总时间,即等于(N-1)*传输时延+9*传播时延+8*排队时延=(256-1)*0.33+9*0.33+9*5+8*1≈140(ms)。

计算机网络(第三)第一到第六章课后问答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1.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结构的描述,解释“三网融合”发展的技术背景。 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SP网络、3 G/4G与移动Internet的应用,使得Internet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三网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应用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发展技术背景。 物联网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网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网”发展技术背景。 宽带城域网是以IP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以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4.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5个应用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技术的例子。答: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汽车自动化、消费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医用设备控制、工业控制、无线定位。 5..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核心交换、边缘部分划分方法的描述,举出身边5种端系统设备。答:PDA、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无线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1.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并举例说明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与“时序”的含义与关系协议是一种通信规则 例:信件所用的语言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协议,因为写信前要确定使用中文还是其他语言,否则收信者可能因语言不同而无法阅读三要素: 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顺序 语义:解释比特流的每一部分含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和作出的响应 时序:对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 2)灵活性好 3)各层都可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有利于促进标准化 3.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概述... 4)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计算机网络试题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试题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是能够相互()的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答案:资源共享)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其核心技术是()。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答案:ARPANET、分组交换) 3()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结合。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答案:协议) 4在OSI参考模型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成为()。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答案:服务原语) 5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通常称为()。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答案:服务访问点) 6面向连接服务具有()、()和()这三个阶段。 (第六章广域网知识点: 广域网提供的服务答案: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 7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和()。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答案: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8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为(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答案:网络协议) 9所有的Internet标准都是以( )的形式发表。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 Internet的标准化工作答案:RFC)10从通信的角度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大类,即(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答案:面向连接、无连接)11无连接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即( )、(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答案:数据报、证实交付和请求回答) 12 TCP/IP体系共有四个层次,它们是( )、( )、(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 TCP/IP的体系结构答案: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13从网络的使用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答案:公用网、专用网) 二、问答题 1计算机网络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答案: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六章习题解答

习题 1.应用层的体系结构有几种?各自有何优缺点? a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优点: 简单、直观;易于编程,调试,维护费用低;系统内部负荷可以做到比较均衡,资源利用率较高;允许在一个客户机上运行不同计算机平台上的多种应用;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较好。 缺点:服务器往往会成为性能上的瓶颈,当请求服务的客户机数量过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服务器主机跟不上其所有客户机请求的情况。而一旦服务器崩溃,所有的客户都无法得到服务,因此存在单点失效的问题。 b P2P体系结构 优点:可扩展性好。在对等体系结构系统中,参与的主机数越多,提供给网络系统的资源也就越多,系统地服务能力就越强。 缺点:peers分布在互联网各个地方,因此难以管理,导致系统难以维护。peers的身份难以验证,无法判断peers是否是合法的主机,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隐患。 C 客户机/服务器和对等体系结构的混合结构 结合两者的特点。 2.DNS协议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域名需要分层管理?域名地址和IP地址有什么区别? 将主机名转换成IP地址, 因为当因特网上的用户数急剧增加时,用非等级的名字空间来管理一个很大的而且经常变化的名字集是非常困难的。 IP地址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每个地址长32比特,在读写IP地址时,32位分为4个字节,每个字节转成十进制,字节之间用"."分隔。域名地址是一定意思的字符串来标识主机地址,IP 与域名地址两者相互对应,而且保持全网统一。 3.以递归解析为例,说明域名转换的过程。 主机的解析器只发出一个询问报文,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映射表,如果找到结果就返回应答报文;否则,该域名服务器还要运行解析器去询问其它的域名服务器……直到得到该域名的IP地址返回运行解析器的主机, 假定域名为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的主机想知道另一个域名为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的主机的IP地址,于是向其本地域名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查询。由于查询不到,就向根域名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查询。根据被查询的域名中的“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再向授权域名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发送查询报文,最后再向授权域名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25273.html,查询。 4.URL与域名有何区别?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来表示该资源存放的位置和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访问。 域名是任何一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名字 5.什么是非持久连接和持久连接,说明HTTP协议的工作流程。 非持久连接,是每次服务器发送一个对象后相关的TCP连接就被关闭,也就是说每个连

第六章 网络基础知识及答案

第六章网络基础 一、选择题 1.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中,最底层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数据链路层 2.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OCTPUS B.Nowell C.DATAPAC D.ARPANET 3.为了指导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互访,ISO颁布了OSI参考模型,其基本结构分为( )。 A. 4层 B. 5层 C. 6层 D. 7层 4.是属于网络传输媒体。 A.电话线、电源线、接地线 B.电源线、双铰线、接地线 C.双铰线、同轴电缆、光纤 D.电源线、光纤、双铰线 5.不是信息传输速率比特的单位。 A.bit/s B.b/s C.bps D.t/s 6.网络类型按地理范围分为。 A.局域网、以太网、广域网 B.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C.电缆网、城域网、广域网 D.中继网、局域网、广域网 7.下列操作系统中不是NOS(网络操作系统)的是。 A.DOS B.NetWare C.Windows NT D.Linux 8.局域网硬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服务器 B. 工作站 C.公用打印机 D.网卡 9.LAN是的英文的缩写。 A.城域网 B.网络操作系统 C.局域网 D.广域网 10. 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联系统的区别是有无为依据。 A. 高性能计算机 B.网卡 C.光缆相连D.网络协议 11.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传输介质中速度最快的是。 A.同轴电缆 B.光缆 C.双绞线 D.铜质电缆 12.通过网上邻居将网络上某计算机共享资源中的文件删除后。 A.不可恢复 B.可以在本机回收站中找到 C.可以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上找到 D.可以在被删除的计算机上找到 13.OSI模型的最高层是,最低层是。 A. 网络层/应用层 B.应用层/物理层 C. 传输层/链路层 D.表示层/物理层 14.以下不是计算机网络常采用的基本拓扑结构。 A. 星型结构 B.分布式结构 C.总线结构 D.环型结构 15.计算机网络最显著的特征是。 A. 运算速度快 B.运算精度高 C.存储容量大D.资源共享 16.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的是信号。 A. 光脉冲 B.红外线 C.电磁信号 D.微波 17.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和标准称为_________。 A. 体系结构B.协议 C.网络拓扑 D.模型 18.网络中使用的设备Hub指_________。 A.网卡 B.中继器C.集线器 D.电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