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高鸿萍(闽江学院中文系)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量无法统计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此书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就象谚语中问:“鹅梦到了什么?”回答是:“玉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理论完整地包含在于这两句话中。

第二,梦的动机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指出,关于梦是欲望的达成这一命题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在许多时候和各种情况下,其意义没有任何掩饰,一目了然。“少儿的梦不会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证明梦的本质是对欲望的满足方面,却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针对有人对梦的统计结果,大部分的梦是不愉快的梦,只有少部分肯定是愉快的梦,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梦进行了化妆。“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改装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叙述梦的完整的公式。有了这么一个公式,不管什么样的梦,便都可以纳入“愿望的满足”这个范畴了。

那么,梦为何要进行伪装呢?他认为“每个人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或可描述为倾向或系统)支配的。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来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实行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解析这类化妆的梦,就必须透过梦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梦背后的思想来。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显意”和“隐意”。所谓显意,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的解析过程就是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过程,而“每个特殊的梦经过分析后,必定可以重新证明梦确实具有代表欲望满足的一种神秘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前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

第三、梦是如何由隐意转变成为显意的,这是《梦的解析》专著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凝缩作用。“任何人对梦内容和梦念进行比较进,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作用。”与梦念的丰富多彩相比较,梦内容简短、贫乏、精练。这主要是凝缩产生的作用。凝缩作用主要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并不是对梦念的忠实翻译或点对点的投射,而是对高度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复制。二是移置作用。即在梦中,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梦里出现的并不是梦念中的重要概念,而是在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另一方面,梦利用多重性决定作用,从具有较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各自寻找途径进入梦内容中,这就产生了精神的转移。三是象征作用。他认为梦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梦中没有获得任何单独的表现,隐意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24

转变成显意的过程中,思想必须翻译成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作为这同一种回复的结果,思想在梦里转化为视觉形象;这就是说,梦的隐意变得更生动和形象化。”四是润饰作用,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梦者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梦的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成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精神分析家释梦时则要透过梦的运作机制,由显梦寻出隐梦,发现梦者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为便于揭示潜意识的欲望,释梦可与分析自由联想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精神分析治疗中,释梦和自由联想分析构成了治疗神经症患者方法的核心部分。

二、梦与文学的关系

认真阐释《梦的解析》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在论述梦的实现过程时,其实也是在论述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成功的过程。弗洛伊德的关于梦的理论与文艺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艺术作为潜意识的升华,与梦有着同源对等的关系,同梦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弗洛伊德断言文学艺术就是“白昼梦”,这便是他于1908年写下了著名的《创作家与白昼梦》文章的真正动因。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分析应当参照梦的分析,“梦”应当是文学艺术的参照系,只有将文学艺术与梦相类比,将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文学艺术的分析中来,才能有效地发掘人类文艺活动中的潜意识,最终实现文学艺术的科学解释。

通过弗洛伊德对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会看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与梦的形成过程有着许多相同处,文学作品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经历了凝聚、移替、象征和修饰加工这样四个过程。作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他决不是在作品中写了某一个具体的人与事,也不是将现实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作品中,而是集中了许多人的性格特点与形态,集中了许多事件,从中选择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这种选择与集中恰恰与梦的凝聚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点,都会将凌乱的经验与体验凝缩成一个新的整体而整理出来,新的整体的出现,不是原来的雏形,而是取代了原来,将之赋予一个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的东西代表着一种新的抽象思想,这种抽象的思想通过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

这一切都说明,梦能给作家、艺术家以启示与创造,而且许多冥思苦想也无所得的成果,在梦中却可以收获,这便是梦的重要意义所在,所以弗洛伊德说:“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中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它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经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满足。这里的“愿望”,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因此便在幻想的梦境中寻找到实现的一种满足,通过这样的幻境,梦者体验到了实现的快乐,尽管这种实现是虚幻的,但是在梦者的感觉上却是真实的。这种虚幻的感觉,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晚间的梦,一种是白日的幻想,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在谈到“白日梦”时,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些。”弗洛伊德将梦与白日梦相提并论,作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他认为充满幻想的作家由于自己的本能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由此使自己的思绪游离于现实,把自己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贯注到充满幻想的艺术作品中,使欲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从而收获一种感觉上的真实。

但是,尽管梦、白日梦与文学创作有着极为类似的相同,弗洛伊德还是以他的精明看到了文学作品与梦、白日梦的不同。他说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在谈到他的梦时,会给人一种平平叙述的感觉,有时甚至无法让人听得进去,但是,当一个有文学天才的人描绘他的游戏,或叙述在我们看来是他个人的白昼梦时,我们体会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巨大乐趣。作家通过变化及伪装,使白昼梦的自我中心特点不那么明显、突出了,与此同时,提供了纯形式的乐趣。作家提供给我们的快感增量,目的是使我们脑深处的更大的快感释放出来。对文学的真正欣赏,来自我们脑子里的紧张状态的松驰。作家抒写自己的梦与白日梦是一种渲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存在着这种功用,欣赏的同时,也在渲泄着自己的欲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梦与白日梦是无理性的幻想,而作家的创作却是在理性的支配下表现自己的梦与白日梦。

梦境自古以来就是最富表现性的艺术手段之一。人类学家们认为,梦境与现实不分是原始思维的一个特点。梦的意象和境遇深刻地影响着初民的现实生活,成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的思维的发展,艺术作品中的梦境则更多地被用来作为一种命运的昭示、一种无意识的象征,或作为一种美好“愿望的达成”。

参考书目:

[1]《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作家出版社1986年。

[2]《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弗洛伊德著知识出版社1987年。

[4]《弗洛伊德主义批判》M.M.巴赫金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年。

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1987

4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高鸿萍(闽江学院中文系)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量无法统计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此书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就象谚语中问:“鹅梦到了什么?”回答是:“玉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理论完整地包含在于这两句话中。 第二,梦的动机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指出,关于梦是欲望的达成这一命题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在许多时候和各种情况下,其意义没有任何掩饰,一目了然。“少儿的梦不会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证明梦的本质是对欲望的满足方面,却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针对有人对梦的统计结果,大部分的梦是不愉快的梦,只有少部分肯定是愉快的梦,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梦进行了化妆。“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改装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叙述梦的完整的公式。有了这么一个公式,不管什么样的梦,便都可以纳入“愿望的满足”这个范畴了。 那么,梦为何要进行伪装呢?他认为“每个人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或可描述为倾向或系统)支配的。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来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实行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解析这类化妆的梦,就必须透过梦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梦背后的思想来。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显意”和“隐意”。所谓显意,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的解析过程就是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过程,而“每个特殊的梦经过分析后,必定可以重新证明梦确实具有代表欲望满足的一种神秘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前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 第三、梦是如何由隐意转变成为显意的,这是《梦的解析》专著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凝缩作用。“任何人对梦内容和梦念进行比较进,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作用。”与梦念的丰富多彩相比较,梦内容简短、贫乏、精练。这主要是凝缩产生的作用。凝缩作用主要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并不是对梦念的忠实翻译或点对点的投射,而是对高度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复制。二是移置作用。即在梦中,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梦里出现的并不是梦念中的重要概念,而是在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另一方面,梦利用多重性决定作用,从具有较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各自寻找途径进入梦内容中,这就产生了精神的转移。三是象征作用。他认为梦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梦中没有获得任何单独的表现,隐意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24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本我id:- 為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格原始基礎,是主要心裡動力的能量所在地,日後分化 出自我及超我的母體;行為動機只在追求生物性需要的滿足與避免痛苦。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因緊張造成的能量上升,並會立即的用一切手段來降低這種緊 張的能量,恢復系統原有舒適、穩定的低能量,即稱作「唯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 」。 運作的方式有兩種:- a)一種為天生對刺激之生理反應如打噴嚏等之「反射動作」; b)另一種為處理較複雜的心理反應,當緊張的能量上升時形成一種可以消

除該緊張 之物體之影像以釋放該張力(dischargetension)稱作「初級歷程」。 Freud將本我稱作「純綷的精神現實」它對客觀現實沒有任何概念。 自我ego:- 自我的出現是來自有機體必需去面對及處理外在現實世界受現實的需要;在飢餓 沒有被滿足前,人們必需去想辦法弄到食物,這意味著他必需去分辦他憶中食物影像 與真的食物之不同,並將之轉換成可以協助他找到外在世界食物的知覺。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並以「次級歷程」的方式運作;「現實原則」的目的在於 保持可滿足需求之客體被發現前之緊張狀態,「現實原則」所講求的是效果不管經驗 是否真實存在,而「享樂原則」只對經驗到快樂或痛苦感興趣。 而「次級歷程」,是一種現實的想法,控制認知及智力等高級心理歷程。主

要功 能為符合現實環境調節本我之原始需要,及抑制不能為超我所接受之衝動,與調節本 我與超我間之衝突。 自我可以說是人格的總經理(executive),因為它可以說是行動出現的管道,但 它仍無法脫離本我的獨立存在。 超我superego:- 來自社會環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歷程而建立的是傳統道德及規範的代表,如個 人的行為與超我的自律標準不符,即會受到良心的譴責。父母的道德標準會內射成超 我的次系統叫「理想自我ego-ideal」,良心透過讓個人感到自豪或罪惡來獎勵或處 罰他。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32568.html,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梦” 作者:李治华 来源:《艺海》2013年第11期 弗洛伊德,20世纪最有才智和最具影响的学术开创者,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他是奥地 利的一位医生。他和神经官能症打交道以后,写了《梦的解析》。本书出版于1900年,这是他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直经久不衰,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梦的解析》基本的理论观点就是人在白天醒着的时候,意识活动控制无意识活动,所以有些欲望就不能够得以实现,得不到发泄。那么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控制了,这个时候,无意识的这个欲望,就以梦的形式发泄出来,而且以梦的形式得到满足,这叫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做梦的时候,“本我”希望直接幻想自己的欲望:左拥右抱的欲望、杀人抢钱的欲望……这就惹恼了正直的“超我”。看到心灵的世界里,“本我”总是在做这种坏梦,“超我”不禁怒火冲天,弗洛伊德“梦”就是这样形成的。在睡着了以后,“本我”就开始了幻想,但是“超我”这个检查官却总在“检查书报”,于是“本我”只好做伪装。经过伪装后的梦是梦的显意,而它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潜藏着梦的隐意。例如某男人梦见他妹妹和两个女孩在一起。这个梦的显意似乎是无邪的。而在隐意中,那两个女孩则表示他妹妹的两个乳房。这个梦表示他想看想接触他妹妹的乳房,通过化妆,乳房变成了另外两个女孩,使梦者可以去看而不受道德的谴责。 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其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这些动机大多数是一些非理性的欲望,如各种反理性憎恨、野心、嫉妒、羡慕以及变态的乱伦和变态欲望。这些欲望有许多都是来自于受到压抑的人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这些欲望在白天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并没有因此被消除,借助于睡眠时人的自控和监督能力的减弱,这些欲望便乘虚而入重新复活。 与其说梦是像一般人所谓的对将来的预示,不如说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梦是过去经验特别是儿童时期那些被压抑和排斥的潜意识欲望的复活。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睡眠状态中,意识像一个审查者或监督员,虽处在迷糊状态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遇到比较强烈的刺激仍然会发挥作用保证睡眠的进行,为了逃避审查,潜意识欲望必须乔装打扮蒙骗过关,才能在梦中出现。 梦是本我被压抑的力量与超我的压抑力量之间的一种调和和妥协。鉴于此,梦被分成“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被分成“显梦”和“隐义”。前者受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后者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愿望和本质。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的《释梦》,正如序言所说,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不好读的书,我之所以捧着它,撑着双眼,喝下咖啡也要继续看下去,不过也是因为我笃定自己,必须要看完它。不但想看完这本书,还想顺带把一系列能牵连起来的书籍都看了。 甚至在看这本心理类书籍时,我会萌生出想要看完莎士比亚全集,奥赛罗,哈姆雷特,十字花科植物大全,叔本华,精神心理学分析,法律等没什么关联的书,甚至还想学习一下德文。 一本书的叙述: 再往更早的时间去追溯,我会看见那个处在迷茫期的自己,在轮转的昼夜中,反复拷问自己何为存在,who am i?反复诘问而求不得答案,长期处在痛苦的困惑之中,因而从一个城市流转到另一个城市,用一种信仰覆盖另一种信仰。反反复复也解不开谜底。 那时上海正是130年来最热的夏天,爆裂的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日落之后,树上的蝉鸣叫声都嘶哑了,退却的火烧云和霓虹把将尽的天空染成紫红色。我趴在D的阳台边抽烟,边看三楼下面偶尔经过的人。痛苦的困惑也并没有跟着太阳一起消退,烟头忽明忽灭还未燃尽,我忽然想:不如从这里跳下去,会怎样?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不如了结这样的想法不止千百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我可以毫无愧疚的写下来,是因为我已经不

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在了解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之后,人们往往更懂得去珍惜。 不过在当时,这个念头刚从脑海中闪过,就像是感应到危险似的,D忽然从客厅冲过来,跌跌撞撞冲进阳台,冲到我背后, 一边反手抢夺我手里的烟,掐灭,暴躁的扔下阳台;一边从背后紧紧抱着我,低下头,抱着我的手臂还隐隐在发抖。 就那样抱着我,持续了几秒钟?还是几分钟?我在震惊和错愕之中,被大力带离那个阳台。不可置疑的是,D是一个懂我的人,懂得我当时的痛苦,懂得我痛苦的原因。可惜他帮不了我,没人能帮助一个迷惑的人真正走出迷惑,除非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红色蜡笔绘画爱心: 其实D是跟我同样迷惑的人,因为懂得,才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关于痛苦,关于迷茫,关于人生,关于选择的方向。无论什么问题,最后他都会转移到自己的观点里去,并且他的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当尖锐,不通人情的。 有时候我会静静的听,然后挑选几个自己也同意的观点,默许;有时候我会不满于某个尖锐的观点,反驳;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个观点意见不合,争论无果,不欢而散。 有时候他旁敲侧击的讥讽我,“钱钟书的老婆杨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气得我想跳起来打他。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4132568.html,/news.php?id=1759

梦的解析读后感归纳

梦的解析》读后感 每个人在睡梦中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记得或不记得的问题。梦的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学习了心理学,在学到梦的章节之时觉得自己会和神秘的梦慢慢的接近,同时却也发现,拦在梦面前的屏障比我想象的坚固。梦依然很神秘!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对梦有着很深刻的研究,他貌似能够了解梦的一切。得知他将他对梦的认识放到了他的著作《梦的解析》里,也许借助这本书我能对神秘的梦多一些了解。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叙述了作者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对儿童的梦的研究,第二章为梦的解析方法,第三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第四章为梦的改装,第五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第六章为梦的运作,第七章为梦程序的心理。 《梦的解析》首先让我知道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本我是欲望的大缸,人们所有邪恶的念头都来自于本我的作用,自我则是我们平日里真实的表现,之所以自我表现出来的不是

本我的模样,这是因为得到了超我的限制,但是在进入睡眠的时候,由于睡眠时超我作用松懈,本我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梦的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 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不够了解,虽然在看书的时候觉得看他列举的那些梦的例子很是神奇,也非常的有趣,跟着弗洛伊德去领略他的释梦,确实感觉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对于他的解释的方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却不是那么的明白,我不能说我看懂了他的理论,这本梦的解析虽然引用了大量的例子,但是即便较少笔墨的对于梦的分析,确实还是不那么容易就能理解的。通读一遍全书之后得到的只是些许的皮毛,或许是课堂上讲过的容,或者是我才明白的所以然。无论如何还是加深了我对梦、对梦的解析,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源有三个:一、最近的印象,是指我们最近所见.所闻.所思等一切跟自己有关可能发现的事情会出现在梦中。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完整的结构,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能够在梦者的最近活动的某一场景找到梦的来源。话说回来一边在看书,是对于梦的额觉察比较敏感,我很多时候会记得自己做过的梦,然后也试着在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给自己的梦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有天晚上我梦见在一间课室里我的一个同学在给我上课,下面就我一个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1、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2、“心理症焦虑”均起源于性生活,而且多为其原欲由正常的对象转移而无所发泄。也就是 说:“焦虑之梦”的内容多与性有关,也就是这种内容中所附的“性欲”转化而产生“焦虑”。 3、梦的材料:(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 于醒觉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 4、梦的来源:(1)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2) 几个最近发生而且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3)一个或数个最近而具有意义的事情,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4)一个对做梦者本身甚具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5、当一女性梦到摔下来,多半是有“性”的意味在里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6、每一个梦,其梦的显意均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经验有关。梦很可 能是一个愿望的达成隐蔽了另一愿望的达成,需要经过最后层次分析,才能找出那最早时期的某种愿望的达成。 7、在所有后来变成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 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

8、很可能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 自己的父亲。 9、梦的象征:(1)皇帝和皇后通常是代表梦者的双亲,而王子和公主则代表梦者本人。伟人 和父亲都被赋予同样的高度权威性;(2)所有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指甲挫(和其擦上擦下之动作有关)及用来开门的钥匙等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和矛亦是一样。(3)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4)阶梯、梯子、楼梯或者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而梦者攀爬着光滑的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直立的人体,也许是重复着婴孩攀看爬着父母或保姆的梦的回忆。“光滑”的墙壁是指男人,因为害怕的关系,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5)衣着方面:人的帽子常常可以确定是表示男性器官。领带常常是阴茎的象征。(6)梦中所有的机械与器具很可能代表着性器官。同样,梦中许多的风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桥梁,长着树木的小山,都很清楚地表示着性器。(7)梦中的小孩常常代表性器官,因平时习惯性地称为“小男人”、“小女人”、“小东西”等。和一个小孩子玩,或打他等常常指自慰。(8)男性最重要的象征是蛇,小动物、小虫则表示小孩子,比如,不想要的弟弟或妹妹,被小虫所纠缠则是怀孕的表征。(9)如果在梦中出现性别是倒反的,因此男的变为女的,女的变为男的,这种梦表达一种意愿——变性。(10)身体方面,一般用手或脚来表示男性器官,口耳甚至眼睛来代表女性的生殖开口。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分析自我的梦—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分析自我

分析自我的梦—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分析自我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把梦看作神谕、或一种肉体上的疾病或内在障碍的变现或一种灵感的、创造力的启示。而现在,经过弗洛伊德的研究,梦的解析也成为研究人类心理的科学。使古老的占梦迷信实现了向科学释梦的伟大转变。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抑制的扩散产生了睡眠,但由于还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以致形成了梦。这是对梦的生理机能的解释。至于梦为什么会有种各奇特的内容呢?这是属于梦的心理解释的问题。弗洛伊德指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它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可以说,弗洛伊德释梦的相关内容对人们理解梦有创造性的贡献。 一、关于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梦的来源 弗洛伊德说:“梦中的愿望究竟源于何处?...对于此种意愿,我想到三种可能的起源:①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的,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以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②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到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③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还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 (二)梦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即做梦)共有四种基本过程(或者说是四种工作方式):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义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义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餵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於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後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

p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有感

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有感 姓名:彭付荣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号:2010110160 读完了佛洛依德的著作《梦的解析》,我感受很深。《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佛洛依德,我也查了很多关于他的介绍,佛洛依德在维也纳出生,经济上的限制,他们一家十口只能住进狭窄的公寓,惟佛洛依德各方面突出的才华仍受到父母的培植,但身为犹太人,在职业的受限下,他最后选择学医。二十六岁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四年后是该校十分有才气的一位讲师。从此之后,他大都份的时间都花在建构其精神分析理论上面。当他面临严重情绪问题时,却正是创造力达到巅峰的时候。四十岁左右时,他不论是身体或心智方面都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对死亡与其它事物有莫名的恐惧感。于是,他致力于分析自己,并从探索梦境的蕴涵意义,得到人格动态发展的启发。后来,佛洛依德借着透视分析就诊者的问题而构筑其临床理论。即使到了晚年罹患口腔癌时也依然是勤耕不辍。晚年经历三十三次手术,一直与病魔斗争最后于一九三九年病逝于伦敦。 佛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精神分析的新天地,并以睿智扬名于世,由于他的努力,使人类行为的了解有了新技术,人格理论与,心理治疗也因此奠下完备的基础。 在书上说到,梦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梦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梦是睡眠中,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儿童的梦、成人的梦、彩色的梦、黑白的梦….各种不同的梦境,都有其特殊涵义。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代表各种思想的方式。还是潜意识的愿望,梦的内容便是为了这愿望的满足而改变。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摘要:本文讨论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梦境的相关内容,依据书中的章节简要分析了梦的产生,梦的伪装特征以及梦与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潜意识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Freud Han Shuq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Camus.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of dream, the dream of camoufl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eam and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eud, The subconscious

在弗洛伊德自己看来,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其理论能够让人们理解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它向人们系统地论述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梦都是具有某种意思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形成了如今的潜意识理论。 书中写道,跌落梦对不同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思,对女性来说这种梦可能隐含着有关性的愿望。但无论梦者是谁,这些梦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这也是弗洛伊德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绝大部分梦的材料都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陌生的人或者梦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但他认为这些所谓的“陌生”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这些情景虽被大脑遗忘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潜意识中的内容只会在梦里出现。 梦的产生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茶花女》的爱情悲剧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士毕业论文 题目A Study on the Love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rom Freud’s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茶花女》的爱情悲剧 系别人文学院英语(医学)专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稿日期2016 年 5 月3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由本人承担。 学士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A Study on the Love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rom Freud’s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A Thesis Submitted By Song Xiaohui To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Kong Xiang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China May 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