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讲解共47页文档

合集下载

探月工程介绍

探月工程介绍
等等无数无私奉献的工程师们!
小组
成员
林圳林 钱钦敢 李伟 刘昭 王秀峰
(排名不分先后)
刘肖飞 杨家军 刘涛 刘培礼 朱亦玮
谢谢!
工程
方案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
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 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 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 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 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 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 地月空间环境。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 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 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
计师孙泽州、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
挥 李春来;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
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工程
方案
第三步为“回”,时间
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 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 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 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 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 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 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工程
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 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 环境的影响。
工程
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 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 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 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 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 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 了深化论证工作。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ppt课件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ppt课件

2011年9月29日, 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成功。
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中国航天 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后相继进入天宫一号。
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于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神舟 十号航天员打开天宫一号的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进 入天宫一号。
白天最高温达到 150 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 –180 摄氏度。
嫦娥探月工程分为三期, 简称为
绕、落、回。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嫦娥五号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 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预设寿命为1年。该卫星的 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 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 月亮的空间环境。
航天飞机可乘坐7名航天员,其中有 3名机组人员,4名科学技术专家。航天 飞机在轨道上运行时,可完成释放卫星、 回收及维修卫星、进行各种微重力科学 实验等多种任务。
迄今只有美国与前苏联曾经制造能 进入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并曾实际成 功发射并回收,而美国是唯一曾以航天 飞机成功进行载人任务的国家。
空间站
2013年6月,在与神舟十号分离后,天宫一号再次转至长期运行轨道。天 宫一号已处于设计寿命末期,由于其各方面状态良好,或将超期服役,继 续在轨进行各项试验,但不再迎接航天员入住。
月球简介: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 384400千米 。
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地球直径是12756千米。
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8天多,月球自转也是28天。 这意味着,月球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为此, 科研人员为“玉兔号”精心设计了工作模式——14天工作, 14天“睡觉”。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

中国探月


爲以後解決地球能源來源做準備
月球上已知有5種礦物是地球上沒有的
(如果把月球上的氦–3開發出來,最保守估計 都可以給地球提供500年的電力供應)


對於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增強 民族的凝聚力都是很有意義的
熱愛科學,努力學習, 準備好 為人類、國家、社會服 務的本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謝謝
長 征 系 列 火 箭 的 發 展
中國的航天計劃進展和新成果
「兩彈一星」的成功 是中國航天史上
第一個里程碑
中國的航天計劃進展和新成果
第二個里程碑 是載人航
天器,使我國成為世界繼 美國和前蘇聯後第三個實 現這一目標的國家
中國的航天計劃進展和新成果
繞月工程就是 第三個里程碑
中國幾個航太發射中心
結語--中國探月工 程的意義
中國探月工程的意義

航太探測是一項高投入的事業,目前除 了印度之外,公佈月球探測計劃的都是 發達國家。 當前,我國面臨許多國計民生的現實問 題,地球上的事還沒有做好,爲什麽要 花費大量人力、物力 去探測月球?



月球探測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月球探測也是一個國家高技術發展的 標誌
這個“嫦娥工程” 研製速度及支出費用
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怎樣的?
“嫦娥一號”奔月將要完成的科學任 務
A. 繪製立體的月球地圖, B. 探測月球上元素的分佈, C. 評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資源量, D. 監測遠至40萬公里 範圍的空間環境,記錄 原始太陽風資料,研究 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 境的影響
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中國幾個航太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 發射中心
中國幾個航太發射中心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探月工程 PPT

中国探月工程 PPT

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 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 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 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 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 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嫦娥三号任务简介和看点

按照任务安排,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改 进型运载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210公里、 远地点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 在轨飞行约5天,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10 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运行约4天后,变轨进入1 5公里乘以100公里的椭圆轨道;再运行约4天 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动力下降。着 陆后,探测器择机释放月球车,着陆器开展就位探 测,月球车开展巡视勘察。
中国探月工程
--热烈祝贺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荆溪中心小学班队会
探月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 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 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探月阶段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 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 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 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 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 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 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 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中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 1994年,中国曾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
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 论证,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 但由于探月计划提出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 缺乏长期和有深度的科学探测目标,同时 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刚刚好转,航天基础 还不像今天这样扎实,只能做到简单的环 月飞行,对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有限,所以 未能启动。
历史背景三
• 第二轮探月热潮
1990年日本发射“飞天”月球探测器。1994 年,美国发射“克莱门汀1号”月球探测器后, 不仅开始对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进行探 测,还意外发现月球南极区有水冰存在的信 息,国际上掀起了第二轮探月热潮。 正是在全球第二轮探月热潮中,中国探月工 程提上了议事日程 。
我国航天科技人员在“嫦娥奔月” 的中国探月工程的工作历程
• •
12月20日,嫦娥一号卫星再次成功实施轨道机动, 抬高近月点至100Km,重新回到距月面100Km的极 轨圆轨道,完成第二阶段变轨试验。
摄影师拍摄银河景象 横贯夜空壮观美丽
• 2005年12月,绕月探测工

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 会议审议了《关于绕月探测 工程整体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的报告》,研究决定绕月探 测工程总体由初样阶段正式 转入正样阶段,嫦娥一号卫 星和运载火箭进入飞行产品 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 和地面应用系统进入系统集 成和联试阶段。
历史背景二
• 第一轮探月热潮 :
从1959年1月到1976年8月,苏联和美国 共向月球发射了83个无人航天器,其中 有49个获得成功,掀起了对月球探测的 第一轮热潮 。
第一轮探月热潮与第 二轮探月热潮期间
•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又成功
发射了6艘“阿波罗”号飞船,共有12名宇 航员登上月球,他们带回了403.54公斤的 样品,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把人类对 月球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72年 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月球探测一 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