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资料.docx
中国探月工程

现在
•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 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将于2013年 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携带中国的 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中华牌” 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 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 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其中 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 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 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嫦娥二号
• 嫦娥二号卫星是利用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火箭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 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 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飞入指定轨道。[5]嫦 娥二号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航天领域多项“世界第 一”: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 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科学 探测,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探测并 获得10米分辨率的小行星图像 。
未来——嫦娥四号
• 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专家称“四 号星”,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 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 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 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 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重要事件(下)
• 2013年12月6日17时53分,嫦娥三号进行了近月制动,在可变推力发 动机点火361秒后,准确进入半径约为100公里的环月近圆轨道。 •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 轨控制,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成功进入近月点 高度约15千米、远月点高度约100千米的椭圆轨道。 •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 落相机传回图像 。[4] •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 球车)成功分离,登陆月球后玉兔号将月球车开展3个月巡视勘察。 [3] • 2014年1月15日20时许,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心组织下,“嫦 娥三号”着陆器飞控工作从飞控大厅转移到长管机房,顺利转入长期 管理模式,这也意味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开月人造卫星[1]。以中国 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 ×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 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 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 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 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2009年3 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工程,旨在探索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和实现人类登月等目标。
自2004年国家正式批准探月计划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成功的月球探测任务。
其中,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它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嫦娥一号通过微波测距完成了中国首次对月球的精确测绘,绘制出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升级版,它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并完成了更高
精度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还成功飞越了月球轨道,对月球以外的天体进行了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三个任务,它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传回了大量数据和照片。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四个任务,它于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并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嫦娥四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发现了月球背面的新物质和新现象。
除此之外,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和计划,例如未来将进行的采样返回任务、小行星探测任务等。
这些任务将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做出贡献。
探月工程介绍

小组
成员
林圳林 钱钦敢 李伟 刘昭 王秀峰
(排名不分先后)
刘肖飞 杨家军 刘涛 刘培礼 朱亦玮
谢谢!
工程
方案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
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 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 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 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 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 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 地月空间环境。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 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 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
计师孙泽州、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
挥 李春来;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
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工程
方案
第三步为“回”,时间
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 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 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 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 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 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 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工程
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 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 环境的影响。
工程
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 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 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 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 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 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 了深化论证工作。
介绍我国探月工程的短文

介绍我国探月工程的短文1. 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我国的探月工程,真的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主题。
说到探月,很多人可能会想,哎,这不是个高大上的事情吗?其实,探月工程就像我们追梦一样,充满了探索、冒险和一腔热血。
谁能想到,我们的月球探索之路,竟然也可以这么有趣呢!2. 探月工程的起源2.1 一切从何而来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开始了这项伟大的探月工程。
那时候大家或许还在忙着玩游戏、追剧呢,没想到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在准备大动作了!其实,探月不仅仅是为了登月,更是想通过月球这个“天然实验室”了解宇宙的奥秘。
嘿,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2.2 目标明确,步步为营我们的探月计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绕月,第二阶段是落月,最后才是采样返回。
这些步骤就像是爬楼梯,得一层一层地来,不然摔得可就惨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甚至嫦娥五号,这可是咱们的骄傲啊!3. 嫦娥系列的辉煌历程3.1 嫦娥一号:开启探月之旅嫦娥一号是我们探月工程的开端,它在2007年成功发射。
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大家欢呼雀跃,简直像过年一样!嫦娥一号绕着月球转了很长一段时间,拍了不少漂亮的月球照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数据。
可以说,它是月球探索的“先行者”,真是立下赫赫战功!3.2 嫦娥四号:走向月球背面说到嫦娥四号,那可真是“牛”到不行!2019年,它成功登陆了月球背面,这是全球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真的是让人激动得像打了鸡血!这个地方可不是随便能去的,科学家们还专门做了好多准备,确保它能安全着陆。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甚至还进行了月球土壤的分析,给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4. 嫦娥五号:梦想成真,取土归来4.1 取土归来,成就辉煌嫦娥五号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于2020年成功发射,它的任务是从月球表面取样,带回地球。
这可不是小事,想想看,能从月球带回来的东西,简直就像是宇宙的“宝藏”!在短短几天内,嫦娥五号就完成了任务,带回了约1731克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月球车征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013-09-24 15:17我要分享 36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潜在资源,成为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按照“探”、“登”、“驻”开展规划论证,国务院于2004年初正式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全国重大专项工程,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嫦娥一号”任务2007年10月24日,探月一期工程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CE-1),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工程目标:1.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3.开展月球科学探测;4.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科学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2.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3.探测月壤特性;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八种有效载荷,在月面200千米的环月轨道开展探测。
嫦娥一号调相轨道奔月嫦娥一号3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200千米极轨圆轨道“嫦娥一号”任务的科学成果:二、“嫦娥二号”任务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CE-2)成功发射,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
2011年8月25日,进入L2点环绕轨道,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
获得了地球远磁尾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马爆的科学数据。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脱离L2点轨道,经过195天飞行,实现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
三、“嫦娥三号”任务2008年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个旨在探索月球的航天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发射登月器和月球车,实现人类对月球的实地探测,并为未来的探测活动建立技术和经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意义,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绕月轨道飞行,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进入月球轨道的历史突破。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环绕器与着陆器的分离试验,并将月球车“玉兔”成功送入月球表面。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发射,成功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分离,并成功实施了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果为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嫦娥一号任务中,通过携带的科学仪器,中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月球表面影像和圆盘高分辨率成像数据,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月球特征。
嫦娥二号任务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月球表面的光谱测量和地质构造的勘探。
通过月球车“玉兔”所获得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可以更详细地研究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月壳动力学过程。
嫦娥三号任务的目标是深入研究月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进一步推进嫦娥四号任务的前期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嫦娥一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实施近地飞行和月球环绕的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嫦娥二号任务则是中国首次成功着陆月球,并将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展示出中国在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技术方面的能力。
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完全分离,为后续任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目标是实施嫦娥四号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是继嫦娥三号任务之后的第四次月球探测,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背面完成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科技任务。
该任务的目标是利用人类航天技术,实施载人或无人的探月任务,探测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物质组成、空气环境等,并进行科学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探月任务,包括美国、苏联、欧洲等。
中国探月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绕月探测、着陆探测和返回样本。
每一步都是实现整个探月工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探月工程第一步是绕月探测。
这一步的任务是将一颗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对月球表面进行全面探测。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第三个进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嫦娥一号在轨道上工作了一年之久,成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包括对月球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矿物分析和空气环境监测等。
第二步是着陆探测。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并执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观测任务,包括月壤采集和矿物分析等。
这次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最后一步是返回样本。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返回月球样本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
返回样本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科学家们详细研究月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历史演化和太阳系的起源。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也为世人提供了更多了解月球的机会,为人类对月球和太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探月工程也被视为中国国家实力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除了探测月球,中国还计划未来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
这将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太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支持条件。
月球基地将成为研究月球资源利用、空间科学实验和太空旅游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