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2023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中国航天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和突破。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大事记的相关内容。
2023年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鹊桥”号中继卫星。
该卫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地面与月面之间的通信中继。
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2月,中国成功发射了“悟空”号遥感卫星,该卫星具有高分辨率遥感能力,将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月,中国发射了“神舟”号载人飞船,将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人类载人太空飞行,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地位。
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了“天宫”号空间实验室。
该实验室将为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加速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探测火星的探测器。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探测火星的新阶段,对于研究火星的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6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震动海洋观测卫星,该卫星将在监测海洋震动和海洋地震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了“重庆一号”通信卫星。
该卫星具有高速宽带通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通信网络和技术水平。
8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天穹”号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将为天文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并推动中国在航天科学领域的发展。
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了“探索者”号深空探测器,该探测器将进一步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信息,并为人类探索外太空做出贡献。
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互联网卫星。
这是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
1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天然气探测卫星,该卫星将在石油勘探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发射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飞行。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在火箭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和成熟。
2023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丰收之年。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2024)

2024/1/28
02
探空火箭发射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 探空火箭,标志着中国航天技 术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03
卫星技术储备
在火箭技术试验的同时,中国 也积极进行卫星技术的研究和 储备,为后续的卫星发射做好
了准备。
7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03
东方红一号卫星
卫星技术验证
国际声誉提升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 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 人造卫星的国家。
工程实施与进展:自1992年立项以 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先后成功发射了多艘 神舟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实 现了航天员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 项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中国正在积 极推进空间站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年 内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 验室。
9
03
中国航天事业的壮大
类生存空间做出贡献。
02
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
中国已制定载人登月计划,并 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准备 工作。同时,将继续推进深空 探测任务,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
03
商业航天的崛起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中 国将积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 壮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 活动,推动航天技术的广泛应
用和普及。
04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1/28
10
多种类型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
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气象卫星
发射多颗气象卫星,实现了对地球 大气、海洋和陆地表面的全天候、 全球覆盖观测,为气象预报、防灾
减灾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024/1/28
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引言: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坎坷和辉煌,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奋斗,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航天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回顾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从中总结和观察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一、起步阶段(1956-1970)我国航天科技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6年,那一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我国的航天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也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催化剂。
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开始进行了自己的航天科技研究和试验,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由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己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二、探月工程(1970-1980)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探月的工程。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这是我国航天历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将卫星送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陆续推出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探月卫星。
2013年,我国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器和空间实验室的对接,这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
同时,我国也正式提出了实施探月工程的计划,将来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卫星和探测器登陆月球表面。
三、载人航天工程(1980-至今)上世纪80年代,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实施了自己的载人航天工程。
198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完成了航天员的空间旅行。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随后的几年里,我国陆续实施了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进行空间实验。
同时,我国还积极探索航天科技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航天界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弘扬精神绘就航天的辉煌画卷

中国将建设长期性、永久性空间站,开展空间科 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航天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1 2 3
促进科技进步
中国航天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为人类 探索太空、认识宇宙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 入的洞察。
改善民生福祉
中国航天在气象预报、导航定位、国土资源调查 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 便利和保障。
航天精神的核心内涵
勇于探索
中国航天人始终保持对 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
越。
自主创新
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 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
术,掌握核心科技。
协同攻坚
中国航天人团结协作, 攻坚克难,共同应对各
种挑战。
奉献祖国
中国航天人以国家利益 为重,无私奉献,为祖 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
航天精神在实践中的体现
速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创 新思维和成果的涌现,为中国航 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
的动力。
05 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与展望
CHAPTER
中国航天在世界中的地位
独立自主的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掌握 了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
世界航天大国
加强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 话语权。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举办和参与国际航天会议、展览等活 动,加强与各国航天界的交流与合作 。
提升航天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对航天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 ,推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 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
探索月球“新大陆”——嫦娥四号月背着陆一周年回顾

太空探索丨【中国航天】探索月球“新大陆”—媒娥四号月背着陆一周年回顾文/杨诗瑞1▲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中国航天】丨太空探索▲嫦娥四号着陆区地理实体命名影像图终未能深入。
月球背面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 值,让科学界孜孜以求。
一方面,月背 地质情况与月面不同,研究月背地质演化历史对理解月球形成、地月系初期历 史和月球深层次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月 球背面分布有大量高地地形,遍布撞击坑和环形山。
著名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位于月背南部,是太阳系规模最大、最 古老的撞击盆地,它成型于39.2亿年 前,最深处达13千米,代表其经历的 撞击事件可能挖出月壳深处甚至月幔的 物质,是研究月球演变历史和深部物质 组成的钥匙与窗口。
另一方面,从月背开展电磁波天 文观测可以获得人类从未接触过的信 息,将揭露丰富的科学内容。
长期以 来,科学家们主要通过电磁波开展天文 观测,进而认识宇宙。
人类已开展过紫 外、射电、X 射线、红外及毫米波等绝 大多数谱段的观测,但由于电离层阻挡 和地球射电干扰,未能有效实施低频射 电天文观测。
低频观测对于全天空成像、宇宙黑暗时期特征、太阳物理和空间天 气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月球背面避 开了地球表面的电磁干扰,成为非常理 想的宇宙低频射电观测场所,为研究太 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 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 资料。
为什么没有国家登陆月球背面? 因为难度很大。
为什么“嫦娥四号” _定要挑战月背着陆?因为还没有人去 过,为了探索未知,“没有人去过”就 是挑战的理由。
探月工程十年磨剑,“嫦娥_号” 绘制形成全月地形影像图和三维立体 图,探测清楚月球外围空间环境以及月 表岩石的成分、类型和分布;“嫦娥二 号”完成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数字影 像图和三维立体图,探访日地拉格朗曰 点;“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月球着陆, 开辟我国月球“巡天、观地、测月”的 历史。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太空探索的里程碑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又一次辉煌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不懈的探索,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这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成为了中国太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本文将对此次发射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推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探索月球表面,并开展探测、采样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这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具备月球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
这不仅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发射过程涉及到火箭设计、落月器着陆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卓越才华。
这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太空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和未来计划嫦娥探月工程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和采样,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地壳成分以及宇宙射线等情况,进一步揭示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的宇宙探索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此外,嫦娥探月工程还计划在今后的阶段中实现登月,开展更加复杂的实验和探测任务。
嫦娥探月工程的计划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接下来将开展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的任务,分别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施。
嫦娥四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而嫦娥五号则将进一步开展月球样本的采集和返回任务,为科学家提供更加详细的月球物质研究。
第三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不仅有利于中国本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为国际间的航天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一、初创时期(1956-1966)1956年,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五七研究院,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196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实验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实验型运载火箭。
二、自主研发时期(1966-1976)1966年至1976年,中国航天事业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中程弹道导弹。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时期(1978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航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 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载人空间站的规划等。
2. 探月工程:2004年,中国启动了嫦娥探月工程。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探测。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自动采样返回。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开展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的返回。
3. 北斗导航系统:2000年,中国开始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跨越千年飞梦嫦娥探月工程读后感

跨越千年飞梦嫦娥探月工程读后感跨越千年飞梦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其背后蕴含着中国人对太空探索的梦想和执着。
自从启动以来,嫦娥探月工程已经开展了三次成功的月球探测任务,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就不仅突破了世界空间技术发展的诸多难题,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嫦娥探月工程的历程与成就、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与影响以及未来嫦娥探月工程的发展展望。
首先,让我们回顾嫦娥探月工程的历程与成就。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全新崭露头角。
嫦娥一号以“绕观太阳”的方式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任务,为后续的探测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紧随其后的是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成功,并成功实施了软着陆任务。
嫦娥二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在月球表面进行了探测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图像。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成功,并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正常工作,成功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活动,带回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和样本。
这一系列的成功探测活动,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丰功伟绩,也为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让我们探讨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与影响。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突破与成就。
通过嫦娥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实现了对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水平。
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
嫦娥探月工程还为中国国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还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核实后邀请您加入中国军民融合
产业投资联盟——航空航天企业家群。
近期即将举办2017年中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敬请期待。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
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
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
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
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
迈出了新的一步。
工程概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
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
重返月球,开发月球
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
热点。
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
重大举措。
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
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
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
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
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
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
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
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四
“回”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
三步走战略。
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工程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
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
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
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
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工程方案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
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
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
深化论证工作。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
个阶段。
工程分为“绕”、“落”、“回”3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
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
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
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
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
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
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
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
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
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
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
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
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
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
样返回。
工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
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该星将环绕月球运
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
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现已确
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
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
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
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
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
它在环月
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
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
测地月空间环境。
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
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
此外,
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
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
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
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
次探月活动。
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
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
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
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
参与人员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
师欧阳自远;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工程总指挥
工程总指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
辉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长征三号甲运
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陈闽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
副主任设计师刘建忠;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绕月
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副总指挥李春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洪波;“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有效载荷总设计师孙辉先;“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
师战榆莉(女);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关于我们:军
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是由国内一批
军民融合相关军工集团、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投资基金、券商、银行、民间智库以及地方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等自愿加盟组成,围绕军民融合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链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