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意动用法

合集下载

意动用法(已整理)

意动用法(已整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意动用法(已整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文言文复习——意动用法一、意动用法的特征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所以,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在句子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某个动词充当谓语时,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所以,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XXX,因为XXX是难产而生的,XXX因此“吃惊”。

在XXX的《赤壁赋》中,“舞”、“泣”这一动作的XXX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二、形式特征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如,在XXX的《六国论》中,“却”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所以“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是观察句子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是否是一个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则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动词。

下列句子中带有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XXX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XXX《陈涉世家》)大夫种、XXX存亡越,XXX,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XXX《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XXX《捕蛇者说》)另外,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较罕见,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及物动词带有宾语,形式上和动宾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其产生这种动作行为。

例如,在《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一,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二,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三,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意动用法与《阿房宫赋》疑句辨析-阿房宫赋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阿房宫赋》疑句辨析-阿房宫赋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阿房宫赋》疑句辨析:阿房宫赋意动用法《阿房宫赋》是杜牧的名篇,也是赋体文中的名篇。

但每读到“燕赵之收XX,韩魏之经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XX人视之,亦不甚惜〞这段文字时,总感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有误,笔者对比了其他几个本子,也都是如此。

课文对这两句话的注释都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珠宝看做石子〞。

很明显,是把“铛〞、“石〞、“块〞、“砾〞四字活用为意动。

但这又不符合意动用法的一般规律。

所谓意动用法,其活用为意动词的词在前,宾语在后。

其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主语主观上认为后边的宾语具有谓语所对应的内容,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做什么〞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意动用法常见有如下三种。

一、动词意动用法所谓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其结构形式多是动词+代词,与后边的宾语构成一个动宾结构。

可译为“以……为……〞和“把……当做……〞。

动词的意动用法中动词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例如: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韩愈《师说》〕耻本为一般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

耻:以……为耻。

译成:不把互相拜师学习当作耻辱。

2.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本为一般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

羞:以……羞辱。

译成:尚且把这样的事当做羞辱的。

3.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伤仲永》〕。

奇本为一般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

奇:认为……奇。

译成: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奇怪的才能。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异本为一般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

异:认为……奇异。

译成:打鱼人觉得十分奇异。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怪本为一般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

怪:以……为怪。

译成:孟尝君感到很惊奇。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以为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如何。

一般可译为“以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成心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以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以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以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归纳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乃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使动,意动,为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笔者进行简单的辨析。

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翻译时译成“使……”,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秦师退回的,“秦师”在整个句子中是宾语。

主语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动作—谓语动词是“使”。

说白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当中没有谓语,要靠“退”来补足。

意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成“认为…是……,把…当做…,对…感到…”,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依然是宾语发出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是其(张衡)发出的或者说实现的,主语是邓骘,谓语是“认为”。

说白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这个句子当中也没有谓语,要靠“奇”补足。

此外有一点,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心里想象的,宾语的这个动作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未完成的。

为动用法: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

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君子死知己: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

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

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所有意动用法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所有意动用法
2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以……为快乐乐以……为 乐。整句的意思是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25.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以……为善。整句的意思是 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2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 望西山始指异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异:认为……奇异。整句的意思是今年 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27.大 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奇以……为奇。整句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 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 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29.幸灾乐祸 以…… 为高兴快乐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 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 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
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 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20.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古人 重之。《韩非子·五蠹》重以之为重。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县官一朝身死他的子孙好 几代可以驾马坐车所以人们都看重官位。 2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班固《汉 书》贵以之为贵贱以之为贱。整句的意思是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22.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 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2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 亭集序》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法和意动⽤法⽂⾔⽂中使动⽤法⽐较多,了解掌握这⽅⾯的知识,有助于⽂⾔⽂的学习.学习使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使动⽤法和意动⽤法⼀、三种情形.⽂⾔使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法三种:1.动词使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或物不施⾏谓语动词所表⽰的⾏为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种⽤法.例如:①项伯杀⼈,⾂活之.(《鸿门宴》)“活”这个⾏为不是主语“⾂”发出,⽽是主语“⾂”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救活过他”.②⼴故数⾔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2.形容词使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⑤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3.名词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例如:⑥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咸阳者)成为王”.⼆、判断⽅法.判断⼀个词是不是使动⽤法,⽅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加进⼀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⑦“曹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般动词;⾛(之),使(之)逃跑,加得进,“⾛”就是使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卒亦乐从李⼴⽽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的意义.⑧句中⼠卒⽐李⼴地位低,“从”当然是⼀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百余骑⾼,“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法.使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认为不是使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同带进去.如:有⼈将“⼤王必欲急⾂”的“急”,翻译为“使⾂着急”,“⾜以荣汝⾝”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使动⽤法掌握使动⽤法对学习⽂⾔⽂帮助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意动用法
学案博苑
2011-12-16 1005
古汉语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

“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

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

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例题:
选出与“草菅人命”同类的一项
A.左右欲刃相如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相如奉璧西入秦
答( )
解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

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译成现代汉语时,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

理解意动用法,是为了准确地理解或翻译文言词语;反过来,也只有把上下文意和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弄清,才能正确地理解意动用法。

例句“草菅人命”意为“把人命看成草菅那般微贱”因而有“随意杀害人”的意思。

“草菅”原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带了宾语“人命”,是意动用法。

备选项中,A句的“刃”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刀杀”,不是意动用法;C句的“守巴陵郡”是“为巴陵郡之守”,也不是意动用法;D句的“西是“入”的名词状语;只有B句的“粪土……”是“把……看作粪土”,“粪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与题干的“草菅人命”完命一致。

训练:
1.选出与“成以其小,劣之”同类的一项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C.大王必欲急臣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 )
2.选出与“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而翁长铨
C.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D.孟尝君客我
答( )
3.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因小之。

(曹丕《典论·论语》)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③友直,友谅,友多闻。

(谅:诚实。

《论语·季氏》)
④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下》)
⑤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

(《战国策·魏策》)
⑥然而吾大天地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
⑦是以君王无羞丞问。

(战国策·齐策》)
⑧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A.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B.①⑥⑦/②⑤/③④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答( )
答案1.A 2.D 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