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然”的用法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

《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桃花源记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下面是《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结构分析《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古汉语“然”的用法

古汉语“然”的用法古汉语“然”的用法(一)“然”的动词用法“然”是“燃”的古字,其本义是“燃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然,烧也。
”“然”作为实词,除动词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和代词。
(二)“然”的形容词用法“然”作为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例①中的“然”用于对话,是“是的”的意思。
例②中的“然”在句中作谓语,是“对”的意思。
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三)“然”的代词用法“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然”的连词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六)然而“然而”是转折连词“然”与“而”的连用,表示单纯的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
(另一种意见:“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
“然”字指代并肯定上文所述事实,“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如此,却还”、“虽然这样,可是”。
)例如:①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五蠹》)②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
”(《韩非·外储说左下》)(七)然则王引之《经传释词》:“然则,然而也。
”杨树达的《词诠》也是此种看法。
“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
“然”字承接上文事实,“则”字引起下文的阐述或论断,含有“既然如此,那么(那就)”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
古汉语中地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字“然”的语言特征与功能探议

汉字“然”的语言特征与功能探议作者:王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由单音词向复音词演变是古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现象。
汉字“然”在古代作为一个单音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到了现代汉语,则更多是作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存在本文对现代汉语用作词缀或构词语素的“然”进行分析,对比其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义和用法,总结其流变规律,探究它在现代新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特征和语法功能。
关键词:“然” 词义语言特征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83-02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词汇上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演变,这导致了很多在古代具有词义和语法功能的单音词到了现代却只有成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共同表达与该语素意义相关或甚至不相干的义项。
汉语中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丰富的,这是词义和词汇发展的必然规律。
汉字“然”在古代作为一个单音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到了现代汉语,则更多是作为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存在。
随着汉语构词方式、词义的演变,“然”的语言特征、意义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古汉语中“然”的用法在古汉语中,单音词“然”的意义是很丰富的。
《说文解字》:“然,烧也。
”可见,然的本义为燃烧。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因此,“然”是“燃”的古字,它们构成一对古今字。
根据《汉语大字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中“然”的义项主要有以下几类:(1)燃烧,也引申为点燃。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
《墨子·备穴》:“以须炉火之然也。
”(此处“然”为燃烧之意)《汉武帝内传》:“张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
”(此处“然”为点燃之意)(2)是,对,表示应答和同意对方。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
’”《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3)作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这么,那么”之意,在句中常作谓语。
《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为甚。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位于宾语前面,由从句主
语和从宾语组成。
在宾语从句中,从宾语也可以用省略等形式表达。
2. 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比较普遍,可以通过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来表达。
3. 倒装句
古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有“句首发语词”、“语序倒装”、“强制倒装”等,其含义是通过强调句子开头的音节来突出句子的意义。
4. 关联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关联词包括“若、然、于、则、而、则、所以、因此、所以然”等,可以用于表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5. 押韵
古汉语中经常出现押韵的情况,如“平仄押韵”、“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这些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中“不然”的意义用法浅析

古代汉语中“不然”的意义用法浅析作者:黄雅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08期张连荣在《古汉语词义论》(2000)提出,古汉语词汇研究可分出三方面:个别词语考释、词汇发展史研究和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
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个别词语的研究为发展史和词汇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后两者又为进一步分析词汇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持,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汉语词汇、语言、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由此可见,对具体词汇及词汇历史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词汇研究相对较弱的阶段[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吕叔湘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卷第38页。
];因此,我们应当对古代汉语中重要的具体词汇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选取古代汉语中“不然”一词,对该词的产生及其演变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古代汉语词汇的历史研究添砖加瓦。
对于“不然”一词,学者研究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于“不然”的虚词用法,对其实词性意义关注较少。
现代汉语角度有吕明臣的《“不然”格式的语义分析》和张斌的《试论“否则”和“不然”的连接功能及其差异》。
古代汉语方面则有袁勤的《连词“不然”刍议》,对“不然”各意义间的发展联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从《论语》到《骆驼祥子》等十七部各代著作中“不然”词性和句法成分的数据统计,对“不然”一词的语法化情况和动因进行了分析。
同类研究成果还有邓慕沙的《“不然”的连词化》,对“不然”的虚化过程进行了分阶段研究;不过,两文对于“不然”连词化的分期有别,袁勤认为唐宋时期是“不然”演变的转折点,而邓慕沙则认为魏晋是最明显的转折点,并将“不然”的变化大致分为了先秦、汉至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为了加深对“不然”在古代汉语中应用情况的认知,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对历代语料的检索和分析,探索“不然”一词各意义在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使对此词的研究能够更加具体和系统。
一、“不然”的词典释义根据华学诚《也释“无赖”——兼谈历史大词典的词义描述》,历史词典描述词义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反映词义演变的历史层次,二是反映词义使用的历史层次,三是反映词义演变历史为主兼顾使用历史层次,四是反映词义使用历史为主兼顾词义演变历史层次。
古代汉语中“然”字的几种不同用法

古代汉语中“然”字的几种不同用法作者:薛维刚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8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很吃力,教师在教学时虽然花了大力气,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此,我将教学中碰到的“然”字的几种用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然”用在词尾。
这类用法的句子较多,现举出几种用法:1、“……然”后面有谓语,并修饰这个谓语时,“然”译为“地”。
如:怡然称快——(我)高兴地拍手称快。
(《童趣》)欣然规往——(刘子冀)欣喜地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杂然相许——(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意见)。
(《愚公移山》)2、“……然”后面虽有谓语,但“……然”和谓语的意义相同。
“……然”对谓语不是修饰而是强调,要对它们分开处理,可译为“……的样子”。
如:豁然开朗——(忽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桃花源记》)怡然自得——安适愉快,非常满足。
(《童趣》)怡然自乐——精神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3、“……然”后面有逗号或句号,后面没有谓语,“然”本身就上升为谓语。
此时,要对“然”进行单独解释,也可理解为“……的样子”。
如:屋舍俨然——房屋整整齐齐的。
(《桃花源记》)满座寂然——在座的宾客寂静无声。
(《口技》)满目萧然——举目四望,眼前是一片萧索的景象。
(《岳阳楼记》)4、“……然”真正当“……样子”,“……似的”讲的情况不多,一般要同动词“若”、“如”、“似”等连用。
如: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像神仙似的。
《送东阳马生序》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的镜子忽然一道冷光从镜匣里散射出来。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秀丽美好就像擦拭过一样。
《满井游记》二、“然”用在句首。
这种用法也分几种情况:1、用在“则”、“后”之前,可译为“这样”。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岳阳楼记》)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人用心是多么专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然”的用法
(一)“然”的动词用法
“然”是“燃”的古字,其本义是“燃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然,烧也。
”“然”作为实词,除动词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和代词。
(二)“然”的形容词用法
“然”作为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
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
例如:
①太后曰:“然.。
”(《战国策·赵策四》)
②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例①中的“然”用于对话,是“是的”的意思。
例②中的“然”在句中作谓语,是“对”的意思。
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高祖本纪》)
②成然.之。
(《聊斋志异·促织》)
(三)“然”的代词用法
“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然”的连词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
“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
例如:
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2、表示承接关系
“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
例如:
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庄子·外物》)
(五)“然”的助词用法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
例如: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核舟记》)
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孟子·公孙丑下》)
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注意:
能用作形容词词尾的,除“然”之外,文言文中还有“尔”、“焉”、“若”、“如”等。
例如:
①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
②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
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④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论语·乡党》)
(六)然而
“然而”是转折连词“然”与“而”的连用,表示单纯的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
(另一种意见:“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
“然”字指代并肯定上文所述事实,“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如此,却还”、“虽然这样,可是”。
)例如:
①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
..不可不刑者,法也。
(《五蠹》)
②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
..臣贫。
”(《韩非·外储说左下》)(七)然则
王引之《经传释词》:“然则,然而也。
”杨树达的《词诠》也是此种看法。
“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
“然”字承接上文事实,“则”字引起下文的阐述或论断,含有“既然如此,那么(那就)”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
例如:
①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
..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