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汉语“以”的用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一一文言文翻译全解【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形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册h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那么为理清句意,二那么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册h换①“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假设强译,那么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研,如此罢了。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词类活用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词类活用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应用体验]3.指出下面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三)互文见义(1)概念“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

[应用体验]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解析:本句中“岐王”“崔九”、“见”“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岐王”“崔九”、“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_文言文翻译pdf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1)判断句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

(在有的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

——编者)②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编者)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

成分省略的类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

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

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指津]文言文的翻译试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答题时要做的就是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常见古今异义词归纳

常见古今异义词归纳
词义缩小 取,其父母
有罪
男子
今义
全中国
夫妻男方
词义转移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感情色彩 先帝不以臣 地位低而 言行、品
变化 2021/3/9
卑鄙
见识少 行恶1劣4
常见古今异义词小结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
古代作品中有不少的词与现代汉语词(字)
形相同,但它们的词义都是完全不同,这一
定要引起特别注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方丈:一丈见方 非常:意外的变故 风骚:姿容俏丽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流:风韵
蹑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2021/3/9
4
常见古今异义词四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竹制手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怀抱:思想抱负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萧条:空虚
10
常见古今异义词十
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辛苦:辛酸斯苦楚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形容:形体容貌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行政:施行政令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品行,作为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侥幸:幸运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结束:整装
韩魏之经营
经营:收藏
既而将诉于舅姑
舅姑:公公婆婆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具体:具备形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四)文言句式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四)文言句式

(四)文言句式1.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今臣亡国贱俘余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未之闻也。

D.此天子气也。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歌以赠之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C.使快弹数曲D.沉吟放拨插弦中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仁以为己任6.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然,籍何以至此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渺渺兮予怀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吾属今为之虏矣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今臣亡国贱俘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2.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3.答案:A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

4.答案:B解析:A、C、D三项是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

5.答案:D解析:ABC均为状语后置;D为宾语前置;6.答案:D解析: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习惯,应为“予怀渺渺兮”。

A项,“何以”即“以何”,宾语前置句。

B项,“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句。

C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句。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七)古今异义

2021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古汉语知识专练(七)古今异义

(七)古今异义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室今方丈,仅容一人居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下列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B.翱翔蓬蒿之间C.千里逢迎D.告诉不许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D.依乎天理,批大郤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秋毫不敢有所近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左右既前,斩荆轲C.所以遣将守关者约为婚姻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下列加粗字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门前冷落鞍马稀B.烟涛微茫信难求C.老大嫁作商人妇D.势拔五岳掩赤城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B.汝岂得自由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秦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江南金锡不为用B.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所以游目骋怀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D.俨骖騑于上路求天下奇闻壮观8.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盘桓:徘徊;逗留住宿;2.答案:D解析:在空中(常指在高空)飞行或盘旋。

3.答案:C解析: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4.答案:A解析:A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秋毫:古今义相同,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B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 3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 3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汉语(1)形考作业3(以下两题选作一项,100 分。

)五、“舒肝片”题干:下图是成都菊乐制药公司出品的药品包装盒,包装盒上药的名字叫“舒肝片”。

1.请运用所学古汉语相关知识,指出该药品名称中哪个词具有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它的含义。

2.请说明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本例中的词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3.请列举(至少三个)现代汉语中与“舒肝片”语法现象相同的其他词语用例,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舒,意思为“使……舒服”。

2.词类活用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和一般动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其他的为动、对动用法等等。

本例中“舒”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例如“活跃市场经济、清脑丸、迷你裙、这件事真笑人”等都属于使动用法,“活跃”“清”“迷”是形容词,在上述语境中指“使……活跃”“使……清爽”“使……着迷”,“笑”是动词,在“笑人”中指“使……笑”。

【此处举例只要是使动用法即可,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星罗棋布”成语解析题干: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成语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具有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语法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们常用的“星罗棋布”这一成语,就涉及到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它出自北魏·无名氏《中岳嵩阳寺碑》:“塔殿宫堂,星罗棋布。

”问题:1.请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2.指出该成语中哪个词素具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它的含义,并说明这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3.请列举(至少三个)和“星罗棋布”语法现象相同的其他成语用例。

参考答案:1.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星:像星星一样;棋:像棋子一样。

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语法现象,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

例如: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以”的用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

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

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

“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

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

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

一般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公子列
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

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史记·陈涉世家》)
(四)“是以”、“以是”
“是以”、“以是”都是介词“以”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

“是以”与“以是”的不同,在于“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两者的意思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之类,可译为“因此”。

例如: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史记·项羽本纪》)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梁惠王上》)
(五)“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有”、“无”是动词,省略了宾语,这个省略的宾语是实现“以”后面的行为的凭借;“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

意思是“有东西(方法)用来……”、“无东西(方法)用来……”。

例如: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②吾终当有以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①中的“无以为乐”即“没有东西用来作乐”,例②中的“有以活汝”即“有办法来救活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