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以”的用法
以字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以字的一词多义及例句“以”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可是相当活跃的呢,有着好多不同的意义呢。
一、表示“用”“拿”的意思。
在“以刀劈狼首”这个句子里,“以”就是“用”的意思呀。
你看,用刀去劈狼的脑袋,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动作呢。
还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里就是说凭借着剩余的力气和岁月,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呢,“以”也是表示凭借、用的意思哦。
感觉古汉语里这种用法还挺常见的呢。
二、表示“因为”“由于”。
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啦。
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
再比如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呢。
这也是“以”表示原因的用法哦。
三、表示“把”“将”。
“全石以为底”,就是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呀。
这里的“以”就有着把……当作的意思呢。
这种用法也很有趣呢。
还有“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也是把的意思,让句子的表意很清晰呢。
四、表示“按照”“依照”。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这里的“以”就是按照的意思啦。
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事情,往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五、表示“在……的时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时候。
这里的“以”就有在……之时的意思呢。
这也是“以”字比较特殊的一种用法哦。
六、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这里的“以”就是用来的意思呢,有一种目的在其中,为了记述这件事才写文章的呀。
七、表示连接,可译为“而”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
这里的“以”就相当于“而”,起到连接的作用呢。
“以”字的一词多义可真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呢,需要我们多多积累例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不同用法呀。
每一种用法都有它独特的韵味,通过这些例句的学习,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含义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

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介词是汉语语法中一类重要的虚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以”被广泛使用,并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作为动词宾语补足语1. “以”引导的宾语补足语表示手段或方法古代汉语中,“以”可以引导一个宾语补足语来说明动作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以耕者天下之民为本”,这句话表示耕种是指挥天下人民的基础。
2. “以”引导的宾补表示标准或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以”也可以引导一个宾格补足语,表示某个标准或条件。
例如:“王德以吏治者也”,这里的“以吏治者也”指的是根据行政官员执法办事作为评判标准。
二、作为介词引导状语1. 表示比较古代汉语中,“以”可以表示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高山峻岭,谓之无往而不战以惧其势”,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高山峻岭,就会使人畏惧敌人的势力。
2. 表示目的或目标“以”也可以表示某种行动或状态达到的目标。
例如:“以积久其德而深入人心”,这句话表示通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深化,可以使德行深入到人们的内心。
三、作为连词引导结果状语从句1.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在古代汉语中,“以”可以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结果。
例如:“勇气坚定,以致百战常捷”,这里的“以致”表示结果,意思是因为勇气坚定所以能够在百战中获得常胜。
2. 表示原因此外,“以”还可以引导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表示某个行为发生的原因。
例如:“王寡妻之闺阁不足述以抵审刑之论者”,这样书写表明了王寡妻无法提供与宣判相关的证据。
四、其他用法除了上述主要的用法之外,“以”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用法。
1. 表示时间或顺序在某些情况下,“以”可以表示时间或顺序。
例如:“士人议政,至以德为始”,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讨论政治时,把德行放在首位。
2. 副词“以”在古代文献中,“以”还可以充当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如:“死者复生则已矣”。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个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所以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因为"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
例如: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
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
因。
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
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
“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
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
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
一般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
(《魏公子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
例如: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史记·陈涉世家》)
(四)“是以”、“以是”
“是以”、“以是”都是介词“以”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
“是以”与“以
是”的不同,在于“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两者的意思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之类,可译为“因此”。
例如: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
..知其能。
(《史记·项羽本纪》)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
(《梁惠王上》)
(五)“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有”、“无”是动词,省略了宾语,这个省略的宾语是实现“以”后面的行为的凭借;“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
意思是“有东西(方法)用来……”、“无东西(方法)用来……”。
例如:
①军中无以
..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②吾终当有以
..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①中的“无以为乐”即“没有东西用来作乐”,例②中的“有以活汝”即“有办法来救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