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_科学_教材中的科学概念_一_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第一课,主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特征,并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这些特征。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涉及到培养科学态度和认识环境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 学生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2. 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能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 学生能够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两两对比,然后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术语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他们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例如桌子、椅子、铅笔等,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特征吗?”教师可以指着教室中的桌子问学生:“请观察这张桌子,你们能说出它的特征吗?”学生可以回答:“桌子是长方形的,有四条腿,表面是光滑的,颜色是棕色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Step 2: 观察与对比1.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苹果、橙子、球等,并将它们放在学生面前。
有关小学科学评语

有关小学科学评语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之一。
科学评语在评价学生学习科学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小学科学的评语,供参考。
1.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1) 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 对课本中的科学概念有较好的掌握,能够简单解释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3) 知识丰富,善于举一反三,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实践能力和观察力:(1) 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能够提出科学问题并进行实践和实验。
(2) 在实验中认真记录数据,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3) 具有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科学推理。
3. 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1) 思维活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探究。
(2) 具备较强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究活动。
(3) 积极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能够合理地表达和展示。
4. 勤奋和刻苦精神:(1) 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课后作业。
(2) 课上能积极参与讨论和问答,不怕困难,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3) 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科学素养的综合能力。
5. 协作和交流能力:(1) 善于与同学合作,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2) 善于倾听他人观点,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3) 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究经验,与他人一同进步。
6. 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1) 具备科学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具有科学探究的精神,能够主动探索和研究新的科学问题。
(3) 具备科学态度,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认识和解读世界。
7. 创新和发明能力:(1) 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新颖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具有较强的发明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教科版小学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教材系列。
它以丰富的内容、清晰的表述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从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的全面性教科版小学科学囊括了小学各个年级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它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2. 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教科版小学科学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科学术语,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记忆科学知识。
同时,教材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3. 实践与实验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材中,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通过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灵魂,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 启发式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2. 问题导向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要善于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 团队合作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包括观察力、分析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探索》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科学探索》校本课程教材概述本教材旨在为小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特点1. 简明易懂:教材内容简洁明了,以浅显的语言解释科学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简明易懂:教材内容简洁明了,以浅显的语言解释科学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 互动实践:教材提供多种互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互动实践:教材提供多种互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系统性:教材按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教材按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4. 启发思考:教材不仅提供科学知识,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思考:教材不仅提供科学知识,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结构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生物科学:介绍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命周期,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生物科学:介绍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命周期,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2. 物理科学:探索物质的性质、运动和能量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应用。
物理科学:探索物质的性质、运动和能量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应用。
3. 化学科学:介绍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化学科学:介绍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4.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科学,特点,概念]科学概念的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特点
![[科学,特点,概念]科学概念的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5fe6aa5acfa1c7aa00cce2.png)
科学概念的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特点【摘要】对于小学科学概念学习来说,明确科学概念的定义方式,依据小学生科学认识的特点(形象性和直观性),寻找出有针对性的习得科学概念的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为学生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发生定义概念,讨论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应用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
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
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
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
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
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
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
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
而在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
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为基础,结合丰富的例子,来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章:生物的奥秘生物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在这一章中,学生将学习有关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奥秘。
例子一: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将通过种植一颗豌豆种子,亲自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他们将记录豌豆种子的发芽过程,测量植物的高度和观察叶子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及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也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在这一章中,学生将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能源的利用与转化。
例子二:酸碱中和反应这个例子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和现象。
学生将用不同的酸和碱溶液进行实验,并观察反应的变化。
他们还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酸碱溶液的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奥秘,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第三章:地球与太阳系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太阳系则是我们所在的宇宙。
在这一章中,学生将学习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太阳系中其他星球的特点。
例子三:日食的观察日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天文现象,它发生在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望远镜或模拟实验来观察日食的发生过程。
他们将学习到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对运动,了解为什么日食只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
这个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并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结语: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生物、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以及地球与太阳系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拓展他们的眼界,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2023年部编版小学科学一至六年级教材目录(完整版)

2023年部编版小学科学一至六年级教材
目录(完整版)
一年级
1. 单元一:认识生活中的物质
2. 单元二:认识周围的生物
3. 单元三:认识影响生长的环境
4. 单元四:认识物体的运动
5. 单元五:认识地球和太阳
6. 单元六:认识水资源和水的循环
二年级
1. 单元一:探索生活中的水资源
2. 单元二:认识日常食物
3. 单元三:认识四季变化
4. 单元四:认识动植物的生命过程
5. 单元五:认识地球和水资源的利用
6. 单元六:认识自然界中的力和声
三年级
1. 单元一:认识生活用能
2. 单元二:认识生活中的物质
3. 单元三:认识植物的特点与分类
4. 单元四:认识动物的生活性
5. 单元五:认识天文现象与地理环境
6. 单元六:认识物体的特性与变化
四年级
1. 单元一:认识光和材料
2. 单元二:认识生态和环境
3. 单元三:认识人体五官和健康
4. 单元四:认识电能和电路
5. 单元五:认识天文与地理
6. 单元六:认识材料与物体
五年级
1. 单元一:认识生态系统
2. 单元二:认识光和光学仪器
3. 单元三:认识身体保健与运动
4. 单元四:认识电能的转换使用
5. 单元五:认识地球和宇宙
6. 单元六:认识材料和自然现象
六年级
1. 单元一:认识宇宙与地球
2. 单元二:认识生态环境
3. 单元三:认识人体健康
4. 单元四:认识电能与电路
5. 单元五:认识地球与环境保护
6. 单元六:认识材料和资源利用
以上为完整的2023年部编版小学科学一至六年级教材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 实质 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 特 征 与 无 关 特 征 、概 念 的 肯 定 例 证 与否定例证。很显然, 概念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 堂教学中,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引 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 从客观事物的诸多属性中舍弃个 别 的 、非 本 质 的 属 性 , 抽 象 出 共 同 的 、本 质 的 属 性 , 把 事 物 的 共 同 特 征归结在一起, 概括形成概念或一 般的原理, 是中高年级科学教育必 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被压扁等。 知道要表达物体的位置应包
括坐标、距离、方向等数据。 发现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 仍
可能保持平衡或静止不动。 发现摩擦力会影响运动, 摩擦
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知道重量就是物体所受到的
重力, 重力会使物体下落。 知道物体的常见运动方式。
( 未完待续)
科学课 2008 年 5 月 16
力
五年级( 上册) 白天和黑夜 光与色彩 电和磁 呼吸和血液循环
五年级( 下册) 机械
形状与结构 繁殖
岩石与矿物
大脑
六年级( 上册) 微生物
地球
物质变化 遗传与变异
六年级( 下册) 生长发育 进化
食物链 能量
宇宙
科学课 2008 年 5 月 14
二 、苏 教 版 小 学《 科 学 》教 材 中的各类科学概念的具体表述
过改变物体的振动, 我们可以使声 音发生不同的变化。”
学 生 根 据 已 有 的 经 验 , 对 “声
知道测食物中的成分( 例如醣 类 、蛋 白 质 、脂 肪 、维 生 素 、矿 物 质 等) 。
了解人体及动物的消化系统 及功能。
( 5) 和骨骼、肌肉有关的概念 知道常见动物的构造与其运 动方式是有关的。 知道人体的运动需要骨骼和 肌肉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 6) 和昆虫主题有关的概念 知道昆虫的特征。
知 道 动 物 的 生 长 需 要 水 、食 物 和空气等。
通过饲养小动物, 知道动物由 出生、成长到死亡是动物的一生, 并发现人要摄取不同种类的食物 以维持生命活动。
( 7) 和力与物体运动有关的概 念
发 现 风 、水 及 手 的 压 力 、推 力 可使物体运动起来。
知道物体受力的大小可由形 变的程度得知, 例如弹簧拉长、球
苏教版
验将不同物质分离 ( 例如利用溶 解、熔化、过滤、蒸发等方法) 。
探讨物质具有的性质( 例如熔 点 、沸 点 、导 电 性 、导 热 性 、延 展 性 等) 。
( 4) 有关土壤主题的概念 发 现 地 表 各 处 有 石 头 、砂 与 土 壤等, 它们各具特征, 可以分辨。 通过观察及经验, 发现土壤、 砂石会发生变化, 例如堆积或流 失。 发现生物的活动也会改变环 境 , 例 如 树 根 崩 裂 围 墙 、有 机 肥 的 产生等。 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的 物质和动植物遗留的有机质等所 组合的微粒。 体会到生态破坏: 自然景观、 水土等自然资源一旦破坏, 极难恢 复。 ( 5) 有关天气主题的概念 知 道 天 气 的 阴 、晴 、冷 、热 , 观 察并体会日常生活中有气温的变 化。 发现夏天气温高, 冬天气温 低, 天气现象有风、云、雨等变化。 会 通 过 气 温 、风 向 、风 速 、降 雨 等量化的方式, 来描述天气的变 化。 知道气温下降时, 水蒸气凝结 成露或凝华为霜, 例如清晨的露、 寒冬的霜等。 知道冬季和夏季风向、温度、 湿度的变化,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知道天气预报和机率预报的 意义, 了解重要的气象术语。 认识卫星云图和天气图上与 天气现象有关的符号。 知道紫外线指数的意义和紫 外线指数高低对人体的影响。 2. 四年级的各类科学概念的具 体表述
一 、苏 教 版 小 学《 科 学 》教 材 中的概念体系设计( 见前页表)
苏 教 版 小 学《 科 学 》教 材 中 的 科 学 概 念 体 系
三年级( 上册) 生命世界 水
材料
三年级( 下册) 固体和液体 植物
土壤
天气
四年级( 上册) 空气
冷热
声音
食物与营养
四年级( 下Βιβλιοθήκη ) 骨骼与肌肉 昆虫运动( 1) 和空气主题有关的概念 知道地球由空气圈所包围, 空 气圈的温度随高度而变化。 发现空气占有空间, 空气的流 动便是风。 了解大气的重要成分及其性 质 ( 氧 气 、氮 气 、水 蒸 气 、二 氧 化 碳 等) 。 知道什么是空气污染, 认识空 气受到污染后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并能知道空气污染防治的简易方 法。 ( 2) 和冷热主题有关的概念 知 道 并 会 描 述 水 受 冷 、受 热 改 变形态的情形。 知道温度高低不同, 物质的形 态 、性 质 会 改 变 , 如 水 的 凝 固 或 蒸 发, 水的热胀冷缩、溶解量、扩散快 慢等。知道加热会改变物质形态, 发 生 胀 缩 、熔 解 、蒸 发 、扩 散 等 现 象。 知道热会由高温处传到低温 处。 知道温度高低会造成水的三 态变化。 知 道 热 可 由 传 导 、对 流 、辐 射 等方式传播, 并利用此传播性质于 日常生活中( 例如保温、散热……) 。 ( 3) 和声音主题有关的概念 知道物体发声时会振动, 例如 说话、打鼓等。 发现声音凭借物质传播, 例如 空气、水管等。 知 道 声 音 可 由 音 量 、音 调 及 音 色等来描述。 了解噪音, 发现日常生活中喧 哗对人的影响, 知道减少噪音的方 法。 ( 4) 和食物、营养有关的概念 知道食物能提供热量。 认识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 例 如香料、色素等。
学教育刊物, 美国的《科学教育》杂 志和英国的 《国际科学教育研究》 杂志, 近两年几乎每期都有一两篇 关于儿童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相 比之下,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显 得薄弱, 然而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和现行的《科学》教材中, 所涉及的 科学概念很多。如何将这些科学概 念正确地教给儿童, 使他们很好地 理解和掌握, 有待于我们对科学教 育中儿童概念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作出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基于 这一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 力图体现一些有关概念学习的研 究成果和教学实例, 对我国小学科 学教育中儿童日常概念与科学概 念的关系和转化问题作一些尝试, 并就与其有关的教材和教法问题 进行探讨。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 基本单元, 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 础。审视这几年的科学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教 学行为的转变: 更加关注学生探 究, 更加关注学生主体, 更加关注 科 学 的 研 究 过 程 ; 在 “做 ”中 学 科 学 , 在 “玩 ”中 学 科 学 , 学 生 们 的 兴 趣被激发起来。这些都是一些正向 的变化。但也应该发现, 有些做法 似乎矫枉过正了: 有些课重技能、 轻知识, 有些课重方法、轻概念。
苏教版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 科学概念( 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
自上个世纪 60 年代起, 科 学 教育就被许多国家所重视, 并被列 为国家核心课程, 美国“2061 计划” 甚至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随 着 人 们 认 识 的 不 断 深 入 , “科 学 素 养”概念的内涵也日益丰富。《科学 ( 3~6 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对“科学 素养”的界定是: 指对在日常生活、 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 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 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 的心理品质。该“解读”提取了科学 素养四个核心因素作为衡量指标, 即 科 学 兴 趣 、科 学 精 神 、科 学 概 念 、 科学方法。其中, 科学概念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一。
1. 三年级的各类科学概念的具 体表述
( 1) 有关生物领域的概念 知道生命体的概念。 知 道 植 物 由 根 、茎 、叶 、花 、果 实、种子组成。 知 道 动 物 外 型 可 分 为 头 、躯 干、四肢。 ( 2) 有关水主题的概念 地 球 上 的 水 圈 包 括 地 下 水 、河 流、湖泊与海洋等。 知道海水是咸的, 淡水存在于 河流、湖泊及土壤中。 大气中含有水蒸气, 水蒸气凝 结成云, 降落为雨。 认识毛细现象。 认识表面张力。 认识水的浮力: 发现容器漂浮 在水中能承载东西, 物体在水中拿 起来比较轻。 认识水的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 中的溶解不同, 发现物质溶解于水 的量会受到水温的影响。能观察判 断水是否受污染, 并发现水受到污 染会对生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 3) 有关物质和材料的概念 能 够 举 例 区 分 塑 料 、 金 属 、玻 璃、陶瓷等日常材料。 认识不同的衣料纤维。 知道物质各具性质。例如, 不 同物质虽然大小相同轻重却不同, 如有的易溶于水有的不易, 有的硬 脆有的可延展。 知道利用物质性质或外表特 征来区分物质。例如, 依形态分成 固体、液体、气体等。 发现物质性质各自不同。例 如, 有的易导电有的不易, 有的易 导热有的不易。 利用物质性质的不同, 通过实
科学课 2008 年 5 月
15
苏教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实录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
一、情境: 经验唤醒, 冲击已有 观念
《声 音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是《声 音 》
单元的第一课, 《声音》单元的核心 概 念 是 “声 音 的 产 生 是 物 体 振 动 的 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