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记者
刘煜生案与民国记者节

府 监 察 院 院 长 于 什 任 写
拘 禁 ,更 决 不 容 非 法
信 ,反 映 自己 的 冤 情 ,
处 死 ” “顾 祝 『川蹂
要 求 派 人 前 来 调 查, 监
躏 人 权 、破 坏 法 纪 之
察 院 介 入 刘 煜 生 一 案 , 经 过 调 查 核 实 ,认 乃逮
刘 煜 生
W ENHUATIANDI 文 化 天 地
娌 望 案 与 民 图 记 者
◎ 郑学富
民 罔时 期 ,每 年 的 9月 1日为 记 者 节 。 这 个 口是 中 国新 闻 _r 作 者 为保 障 言 论 自
保 护 自身 合法权益 ,通 过与 国民党 当局
、
的反复抗争得来 的。
因言获 罪
一 辙 , 全 人 民 心 f
拒 绝 。 I 民 党 汀 苏 省 党
以 ,脏重 之 注 意 鱼 人
部也认 为《江声 日报 》“尢
心 享 有 言 论 …版 之
反动文字” ,刘煜生 “尤
绝 对 自 Ff1权 , 为近 代
反 动 行 为” ,希 望 江 苏
艾明 罔 家之 罔 民 应
省政府 “准 《江声 日报 》
刘煜 ,交 由江苏省戒严 · 令部关押
《 苦》强烈谴责顸祝同残杀报人 ,指 … “此
刘 煜生被捕 后 ,南 京新 闻记者公 会派人 一 血 案 ,实与北洋 军 阀在 北京枪 毙邵 飘萍 、
到 镇 江 向江 苏 省 当局抗
林 水 之 暴 行 , fHj¨{
议 并 要 求 保 释 ,但 遭 到
黑 暗 暴 行 , 已 明 h 证 明 顷上 北 洋 闷
捕 刘煜 生的理 由不充 分 , : 任 的直接 过 毫 二式 ,亦 【JI】为 旧人民之 公敌 ,为维 护
中国新闻史重点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张郁廉: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

张郁廉的名字,对今天的读者来讲也许有点陌生,她享年96岁,在笔者看来,如同“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一样充满传奇。
张郁廉的自传《白云飞渡》,原为张郁廉写给儿孙的,新加坡报人杜南发在《序言》中说:“整部文稿是一份自传,是一位知识女性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
淡淡的笔触,娓娓叙述着一个大时代的苦难和悲辛,战争生活的残酷,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良多。
”杜南发曾见过张郁廉本人。
他对这位报界前辈深为理解,为《白云飞渡》写序:张郁廉作为战地女记者,亲身经历几场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台儿庄之役、徐州突围、武汉撤退、长沙大火、中条山游击战、重庆大轰炸等……上世纪初她从小被寄养于东北哈尔滨白俄家庭、考入燕京大学、参加1935年北平学联发动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街头游行……更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陪同苏联战地记者前往延安,和毛泽东握过手,听过他演讲及目睹江青在现场拍照的情景……还记述了她和作家韩素音(周光瑚)夫妇、燕大校长梅贻宝夫妇、对台湾经济贡献巨大的孙运璿等许多时代人物的交情,以及她后来如何成为书画名家黄君璧“白云堂”最早期弟子的故事。
这番记述,可证张郁廉一生的精彩。
【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同学萧红】1914年,张郁廉出生在哈尔滨。
父母为她取名“聚聚”,后来父亲告诉她这个名字的寓意:“他厌倦了离乱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夫妻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事与愿违,他们的家不“聚”反“散”。
张郁廉的养母瓦娃是白俄贵族,将她从两岁抚育到19岁。
晚年张郁廉回忆:“在寄养家庭度过的10多年,从懵懂无知的两岁直到高中毕业,瓦娃的爱护和教育,在我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何等珍贵。
可以说,有今日的我,我这个人尚有可取之处,能受到子孙和朋友们的敬重,都是瓦娃所赐。
”张郁廉和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39人一起被《大公报》列为 “东北作家群”(1940年9月《大公报·九一八纪念特刊》)。
卢作孚早年的记者生涯

卢作孚早年的记者生涯
冉华德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船王卢作孚因创建中国近代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民生实业股分有限
公司而名闻遐迩,饮誉宇内,并树立自己在中国民族实业界扛鼎人物之地位.毛泽东赞誉他为旧中国民族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之一.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卢作孚先
生的结论》称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作为“实业救国”之爱国精英,人们对他知之甚多.却鲜有人知其曾怀抱“教育救国”之利器而上下求索.在1925年筹建民生公司以前,他是典型且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在其丰富多姿的教育实践中,他葆有缜密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而其短暂且火热的记者生涯无疑
与其教育思想之形成发展保持着某种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1916年6月,刚满23岁的卢作孚经其兄长的友人之力荐,从合川奔赴成都任《群报》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冉华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挽救国运为“体”,职业选择为“用”——范长江步入记者生涯的心路与动力因素探析 [J], 樊亚平;王婷婷
2.我本“稻草”——我的人生起点与记者生涯 [J], 徐江善
3.白玛乔的记者生涯(英文) [J], Nyima Phentok; Palmachok(Photo)
4.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白玛乔的记者生涯 [J], 尼玛潘多[1];白玛乔(图)[1]
5.团党早年关系论析——以早年关于团、党关系文件为研究中心(1920-1927) [J], 刘永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述评民国初期民营新闻事业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述评民国初期民营新闻事业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摘要: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端于19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而发展壮大。
民国初期涌现了一批批拥有新闻理想的新闻记者,新闻专业主义也随之产生。
关键字:民营新闻事业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端于19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而发展壮大。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陆的民营新闻事业退出历史舞台。
但我们不能视其为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展的句号,原因有三:1)民营新闻事业对于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是深广的,时至今日也未全然消退。
2)港澳台的地区的民营新闻事业依旧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3)大陆的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正在逐渐开辟一条民营新闻业发展的新路。
中国民营新闻事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讲,这里的”中国民营新闻事业”专指中国人自办的,不包括今日港澳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的民营新闻事业;广义上讲,则包括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及今日港澳台地区的新闻事业。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着中国民营新闻业的开始。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申报》,后成为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
外报虽是伴随殖民主义的侵略而来,但它从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国民营报业的发展。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法律,如《暂行报律》;军政当局支持;资产阶级积极参与),中国新闻业在民国初期出现短暂繁荣,包括民营报刊。
但此时期最大的潮流是政党办刊的兴起:以《中华民报》为代表的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和以《少年中国》(黄远生)为代表的共和党-进步党系统,对国内外一切事务几乎都针锋相对,争论不休,并发展到混乱堕落的局面。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一)黄远生
(1)生平及新闻活动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3)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
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 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
(1)生平及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
任《时报》、《申报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 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 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 采访报道活动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新闻思想
①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 指斥时弊”
②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③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 写
(二)邵飘萍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2、新闻思想 3、采访艺术 4、新闻业务专长 5、新闻事业成就
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 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 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周恩来与大后方新闻界“三剑客”

周恩来与大后方新闻界“三剑客”作者:黄真彦丁英顺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11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新闻界人士“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奋身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三剑客”——女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
她们以女性视角记录全国军民的持久抗战和沦陷区民众的悲惨生活,用如椽大笔书写恢复山河的家国情怀。
“三剑客”中,彭子冈和杨刚是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员,浦熙修虽加入民盟,但以党外人士身份为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
在战时首都的新闻战线和烽火岁月里,她们与周恩来建立了同志兼师友般的友谊,并深受影响。
周恩来耐心劝导彭子冈坚守国统区为党战斗彭子冈(1914-1988),原名彭雪珍,江苏苏州人。
受家学影响,她从小对文学充满浓厚兴趣,中学时期便崭露头角,多次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并获奖。
1938年,进入《大公报》任记者的彭子冈和丈夫徐盈经胡绳介绍,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彭子冈随《大公报》从武汉迁往重庆。
这一时期,彭子冈奔波于各大新闻现场,用手中的笔控诉日寇罪行,赞颂抗战英雄,采访知名人士。
同时,她敏锐地捕捉到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悲惨境遇,写下《擦鞋童献金救国》《重庆的孩子们》《绿川英子偶访》《一个女人的忧愁》《重庆的米和煤》等新闻报道,为民生疾苦而呼号。
尤其是她于1941年3月至1944年6月在《大公报》桂林版发表的近百篇反映社会动态的“重庆航讯”最为瞩目,被誉为“足以与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相媲美的传世之作”,更被新闻界称之为“重庆百笺”。
在彭子冈的采访生涯中,她最为难忘的时刻无疑是报道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
这是时隔19年后国共两党领袖的正式会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国内外新闻界采访的重头戏。
当时,为削弱毛泽东的影响力,减少毛泽东在谈判中的关注度,国民党《中央日报》对此事进行淡化处理。
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对重庆谈判进行了大力宣传。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便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京师警察厅在1913年3月11日,即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名记者产生的原因
------------以邵飘萍为例进行分析
摘要: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提高了专业业务水平,民营报纸按照商业化模式独立办报,遵循新闻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报刊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
因而时期形成了专业性的职业群体,出现了邵飘萍、黄远生、徐彬彬等众多名记者。
本文将以邵飘萍为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记者自身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记者成名的原因。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背景名记者
正文: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发展,民营新闻业完成了职业理念的内化,基本实现了职业自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化程度,加上职业群体的努力,大量的民记者涌现。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名记者的产生
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
民国成立后,人们拥有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如自由开报馆,办刊物,建学会等,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
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12年10月起,《申报》上就开始出现“北京特派员”的名称。
《时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也纷纷聘请驻北京的特派员。
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等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代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为远在上海的报馆,或拍发专电,或撰写“特别通讯”。
二.记者们坚持不党不私的立场,关注民生社会,大胆挑战威权,勇于揭发政治黑幕,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记者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原因。
以下用邵飘萍为代表分析民国时期记者的主观条件。
1.合理的知识结构,心怀抱负。
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4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
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
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
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
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可以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
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
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2.关注民生,以服务民众为己任;不畏强权,独立办报,勇于批判黑暗统治。
初到《汉民日报》不久,邵飘萍就开始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抨击封建军阀的暴政,与杭州的权贵结下了深仇大恨。
为了扼杀舆论,他们多次企图加害于邵飘萍,但是邵飘萍却以“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
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仗义执言,写下了“呜呼!内务部。
呜呼!内腐部!”这样的言论以及大量的新闻和评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有预见性地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
当局立即以“扰害治安罪”查封了《汉民日报》,并逮捕了邵飘萍。
邵飘萍出
狱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难,但他却是锋芒不减,他用“阿平”作笔名,在上海方言中,“阿”有疑问的意思,“阿平”也就含有“平不平?”的意思。
邵飘萍就用这个带着怒气质问的词,来讥讽和揭露袁世凯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迹,让袁世凯无可奈何。
袁世凯死后,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受聘《申报》期间,他每日发电二三千字,间日写“北京特别通讯”。
由于这些报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与丑闻。
在北京的两年中,邵飘萍看到,当时北京的报纸几乎都被各个政治集团操纵,很少有背后无政治关系的。
报纸不尊重事实,而是以一党一派的私利和津贴为向背,朝秦慕楚、捕风捉影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样的状况让邵飘萍深感要有自己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权势集团,独立地发言、独立地报道,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的重要性,于是决定自己出资办一份报纸。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辞去《申报》的职务,创办了《京报》。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
“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一字之改,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京报》是邵飘萍自己投资创办的,无党无派,不受军阀操纵,主张言论自由,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京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
邵飘萍既是社长,又要搞经营管理,同时继续他的记者生涯,坚持采访。
3.激进的思想
邵飘萍不怕风险,秘密加入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4.具有独特的采访技巧
(1)巧做戏。
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的“电话”一节中说:遇不肯接电话之官僚,如有特别必要时,亦可用非常之手段,而此非常手段中半面又有极正当之理由。
非常手段者,即谓私宅中人请彼说话,或言某机关请彼说话是也……俟其接谈,则告以‘我乃某某’,并告以‘恐与新闻记者接坐中有人闻之不便,故不得已出此’…… 1917年3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就是运用了虚虚实实的做戏的方式邵飘萍。
(2)广交友。
邵飘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民国时期是一段复杂的社会时期,新闻自由在此时发展,但也在此时承受危机,既有利于记者的产生又让明辨是非的他们深受威胁。
因而,民国时期名记者的产生必须是客观的社会因素和记者主观的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论民国名记者赵敏恒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鲍晓明
2. 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化张忠(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3. 本科毕业论文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研究(201006)(2010-09-12 16:24:25)
4. 新闻史学史视野中的邵飘萍研究时间:2010-12-02 20:37:00
提高太阳能热应用技术水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引领世界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太阳谷”。
参考文献
1.山东德州市质监部门发挥职能优势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
2.把握机遇再造优势全力做大做强太阳能产业市政协常委、民建德州市委秘书长周相国
3.德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