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观测记录
第2章 降水观测与资料整编

3、观测注意事项
(1)每日观测时,注意检查雨量器是否受碰撞变形,检查漏斗
有无裂纹,储水筒是否漏水。
(2)暴雨时,采取加测的办法,防止降水溢出储水器。如已溢
流,应同时更换储水筒,并量测筒内降水量。 (3)如遇特大暴雨灾害,无法进行正常观测工作时,应尽可能 及时进行暴雨调查,调查估算值应记入降水量观测记载簿的备 注栏,并加文字说明。 (4)每次观测后,储水筒和量雨杯内不可有积水。
计有翻斗式、称重式、轮盘斗式和虹吸式等类型。 2、适用范围 (1) 人工雨量器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和固态降水 量;
(2) 翻斗式、称重式和轮盘斗式雨量计适用于驻测和无人
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3) 虹吸式雨量计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2.2.2 仪器安装
1、地面观测场的人工雨量器安装高度为0.7 m,自记雨量计
(5)场内地面应平整,保持均匀草层,草高不宜超过20cm,设置的小路
和门应便于观测,路宽不大于0.5m。
(6)观测场四周应设置不高于1.2m的防护栅栏,栅栏条的疏密不应影响 降水量观测精度,多雪地区应考虑在近地面不致形成雪堆。 (7)有积水的观测场,应在其周围开挖排水沟,防止场地内积水。 (8)观测场设立警示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承雨器口至障碍物顶部高差
第2章 降水量观测和资料整编
•
降水量是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
水层深度。 • 降水量单位以毫米(mm)表示,其观测记载的最小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需要控制雨日地区分布变化的基本雨量站和蒸发站必须记至0.1mm。 2、不需要雨日地区分布变化资料的降水量观测,其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可记至0.2 m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至800 mm的地区可记至 0.5 mm,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 mm的地区可记至1 mm。 • 降水量的观测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记起止时间者,观测时间记至分;
雨情观测、汇报应急处置制度

雨情观测、汇报应急处置制度
为了防止大雨及以上灾害性天气对煤矿影响而造成事故,经矿部决定,在矿调度室建立测雨点,以便及时观察水情及时汇报,特制定以下制度:
1、观水点建在矿调度室。
由调度室值班人员负责测雨并及时准确的做好记录。
2、调度室值班人员及时将所测数据汇报值班矿长。
3、当每次降雨量超过20mm时,应将降雨情况汇报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鲁东分局。
4、汇报内容:煤矿名称、降雨量、注明降雨时间、水情及采取的措施(包括停产撤人)。
如若有紧急情况随时报送。
5、当降雨量超过50mm时,立即汇报值班矿长启动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预案,下达停产撤人命令。
6、当矿井受到威胁时地面人员要按照本矿《雨季三防措施》执行。
天气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深入认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某市气象观测站四、实验器材1. 气象观测仪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向风速计、降雨量计等。
2. 记录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等。
五、实验过程1. 观察天气现象(1)日出前:观察天空颜色、云层变化、地面湿度等。
(2)白天:观察云层、降雨、风力、温度、湿度等。
(3)傍晚:观察云层、日落时间、地面湿度等。
2. 记录数据(1)时间:每2小时记录一次。
(2)温度:记录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3)湿度:记录最高湿度、最低湿度。
(4)气压:记录最高气压、最低气压。
(5)风力:记录最大风力、风向。
(6)降雨量:记录24小时降雨量。
3. 分析天气现象(1)云层变化:根据云层类型和形状,判断天气变化趋势。
(2)降雨现象:分析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
(3)风力:观察风向、风力变化,判断风力对天气的影响。
(4)温度和湿度:分析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天气状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日出前:天空颜色逐渐变亮,云层逐渐增多,地面湿度较高,预示着天气将逐渐转暖。
2. 白天:云层增多,出现阵雨,风力较大,气温逐渐升高,湿度较高,预示着天气将转阴。
3. 傍晚:云层逐渐减少,日落时间提前,地面湿度降低,预示着天气将转晴。
4. 降雨现象:24小时内,降雨量为XX毫米,降雨强度较大,降雨持续时间较长。
5. 风力:最大风力为XX级,风向为XX,风力对天气有一定影响。
6. 温度和湿度:最高温度为XX℃,最低温度为XX℃,最高湿度为XX%,最低湿度为XX%,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明显。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天气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
在观察和分析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天气变化趋势,为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八、实验心得1. 观察天气现象要细致入微,注意天气变化规律。
降雨量的测定

降雨量的测定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
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
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
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
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
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
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
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雨量器的种类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1降雨量记录表

是 是 否 否 是 否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3.4测量降水量

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材P47~4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4.讲解:出示并讲解简易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并按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
(教学提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留足时间。
)6.展示汇报:引导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纠正错误。
探索二:使用雨量器1.过渡:制作好了雨量器,我们接下来就用喷壶模拟降雨,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教学提示:视频播放正确使用喷壶和读取雨量器数据的方法。
)2.提问:看完视频,大家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的距离,均匀洒水;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取雨量器上的刻度数时,视线与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降雨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1.小结: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多少。
我们首先要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然后通过测量模拟降雨量,学会使用雨量器,课后实测当地降雨量,记录并确定其降雨量等级。
2.提问: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预设:先让雨量器接的雪全部融化成水,再读雨量器上的刻度数。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等级,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将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作为拓展环节的内容,既让学生巩固了雨量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自制的雨量器测出的结果与气象局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
通过绘制柱状图,学生会对这段时间的降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降雨量观测记录

降雨量观测记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水的测量与记录实验目的:掌握降水量观测记录的基本方法了解几种观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要点掌握小型蒸发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内容:在地学实验室观察并使用几种降水量观测工具使用气压计进行观测,并记录当时的的气压与温度情况实验准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铅笔实验过程:首先来到地学实验室,老师开始讲解我们了解了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遥测雨量记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记录降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有:记录数据要以毫米为单位,并取一位小数;无降水时,降水量栏空白不计;不足的记为。
然后我们学习了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气压计时应注意的是:附属温度表的都市应精确到摄氏度;使用前调整水银槽内的水银面,使之与象牙针尖恰好相接;调整游尺,读数时以百帕为单位,且取一位小数。
再次读数前要降下水银面再次调节仪器。
同时还需要对比三小时之前的气压记录值,分析此过程中气压的变化趋势等接下来是蒸发器的使用和记录过程中要注意:如果有降水的话则有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记录时要以毫米为单位,同样取一位小数;当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蒸发量为负值时记录为;蒸发器的水全部蒸发完时,按照假如的原量值记录并加>。
然后要再次用到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输入数据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2011年11月18日 2011年11月是减小了。
这是因为实验所选择的时间大概都是下午两点左右,而普遍存在的双峰型气压日变化指出下午3点到4点会出现一个气压最低值。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两天的相对湿度与蒸发量的对应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验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全国1-7天降水量

全国1-7天降水量降水预报的多种颜色什么表示?全国72小时天气降水分布云图分析说明:白色区域为72小时没有明显降水地区,浅绿色区域为72小时内降水量有0-10毫升,深绿色为10-25毫升,浅蓝色为25-50毫升,深蓝色为50-100毫升,粉色区域说明在末为72小时内可能出现大暴雨,降水量可达100-250毫升,需要特别注意防范!1、蓝色预警(一般)蓝色暴雪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到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2、黄色预警(较重)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橙色预警(严重)橙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红色预警(特别严重)红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拓展资料: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3.暴雪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4、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5.大风(台风除外)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6、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7.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8、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9、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0、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11.霜冻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橙色表示。
12.大雾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3、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掌握降水量观测记录的基本方法
了解几种观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要点
掌握小型蒸发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在地学实验室观察并使用几种降水量观测工具
使用气压计进行观测,并记录当时的的气压与温度情况
实验准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铅笔
实验过程:首先来到地学实验室,老师开始讲解
我们了解了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遥测雨量记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记录降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有:记录数据要以毫米为单位,并取一位小数;无降水时,降水量栏空白不计;不足的记为。
然后我们学习了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气压计时应注意的是:附属温度表的都市应精确到摄氏度;使用前调整水银槽内的水银面,使之与象牙针尖恰好相接;调整游尺,读数时以百帕为单位,且取一位小数。
再次读数前要降下水银面再次调节仪器。
同时还需要对比三小时之前的气压记录值,分析此过程中气压的变化趋势等
接下来是蒸发器的使用和记录过程中要注意:如果有降水的话则有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记录时要以毫米为单位,同样取一位小数;当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蒸发量为负值时记录为;蒸发器的水全部蒸发完时,按照假如的原量值记录并加>。
然后要再次用到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输入数据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两天的读书结果都可以看出,与三小时前相比读数时的气压值是减小了。
这是因为实验所选择的时间大概都是下午两点左右,而普遍存在的双峰型气压日变
化指出下午3点到4点会出现一个气压最低值。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两天的相对湿度与蒸发量的对应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验数据有较大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