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指标意义及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方法

(五)、神经内分泌标记物: 嗜铬素A(Chromogranin, CgA):
存在于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中。 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
生的抗体,可识别有限的抗原决定簇,特异 性强。
(二)显示物:
主要有: 1、酶标反应:
①碱性磷酸酶(Alkatine phasphoeroaidase, HRP)
AP与不同的底物作用,可形成不同颜色的终产物。 与萘酚(As-Mx)和快蓝(Fast blue)作用; 与快红(Fast red)作用。 缺点:形成的沉淀溶于有机溶剂。
三、主要方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特点:是经过了第二抗体放大
效应 (三)、PAP法:以过氧化物酶和抗过氧化酶抗体
形成复合物,通过第二抗体的桥接与第 一抗体结合,然后以酶底物反应检出。
(四)、ABC法:
生物素(Biotin)和卵白素(Avidin)为具 有高度亲合性的物质,一个卵白素分子可结合4 个生物素。当生物素标上特定的标记物质后or与 抗体结合后仍能与卵白素结合,因此,将抗体结 合上生物素,然后与卵白素和带有特殊标记物的 生物素的结合反应,而以适当方式显示。
2)、对于阳性结果的定量判断: -,+,++,+++等分级和计数统计。
垂体腺瘤 ACTH
乳腺癌 ER
乳腺癌 c-erbB-2
六、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和研究中的 应用
(一)、中间丝免疫组化的意义: 中间丝有五种: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就是以免疫学得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得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就是在医学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得作用,对疾病尤其就是肿瘤得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得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得手段、免疫组化技术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 在酶标法得基础上发明得,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与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得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得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得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与病种不同选择不同得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得诊断起到重要得辅助作用、对病人得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目前常用得抗体分四大类1。
上皮性标记物:CKhigh(AE3), CK low,CK-pan,CK19,CK7, CK20,EMA,CEA,-CA 15-3,SCLC , E—Caldeherin,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ﻫ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癌2ﻫ.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肉瘤、3ﻫ、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CD43,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ﻫBcell标记物:CD—20 ,CD79a,CD23, CD10,Kappa ,Lambda CD21CD38 ,CyclinD1 ,Bcl—2。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使用可视化方法显示其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病理标记物的免疫组化表达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例如,在肿瘤学领域,免疫组化可以用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测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光密度分析、百分比阳性细胞计数和定量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
首先,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包括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原理和可视化方法的选择。
其次,将重点讨论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最后,将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包括常用的定量分析和光密度分析等技术。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抗体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表达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与发展潜力相对应的是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免疫组化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章节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教你如何看懂花了好几千的免疫组化报告单

教你如何看懂花了好几千的免疫组化报告单免疫组化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对组织内抗体(抗原)的分布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虽然价钱昂贵,却有不能替代的作用: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②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③对某类肿瘤进行病理分型④明确软组织肿瘤的正确组织学分类,明确软组织的诊断⑤发现微小转移灶⑥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支持虽然免疫组化有那么多作用,但是很多患友拿到手了根本就看不懂,都是些英文缩写,代表着什么意思呀,别着急,下面小编就按照字母顺序列张表,告诉大家各个代表什么意思:项目临床意义Actin 肌动蛋白,间叶组织来源标记,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组织表达。
AE1/AE3 细胞角蛋白AE1/AE3 ,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如胆管细胞阳性,肝细胞阴性,鉴别肝癌和胆管癌。
AFP 甲胎蛋白,肝癌细胞表达,胃和肝脏同时肿瘤时,胃肝样腺癌HepPar-1、AFP、CK19 和CDX-2 等4 种不同程度阳性表达,而肝细胞癌CK19 和CDX-2 不表达。
ALK 间变型淋巴瘤激酶,用于淋巴造血来源标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
AMACR 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癌特异性指标,只存在于癌症组织。
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等过度表达,以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
Bax 促进凋亡蛋白,同Fas/FasL。
Bcl-2 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肿瘤预后指标,高表达者对多数抗癌药物、放射治疗耐受,高表达者预后差。
Bcl-6B 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6,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淋巴造血细胞来源标记,用于B 淋巴瘤诊断。
Bel-XL 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XL ,Bcl-2 抑制细胞凋亡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作用同Bcl-2 。
Cam5.2 人角蛋白抗原决定簇,正常分泌上皮表达,复层鳞状上皮不表达,用于鉴别腺癌和鳞癌。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及常见问题的分析

非特异性染色
总结词
非特异性染色是由于抗体与非目标组织成分的交叉反应导致的。
详细描述
非特异性染色是免疫组化实验中常见的问题,通常是由于抗体与组织中非目标成分的交叉反应。为了减少非特异 性染色,可以尝试降低抗体浓度、增加洗涤步骤或使用阻断剂等方法。
背景染色
总结词
背景染色是由于组织中其他成分的非特异性染色或由于抗体与组织中其他成分的交叉反应导致的。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及常见问题 的分析
目
CONTENCT
录
• 免疫组化基本概念 • 免疫组化结果解读 •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 • 免疫组化技术新进展
01
免疫组化基本概念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标记的抗体在组织 或细胞中检测特定抗原的方法。
免疫组化可以与其他技术如原位杂交、原位PCR等联合应用,以同时检测抗原和 相关基因的表达,提供更全面的分子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
联合应用多种技术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数字免疫组化技术
数字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分析的免疫组化技术 ,通过高分辨率数字成像系统获取组织切片图像,利用计算 机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处理。
数字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高通量的组织切片分析 ,提高检测效率,减少人为误差,特别适合大规模临床筛查 和流行病学研究。
免疫组化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04
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
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抗原 的表达,从而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来源。通过 对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医生对肿 瘤进行准确的诊断。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1.上皮性标记物:(3),,,19,7, 20,,,15-3, , E -, 125, (甲状腺球蛋白) 1。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 , 68 1,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100:(神经纤维丝蛋白),,99,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T 标记物: 3, 45 , 43, 5, 84 , 56 。
B 标记物:20 ,79a ,23, 10 ,, 21 38 ,1 ,2。
其它:,15,30,,34,,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的系列检查和意义1.乳腺癌五项(、、2(2)、67、P53)、阳性,90%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
2阳性(2+-3+)可服用抗2基因药物。
如果和均阴性,C--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67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的细胞生长速度。
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
P53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ihc方法相对简单,但从取材到发报告之间环节较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偏差,甚至导致漏诊、误诊。
除ihc染色常规注意事项外,血液肿瘤标本的检测还有其特殊性。
1.标本的前期处理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标本,主要是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组织。
与其它组织相似,造血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其稳定性会有差异,从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不同。
组织固定的原则,是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
(1)淋巴结:贴近生活后快速紧固,等待非政府表面变软即可修块。
以淋巴结大小为直径,厚度不少于3mm,以并使非政府获得充份的紧固。
例如淋巴结中存有水肿、发炎成分,应当尽量除去。
非政府制片中的每个步骤都应当严苛掌控,以免毁坏非政府的抗原活性。
(2)脾脏:脾脏非政府很大,应当特别注意多点贴近生活;脾脏又就是贮血器官,Plectotropis量多,贴近生活时应尽量除去鳙的;贴近生活大小以2×2×7.5px为宜,贴近生活后尽快紧固。
在多块标本中,病理医师应当根据he切片,挑选出炎症显著的1~2块作ihc染色。
(3)骨髓非政府:特点为非政府大,主要为骨质,输血细胞弥漫于骨小梁之间。
在非政府制片的每个步骤都应当适当延长时间。
骨髓非政府制片须要退钙,酸性退钙液对抗原活性存有影响,常规采用的2%硝酸,脱钙不应超过3小时。
edta脱钙液偏碱性,比较温和,效果较好,只是时间长,约需24~48小时。
(4)骨髓涂片:某些情况下当骨髓组织取材不好,如太小或组织为骨皮质、血凝块等不能进行石蜡包埋制片时,可用骨髓涂片代替。
但注意骨髓涂片不能太厚,最好不混血。
涂片稍干后用甲醇:丙酮(1:1)固定90秒后染色。
涂片不能在室温下久存。
(5)外周血涂片:某些特殊情况不能采用穿刺骨髓取材时,可用外周血涂片代替。
前提是外周血有核细胞总数必须较多,结果才相对可靠,固定同骨髓涂片。
(6)组织印片:当疾病诊断和分型必需的标记物不能用于石蜡切片时,可用组织印片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