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记录片观后感

玄奘之路记录片观后感你看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那背影就透着一种孤勇。
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他却毫不犹豫地向着遥远的西方迈进。
一路上,他穿越沙漠,那沙漠看着就吓人,茫茫一片全是沙子,风一吹就像要把人给活埋了。
玄奘大师在沙漠里肯定吃了不少苦,没水喝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喉咙跟着干渴起来。
但他就是靠着对佛法的执着追求,硬是撑了过来,这种毅力简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翻雪山的时候,那雪山冷得哟,感觉能把人冻成冰棍儿。
可玄奘大师还是一步一步往上爬,脚下是冰冷的雪,身边是呼啸的风,他却没有丝毫退缩。
我就想啊,这要是我,估计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大师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善良的村民给他提供食物和住所,这就像黑暗中的小确幸,让人心里暖暖的。
但也有不怀好意的强盗土匪,这时候玄奘大师还得靠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危机。
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念经的和尚,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的智者。
他到了印度之后,那可就是开启了学霸模式。
在印度的各个寺院学习佛法,和各路高僧辩论。
我仿佛看到他在辩论场上口若悬河的样子,把那些复杂的佛法理论说得头头是道。
他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坑,不断地吸收着印度的佛法精髓。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玄奘大师的敬意简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他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佛经,更是一种对信仰、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他教会了我,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而且,人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了,缺少像玄奘大师那样的冒险精神。
我可不想去穿越沙漠和翻雪山,我就想把他这种精神用到我的学习和工作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像他一样不轻易放弃,努力去克服,说不定我也能取得自己的“真经”呢!。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提起玄奘,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西游记》里那个有点迂腐、耳根子软的唐僧。
但当我真正深入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观看了有关他的纪录片《玄奘之路》后,内心受到的震撼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纪录片中的玄奘,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陪伴,没有各路神仙的帮忙,他孤身一人,带着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真理的追求,踏上了那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西行之路。
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难以想象的。
茫茫大漠,漫天黄沙,水源稀缺,方向难辨。
玄奘就那样一步一步地走着,每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不知道前方还有多远才能走出这片沙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但他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穿越沙漠的时候,玄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
要知道,在沙漠中,水就是生命啊!那一刻,玄奘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
他望着那空空的水袋,脸上露出了无奈和痛苦的神情。
我仿佛能看到他干裂的嘴唇,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声。
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咬着牙,继续前行。
他白天顶着酷热的太阳,夜晚又要忍受寒冷的侵袭。
每走一段路,他都觉得自己的身体快要支撑不住了,可他心里想着的,是远方的那座佛塔,是他梦寐以求的真经。
一路上,他还遭遇了强盗。
那些强盗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还能跟你讲讲道理。
他们凶神恶煞,只想着抢夺财物,甚至要取人性命。
玄奘面对这些强盗,没有丝毫的畏惧。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说服了强盗,让他们放过了自己。
我想,那一刻的玄奘,身上一定散发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奔波,玄奘终于到达了他心中的圣地——印度。
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与各地的高僧交流切磋。
他的勤奋和聪慧,让他在印度声名远扬。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学有所成之后,他毅然决定带着真经回国。
这一路上,又是一番艰辛。
当他终于回到长安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
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着泪花。
他知道,自己这一路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终于为大唐带回了宝贵的佛法。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关于玄奘西行取经的纪录片,感触颇深。
玄奘,这位唐朝的高僧,独自一人踏上了充满艰险的西行之路。
他的旅程,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轻易想象的。
那是一个没有飞机、高铁,甚至连像样的道路都稀缺的时代。
纪录片里,展现出的是一望无际的荒漠。
那沙子,在狂风的裹挟下,漫天飞舞,仿佛要吞噬一切。
玄奘就那样一步一步地走着,身影在这片荒漠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孤独。
他的脸上,刻着疲惫和坚毅。
每一步踩下去,都可能陷入深深的沙坑,但他没有退缩。
他身上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或许只有少得可怜的干粮和水。
阳光无情地照射在他身上,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依然坚定地前行。
我想象着他在夜晚的情景。
当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沙丘上。
他找一个避风的地方,疲惫地坐下,啃着干硬的干粮,喝上一口珍贵的水。
周围万籁俱寂,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也许还会有野狼的嚎叫声从远处传来。
那种孤独和恐惧,我光是想想都觉得难以承受,可玄奘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他穿越沙漠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那干裂的嘴唇,渴望着一滴水的滋润。
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的暴晒和缺水,充满了血丝。
但他心中的信念,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继续前行。
还有那翻越高山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陡峭的山峰,崎岖的山路,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
玄奘手脚并用,艰难地攀爬着。
山上的气候多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风雪交加。
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咬紧牙关,不肯停下脚步。
当他终于走出了这片艰难的地域,来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又是一重巨大的挑战。
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努力去学习,去交流,去传播佛法。
看着玄奘的经历,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此优越,出行有各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吃喝不愁,可我们却常常抱怨这,抱怨那。
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要放弃。
和玄奘所经历的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玄奘的西行之路,不仅是一段身体上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玄奘西行的纪录片,感触颇深。
说起玄奘,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里那个有些懦弱、老是被妖怪抓走等着徒弟们来救的唐僧。
但真实的玄奘,远比小说里描绘的要伟大和坚韧得多。
纪录片里,那漫漫的西行之路,漫天的黄沙,恶劣的气候,还有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强盗劫匪,每一样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可玄奘,就那么一步一步地走了下去。
我仿佛能看到他独自一人,牵着一匹瘦马,背着简单的行囊,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艰难前行。
烈日当空,脚下的沙子被晒得滚烫,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火上。
汗水不停地从他的额头流下,浸湿了他的僧袍,可他的眼神却始终坚定,望着前方,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
那时候的他,该是多么的孤独和无助啊。
没有手机可以导航,没有汽车可以代步,甚至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可能是奢求。
但他心中有着对佛法的执着追求,有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这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记得有一个片段,玄奘在穿越沙漠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水囊。
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水就是生命啊!他绝望地看着地上迅速渗入沙子的水,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懊悔。
那一刻,他或许也想过放弃,想过回头。
可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前行,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硬是走出了那片死亡之海。
还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伙强盗。
强盗们可不管他是什么高僧,只想抢他的财物,甚至想要他的性命。
玄奘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与强盗们交流,讲述自己西行的目的和意义。
也许是他的真诚和坚定打动了强盗,最终强盗们放过了他。
当他终于到达印度,那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在印度潜心学习佛法,与当地的高僧交流辩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造诣。
学成之后,他又带着珍贵的佛经踏上了归程。
这一路,他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可他从未放弃。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想想我们自己,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工作上有一点压力就想逃避。
和玄奘相比,我们真的太脆弱,太不堪一击了。
玄奘的西行之路,不仅是一段求法的旅程,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和对意志的考验。
玄奘之路第7集观后感

玄奘之路第7集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玄奘之路》第7集,哇,好有意思呀!玄奘叔叔他走了好远好远的路,走得好辛苦,走得脚都快磨破了。
他为了取经,去到好多地方,真的是走了好久好久哦。
每次看到玄奘叔叔面对困难时,他都不怕,继续走,一点都不放弃,真是好厉害呀!
特别是第7集里面,玄奘叔叔在一个大沙漠里,太阳好大,风沙也好大,哗啦啦的沙子不停地吹来。
可是他一点都不怕,还是坚持走。
他身边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帮助他,给他水喝,还给他加油。
嘿嘿,我觉得他们好像很像我们一起上学,互相帮助才不会怕困难呢!
看完这一集,我觉得我要像玄奘叔叔一样,不怕困难,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轻易放弃,嗯嗯!我也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目标做到最好,嘻嘻!
—— 1 —1 —。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 前段时间动感单车运动时,观看了《玄奘之路》这部记录片。2011年金铁木导演的央视纪录片,也是自己看完最长的纪录片。 当然纪录片里没有大圣,也没有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讲述了玄奘法师,历经西域十六国,征途跋涉数万里,十七年西行求法之路。 或许是记忆里的西游记太深刻,看此片时会觉得原来是这样的那种感觉,所以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会让人思考。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一、求真之路 玄奘生于隋朝末年,少年出家,青年游历天下,遍访名僧,研习经典,有所小成。但由于当时各地佛典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 取经,求真解惑,用以弘扬佛法。对他来讲是一趟探求真理的自愿远行。相信当时的佛学界发现问题的僧人肯定不止玄奘一人,但能为了解决问题而付诸行动的只有他,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目标,开始一趟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旅行。 二、得道之路 玄奘是真正有理想的学者,不断的学习,坚定的学习,终于从一个小和尚变成一个得道高僧。没有一蹴而就,也不是菩萨转世。11岁学法,27岁西行19年,而后译经19年,62岁的生命,成为当时印度、大唐、西域各国广泛认知的高僧大德;玄奘之路是一条求知得道之路。 三、勇气之路 血肉之躯,大多数人都有勇敢的时刻,可是为了达到目标能够在19年间面对各种困难不断的勇敢,偷渡之难、大漠之难、雪山之难、盗贼之难等真是一步一难,就凭一个求真的信念就有这么大的勇气,设身处地作为平凡的我们真的无法理解,是啊,勇气来源于坚定。 四、坚定之路 公元618年,玄奘进入佛的故乡,路过传说中可以看到佛影的洞穴。当玄奘为求看到佛影,在佛影洞叩拜时,那是一种怎样的虔诚。一百次的拜首,未见佛影,再一百次的拜首,佛影转瞬即逝,再二百次的拜首,佛影显现。不见佛影,誓不离洞。玄奘就是这样在佛前拜首了四百多次,只是为了看见心中的佛光。现在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可是从中可以看到玄奘的信仰的坚定,他的坚定来自于这种理性中又有些偏执的信仰。就是这种认定目标,绝不回头一步的坚定,支撑了他5万里的行程。 五、智慧之路 玄奘虽然带着有些偏执的信仰前行,确处处有体现他的智慧。路途上非常好地处理了与高昌王的关系,改变了高昌王的态度,与高昌王结为兄弟,得到了高昌王的人员、资源和财富的全力支持;与西突厥可汗良好的沟通,可汗派出士兵一直护送玄奘到印度边境;取经回来后,没有直接回到大唐,而是向唐太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以恳求皇帝对自己曾经抗旨出国的谅解。译经的19年间,又得到皇家2代帝王持续的人力物力支持,并且不断地争取朝廷对佛教的认可。这些都需要智慧的思维、灵活的手段。 六、文化之路 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太让人惊讶了。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对大唐政府和社会了解西域各国文化、政治、军事等情况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开拓了中原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极大地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原和东亚的发展。 那时的佛教文化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先进文化,就像近现代欧洲科学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一样。 七、塞外之路 记录片的外景拍的特别好,激荡着国人特有的西域情节,苍凉、大漠,群山峻岭,雪山,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种言之不明的情绪,千百年迷人的向往;塞外,是一种建功立业的征服豪迈,是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苍美,是一种未知神秘的好奇思索。 不觉细思我辈凡人,整日庸庸碌碌,不知不觉人到中年,工作已近20年,我们可也曾为了理想和信念不顾一切,不仅惭愧和唏嘘!夜晚静观片子的时候,有一种想回到那个年代的强烈渴望,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追求理想的坚定和勇敢让人向往神迷。 一条玄奘之路,一座民族文化的丰碑,不断丰润大汉子孙;一座人生求索的灯塔,照亮我辈凡人。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玄奘之路》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
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
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
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
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
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
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
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
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
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
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玄奘之路》是一部以唐代名僧玄奘为原型的历史剧电影,通过讲述如何他历尽千辛万苦,跨越国家和山川,最终到达印度求取真经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勇士和信仰者的形象。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玄奘的精神所感动,也对他的执着和勇往直前的态度深感佩服。
影片中,玄奘从小立志学习佛法,他常常坚持着每日练习、每日念经、每日思考。
尽管面对着无尽的磨难和艰险,他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光明。
他最终没有贪恋富贵,没有陷入荣华富贵的诱惑,而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艰辛的旅程。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奔波几千里,忍受饥饿和寒冷,忍耐着肉体的折磨和世间的烦恼。
这样的坚定和执着令我深深地敬佩。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险峻的山峦、滚滚的大江,有猛兽的袭击和野蛮人的追杀。
但是,他总是毫不迟疑地面对这些困难,并且全力以赴地解决它们。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一个个巨大的难关,最终到达了他的目的地。
观看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与玄奘的境遇相比,我的生活过得太过安逸和奢华,但是我常常想到,我应该像玄奘一样,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有追求光明的权利。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有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就像玄奘一样,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不为外界所动摇。
即使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这种坚定的意志力令我深感敬佩。
《玄奘之路》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电影,它不仅仅展现了玄奘的故事,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信仰和勇气的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毫不动摇地追求我们的目标。
总之,《玄奘之路》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告诉我,只要我们有了追求光明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就能够走出自己的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地向前迈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之路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玄奘之路观后感(一)
用了4天时间看完《玄奘之路》这部12集纪录片,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震撼,已经不是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了,干脆为它写篇日志吧。
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这次演出结识了着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火车上他推荐我看这部他解说的这部纪录片,正巧这周值班,漫漫午后无事可做,便开始看了起来。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从人文、地理、历史和现状4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了他一生的同时,又简单概述了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把人的思绪带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复原了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现况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喜欢地理、历史的观众来说都会有特别的意义!
玄奘能够活着从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烂陀寺绝非偶然,也不是仅凭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
没有智慧,他就不会说服他的第一个胡人徒弟带他偷渡、说服他放过自己而没有被他灭口,没有智慧,他早就惨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为辩经辩不赢对手而死去,没有智慧,即使取经返回大唐也会因为当
年偷渡的行为而获死罪……每逢遇到困难,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为他有坚定地信仰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
从他28岁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从青壮年变成中年人,完成这一切得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看片子的时候,我无数次想回到那个年代做一个唐朝人,无数次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玄奘法师,他身上一定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我这个皈依弟子对于佛教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惭愧至极。
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机会,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观后感(二)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进行着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
我看东西经常会把故事情节与现实或历史对照起来读,也正因此春节期间看到央视在播《玄奘之路》的记录片时,激起了我极大的热情,毕竟《西游记》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经典,通过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再看《西游记》或许能给自己一些现实的启发。
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和其弟子所着的《三藏法师传》是本部纪录片所依据的重要史实资料。
看这部片子,更多是被历史人物信仰驱使下的坚持所打动,不仅经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险恶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且要与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沟通取得支持。
《西游记》中的一些传说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不谋而合,
白马驮经、经书落水的故事情节,石磐陀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玄奘西游所行记录不仅启发了吴承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外学术和历史界,带给后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丝绸之路踏上西行求经的道路,他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险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输送财富”的丝绸之路上“传播信仰”。
古印度的历史因玄奘的记录得以重建,同时《大唐西域记》更加坚定了唐太宗重建丝绸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个僧人不仅在弘扬佛学事业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感谢《西游记》,是它让我们有了与真实历史人物接触的冲动。
而同时,当看到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自称是玄奘在天之灵,欺骗看守墩煌的王圆箓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贵文物时,内心一阵悲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
看今日中国之传统文化,反而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继承,我们身边好多传统和手工技艺等在逐渐丢失,如果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必经之痛的话,我们希望这种阵痛之后是传统文化受尊崇。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个个像玄奘一样的坚守着。
玄奘之路观后感(三)
用了两天的时间把《玄奘之路》这部纪录片看完了,从开始的好奇变为震撼,心情五味陈杂,说不清、道不明。
镜头第一个画面就是玄奘在广袤的沙漠上孤单的身影,让我不得不叹服他的伟大!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以及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叙述编写的《三藏法师传》为辅,从人文、地理、历史、现状四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他的一生及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复原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
玄奘是充满智慧的!他能从大唐偷渡,通过丝绸之路,历经西域各国,到达印度,后又成功返回,靠的决不仅仅只是运气,而是他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如果没有智慧,他不会说服石盘陀助他偷渡,不会说服石盘陀放他一条生路,没有智慧,他早就死在了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他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辩经辩不过对方而死去,没有智慧,他取得真经回到大唐也会因为当年的偷渡行为而被判死刑当土匪杀人抢掠时他无畏、勇敢的身影让人折服,面对高昌王的威胁时他的绝食反抗的毅力让人敬佩,他从28岁开始西行印度取经之旅,到回到大唐一共经历了19年,从青年变成中年,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多么强大的内心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才会先后受到凉州众僧侣的保护、大唐高官李昌的援助、高昌王的厚待及护送。
突然想到了那些急于赶路而不与僧侣结伴同行的商人,他们一个不漏的死在了土匪的刀下。
他们为了追求财富,急功近利,然而欲速则不达,最后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完影片之后,一直有一个伟岸的身影立在我的心头,他感动着
我,激励着我。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那大雁塔,走走玄奘之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