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作者:舒曼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9期文舒曼两干多年前,在中国,有一条从内地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印度、中亚、欧洲的通商贸易道路。
中国的许多商品,尤其是丝绸,都是通过这条路运往国外,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丝绸之路”,对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
也是在这条路上,有一个人默默地走过,而身后却留下光辉的巨影,让史人仰望。
伴随着他的脚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光茫依然万丈,照耀在中国和印度的上空。
他是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神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被当时的人们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
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于隋朝仁寿二年( 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便跟着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玄奘13岁时,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破格准他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对于玄奘的一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贞观元年,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之路前12集总结

玄奘之路前12集总结玄奘之路是一部以唐代高僧玄奘(即玄奘法师)求取真经之旅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玄奘法师带领一群弟子,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踏上西天取经的艰辛旅程。
以下是对该剧前12集的总结。
第一集第一集中,主要介绍了玄奘法师求取真经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玄奘法师进入寺庙之后,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狐狸。
他出于善意,通过自己的医术将小狐狸救活,并起名为小白。
这一幕展示了玄奘法师的慈悲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二集第二集中,玄奘法师被选为求取真经的唐朝特派使者。
他离开家乡,展开了艰苦的旅程。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位行走江湖的少年,名叫孙悟空。
孙悟空身怀绝技,助玄奘法师除掉了一只恶龙,成为了玄奘法师的贴身护卫。
第三集第三集中,玄奘法师和孙悟空一行人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
他们遇到了一位被恶鬼缠扰的姑娘,并帮助她解决了烦恼。
这场经历让玄奘法师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他意识到只有取到真经,才能解除世间的痛苦。
第四集在第四集中,玄奘法师和伙伴们来到了一座废弃的寺庙。
他们发现寺庙中有一个古老的传承,被封印在一个神秘的宝箱中。
玄奘法师决定解开封印,以便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第五集第五集中,玄奘法师和伙伴们来到了一座险恶的山脉。
他们遇到了一群凶猛的怪物,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击退了怪物。
这一系列经历让玄奘法师更加了解到修行之路上的艰难和困难。
第六集在第六集中,玄奘法师和伙伴们来到了一座危险的沼泽地。
他们陷入了陷阱中,被困在沼泽中。
但是,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气让他们顺利脱险。
这一幕展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旅程中的独特作用。
第七集第七集中,玄奘法师和伙伴们来到了一个神秘的森林。
在森林中,他们发现了一颗神奇的树木,被称为生命之树。
这颗树木据说能够赋予人们永生的力量。
玄奘法师深思熟虑后,决定不去触摸这颗树木,因为他相信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行,而不是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永生。
第八集在第八集中,玄奘法师和伙伴们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古代遗迹。
《玄奘大师》完整字幕(已校对)

纪录片《玄奘大师》完整字幕公元 627 年,大唐帝国的都城 长安饥荒即将到来,百姓纷纷逃难 在逃荒的人群中,行走着徒弟站在身后 牵着一匹马子 保护这懦弱的唐僧 去西天取经 今天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早已被人们淡 忘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 弟子辩机笔录而成 详尽地 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 和彦悰c o ng 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 后 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 穿越时间的迷雾 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 600 年,隋帝国创建 20 年 在都城长安以 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多公里了陈河村 玄奘俗姓陈 《三藏法师 传》记载陈氏家族显贵一时 玄奘的祖先曾经是封疆大吏玄奘接受了良好的儒学熏陶 然而 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 岁的时候 父母双亡 无依无靠的玄奘来到洛阳的一座寺庙位叫 玄奘的人, 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 寻求佛法 五百多年后 默默无 闻的画师 在敦厚附近的石窟中创作了一副精美的壁画明月高照 彩云环绕 一个虔诚的僧人正在膜拜观音 猴子模样的又过了三百多年本叫西游记的神话小说诞生 神通广大的猴东的洛州附近一个婴儿诞生了 洛州就是今天的洛阳 玄奘就父亲 陈慧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令 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幼年的 玄奘十 从此踏入佛门公元612 年隋帝国选拨僧人十三岁的玄奘以独一无二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剃度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仅仅五六年的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公元618 年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痴迷于佛法的玄奘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试图彻底读懂佛法然而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内心的彷徨佛典缺失翻译混乱众说纷纭没有人通晓佛法的真谛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凡人通过修行能否在当世成佛对于个僧人而言成佛意味着生命的圆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迷惘的玄奘渴望找到人生的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一个印度僧人印度僧人告诉我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黑夜中闪现一丝亮光玄奘觉得前往印度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然而大唐禁止百姓出境在帝国的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大唐实行禁边政策玄奘的西行计划被官方否决公元627 年的秋天机会终于降临为了应付霜灾造成的饥荒官方允许长安的百姓外出二十八岁的玄奘混杂在逃荒的难民中离开了长安城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翻越葱岭横穿中亚的大草原才能抵达印度长路漫漫玄奘面临的是一个无法预知的前途离开长安一个月后玄奘抵达了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公元627 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空气非常紧张军队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凉州玄奘决定设立道场一遍讲经一边等待机会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密探向当局告发了玄奘凉州的最高长官下发通牒命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在丝绸之路上像玄奘的高僧备受尊崇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瓜州城瓜州是大唐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当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它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残垣断壁滚木擂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游牧的突厥人就在瓜州城外这里的气氛比凉州更为紧张 玄奘找到一家客栈 悄无声息地住下 开始思考如何走出 往印度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在玄奘之前 僧人法显是史料记载第一个到达印度的探险者 绝大多数朝圣者 不是没有记载 就是死在了半路上 对于藏身客栈的玄奘而言 境 况似乎比先驱者更为艰难 作为一个违法西行的人 他只能偷渡 边境 万般无奈之下 玄奘来到当地的一处寺庙 危难之际 请让 弟子找到一个引我渡关的人 在瓜州城以东一公里左右 有一座 大型的寺院遗址 这就是塔尔寺 学者考证 塔尔寺就是玄奘当年 礼拜佛祖的地方 转机就发生在这里 一个胡人一直尾随着我 样 子像是瓜州当地的商人 商人石槃陀希望玄奘为他授戒 在丝绸之路上行走, 生命朝不保夕, 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引言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活动,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玄奘大师的故事。
玄奘大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他为了传播佛法,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道路,被称为“玄奘之路”。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玄奘大师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历险之旅。
玄奘大师的背景玄奘,原名陈罗禄,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佛教高僧。
他于公元6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从小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玄奘的求学之旅在玄奘年轻的时候,他曾到长安的大雁塔学习佛法,师从名师真谛法师。
经过几年的学习,玄奘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决定亲自去印度取得更纯正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玄奘的西行之旅可谓充满了险阻和困难。
考虑到物资运输的问题,玄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水。
然而,正因为行装太重,他们徒步行走的速度非常慢,一路上颠簸不平的山路使他们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玄奘和他的随行人员都坚持着前进,坚信传播佛法的使命。
玄奘的求法之旅在前往印度的路上,玄奘还遭遇了许多危险和挑战。
他们经历了严寒和饥饿,被荒漠和沙尘暴所困扰。
他们还要穿越険峻的山脉和翻过汹涌的河流。
但是,玄奘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坚定地向前行,只为了寻找更多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取经之旅终于,玄奘来到了取经之旅的最终目的地,印度。
在印度,他广泛地学习了佛法,并收集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将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佛法。
这些翻译工作为后来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的回国之旅玄奘的取经之旅虽然辛苦,但玄奘大师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经过多年的修行和学习,他决定返回中国,将他在印度学到的佛教教义与中国的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玄奘之路的意义玄奘大师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历险,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探索。
他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玄奘大师的精神也提醒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 第七集:随风而逝

第七集:随风而逝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
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
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ái ái)的喜马拉雅山,她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
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
就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
《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
”强盗们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
”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
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
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玄奘之路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
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 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雅丹地貌 ——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雅丹”原是我国维
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塔里木盆地的 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走向
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在垅脊顶部常有白色盐壳,又称白龙堆。
沙漠
玄奘之路 徒步者
咽喉地区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西河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 时期,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敦煌壁画
千年不褪 色之谜
敦煌古城,它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 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 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 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 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 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
玄奘之路
理想 行动 坚持
生于南方的我,看惯了山清水秀,特别渴 望有一次西北之旅,天高云低 ,开阔辽远。
所以这次我收集整理关于重走玄奘之路的 美好景色,希望大家能感受这西域之美
敦煌,多数人脑海里浮现出沙漠、隔壁、荒无人烟的景象, 历来诗歌赋予它苍凉之感,敦煌古称“沙洲”,地处河西走 廊最西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玄奘西行之重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一:《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一集: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一集》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玄奘之路》纪录片解说词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第一集:乱世孤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洛州是今天的洛阳,玄奘就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
玄奘俗姓陈,《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父亲陈慧,仅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
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
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有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
关于玄奘的传记都提及玄奘早熟,或许,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大约六百多年后,佛教开始向东传入中国。
公元六十七年,两位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抵达中国,汉帝国修了一座专门的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译佛经,为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就在洛阳,它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
自佛教东传以来,洛阳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
年幼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洛阳的寺院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
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有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
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是,十三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最终被破格剃度。
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
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
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
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
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师徒彻底读懂佛法。
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
然而,疑惑开始困惑玄奘。
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灵魂深处的迷惘。
玄奘明白,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
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
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
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
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母亲的梦在冥冥中应验了,向西而行,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
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西行。
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
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在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抵达长安郊区,帝国陷入恐慌当中,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没有任何护卫,单骑会晤突厥可汗,冒着巨大的危险,大唐的皇帝终于劝退了突厥大军,长安暂时又恢复了安宁。
但是,大唐和突厥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在等待决战的时机,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但是玄奘没有放弃。
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
第二年秋天,机会终于降临,为了应付霜灾造成的饥荒,官方允许长安的百姓外出,对于玄奘,这是离开长安最好的时机。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岁的玄奘离开了长安。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
海路在当时还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
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公元前二世纪,汉帝国的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
由于丝绸是这条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通道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
自张骞以来,丝绸之路一直就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
在张骞之后八百年,西行的玄奘踏上了丝绸之路,风餐露宿一个月之后,玄奘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
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汉帝国在这里开始设置郡县。
大唐建国之初,凉州处于突厥和吐蕃的夹击之下,这个边防大成的安全直接影响帝国的稳定。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空气非常紧张,军队戒备森严,没有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忐忑不安的玄奘走进来凉州城。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走出凉州。
凉州就是今天甘肃的武威市,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
这里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玄奘决定设立道场,一边讲经,一边等待机会。
玄奘在长安时已经拥有很高的威望,前来听讲的人除了僧侣还有尾数众多的百姓。
在丝绸之路上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地位备受尊崇,大众视其为精神导师。
每次散会之时信徒们都会布施大量的珍宝财物,玄奘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旅费,其余的全部捐献给了凉州的寺院。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讲经期间,密探向当局告发了玄奘西行的意图,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玄奘立刻返回长安。
西行刚刚开始,似乎就面临着结束。
然而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
在一个实行军管的城市,这其实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行动。
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
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瓜州城,从瓜州往西,就是大唐的边境,边境之外,就是玄奘一无所知的西域,那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
瓜州隶属凉州,是大唐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
当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它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城池已经废弃了很久,但轮廓依然非常清晰。
一条南北向的土墙将全城一分为二,东城据说是将领极其家属的住所,西城则为军营,驻扎着守边的普通士兵。
残垣断壁,滚木礌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
玄奘进入瓜州的时候,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他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官方面前。
玄奘找到一家客栈,悄无声息地之下,开始思考如何走出风声鹤唳的瓜州城。
距离瓜州古城不远就是丝绸之路古道,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地向西行走,古道一侧,古长城的遗址默默地暴露在冬天的阳光下。
另一侧,则是唐代的烽火台静静地注视着远方。
古道上车轮留下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那是沧桑之旅的很久见证。
古代交通之困难,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行走在艰险的丝绸之路上,随时都有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自公元四世纪以来,这个僧人就开始结队前往印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在玄奘之前最著名的僧人是法显,他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印度的探险者,绝大多数朝圣者。
不是没有记载,就是死在了半路上,对于藏身在客栈的玄奘而言,境况似乎比先驱们更为艰难,作为一个违法西行的人,他首先得设法偷渡边境的关卡,这个关卡就是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唐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至今仍然不清楚,但是有些学者相信,这座名为破城子的遗址就是大唐的玉门关。
史料记载,玉门关建在险峻偏远之地,一面是百草繁茂的沃土,一面是黄沙漫漫的大漠。
在这座黄土废墟上耸立的高台,或是观察哨,或是防卫的城堡。
全副武装的边关将士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缉拿偷渡出关的人。
玄奘为了探路,很可能远远地注视过玉门关,这座戒备森严的关口,即使插翅也难以飞跃。
玄奘的心情是何等的绝望。
夕阳西下,偌大的瓜州城里,玄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正在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集:绝域求生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将过去,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塞——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