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九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学第九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九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九章教学设计内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不可以齐其家。

教学目标:1、能流利诵读本章内容。

2、能够理解本章中排比的修辞,明白几个“辟”的不同内涵。

3、能够明白“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和他人先“修身”后“齐家”。

一、温故初悟1、回顾第一章的内容“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国治而后天下平”,理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2、复习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请学生来诵读或者背诵,说说第八章的结构特点——排比。

3、回想上一章学习的内容,谈谈人修身应该从哪些方面行动。

4、引入新篇章:曾子认为,一个人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后,才可以管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读自悟1、课件出示《大学》第九章内容,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严格按照注音,争取把每个字读准确。

2、指名合作读文段,每人读一句,教师纠正读音。

3、师生合作朗读,读准字音,教师适当提醒句子的停顿和断句。

例: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余下格式与之相同的句子同样的断句方法)4、分小组竞赛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断句更准确。

5、你们把这段话朗读得真好!曾子为什么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家族呢?请你边读边画,找一找曾子的观点,再把不太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汇报:曾子认为人要修好自身的品德,就应该对人没有偏见,没有私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知道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三、师生共悟1、读中找规律:出示文段,请学生和同桌互读文段,一起找出稳重反复出现的词或者字。

预设:之其所、辟你能从下面的译文中知道它大概的意思吗?释疑:之其所——对于;辟——偏爱、偏见、偏袒、偏私、偏见(字同意不同)2、本章里连续五次出现“之其所……而辟焉”,在上一章中我们也遇到过“有所……则不得……”句式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什么?(排比)(1)排比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大学教育学第九章教案

大学教育学第九章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教育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教育评价的定义、分类、原则和功能;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评价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念。

教学重点:1. 教育评价的定义、分类、原则和功能。

2.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运用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2. 如何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教育评价有什么了解?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学教育学第九章——教育评价。

二、讲授新课1. 教育评价的定义-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效果、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2. 教育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按评价对象分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

3. 教育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4. 教育评价的功能- 指导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教育评价的几种分类。

2. 讨论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教育评价有哪些分类?原则是什么?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二、讲授新课1. 教育评价的方法- 定量评价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等。

- 定性评价法: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

2. 教育评价的技巧- 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 制定评价标准。

- 选择评价方法。

- 分析评价结果。

- 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教育评价的几种方法。

《大学》教案设计

《大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大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的一部小宪法”。

2. 文章结构:《大学》分为十个章节,主要论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3. 文章主旨:《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述。

3. 讲解:对文章的每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要观点和论述。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对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6. 拓展:介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每个章节,解释重要观点和论述。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学》中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书籍:有关《大学》的解读和分析书籍。

3. 网络资源:有关《大学》的在线资料和视频讲解。

七、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2. 自主阅读时间: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大学》。

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大学》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大学》章节教学设计

《大学》章节教学设计

《大学》章节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所述的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了解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掌握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教学难点:了解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1.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2. 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大学发展历程和现状;3. 讨论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

五、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和社会的作用;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开展讨论,让学生对大学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4.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六、教学资料:1. 教材《大学》相关章节;2. 大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相关资料;3. 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相关资料。

第二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所述的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了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掌握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了解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1. 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方法:1. 实地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学校园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教师讲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 讨论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

五、教学过程:1. 教师组织学生到大学校园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2. 教师讲解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3. 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4.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大学》优秀教案设计

《大学》优秀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掌握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

2. 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将《大学》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原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讲解重点1. 讲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四、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将《大学》的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大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作业展示1. 学生展示作业,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点评。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三、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大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如《论语》、《孟子》等。

2. 学生阅读,撰写读书笔记。

四、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理念?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于大学毛概的教案第九章

关于大学毛概的教案第九章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爱,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困难,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在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等。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

四、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大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大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2)了解《大学》的历史背景和学术地位;(3)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3)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追求真理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大学》概述: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流传等。

2. 《大学》主要内容:(1)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2)齐家:修身齐家;(3)治国:平天下;(4)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3. 《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引导学生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古代儒家思想家,体验古代儒家思想家的生活和工作。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学》的相关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学术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引导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5.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古代儒家思想家的生活和工作。

《大学》全本教案

《大学》全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 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 熟悉《大学》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全文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正文教学1. 讲解《大学》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2. 阅读并讲解“经”部分:- 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分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 阐述“修身”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方法。

3. 阅读并讲解“传”部分:- 分析“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含义。

- 阐述“慎独”在修身中的作用。

- 介绍“大学之道”及其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事例。

2.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

2. 强调《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大学》主要思想的认同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及注释。

2. 相关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共计2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第九章教学设计
内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不可以齐其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诵读本章内容。

2、能够理解本章中排比的修辞,明白几个“辟”的不同内涵。

3、能够明白“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和他人先“修身”后“齐家”。

一、温故初悟
1、回顾第一章的内容“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国治而后天下平”,理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2、复习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请学生来诵读或者背诵,说说第八章的结构特点——排比。

3、回想上一章学习的内容,谈谈人修身应该从哪些方面行动。

4、引入新篇章:曾子认为,一个人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后,才可以管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大学》第九章内容,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严格按照注音,争取把每个字读准确。

2、指名合作读文段,每人读一句,教师纠正读音。

3、师生合作朗读,读准字音,教师适当提醒句子的停顿和断句。

例: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余下格式与之相同的句子同样的断句方法)
4、分小组竞赛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断句更准确。

5、你们把这段话朗读得真好!曾子为什么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家族呢?请你边读边画,找一找曾子的观点,再把不太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汇报:曾子认为人要修好自身的品德,就应该对人没有偏见,没有私心,公
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知道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三、师生共悟
1、读中找规律:出示文段,请学生和同桌互读文段,一起找出稳重反复出现的词或者字。

预设:之其所、辟
你能从下面的译文中知道它大概的意思吗?
释疑:之其所——对于;
辟——偏爱、偏见、偏袒、偏私、偏见(字同意不同)
2、本章里连续五次出现“之其所……而辟焉”,在上一章中我们也遇到过“有所……则不得……”句式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什么?(排比)(1)排比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曾子在《大学》里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我们也可以模仿曾子把排比用在我们的作文中。

(2)曾子用强烈的排比句告诉我们在内心看待别人时应该非常注意哪几个方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小故事,看看里面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做得对不对。

①小红是小明的好朋友,小明参加班级的班长竞选,但是小红知道小明的对手小强更适合当班长,只是她跟小明更要好,她该如何选择?
②有天,小红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老师在批评小丽,因为她不小心打烂了班里的花盆。

小红知道小丽是因为值日不小心打烂了花盆,可是她以前和小丽闹过矛盾,她该和老师说明情况嘛?
③在课堂上,老师犯了一个错误,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精心准备了很久,小红也很喜欢老师,不希望老师出丑,但是她又很想说出老师的错误,她该说出来吗?
④有天小红走在路上,她遇到一个很可怜的乞丐,可是过了不久,她看到那个乞丐在偷东西,她很同情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⑤小红的同桌学习一直比不上小红,有一天,她的同桌突然考得很好,小红觉得很难以接受,她不相信同桌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好的。

我们对待别人应该公平,不能随便根据自己对他人的喜好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应该坚持做对的事情,这就是曾子说的修身。

3、曾子不仅善用排比,他还善于引用,第九章里面他引用了一句俗语,你能找出来吗?结合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用父母溺爱孩子、农民们谈论庄稼的例子补充学生对俗语的认识。

曾子告诫我们:不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不可能管理好家族。

四、诵读而悟
1、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曾子,你要劝诫同学们牢记修身的重要性,你会怎么说呢?试着读一读。

(指名朗诵,学生点评)
2、你们的诵读让我想起一些小故事,他们是真真切切做到了“修身以齐家”。

老师讲述司马光和居里夫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3、听完故事,我想你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请你再次用曾子的语气朗读本章内容。

4、你的身边有注重修身的同学吗,有因为自身良好品德而家庭和睦的叔叔阿姨吗?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5、指导个性诵读
(1)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请学生读;
(2)小组合作读2分钟,可以演读、配动作读、打节拍读、唱读等方式全班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