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精粹达标练习14论民本
高中语文 必修5 必修5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荆山之端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6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精粹达标练习14论民本

达标练习14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孥.(nú) 粢盛..(zī chéng) 庠.序(xiáng) 思戢.(jí)B.邪侈.(chǐ) 茕.独(qióng) 勿.施(wù) 鳏.寡(guān)C.哿.矣(gě) 糇.粮(huó) 鹯.也(shàn) 走圹.(kuàng)D.爰.方(yuán) 戚.扬(qī) 仓廪.(lǐn) 狗彘.(zhì)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爰.方启行(爰,于是)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B.思戢用光C.是罔民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戢”通“辑”,和睦。
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
D.“颁”通“斑”。
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驱而之.善壮者散而之.四方者B.斯.得天下矣弓矢斯.张C.为.渊驱鱼民为.贵D.及.陷于罪爰及.姜女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 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而民莫之死也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D.于王何有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B.死.其长矣莫之死.C.从而刑.之犯罪人不驽.D.无夺.其时王如善.之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论民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1

《论民本》基础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社稷粢盛走圹怔结B.沟壑仓廪奚暇狗彘C.孝悌庠序忖度不赡D.驱爵囹圄碑帖所恶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指平日积聚,储藏C.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转入D.奚暇治礼义哉治:这里是学习的意思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矣。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恒产,因无恒心。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
其中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何尝不是火把,他们不断地在世界上寻找光明。
2.请选择两个角度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赏析,不少于50字。
必修五11课《论民本》习题

《论民本》练习题1.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找有误(或不全面)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C.涂有饿莩(莩通殍)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下面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A.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B.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C.然而不王者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用心一也7.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加.少加:更。
检.检:通“捡”,捡拾。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5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事实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纳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全部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事实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探讨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四周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探讨。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探讨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探讨也有确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化探讨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水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依据潘氏的探讨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
语文版-语文-高二-全程复习方略高中语文 论民本同步练习语文版必修5

论民本一、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鹯也(“________”通“______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通“_______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二、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利益2.然而旱干水溢..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漫出来3.得其民有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4.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加,增多;少,减少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1.置()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牺牲既成,粢盛既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2.盛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文章糊了盛钱囤(《正宫·醉太平刺世》)()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段太尉逸事状》)()3.直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与高司谏书》)()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修身》)()木直中绳,以为轮(《劝学》)()心直口快()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百发百中()4.发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弃甲曳兵而走()5.兵静烽燧,且休兵(《六州歌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违农时()无失其时()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6.时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小鸟时来啄食(《项脊轩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7.王王无罪岁()然而不王者()谷不可胜食也()8.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邻国之民不加少()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9.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臂非加长也(《劝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非我也,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练习14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孥.(nú) 粢盛
..(zī chéng) 庠.序(xiáng) 思戢.(jí)
B.邪侈.(chǐ) 茕.独(qióng) 勿.施(wù) 鳏.寡(guān)
C.哿.矣(gě) 糇.粮(huó) 鹯.也(shàn) 走圹.(kuàng)
D.爰.方(yuán) 戚.扬(qī) 仓廪.(lǐn) 狗彘.(zhì)
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爰.方启行(爰,于是)
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
D.载胥
..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
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兽之走圹也
B.思戢用光
C.是罔民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解析:B.“戢”通“辑”,和睦。
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
D.“颁”通“斑”。
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驱而之.善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B.斯.得天下矣弓矢斯.张
C.为.渊驱鱼民为.贵
D.及.陷于罪爰及.姜女
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 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
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而民莫之死也
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D.于王何有
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树.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
B.死.其长矣莫之死.
C.从而刑.之犯罪人不驽.
D.无夺.其时王如善.之
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矣。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载胥及.溺
(2)所欲
..与之聚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虽欲无王.,不可得矣
8.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句式的特点。
(1)则诸侯皆为驱矣。
(2)此之谓也。
9.仔细阅读这一段文字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孟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他的主张的?
7.答案:(1)到(2)想得到的。
所字结构,要解释成名词性结构(3)厌恶(4)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8.答案:(1)那么,诸侯都被他所驱使。
被动句,省略句。
(2)说的就是这个了。
宾语前置,或倒装句。
9.答案:(1)“仁义”是得民心之道。
(2)首先,用“桀纣之失天下”的史实作为反证,接着用“水”向低处流、野兽奔向旷野、水獭驱赶鱼、猛禽驱赶鸟雀、桀纣驱使百姓等打比方;然后用治病得积蓄艾草来说明积德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诗经》的诗句作为总结。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5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犹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
往焉 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
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
C.国之大禁..
大禁:重要的禁令。
D.于传.
有之 传:解释经义的书。
11.对下列四个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
七十里 方:地方。
B.不亦宜.
乎 宜:合适。
C.臣始.
至于境 始:初,刚。
D.有诸.
诸:兼词,可译为“之乎”。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
⎪⎩⎪⎨⎧∙∙方四十里是则其大乎是若 ⎪⎩⎪⎨⎧∙
∙麋鹿者其杀大乎其若是 1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4.本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了两方面的对比,一是用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对比,一是用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对比。
15.孟子在文中要求统治者( )
A.要有保民思想。
B.要实行仁政王道思想。
C.要和人民利益与共,爱民。
D.要与民同乐。
10.解析:D.传:此处指记载史实的书。
答案:D
11.解析:A.方:方圆。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参考答案:两个“是”用法相同,指示代词“这”;两个“其”用法不相同。
第一句的“其”,副词,表疑问;第二句的“其”,代词,表指代。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与民同之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为阱于国中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要注意对比对象的正反关系。
参考答案:齐宣王之囿 文王之囿 齐宣王之囿不与民同之 文王之囿与民同之
15.解析:文章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人民的利益,要统治者关心下层百姓。
答案:C
二、语言运用
16.仿照下列例句,以另一组事物重写一组句子。
例句: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解析:参照高考标准,要求按照例句结构,有排比,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要恰当。
答案:略
我创新 我超越
17.有论者认为:“总观孟子的民本思想,实概括现代民主思想的一切:孟德思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平等、博爱,林肯不惜南北一战所换来的民有、民治、民享,国父集中外大成所首创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老子的小国寡民……。
成为理想的追求,或是进步的建设,皆离不开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范畴。
故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保姆,也是世界先知先觉的革命导师。
”
那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论断?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你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