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小说学案

合集下载

《山地回忆》学案

《山地回忆》学案

《山地回忆》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朴素自然的风格。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2)深入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2、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手法。

(2)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孙犁(1913 年 5 月 11 日—2002 年 7 月 11 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著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写作背景《山地回忆》写于 1949 年 12 月。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四、课文解读1、情节梳理(1)故事的开端:“我”与妞儿在河边相遇,妞儿因为“我”的“卫生”习惯而对“我”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2)发展:妞儿一家与“我”逐渐熟悉,妞儿为“我”做袜子,展现出她的善良和勤劳。

(3)高潮:妞儿与“我”在交流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感受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4)结局:“我”要离开山区,妞儿送“我”红枣,表达了不舍之情。

2、人物形象分析(1)妞儿妞儿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农村女孩形象。

她勤劳善良,为“我”做袜子;她直爽泼辣,与“我”的对话中充满了直率和坦诚;她聪明机智,能够巧妙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妞儿的形象代表了根据地农村妇女的美好品质。

(2)“我”“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在与山区人民的接触中,展现出了对人民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从人民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

3、语言特色(1)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洗屁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2)通过简洁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诗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复习学案+答案全套

诗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复习学案+答案全套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复习学案+答案全套课内小说1一一百合花(作者:_)【本课基本情况】人物:情节:主旨:【情节、标题、〃我〃的作用】1.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心理有怎样的反应?请梳理概括。

(6分)2.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3.《百合花》中〃我〃起什么作用?(6分)课内小说2一—哦,香雪(作者:_)【本课基本情况】人物:情节:主旨:【物象作用、开放题型】1.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2.美国作家称赞《哦,香雪》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

请说说这篇小说感动人心的〃东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做简要分析。

(6分)课内小说3一—荷花淀(作者:_)【本课基本情况】人物:情节:主旨:【环境作用、人物对话作用、诗意小说】1.《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试分析选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2.水生离开两天后,四个青年妇女集中在一起有两大段对话,内容精彩值得仔细体会,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分)3.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小说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诗体小说〃之美称,请结合课文《荷花淀》,浅析小说的诗意之美。

(6分)4.《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

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6分)课内小说4一一边城(节选)(作者:_)【本课基本情况】人物:情节:主旨:【环境作用、散文化小说】1.有人说:〃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对该区域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小说《边城》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6分)2∙''散文化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6分)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复习《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边城(节选)》答案课内小说1一一百合花(作者:茹志鹃)【本课基本情况】人物:小通讯员、新媳妇、我情节:开端(1-23段)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带路)发展(24-43段)小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子)高潮(44-57段)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给他缝衣服(牺牲)结局(第58、59段)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盖被子)主旨:《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青春美和人性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哦,香雪》学案

《哦,香雪》学案

《哦,香雪》学案《哦,香雪》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自学指导背景追溯:铁凝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位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位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淳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课叙述的是”一分钟”的故事,“一分钟”停留却带来了丰富的内容。

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试着去阅读当代作家作品,特别是当代女作家的作品,如该文作者铁凝的其他小说《玫瑰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新写实”作家方方《行云流水》、《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先锋作家”陈染《与往事干杯》、林白《说吧,房间》等的作品,相信它们会带给我们比文字本身更多更丰富的东西。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使我们不禁为之喜悦和叹息。

学习时注重把握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深入思考,对文中主人公香雪的精神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该文的学习,能把视角投向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空间,去关注和“香雪”有相同生活处境和命运的人们。

关于作者:铁凝,祖籍河北赵县。

1957年9月生于北京。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候补委员。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她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铁凝日记》、《大浴女》、《永远有多远》、《第十二夜》、《笨花》等。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

初中小说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小说主题,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学会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分析小说主题,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 深入解读小说内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百合花》 学案

《百合花》 学案

茹志娟《百合花》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学习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小说的情节,探究小说深刻意蕴。

预习案:小说基础知识清单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生动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指生动地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性格。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他物来衬托该人物。

2、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2)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情感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3、人物描写的作用(1)外貌、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细节,表现某种品格。

4、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时间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情节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5、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6、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和作用)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和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天嚣》学案-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天嚣》学案-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读懂小说学案——《天嚣》一、运用结构连贯法,根据以下段落划分概括梳理文章情节,并根据情节概括人物主要的形象特征1、第一部分(第①段):故事的开端情节第①段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狂风肆虐的情景,渲染出“天嚣”的恐怖气氛。

人物人物处于困境。

2、第二部分(第②~⑩段):故事的发展情节试验队队员受困挨渴人物[心理描写]第②~④段,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受困试验队员对水的渴望。

[动作描写]第⑤~⑩段,写受困试验队员希望获得救援以及希望渺茫,陷入绝境。

3、第三部分(第⑪~29段):故事的高潮情节受困队员开门救人,却自己得到了救助。

人物科研队员乐于助人,蒙古族同胞善良友爱[语言、动作描写]第⑪~⑭段,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受困队员听到敲门声后的反应。

他们判断敲门者并非救援人员,而是需要援救的弱者。

[语言、动作描写]第⑮~⑳段,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队员调动起所有能量准备开门救助。

[语言、动作描写]第21~23段,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风沙的狂暴以及被困队员齐心协力开门救人,瘫成一堆稀泥。

[人物形象]第24~29段,着重刻画了蒙古族同胞送来的最甜最美的西瓜,大家得到了救助,凸显了人物性格。

4、第四部分(第30段),故事的结局情节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耐人寻味。

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深化文章主旨。

二、关注人物的核心特征,分析细节,初步把握主题1、狂风肆虐,蒙古同胞与科研队员素不相识,为何还穿越风沙来送西瓜?科研队员正处于饥渴难耐、极其危急的困境,当听到微弱而执着的敲门声时奋力救助敲门者,结果解除了干渴的困境,这是为什么?2、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主题:小说的人物;我们--科研试验队员陌生人—素不相识的蒙古族同胞感知形象:科研试验队员是怎样的一群人?答:他们不畏环境恶劣,奋战在试验工作岗位上,高度尽职尽责,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自己身陷绝境,却勇于救助他人。

主题:小说通过一支科研试验队员身陷戈壁滩绝境却神奇获救的故事叙述,歌颂了蒙古族同胞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凸显了民族和谐、人性美好的主题,揭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朴素的人生道理。

《孔乙己》学案(含答案)

《孔乙己》学案(含答案)

孔乙己学案学习目标1.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重难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有《鲁迅全集》行世。

(二)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初中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课本小说教案

教案名称:《草房子》小说教学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草房子》这本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 借助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1. 了解《草房子》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 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草房子》小说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提前阅读《草房子》小说,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草房子》的作者、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草房子》的感悟和收获。

二、欣赏小说精彩片段(15分钟)1. 教师挑选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朗读。

2. 学生讨论: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分析人物的方法。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阅读《草房子》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注人物形象分析。

2. 学生表示自己在今后的阅读中会更加注重人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宁》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别号()。

他的人生态度是()()。

他的作品有()()。

2、《聊斋志异》近()篇,其特色是继承了()、()、和()的传统,把(),(),曲折地批判了(),表达了()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3、本文的文体是()二、段落分析(一)第2段分析题(1)本段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婴宁的美貌?(2)本段表现了婴宁的怎样的性格?(3)从王子服的行为来看,说明了什么?(4)成语“笑容可掬”意思?(二)第3段“吴笑曰:-------生闻之不觉解颐。

”分析题(1)这段话是谁对谁说的话?(2)“未字”何意?(3)为什么说“但得痊瘳,成事在我”(三)第5段分析题(1)谁“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2)他为何而来?(3)描写方法?(4)描绘什么景象?(5)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四)第7段分析题(1)媪是谁?(2)找出写笑的句子?(3)“笑”表现婴宁什么性格?用什么方法刻画的性格?(4)婴宁出场的特点是什么?(5)鬼母为什么总训斥婴宁?(五)第8段分析题(1)“生”“女”分别是谁?(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从婴宁的笑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六)第9段分析题[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

媪曰:………………无术可以悟之。

](1)本段运用什么描写方法?(2)本段表现了婴宁的怎样的性格?(3)王子服是什么表现?(七)第11段分析题【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1)“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说明什么?(2)婴宁性格?(3)写花作用?(八)第15段分析题(1)异史氏是谁?(2)作者的情感?(3)“隐于笑”何意?4、自主练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婴宁的个性特点?其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如何理解?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5、写“鬼母”的作用?6、环境描写的作用?《宝黛吵架》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红楼梦》第()回,作者是()代()作家()2、曹雪芹少年时(),晚年时()生性(),能()善(),具有()和()才能。

3、《红楼梦》原名(《》)其特色是()4、《红楼梦》堪称()二、段落分析(一)第1段分析题1、宝黛吵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举例说明文中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3、从这里看,包袋吵架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二)第2段分析题1、文中说宝玉“所以早存一段心事”指的是什么?2、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三)第3段分析题#“别人不知我的心-------你心里竟没我了”语段1、谁的心理活动?2、 “你”指谁?3、表达了什么意思?4、#“你心里自然有我-------安心哄我”语段1、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及作用?2、“金玉相对”指什么?(四)第4段分析题1、本段怎样体现宝黛爱情的深挚?2、作者怎样点播吵架之中的心理特点?3、人物描写方法?(五)第6段分析题1、宝玉的性格特征?2、主要写了什么事?3、好姻缘指的是什么?4、宝玉为何要砸玉?5、本段写出了二人什么样的心理情态?6、“宝玉砸玉”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7、人物描写方法?(六)第12段分析题【黛玉不过前日中了些暑溽之气,……因而十分后悔。

】1、描写方法?2、“他”是谁?3、黛玉的心情?(七)第13段分析题1、 “老冤家”是谁?2、 “小冤家儿”是谁?3、 “不是冤家不聚头”是什么意思?(八)第14段分析题1、“冤家”何意?2、作者怎样点拔当时宝黛的心情?3、作者通过什么刻画宝黛的心理?4、找出外在情态描写的句子。

四、自主练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简答题)1、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是否具不普遍意义?2、作者运用直接心理描写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3、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4、宝黛吵架的主要事由是什么?5、本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有哪些?6、本文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断魂枪》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如下:1、文学常识1、本文文体是(),本文作者是()2、本文的中心线索是()3、老舍是()代著名作家。

抗战期间任()主任。

是会刊《抗战文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他在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了(“ ”)的称号。

曾任全国()等职。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建国前他以()为主,作品内容是()建国后以()创作为主,主要内容是(。

)老舍作品的特点是()。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有()戏剧有()4、《断魂枪》这个故事发生在()的近代中国。

5、主要人物有()( )( )6、本文作者善于通过()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段落分析题(一)第2、3段分析题1、沙子龙把镖局改成客栈说明什么?2、“东方的大梦”指什么?3、“不同面色的人”指什么人?(二)第5、6段分析题1、沙子龙的心态是什么?2、“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说明什么?3、沙子龙在夜静人深的时候舞弄断魂枪说明了什么?4、第6段中的“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是什么原因?(三)第15段分析题1、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2、写孙老者的干瘪形象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 “脑门亮,眼睛亮”一句话的作用?4、运用了什么修辞?(四)第17段分析题1、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这里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形象?2、四外全笑了对人物形象来说是什么表现手法?(五)第56段分析题(1)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孙老者是怎样的性格特征?(六)第68段分析题1、什么人物描写手法?2、沙子龙的性格?3、夜间练枪说明什么?三、自主练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简答题)1、体会作品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2、概括沙子龙、孙老者、王三胜的个性特点,把握他们是时代大变革中的基本心态。

3、抓住重要段落,分析其中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心理刻画的特点和表现作用4、沙子龙为何不传“断魂枪”?5、题目的深刻含义?6、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主旨),作者的创作意图?《哦,香雪》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2、本文的文体是()3、铁凝是()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和长篇小说《》《》《》4、本文的中心画面是()二、段落分析(一)第2段分析题1、本段描写了什么景象?2、有何象征意味?3、运用了什么修辞?(二)第5段分析题(1)“这短哲的一分钟”指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3)当地过去什么情况?(三)第7、8、9段分析题(1)描写方法?(2)本段说明什么?(3)凤娇的新发现是什么?(四)第24--31段分析题(1)描写方法? (2)为什么“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3) “北京话”是谁?什么修辞?(五)第75段分析题1、香雪是什么心情?2、景物描写与香雪心情的关系?3、运用什么修辞?(六)第76段分析题#【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语段(1)描写方法?(2)为什么“四十个鸡蛋没有了”?(3)为什么“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也变成一片模糊。

群山沉默”?#【她想起小时候----------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语段1、描写方法是什么?2、叙述方式是什么?3、可看出香雪什么样的性格?(七)第81、82段分析题(1)本段作用?(2)“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何意?(3)欢呼什么?(4)采用了什么修辞?(5)哦,香雪!香雪!是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三、自主练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简答题)1、小说的思想感情内涵(主题意蕴)多样性体现在哪里?2、香雪性格质朴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仔细阅读香雪夜行荒山一节,说明其中的心理刻画手法及其艺术效果4、为什么说小说具有“诗化的艺术风格”5、火车象征什么?台儿沟象征什么?火车开进台儿沟象征什么?铅笔盒象征什么?《金鲤鱼的百裥裙》学案1、文学常识1、本文的中心线索是()2、这篇文章的文体()3、作者是()它是中国台湾()代作家。

小名(),创办过()月刊,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儿童文学集()4、金鲤鱼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5、珊珊的故事发生在(),她与金鲤鱼的关系是()6、写儿子振丰去国十年以及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小说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

其一是(),其二是()8、小说采用的叙述方式是()9、写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命运对,作用是突出(),同时也强化了()。

10、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是()11、金鲤鱼与爸爸的关系是()12、“金鲤鱼有一条百裥裙”这一节主要讲了()13、金鲤鱼来到龚嫂子家原因是()14、金鲤鱼生了个儿子,人们为什么找许大太太道喜;儿子的抚养权为什么归了许大太太?()15、“怎样让这条金鲤鱼跳过龙门”这句话说明什么?()2、分析题(一)、第一部分的第20段分析(“爸,你忘了吗?………………连我也二十八岁了呀!”)(1)珊珊与金鲤鱼关系?(2)为什么爸爸跑到日本读书?(3)推测珊珊的年龄?(二)第二部分第6段(那天许大太太和龚嫂子又谈起了老爷要纳妾的事……她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1)许老爷为何要纳妾?(2)龚嫂子忽然瞟了一眼金鲤鱼,努努嘴,没说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什么意思?(3)哪一句是心理描写?(4)本段中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第三部分第14段1、为什么金鲤鱼要在振丰结婚这一天穿百裥裙?2、“民国”意味什么?3、“谁说她不能穿”反应了金鲤鱼什么心情?(四)第三部分第16段(1)为什么“许大太太发布了一个命令”(2)金鲤鱼为何痛苦?(3)金鲤鱼的悲剧说明什么?(五)第三部分第17段1、“大喜的日子”指什么日子?2、“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的真正原因?3、金鲤鱼为什么梦想着穿百裥裙?这反映了她怎么样的思想观念?4、“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一句可看出金鲤鱼怎样的思想?5、结尾句的修辞?作用?6、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六)第四部分第8至10段(振丰听了,胸中有一把火…………就这么一回,就这么一回)(1)为什么“振丰听了,胸中有一把火,像要燃烧起来”?(2)振丰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描写方法是什么?(4)“他的脸涨红了”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他怎样的心情?(5)找出一个比喻句。

(6)“老姑母苦笑着责备”的原因是什么?《苦恼》学案1、文学常识1、《苦恼》故事发生在()时期。

“苦恼”指的是()2、《苦恼》的作者是()国的(),他是俄国()家()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