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情节学案(教师版)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教学目标: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
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
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
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关于小说情节的教学设计

关于小说情节的教学设计引言: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向读者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情节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故事的脉络和线索,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因此,教学中如何设计小说情节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小说情节的教学设计,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情节的概念和作用;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小说情节的能力;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节的概念与分类情节是小说中故事发展的线索,可以分为主线情节和支线情节。
主线情节是故事的主要发展线索,而支线情节则是在主线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
2. 情节的要素与构建情节的要素包括起点、转折点和高潮点。
起点是故事的开端,转折点是故事的转折部分,高潮点是故事的最高潮部分。
3. 情节的发展与结构情节的发展是指故事中情节的逐步揭示和展开,情节的结构则是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安排。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活动:以故事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开门见山的情节,来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和兴趣。
2. 情节分析活动:分析小说中的情节要素让学生阅读一段小说或者故事,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情节要素,包括起点、转折点和高潮点。
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情节的能力。
3. 情节创作活动:编写小说情节的延续或变化让学生基于已读的小说或者故事,编写一个情节的延续或变化。
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情节表演活动:用戏剧形式展示情节发展将小说情节进行改编,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此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个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个小说情节的分析或创作。
2. 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与小说情节相关的问题。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分析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分析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分析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
一、学习方法1. 导入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长篇小说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阅读。
2. 技巧指导和阅读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长篇小说,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章节和情节提供一些阅读指导和策略。
例如,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推理和推断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上下文进行理解。
3. 学生合作讨论与演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讨论和分析小说中的故事线索。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二、故事线索分析1. 主线与支线长篇小说通常由一个主要的故事线索(主线)和多个与之相关的故事线索(支线)组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个故事线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结构。
2. 情节起伏与高潮迭起长篇小说的情节起伏和高潮迭起,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揭示故事中的紧张和悬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情节的发展规律和技巧。
3. 人物性格与命运转折人物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他们的性格和命运转折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行为和言语来揭示他们的性格特点,并思考这些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 主题与意义的挖掘长篇小说通常包含着深刻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学生可以进一步挖掘出这些主题和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正确理解小说与故事情节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正确理解小说与故事情节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小说与故事的情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推理。
一、教学内容:1. 学生学习了解什么是小说和故事,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2. 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小说和故事的情节,包括判断情节主次,分析情节转折和推理情节发展。
3. 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小说和故事的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答或者故事开篇,激发学生对小说和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小说和故事,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3. 情节理解训练(20分钟)教师提供一段小说或故事的片段给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讨论的方式来理解情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故事中是否有重要的转折点?等等。
4. 情节分析与推理(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节分析和推理的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情节分析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线索和推理方法,分析出可能的结果或发展趋势。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帮助他们进行思考。
5. 阅读理解任务(1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一篇小说或故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6. 总结与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小说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收获。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小说和故事的情节,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能力。
高考语文大卫科波菲尔学案(二)教师版

必修上第三单元学案(二)任务二:学习《大卫科波菲尔》,了解小说人性主题、分析大卫和米考伯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能够分析叙事视角的作用,能够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分析本文带有“自传”性质的写法,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
二、学法指导:1.扣住“成长”线索,了解大卫·科波菲尔所经历之事、所遭遇之人,借以分析这些人、事对大卫·科波菲尔成长的影响。
2.抓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了解整部小说内容,借此全方位理解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主旨表达。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
狄更斯出身贫寒,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
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地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的情况。
狄更斯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他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因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狄更斯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被后世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狄更斯既是一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
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唆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又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等。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学案教师版

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学习目标:1、彻底掌握答题规范,复习识记答题术语。
2、通过分析某种叙述手段和安排的典型范例,准确理解、运用答题术语,知其所以然;学会用参照比对的策略,快速准确的完成考试答题。
学习重难点:分析某种叙述手段和安排的典型范例,准确理解、运用答题术语答题,知其所以然;学会用参照比对的策略,理解分析考卷小说的某种情节安排和叙述方式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好处,准确答题。
学习过程:一、再现试题与答案,掌握答题规范和术语【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广州市一测】《魔笛》: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教导,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③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使主题内涵更深刻。
答题规范:答题术语:情节结构:1、推动情节发展。
3、将情节串联,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使行文更紧凑集中。
4、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5、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4、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照应开头、标题。
艺术效果(读者感受):1、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
4、富有趣味,富有诗意美,富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人物塑造:1、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2、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立体3、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生动4、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感情主旨:1、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二、本次考试学生答案中出现的偏差情节结构:1、推动情节发展。
《三顾茅庐》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4* 三顾茅庐核心素养目标1.疏通文意,完整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刘备、诸葛亮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人物塑造中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体会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梳理整体感知夯基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B )A.拜谒(yè) 侥幸(jiǎo) 纶巾(lún) 汉室末胄(zhòu)B.鹤氅(chǎnɡ) 愧赧(nǎn) 谬举(miù) 汉室倾颓(tuí)C.汉沔(miǎn) 吴会(huì) 存恤(xù) 顿开茅塞(sè)D.衣襟(jīn) 袍袖(bāo) 甲胄(zhòu) 箪食壶浆(d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傲慢昼寝争峰如雷灌耳B.篡夺疏赖顿首鼎足之势C.应诺失礼倾颓峨冠搏带D.嘱咐鄙贱教诲经世奇才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只为实现匡扶汉室的壮志。
B.研学日的前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纷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直到生日歌的音乐声起,大家才茅塞顿开,原来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惊喜。
D.他的大名在我们圈子可是响当当的,很出名,闻名遐迩,几乎无人不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推崇诸葛亮,是因为他才华出众,还忠孝两全的原因。
B.全国共有十四座武侯祠,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C.目前千年古道遗址展示的,是在北京路和中山三路交界处挖掘出来的。
D.坐落在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已成为珠三角很重要的旅游观光之一。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中的“林泉”指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B.古人的“名”是出生后父母取的,而“字”则一般是成年后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
学案二:故事情节
一、情节类解题策略
二、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晕厥羊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
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
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
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
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
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
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
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
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
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
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
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
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
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
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
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
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搀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
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
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
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
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
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
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小说集》)1.(概括情节)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答案:开端:交代老马喜欢吃蒜,老伴临走前嘱咐“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发展:老马偷剩私藏的大蒜时,单位的出纳送来工资,老马信手将工资放到餐桌上。
再发展:老马偷吃大蒜时,自称小区水工的陌生人按门铃。
老马让他查水表并训斥他,陌生人吓晕。
高潮:老马去客厅打电话想救人,回来发现陌生人已逃离并偷走了自己的工资。
结局:老马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就是晕厥羊。
解析:要抓住主要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个方面,准确地概括出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
2.(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老马训斥“水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暗线是陌生人(假冒的水工)偷钱。
第二问:①设置陌生人(假冒的水工)偷钱这一暗线,能展现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丰富小说的内容,揭示文本的意蕴;②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能使
小说情节集中紧凑,环环相扣,自然发展。
解析:回答明暗两条线索类题目,通常可以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等多个角度来考虑
3.(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老马喜欢吃蒜,可是这个嗜好并不能被顺利满足,说明老马在家里没有地位。
②老马只能在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吃蒜,刻画出老马懦弱的性格特点。
③因为吃了蒜,老马才精神昂扬,力量充沛,オ会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并加以训斥,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应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考:虑,结构上应从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