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 PPT

合集下载

《杜威的教育思想》课件

《杜威的教育思想》课件

1930年
杜威逝世于美国纽约市
杜威的教育背景
杜威在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学习哲学和教 育
杜威还曾在芝加哥大 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 教
他深受约翰·杜威实 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杜威的主要教育贡献
01
02
03
04
提出“教育即生活”的 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 践经验
提倡学校与社会生活的 联系
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 和改革
新精神。
课程设计:实用主义课程观
强调实用性
课程设计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 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 际生活中。
注重社会适应性
课程应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职业 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跨学科 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
个性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个性化 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杜威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杜威简介 • 杜威的教育哲学 • 杜威的教学理论 • 杜威的教育评价观 •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01 杜威简介
CHAPTER
杜威的生平
01
1859年
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
02
1876年
毕业于佛蒙特大学
03
04
1884年
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学位
终结性评价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总 结性评价,全面评估教育 效果。
教育评价的实践意义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评价,发现并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 质量的提高。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教育改革
评价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推动教育改 革的发展。

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ppt课件

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ppt课件
Later, he had also launched the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Work Study Movement.
6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began in 1937, Tao cut short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9, he founded Yucai Middle School in the suburbs of Chongqing, then the interim capital of the country.He offered free education to refuge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embers.One of his students was Li Peng, who later became the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re than four decades later.
In 1909, with financial aid from a church, Tao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nking University, which merged a year later with the 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in today's Nanjing in easter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in 1914, Tao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教育学家简介PPT课件

教育学家简介PPT课件
但是他认为受教育的目的和成都应该是不同的,权贵和富人的子女接受教育 是为了更加有智慧,成为领袖人物;地位低的人接受教育才能聪明地、谨慎 地、自愿地服从长上;妇女们接受教育主要是他们能够照料家庭,增进丈夫 和家庭的幸福,则具有局限性。
思想对比;普及教育思想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及稍后的宗教改革领袖 路德提出。路德:主张普及教育是为了普及识字,阅读《圣经》,与上帝沟 通心灵,不受牧师愚弄,为宗教服务,客观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其次,是整体道德。卢梭在强调自然道 德教育的同时,也承认人类进入社会状 态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
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成年 和办法就是通过契约组成共同体。在共
2020/2/25
4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7中世纪
“泛智”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 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 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
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 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 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 ,即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 。
教育对人的作用:“假如要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有教育去形式”。“只有受 过一种适合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 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 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 特征。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的方儿童:卢梭对于当时的父母 和教师们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 摧残儿童天性的做法进行了们行列抨击,他

《杜威教育思想》课件

《杜威教育思想》课件
民主性原则
杜威提倡教育的民主性,认为 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尊重 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培养学生
的民主素养。
课程理论
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
杜威主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来设计 课程,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杜威提倡活动课程,认为通过活动可以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核心课程
实用课程
杜威认为应该设计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应 该涵盖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 如科学、艺术、历史等。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 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 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杜威主张实用课程,认为课程应该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 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主体性
杜威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合作学习
杜威认为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中心教学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种思想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杜威的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论
活动性原则
杜威强调通过活动来学习,他 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反思性思维
杜威提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反思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所学 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 PPT课件

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 PPT课件
In 1909, with financial aid from a church, Tao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nking University, which merged a year later with the 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in today's Nanjing in easter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in 1914, Tao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ao Xingzhi, born in Anhui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Tao was the son of a bankrupt merchant and
the family was unable to afford his schooling. But
when Tao was six, a local village scholar discovered
Later, he had also launched the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Work Study Movement.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began in 1937, Tao cut short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9, he founded Yucai Middle School in the suburbs of Chongqing, then the interim capital of the country.He offered free education to refuge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embers.One of his students was Li Peng, who later became the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re than four decades later.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优质课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优质课件

1917年陶行知(右1)在美國哥倫比亞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 用他的话说是翻了半个筋斗,形成了生活教育 理论,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1.生活即教育。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 造而来。二者都有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意 义,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但又不同,陶行 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必须从个 人的实际生活出发,教育这个领域太偏狭了, 应把它翻半个筋斗,而为“生活即教育”,以 实际生活为教育源泉,教育领域才宽广。
• 为了开展乡村教育,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 于 1927 年 3 月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于南京北 郊劳山下,后改称晓在学校。以晓庄学校为中心, 设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晓庄小学,后发展成 中心小学 8 所,中心幼稚园 5 所,民众学校 3 所,中 心茶园 2 所,还有乡村医院等。晓庄地区群众性文 教活动普遍开展起来。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了他的 “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 1931年春,陶行知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向贫苦 大众、贫苦儿童介绍通俗科学知识,办“自然科学 园”、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要使做工、种 田的人,拾拉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也能享受近 代科学知识。1932年,他在上海大场办山海工学团, 开展工学团运动。他对工学团的解释为:工以养生、 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 陶行知聘请各方面的名家学者到校任职或 讲课,他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要求学 生动脑又动手,学校出现一派蓬勃生动的 景象。学校有地下党支部,成为一个民主 战斗的堡垒,培养出一大批革命战士和专 业人才。陶行知拥护党的抗日团结、进步 的政策,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并为此进 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摆脱了教育救国的思 想,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 陶行知著作很多,由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研究所辑成《陶行知全集》8卷本,1985 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杜威与陶行知

杜威与陶行知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四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区别 五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经验是杜威实验主义哲学和实用教育体系的核
心。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
要与兴趣
谢谢!

位,在教育中要尊重儿童
3.教育即生活
•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
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 教
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未来生活作准 育
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力,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
生 活
和兴趣。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化
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
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而不是世外桃源。
学 校
• 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了把学校 社
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念中,
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
三、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两者为了教育理论的支撑创办了学校 两种教育的民主性非常强烈 终生教育 反对传统教育
四、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的区别
时代背景 的不同
哲学思想 不同
教育目的 不同
五、他们的教 育思想对当今
教育的启示
• 理性的对待前人的教育思想 • 学习前人理论应紧密结合实际 • 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 • 教育应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的问题。 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书呆子、田呆子”,长不 出科学的种子。
二、因为“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
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育别人。
教育改造社会

② 社会即学校
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或者“以社会为学校”。 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 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教育的场所。
② 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
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 量,帮助社会进步”。
③ 教学做合一教学的中心原 Nhomakorabea。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 经验教育论。
2.教育一即生、长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 动、智慧等天生技能不断发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 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 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原则,杜威批判传统教 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 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了一种“外来的压力”。
杜威与陶行知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经验是杜威实验主义哲学和实用教育体系的核
心。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
过程,这种获得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
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
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又
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
四、是对注入式教育法的否定。教育要与实践结合。 教是服务于学的,而教与学又是服务于生活需要的。教学做合一是有效的方法。
辩证唯物 论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三、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在生活的矛盾的斗争中向前、向上终。生教育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 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要根据生活
的需要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 物的实践的教育论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 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向好的路上走。



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念中,
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
法。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充分尊重儿童
2.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① 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改变,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
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和兴趣。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活
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 化
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而不是世外桃源。
学 • 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了把学校 校
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动地 位,在教育中要尊重儿童
3.教育即生活
•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
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 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未来生活作准
教 育
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力,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