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简要对比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杜威教育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的比较 (二)社会背景的比较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
陶知行(中国)
杜威(美国)
1891—194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1859—1952
民主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理论基础的比较
陶行知

杜威



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促
进儿童的生长,教师对于儿童 的生长和发展给予指导,教育 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双方是平等者和合作者) 应唤醒儿童思维 学校为儿童思维提供情景 强调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儿童需要、兴趣和水平 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教师与学生
(三)内容实质的比较:教育与生活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否定读书?)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 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传承作用,生活离不开教 育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 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 会的能力,逐步扩大和改 进经验,从而把社会生活 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向前民族解放教育 培养人多方面素质教育 创造新的人生新的中国新的 世界 批判旧教育 教育改造创验改造 教育无目的,教育就是为了使 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 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 西强迫儿童去吸收 解决三脱离: 教育与社会脱离 教育与学生脱离 理论与实践脱离
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教师与学生相信儿童的力量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教师对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给予指导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双方是平等者和合作者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教师与学生反对传统教育的恭顺服从教育

《杜威与陶行知》课件

《杜威与陶行知》课件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 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结论
杜威和陶行知是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吸取经验,不断探索适合当代学 生的教育方式。
参考资料
• 杜威,》 • 杜威,陶行知,《教育与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论》
杜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陶行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方法
杜威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强调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3 学科重点
杜威更加强调学科的全面性,陶行知更加注重学科的实际运用。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供多 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方法。
倡导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杜威和陶行知都强调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使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应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两位教育家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 重要任务,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
重视教育的社会意义
两位教育家都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培养 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两位教育家的差异点
1 知识与经验
《杜威与陶行知》PPT课 件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 的兴趣和需求。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以生活为本”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 能力。
两位教育家的共同点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杜威和陶行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认 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对于不同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杜威和陶行知作为两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深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他们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强调通过实践与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陶行知则着重于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感知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和情感认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二者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领域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杜威和陶行知两位教育思想家对于数学教学的观点和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杜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经验,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陶行知则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强调情感和认知的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将两位教育思想家的理念融合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启发教学实践,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并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深入分析两位教育大师的理论观点,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情感教育观念,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助于教师们更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杜威与陶行知(课堂PPT)

杜威与陶行知(课堂PPT)
3
3.教育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 教

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 生

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 化

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一旦把 校

教育看作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
会 化
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念中,
人杜的威经坚验信教,育责是任社会和进权步力及,社会而改忽革视的基了本儿方童自身
二、因为“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
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育别人。
四、是对注入式教育法的否定。教育要与实践结合。 教是服务于学的,而教与学又是服务于生活需的。教学做合一是有效的方法。
辩证唯物 论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四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区别 五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经验是杜威实验主义哲学和实用教育体系的核
心。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
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
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 量,帮助社会进步”。
7
③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的问题。 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书呆子、田呆子”,长不 出科学的种子。
•教动、育智即慧生等天长生技能不断发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 儿目童的的就是心促理进发这种展本基能本的生上长以。本以此能为为基核础,心杜的威情提 绪、 冲出动了、著名智的慧“等儿童天中生心技主义能”不原断则,发杜展威、批判生传长统的教 过 程育,无教视儿育童的内目部的的本就能是与倾促向进,这只是种从本外能部强的迫生他长们 。 以学此习为成人基的础经,验,杜教威育提成为出了了一著种“名外的来“的压儿力童”中。 心 主义“原则,杜威批判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 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 成人阐的明经了学验生,在教教育育,成教为学过了程一中种具“有主外动来地的压 力”位。,在教育中要尊重儿童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差异及启示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

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矣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区别——引言美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打破了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的传统教育桎梏,将教育的内涵外拓到社会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欧美等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陶行知作为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代表性人物,立足于我国国情及教育现状,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主张“教学做合一”,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较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异同,深入学习和吸收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理性对待前人教育思想、结合国情实际推进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界对两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本文力求在分析两者教育思想的区别上更加系统和深入。

二、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约翰•杜威(Jhon 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

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比较

并不是真正 的社会生活 。他所提 出的 “ 社会 即学校” 是真正把学校 摆进社会里, 学习更多 的社会 知识 , 而使学校 与社会息息 相关, 从 使 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因此他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 习, 通过社会的大学校来接受教育。对于这一点 , 我想我们是深有体会 的。 社会是一所大学 , 它教会我们如何生存 , 如何做人。 在社会这个 大舞 台中, 我们 每个 人都在扮演着不 同的角色 , 塑造着与众不 同的 人生 , 因此我们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练才能成才。除了在学校学 习各 种文化知 识 , 们还要走 出校 园 , 向社 会 , 加各种社会 实践活 我 走 参 动, 这样 不仅可以增长见识 , 丰富社会经验 , 还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 的知识。 由此可见 , 陶行知提出的这一教育思想 , 在今天也具有很大 的教 育作用 。 在 谈到与杜威 “ 学校 即社会 ”这一观 点的 区别时, 陶行 知作 了 个生 动的比喻: 学校即社会. 好 像把一 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 “ 上 尤 捉来 关在笼里一样 ”而 “ 。 社会 即学校则不 然, 它是要把笼 中的小鸟 放 到大 自然里 去” 。因此他主张扩 大教育 的范围, @ 提倡 “ 社会 即学 校 ” 只有这样 人人才能接受教育 。 由此可见 , , 陶行知 的 “ 社会 即学 校” 与杜威 的 “ 学校 即社会 ” 是有很大 的本质 区别的 。陶行知认为, “ 社会 即学校 ”就是要把学 校办成符合社 会实际情 况, 适应广 大人 民生 活需要 的学校 , 给学 校教育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 , 它 使得 教育能 更有效 的为促进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 ,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 , 可 以看 出这两种教育思想不 仅仅是语序作 了改变, 而是 陶行知在实 践与经验相结合 的基础上得 出的适合我 国国情 的教育思想。 3 “ 中学”与 “ 学做 合一” 做 教 杜威 的 “ 中学”的思想就是 从经验 中学习 , 以他主 张教 师 做 所 应把学生的 “ 身体活动” “ 与 精神活动” 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 要求儿 童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 、 多动脑 、 多用心 。可以看 出 “ 做中学” 这一 思想有一定 的合理 性 , 它使儿童积极 地参与到教学 中来, 促使他们 更好地 了解社会和培养社会习惯 以及应付新的环境的能力 , 不 这样 仅促进 了儿童身体 活动的发展, 同时还提高 了他们手 和眼的协调 能 力, 也增 强了他们的学 习积极性 、 思维能力以及 创新精 神 , 于儿 有助 童的全面发展。但是, 杜威主张的 “ 从做 中学”过分强调了工作 和活 动在教学过程 中的地位 , 而且它所强 调的 “ ” 做 主要 是儿童 自己亲 自尝试 的工作 和活 动, 仅仅是获得个人经 验, 使儿童 自己的兴趣 和 需要 得到满足。而陶行知则富有 创造性 地提出了 “ 教学做合一 ” 的 思想。他认 为教育不能死读书和读 死书, 也不能像填鸭似 的老老师 讲 学生听 , 而应 “ 、 学” “ ” 教” “ 、 做 三者合 一, 寓教于乐 。陶行知说: “ 教学做 是一 件事, 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 上学 。 在做 在做上 教 的是先生 . 在做上学 的是学生 ” 。 ⑦ 他认 为做是 教的中心, 也是学的 中心 , 果不在做 上下功夫, 如 既教不好也学 不成 , 因此他强调教学做 三者不可分割。 无论是 教师还是学生都 要在实践中发挥其主观��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学校与社会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

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

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

(2)改造社会的中心。

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1909, with financial aid from a church, Tao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nking University, which merged a year later with the 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in today's Nanjing in easter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in 1914, Tao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ao Xingzhi, born in Anhui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Tao was the son of a bankrupt merchant and
the family was unable to afford his schooling. But
when Tao was six, a local village scholar discovered
Later, he had also launched the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Work Study Movement.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began in 1937, Tao cut short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9, he founded Yucai Middle School in the suburbs of Chongqing, then the interim capital of the country.He offered free education to refuge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embers.One of his students was Li Peng, who later became the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re than four decades later.
Similarity:Both Dewey and Tao emphasize the value of school and society; the unity of the society and school.
The Comparison
杜威:“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是,学校对社会负有一种稳 定团结的义务。他说:到了商业、运输、交通、移民事 业都发达了,于是像美国一类的国家,都是由种种社会 联通种种差异的风俗习惯合并组成的。有了这种情形, 所以不得不由一种制度,能给青年一种同质的与平衡的 环境。”他认为学校和社会同样只是一种环境:学校是 一个浓缩的特别的小环境,社会是复杂的大环境。所以 说:“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把现实简化起来,缩小到 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第一职务是要供给一种弄成 简易的环境;第二是要极力排除社会环境中已有的而没 有价值的事情;第三是使社会种种要素平衡一下,是的 人人在狭隘的社会环境,却不受狭隘环境限制,接触到 更广的环境”
society as school , life as education
Expending on Dewey's ideas, Tao did what he termed a "half somersault" with Dewey's philosophy.
Instead of "school as society ", Tao looked at "society as school", instead of "education as life", he saw "life as society"; and instad of "learning by doing",he proposed "unity of teaching , learning andreflective action."
In the US, he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then went on to study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John Dewey, an importa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philosopher and educational reformer. Dewey wa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liberalism.
Education Theory formulated by Tao Xingzhi
"To cultivate an appetite for learning , learn to live, live to learn. Learn as long as w e live, On the habit of learning is establish e d, a life long progress of the individual is insured."——《陶行知全集》
Reference: picture
The breif introudction of Tao Wentsing
Educator and reformer , Tao Xingzhi devoted his life to promoting mass educ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last 100 days of his life, Tao made more than 100 speeches in schools, factories and public squares. He died of a cerebral hemorrhage in Shanghai on July 25, 1946. He was 55.
But when Tao returned to China in 1917 and began his own career as a liberal educator, he did not blindly champion Dewey's progressive education. Instead, he changed the American educator's motto of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into "Life is education." He even changed his original given name Zhixing or "knowledge-action" into Xingzhi or "action-knowledge."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John Dewey and Tao Wentsing
the clues of my content
Content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o Xingzhi
Some educational
theories
T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mparision
that the boy was very bright and keen to study, so
he financed Tao's primary schooling.
Next
When Tao was 15, he was enrolled into a missionary school in Shexian County where his mother was a helper. On seeing his talent, the school's principal waived tuition. Tao completed three years of study in two years.
Meanwhile, Tao also advocated his ideas of "society as school"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cting."
To promote mass education, Tao joined hands with Y.C. James Yen, another liberal educator, in organizing 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ss Education Movements. They recruited thousands of volunteer teachers who at one time taught as many as 5 million students around the country.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Dewey and Tao Xingzhi
The Comparison
Dewey: school as society
Tao: society as school 相同点:杜威和陶行知 都强调学校和社会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