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鉴赏

合集下载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
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该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
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①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②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③【注释】①“愁闻”句:语本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霎(sha):一会儿。

②匀睡脸:谓女子睡起后脸上脂粉模糊而用手搓拭使匀净。

匀:匀拭,使均匀。

③无憀:即无聊。

憀(liao):依赖。

【译文】风光明媚南园春,柳絮蒙蒙轻如尘。

一霎清明微雨后,城头斜照又相迎。

不堪为怀是春老,杏花香飘红成阵。

睡起无言匀粉面,床头屏山重叠掩。

黄昏时节风不定,无情无绪独倚门。

【集评】明·沈际飞:“隽逸之致,追步太白。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清·张惠言:“此下乃叙梦。

此章言黄昏。

”(《词选》卷一)近代·李冰若:“《菩萨蛮》十四首中,全首无生硬字句而复饶绮怨者,当推‘南园满地’,‘夜来皓月’二阕,余有佳句而无章,非全璧也。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浦江清:“《菩萨蛮》律用仄平平仄起者为工,此章用平平仄仄起,稍疏。

”(《浦江清文录·词的讲解》)【赏析】此首写伤春怀人情绪,然并不作直率真切之抒写,亦摒去雕琢和粉饰,除“愁闻”、“无憀”四字略露情怀外,全词皆由景物意象和动作细节所构成,以景物意象构筑环境,渲染气氛,由动作细节刻画心态,逗露情绪。

虽不言伤春,而一片衰暮景象已自令人感怆;虽不写怀人,而无言理妆、黄昏倚门之动作情态已隐约透露孤寂情怀。

此词之表现手法其实并不脱出于传统模式之外,与“玉楼明月”、“宝函钿雀”诸章同属一类,乃温庭筠《菩萨蛮》一调中写得较清新明丽者。

《菩萨蛮》温庭筠鉴赏

《菩萨蛮》温庭筠鉴赏
下片写女子的衣饰、头饰,完全借助衬托手法,使人可以想像她的美好的外形。有人说下片“雕绩满纸,羌无情趣。”其实,一味地渲染女子的美貌及动作,更加衬托出她的孤独哀怨和悠悠梦思,词中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尽寓之于不言之中。
在结构上,上下片似不相涉,而实则“香红”与“暖香”相映射,“风”又与“江上”相呼应,前后脉络清晰,神理贯通,浑然一体。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自然叙写的是梦境。一说是写女主人公梦醒时所见到的楼外朦胧景色,虽也说得通,但解作梦中所见更觉富于幻想意味。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词人另一首词所说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望江南》)这位女主人公大慨也像此中的女子一样,常常倚楼眺望,思念着远方的离人。“江上”十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江岸柳树迷蒙如烟、朦胧一片;拂晓之际,月残雁飞。正结队北飞的大雁,触动着女子的心扉。个中真正的情愫是意在画面之外:冬去春来,飞往南方避寒的大雁如今正连夜返回家乡,唯独自己久久思念的梦中人远出未归。是梦中,是实境,对于苦苦思虑的她,已无从分辨。正如陈廷焯所说的:“飞卿佳句也,好在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白雨斋词话》卷七)整个画面淡远,富于诗意,只见雁飞,不见人归的无限怅惘,自然而然见于画面之外。诚难怪有人说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此脱胎而来。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给此词以很好的启迪。词人借助景物的烘托,宛转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下片前两句写妆成后的明艳,极绘其人之美。“弄妆”虽迟,终究会完毕,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人面“交相映”!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三四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意为穿上丝绸短袄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帖的双金鹧鸪。“新贴”,即新鲜的“花样子”,剪纸贴于绸帛,作为刺绣的“蓝本”;“丝绸短袄”,指丝绸短袄;“金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如何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菩萨蛮》(温庭筠)解析

《菩萨蛮》(温庭筠)解析
罗襦,双双金鹧鸪。
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一 步步写到穿衣,穿的是有贴绣花样的,或是刚 刚烫平的最好的衣服。罗是很好的质料,“绣 罗襦”表明上面还绣有花纹,再加上刚刚熨平 则更是好上加好。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委婉 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鹧 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 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 和艺术成就。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这里的“小山”并非指自然界山水之山,而 是指“指眉毛”(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式 样,有远山眉、三峰眉等等),“小山重叠”即 指眉晕褪色,有深有浅;唐代的妇女喜欢在额上 涂上黄色,叫做额黄,“金明灭”是说褪色的额 黄有明有暗” 。“小山重叠金明灭”乃是写妇 女初醒发状,以示其惺松懒散神态。“鬓云”, 形容鬓发细柔乌黑;“度”即飘度,形容头发蓬 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如飞飘之状;“腮” 当然是指面庞;“雪”则白嫩,或指敷粉。短短 十四字中,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 生动地描绘出来。俞平伯谓:“度字含有飞动 意。”
词作诵读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 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 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是以什么为 描写内容的?
这首词选取“小 山”、“鬓云”、“香 腮”、“蛾眉”、 “花”、“镜”、 “面”、“绣罗襦”、 “金鹧鸪”等意象,描 绘了一个闺房女子起 床—梳洗—画眉—簪 花—照镜—着装的过程, 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富
词风迥然
“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 纸,端己(jǐ)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 事。”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温庭筠词的风格主要是绮靡、细密,在表现 手法上多罗列景物、精心雕镂。其次,飞卿词比 较注重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绝少 表现作者主观感情。 韦庄的词,首先用民歌传统中的白描手法, 以明白吐露见长,以简劲清淡取胜,开启了文人 词以白描手法直抒其情的道路;再者,与华美秾 丽、缺乏个性、注重客观的温词相比,韦词开始 具有作家主观情性,体现出文人词的发展。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显示了温词“深美闳约”的风格特点。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①杏花含露团香雪②,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③,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④,妆浅旧眉薄⑤。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⑥。

【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②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③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④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

搴(qiān):揭起。

⑤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

⑥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

轻:即薄。

【白话译文】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

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

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

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

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赏析】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

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

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

“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

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

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

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

”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简介]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

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唐宣宗大中初试进士,历次不第。

曾为方城(今河南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他精通音律、诗词,而词的成就犹高。

词的内容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

近人辑有《金荃词》,得词七十首。

[注释]①小山重叠:指床榻围屏上雕绘的重重迭迭小山的山水画。

金明灭;阳光照在上面,忽明忽暗,闪灼不定。

一说:小山指眉,唐明皇造十种女子画眉式样,小山眉是十种眉之一。

小山童叠:指眉晕褪色。

金:额黄。

②鬓:额角边的头发。

鬓云:乌黑如云的鬓发。

雪:比方香腮之白。

欲度:遮过。

这句写鬓发松乱,遮住雪白香腮的样子。

这是写女子躺在床上的姿态。

③懒起:懒洋洋的起床。

娥眉:细长弯曲的眉毛。

弄妆:化妆。

迟:迟缓,慢慢地。

④照花前后镜:梳妆时前后用两面铜镜对照。

花面交相映:镜子里映着人脸,也映着头上插戴的花,人面与花互相辉映。

⑤贴:盘绣。

指将绣好的图案贴绣到衣物上。

罗襦(rú):丝绸的短袄。

鹧鸪:形状像斑鸠的一种鸟。

这二句写短袄上刚贴绣上了用金线描绣的双双鹧鸪的图案。

[译文]床头围屏雕绘的重叠小山在旭日光照下忽明忽暗,松乱的鬓发要遮过雪白的香腮。

懒洋洋地起床描画弯曲细长的眉毛,慢腾腾地化妆梳洗。

在前镜后镜的对照中(插上花饰),花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见娇美。

身上穿的丝绸短袄,有新盘绣上的用金线绣成的一对对鹧鸪。

[简析]此词写闺中女子晨妆情景。

上片首二句写晨光映窗,残妆缭乱,鬓发蓬松之状,正是下文“懒起”情态。

次二句写梳妆。

梳妆而从整理眉妆开始,很合于画妆程序。

一个“弄”字,既写其精心细致,又写出慵懒之态,乃为一词之眼。

而一“迟”字,又写多少情态、多少心绪,一语道出诸多情状,实为传神之笔。

下片写妆后情景。

以两镜前后反复映照审看,见其精心妆扮,“弄”字仍在此延伸。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唐宰相温彦博后代,属于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才思敏捷,屡举进士不第,一生抑郁不得志。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以下是小编带来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牌说明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 据此可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847年以后。

但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

菩萨蛮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属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组成;句句押韵,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定格: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眉毛。

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额黄,六朝以来妇女习尚。

杨慎(明)《丹铅续录·十眉图》:“ 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

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峯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温庭筠精通音律。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

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庭筠《菩萨蛮》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

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

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

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鉴赏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

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

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70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綯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终生不被重用。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2、背景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组词,共有十四首。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它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及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她的处境和心境。

这首词,为了适应宫廷歌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

二、【知识链接】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

它辞藻艳丽、色彩华美,脂粉气浓腻,笔调深细婉曲,多写绮思艳情。

大多数为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

以“绮罗香泽”为特色。

花间词派:花间词的“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一句。

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等十八位词人500首词。

这些词人就被称为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词的第一流派。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三、【诗词鉴赏】鉴赏一: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

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

次句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

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

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

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

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

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

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

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鉴赏二:温庭筠的词往往写得有些靡丽,有浓浓的花间词的味道,但靡丽之余却自有细腻动人之处,把生命中那幽微朦胧难于言表的情绪悄然地传达,正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小山”句的解释历来有争议。

“小山”,言其为眉妆者居多,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所载第二种眉妆就是小山眉,又称远山眉。

远山眉,最早源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远山眉细长而舒扬,是花间词中写得最多的一种眉形。

如“眉黛远山绿”(温庭筠《菩萨蛮》其十三)、“一双愁黛远山眉”(韦庄《荷叶杯》)等等。

而“金”则多认为其指额黄,六朝以来,女性有在额上涂黄色的习尚。

“小山重叠”,即指眉晕褪色;“金明灭”,则指额黄有明有暗,有浓有淡,着色早已不均匀了。

当然,这种理解配上“鬓云欲度香腮雪”,勾勒出一幅睡美人的情态来,也非常的符合诗意。

但我倒是更倾向于另一种理解:“小山”乃屏风上所画之景,而“金明灭”,指在屏风上晃动之光影。

如此解释,起句便特别有镜头感。

那是一位睡眼朦胧的女子,在她似醒非睡、杏眼微张时分眼前那迷迷蒙蒙的景象,因为可能早已日上三竿,光影在屏风上晃动出斑驳的节奏,于是那屏风上远山的图案也在光影的晃动中模糊重叠。

正如我们每一个慵懒贪睡的周末,总要睡到窗帘再也遮不住阳光到时候,那时睡梦还未散去的我们,眼前的景象总是若有若无,模糊晃动而不清晰的。

那只是起床前的光影前奏。

但正如词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那时的我们往往不会特别急于起身。

可能我们翻了一个身,又会微微地闭上眼睛,再小憩一会儿,慵懒一会儿。

但就是这样的一会儿,却往往特别具有生活的情味。

词人的下一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得特别美,如云一样的发髻早已凌乱,有些可能散落在脸上,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的肌肤还是那般如雪一般洁白,而且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的香气。

这是多么自然而有生活气息的美,我总觉得这该是从爱人的视角写出的句子,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眼中,你不必妆容精致,不必刻意打扮,脸那晨起的慵懒都是美的。

但爱人在哪里?肯定不在身边。

不然又怎会“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还是那么慵懒,而且似乎一起床就自带着一整天都会兴味索然的感觉。

眉总是要画的,那其它的妆容就随便弄弄,弄,摆弄,不经心,不在意,毫无紧迫感,就那么懒洋洋地,这一番下来,自是梳洗迟。

你看,词人很擅长在细微的状态中去写心情,自古女为悦己者容,但倘若悦己者笃定不会出现,那又急着打扮给谁看呢?这里就有很深的落寞在其中。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一番装扮终于懒懒散散、断断续续地结束了,可这一切尽管慵懒,但是在梳妆完毕的那一刻,她还是被自己的美打动了。

就像每一个美丽的女子在顾影的时候都难免会生出些自怜的意味来,我想那一瞬,她的生命定又是被点亮了的。

但又只一瞬,一低头,一切光亮又都熄灭了,熄灭得那样让人心疼。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有的企盼与心愿都只能寄托于那一双金鹧鸪,那新帖的鹧鸪,是她多少个同样百无聊赖的寂寞日子里唯一的依赖与慰藉呢?光阴易逝,容颜易老,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又想起《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不知这美丽而孤寂女子昨夜梦到的又是什么?清人张惠言认为此词“有寄托”,承《离骚》,有“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之意,但我却更认可王国维先生认为此词纯“兴到之作”的说法。

词中词人深隐的目光传达出了一份深深的情意,写实也好,想象也罢,词人那么充满怜爱地去写着那女子的美和美的被辜负,是心疼,还是歉意,就留给我们慢慢我品味了。

鉴赏三:在内容上,《菩萨蛮》写了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大体顺序如下: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有人会问,温庭筠一个大老爷们写女孩子起床梳洗之事,未免太“娘”了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人观念揣度古人的想法。

词,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

词的功能是娱乐,多由美丽女孩在酒席间演唱。

说柳永词作“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个意思。

可见,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一点儿也不跑题。

不仅不跑题,还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是什么意思,“金”又指什么呢?这是两个麻烦的问题。

可以肯定,“小山”肯定不是小山丘。

原因很简单,写女孩子起床梳洗,跟山丘八竿子打不着。

教材的说法,“小山”是一种眉的样式,据说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发明的。

李隆基艺术修养很高,把女子所画之眉分成十种,“小山眉”是第二种。

我猜测这种眉大概画得长度比较短、颜色比较浅,远山如黛嘛!但问题来了,眉如何“重叠”呢?有人说这女子晚上没卸妆,早起时眉色凌乱不均。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事理,一觉就能将眉睡“花”,那得出多少汗?太不堪了!“小山”,指眉可备一说,但我并不认同。

第二种解释,小山是一种屏风。

叶嘉莹持这种观点,我认同。

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用来遮面的屏风,被称为小山屏。

温庭筠的其他作品中有过描述,如“枕上屏山掩”及“鸳枕映屏山”等。

“金”也并不像教材注释所说“额黄”,即涂在额头上的化妆品,而应指小山坪上涂抹或镶嵌的金色装饰。

即使在当代的屏风上,我们还能看到上面涂抹了金色颜料或者镶嵌了蚌壳一类的装饰。

几缕太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来,小山坪上的金色忽有忽无、闪烁发光。

退一步讲,“金”如指额黄,又如何“明灭”呢?与“小山重叠”解释为眉毛一样,这名女子要出多少油汗啊!如此,这分明不是美女,而是张飞。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温庭筠描绘的场景:日上三竿,几缕阳光打到床边的小山坪上,明灭不定。

烁烁的光辉挑拨着昨夜迟睡的女子,女子被搅扰致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云”“香腮雪”这两个词汇用得很妙。

“鬓云”,通常会说“云鬓”,即如云之鬓。

而说“云鬓”则“实”,则平庸。

说“鬓云”则新警,有“陌生化”的效果。

“香腮雪”也一样。

本句中“度”字值得玩味。

“度”表示一个持续性动作,指云鬓在如雪香腮上流淌滑过。

这不仅写出了女子的慵懒之态——半边脸都被头发遮住却不整理,还写出了女子容颜的娇美。

什么样的头发能滑过香腮呢?显然须是乌黑油亮、顺滑无比的秀发。

开玩笑说,她可以去做洗发水广告了。

光有秀发还不够,女子的皮肤肯定也是白皙中透着嫩滑,否则又怎能“度”过呢?如此一说,便见出温庭筠的高明了——没有任何直言女子貌美的词汇,但处处都在暗示其美艳无比。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起床后画眉、梳妆。

“懒起”一词照应了前文。

只有懒起,才有“鬓云欲度香腮雪”之态。

但是,照进的阳光宣告了新一天的到来,再懒也要起床了。

她为什么不愿意起床?她心里又在想什么?这里有无限猜测的可能。

我们先埋一个伏笔。

本来就起晚了,干嘛不快点梳洗?“弄”就是不慌不忙,带有自我陶醉的意味。

“弄”字好玩。

她不是匆匆忙忙地洗把脸、胡乱梳几下头便匆匆出门的上班族。

她要从从容容、一丝不苟地打扮自己:眉毛的深浅要合适,脂粉的多少要恰到好处,还要认认真真簪花,还要里里外外照镜。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女子的情绪在这两句中达到了顶峰。

前面是梳妆镜,后面是手持的小镜子。

前面欣赏如花美貌,后面查看簪花是否妥帖。

她来来回回照个不停,两个镜子互相映照,出现了小孩子看万花筒那种层层重叠的神奇效果。

不同的是,这个万花筒中是无数赏心悦目的美女,而且,这个美女还是自己!不难猜想,这位女子此时的心情定是一片大好。

可是,高潮一过,她便从兴奋的云端跌落而下。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新贴绣罗襦”,指女子在穿新衣。

当然,理解成制作绣花新衣也未尝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