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是很多学习经济的人都会知道的知识,但是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有什么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关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介绍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第一重性、人类劳动作为自然力的一部份,在引导其它自然力转化物质有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中具有“使用价值”。

要记住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不过是改变其物质形态,引起属性转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凭空变出来)。

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二节引用彼得罗。

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得很清楚。

注意“自然力”(也包括人类劳动)与物质有用属性转化的相对关系,不是价值,正如空也、阳光不包含任何货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任何金钱关系,不包含任何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一样。

第二重性:作为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的人类劳动(这里的意思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

这种劳动是价值的核心,在于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在于符合社会其它成员意志的支配关系。

它(价值)对于支配者来说代表的是权力,对于价值的生产者来说代表自然劳动被控制,或者说被奴役。

正如奴隶主支配奴役的劳动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一样,价值代表的正是商品经济下的对人类劳动的一种支配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相互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二、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三、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2.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五、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内涵1.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国贸161班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的表现:①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的物质承担者;②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总之,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矛盾性的表现:①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③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

(2)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统一性: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矛盾性:①形式不同②反映的关系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④考察对象不同(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2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二重性决定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或者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不仅使单个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

(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资本集中因为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速度比较快。

3.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马哲考试论述题目及答案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4)(简答)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政治经济学经典题

政治经济学经典题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之间之间的关系如何?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一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对人们具有某种效用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二是用来交换,与其他劳动产品具有量的可比属性,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称为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二者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因此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同时又是抽象劳动,它是同一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

它既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创造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2)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生产其它商品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生产其它商品相同的抽象劳动。

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

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两个经济学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也是商品本身。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交换媒介。

首先,劳动二重性表明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双重角色。

劳动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之一,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商品,更重要的是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值。

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中,劳动被视为是商品生产的基础,是产品价值的源泉。

其次,商品二因素则是描述了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

首先,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结果和表现。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投入越多,商品的价值越高。

其次,商品也是交换媒介。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用商品来交换劳动,购买其他商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商品二因素的价值和作用基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

其次,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互为因果。

劳动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投入和价值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换价值。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二重性的发展。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获得劳动和其他商品,从而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
性之间的关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
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

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4)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之间是由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
值;价值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在所有制结构
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