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动车组检修体系
动车组检修体系

动车组检修体系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中国高速列车(CRH)维修体系1.修制设计基本框架本次引进的三种动车组,其检修体制设计原则基本一致,即:实行定期的计划性预防修;修制框架基本相同,分为预防性检修和事后检修或更正性检修,具体框架如下图示。
2.修程设计基本流程修程设计是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选择高持久性的系统和部件,统筹考虑制造与使用的各个环节,设计建立经济合理的检修制度,保证动车组运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动车组的使用效率。
国外将修程设计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流程,一般框架如下图示。
3.修程安排基本情况⑴四方股份生产的动车组①检修周期检修周期设计分两个系列,一类是以走行公里单位,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单位。
两个系列中以先到检修周期的优先安排检修,一般在运行图中使用率高的按走行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③检修时间和检修材料费用其检修周期的设计是以走行公里为主,以时间为辅。
除每日运行结束后的例行检查外,检修周期的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是“基本性”检修,检修周期为6万公里,第二级是一级大型维修,检修周期是120万公里,第三级是二级大修维修,检修周期是240万公里,第四级是三级大型维修,检修周期是480万公里。
基本性检一级大型二级大型修三级大型维修240万公里480万公里②检修范围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⑶BSP公司生产的动车组①检修周期其检修周期的设计是以时间为主,以走行公里为辅,且时间间隔划分比较细致,经过综合分析调整,检修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②检修范围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

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是一种对动车组列车进行全面维修和检查的流程。
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开车准备、车体检查、车辆内部检查、设备检查、电气检查和试验、结束工作等。
下面是对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的详细描述:首先,在开始一级检修作业之前,需要进行开车准备。
这包括确认动车组是否停稳并防止滑动,将防隔离装置放置到检查位置,确保动车组的电源系统处于断开状态,然后就可以开始检查作业了。
第一步是车体检查。
在这个步骤中,工作人员会仔细检查动车组的车体,包括车门、车窗、车轮、车体外部涂层等。
他们会检查是否有任何损坏或磨损,如果发现问题,将进行维修和更换。
第二步是车辆内部检查。
在这个步骤中,工作人员会进入动车组的车厢内部,检查座椅、司机室、各个控制面板、照明系统、通风系统等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还会检查内部各个区域的清洁和卫生情况,并进行相应清理和消毒。
第三步是设备检查。
在这个步骤中,工作人员会检查动车组的各种设备,包括制动系统、转向架、空气供应系统、控制系统等。
他们会检查这些设备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换。
第四步是电气检查和试验。
在这个步骤中,工作人员会检查动车组的电气系统,包括牵引系统、电源系统、信号系统等。
他们会测试这些系统是否正常,并修复任何发现的故障。
最后,检修工作结束。
在确定动车组的各种设备和系统都正常工作后,工作人员会清理工作现场并将动车组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他们还会准备和提交一份详细的检修报告,其中包括对检查结果的总结和建议。
总之,动车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流程,可以确保动车组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通过这个流程,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问题,并确保动车组在投入使用之前处于最佳状态。
动车组检修等级

动车组检修等级检修等级分一、二、三、四、五共五个等级。
一、二级检修属于运用检修,三、四、五级检修属于定期检修。
1、一级检修。
一级检修为例行或日常检查,在动车段或运用检修所完成。
(1)下层工作面。
通过目测检查车轮缺损、踏面剥离,探伤检查;检查轴箱及轴箱定位装置;检查基础制动装置配件是否脱落或损坏,各部分螺栓和连接件、开口销是否折损或丢失;检查车辆之间的联结状态;施行列车制动机试验;对转向架、制动装置、车钩、动力传动等部位进行全面检查,重点修理。
(2)中层工作面。
进行车厢内部清扫工作(包括玻璃擦洗、垃圾清理、厕所排污等),留意车厢内是否有部件破损(如扶手、座椅、门、窗等),以及防火、保暖检查,同时进行日常食品及水的补充。
2、二级检修。
二级检修为重点检查,在动车段或运用检修所完成。
(1)下层工作面。
首先进行一级检修中的外观检查;重点进行主要部件的检查,包括牵引电机的内外部检查,辅助电机、牵引变压器、主变换装置(逆变器)的外观检查;对密接式车钩、转向架及轮对进行外观检查,进行轮缘厚度和踏面磨耗的检查,必要时可在不落轮的情况下镟轮。
此外,还要对弹簧装置、传动齿轮和齿轮箱、制动装置、电机悬挂装置、轴箱轴承和轴箱定位装置、油压减振器进行检查。
(2)中层工作面。
除一级检修的内容外,还对整列车的外部进行清洗(在上下两层工作面完成后进行)。
(3)上层工作面。
受电弓不解体检修:清扫,检查底架、框架、杆件、铰链座及扇形板等零部件,检查连接螺栓是否坚固。
检查轴、销、套是否有过量磨耗:所有转动关节是否转动灵活,油润状态如何,检查滑板及支架摆动是否灵活,检查传动缸、活塞及传动杆,检查弹簧装置是否出现裂纹、变形和腐蚀,并检查绝缘子表面是否有局部缺损。
3、三级检修。
三级检修为重要部件检修,在动车段完成。
(1)下层工作面。
除进行一级检修的外观检查和二级检修中主要部件的检查外,重点对转向架主要部件进行解体检查。
(2)中层工作面。
同二级检修。
浅谈动车组检修管理

浅谈动车组检修管理摘要: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高铁交通网正在逐渐优化,动车组检修工作非常关键,只有明确动车组的常见问题,分出不同故障出现的原因,才能正确应对故障,对故障部件进行维修,提高动车组的安全性。
例如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长足进步,利用智慧检修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厂加工制造、仓库配送、外科医疗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动车组运行;故障类型;动车检修1动车组检修的常见故障类型中国铁路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EMIS)中将动车组结构划分为车体、驾驶系统、牵引系统等12个系统,分类过多,不易于进行故障分析。
根据动车组结构特点和收集的动车组历史故障数据统计结果,将转向架及其辅助系统、高压牵引系统、辅助供电系统、供风制动系统和其他系统共五个系统作为影响动车组可靠性的主要系统分类,其中其他系统包括车内环境控制、给排水卫生、信息显示等发生故障频数较少且对运行安全影响不大的子系统。
动车组检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检修人员深入观察,掌握动车组存在的问题,包括视觉故障、嗅觉故障、听觉故障、触觉故障等。
首先在视觉故障中,如果动车组出现渗油漏水、零部件断裂、螺栓松脱等问题,就要对这些部位进行修理,防止动车组出现运行危险。
嗅觉类故障主要包括动车组内部出现动物尸体导致腐臭、电线短路导致焦煳味道等。
听觉类故障包括部件摩擦声音、风管泄露声音、异常撞击声音等。
触觉类故障包括动车组局部出现异常高温或者震动。
当动车组出现故障,必然会存在肉眼可见的故障类型,另外还有可能出现异常味道,或者发出异常响声,这些都是检修工作的评判依据。
当前我国动车组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维修体系,一级检修属于例行检查,能够对动车组中易损耗的部位进行检查,及时调整部件的工作状态,对动车组故障进行修理。
二级检修是范围更大的检修,检修项目更加全面。
2动车组日常检修作业效率分析动车组检修工作是保障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我国高速铁路采取“计划预防修为主,状态修为辅”的检修制度,主要根据动车组的实际运用里程和时间按照规定的检修周期制进行预防检查和检修。
动车组检修模式

动车组检修制度维修制度维修实践需要一种思想观念作为指导,称之为“维修思想”。
在一定的维修思想指导下,制订出的一套规定与制度(维修计划、维修类别、维修方式、维修等级、维修组织、维修考核指标体系等),称之为维修制度。
目前世界上的维修思想和制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1)在“预防为主”维修思想指导下,以磨损理论为基础的计划预防维修制。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指导下,以故障统计理论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制度。
一、计划预防维修制“计划预防修制”是指对机械设备的修理是有计划进行的。
其要点是通过对机械零部件损伤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把机械设备上不同损伤规律和损伤速度的零部件,科学的划分成若干组,并确定出不同零件的损伤极限,从而规定了不同修程的修理期限和修理范围。
这样,使机械设备在运用中能得到有计划的修理,亦即零件尚未达到极限损伤之前就加以修复或更换,所以是预防性的有计划的修理。
实现计划预防检修制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通过大量的统计、测定和试验研究,确定出机械设备主要零部件的修理周期;(2)根据主要零部件的修理周期,同时考虑一般零部件的修理,合理地划分修理类别等级和修程;(3)制定出一整套相应的修理技术标准检修限度和修理技术要求;(4)具备按职能分工、合理布局的修理基地。
计划预防修制以机械设备故障率曲线(浴盆曲线)中耗损故障期始点来确定修理时间。
由于把机件磨损或故障作为时间的函数,因此定时维修、拆卸分解就成了这种修制的主要方法。
计划预防修制的具体实施可概况为“定期检查、按时保养、计划修理”。
计划预防修制的关键是确定装备及其主要零部件的修理周期。
合理划分修理等级及修理周期结构,制定维修的规程与规范。
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在计划预防修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并不是维修越勤,修理范围越大就能减少故障,相反会因频繁拆装而出现更多的故障,设备的可靠性是由设计制造所确定的,有效的维修只能保持其固有可靠性。
动车组运用检修概述

二等座车,四方股份动车组,第22列,尾车
一等座车,四方股份动车组,第11列,7号车动车组十大配技术空调集便装置
车门
风挡
车窗
钩缓装置
受流装置
辅助供电
座椅
车内装饰
维修周期的确定
(5) 五级检修—— 整车全面分解检修 五级检修是对整车全面分解检修,较大范围地更新零部件,更换整个动车组转向架及轮对,齿轮传动系统及制动系统牵引电机等部件。根据需要对动车组进行现代化升级和改造。主要包括动车组分解、清洗、检查、修复、更换、车体重新油漆等。
*
基于动车组技术特点和维修需求,以现代维修理论为指导,按照计划预防修为主的原则,制定了动车组一至五级修程。其中一、二级属于运用维修,以维护保养为主,主要在动车所完成;三、四、五级属于高级维修,以恢复基本性能为主,主要在动车段完成。
(3) 三级检修——转向架分解检修 三级检修主要是转向架分解检修,对制动、牵引、空调等系统进行状态检查和功能测试。 (4) 四级检修——系统分解检修 四级检修主要针对动车组各系统的分解检修,主要包括转向架、制动系统、受电弓的分解检修,电机、电器的性能测试及更换,车内设施的检修等。
动车组 维修
动车组修程修制
动车组检修周期
一级检修概述
我国动车组的修程修制
车顶设备检查
两侧设备检查
车下设备检查
车内设备检查
一级检修——例行检查 为提高动车组利用率,一级检修一般在动车组夜间库停期间进行,主要以检查为主,包括制动、走行、受电弓在内的全面检查,厕所排污、清扫保洁等。 (2)二级检修——专项检修 二级检修是一个维修工作包的概念,其中包含了许多维修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的检修周期、内容各不相同。主要内容包括空心车轴探伤、踏面修形、齿轮箱换油、轴承润滑、重要系统和部件的功能测试等。
高速动车组轮对检修技术分析

高速动车组轮对检修技术分析2身份证号码3身份证号码摘要:轮对作为高速动车组的走行单元,与轨道直接接触。
轮对检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动车组的运行安全。
动车组的轮对每运行120万公里就必须拆装检修一次,在进行轮轴压配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如轮轴压配合表面有划痕、车轮内孔尺寸过大、轮轴和轮座生锈等,这些情况都会对轮对维修的质量和成本产生影响。
本文对上述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轮对检修;技术1.我国高速动车组检修制度我国高速动车组具有高速、运行环境复杂、承载能力大等特点。
在现代维护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规划、预防性、预防性”的原则,划分1—5个等级,构建了我国高速动车组运行维护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中一级和二级属于使用检修,主要是维修和保养;三、四、五级属于高级维修,主要是为了恢复最基本的功能。
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维修规范。
在中国,高速动车组的检修采取的是一种高效的检修模式,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动车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动车组的运用效率,减少休车时间,提高检修单位的工作效率,实现修车模式的生产化,并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程序化。
我国高速动车组的维修,应该将目标定位在提高客货运输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车辆零部件的运用稳定性,将安全运营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努力做到“零故障、零缺陷”,同时还要对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维修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充分的借鉴,从而保证我国高速动车组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营。
2.车轮、车轴压装配合表面划(拉)伤高速列车轴间干涉过大(超过0.20mm),需采用注油的冷冲方式实现退卸。
在注油退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车轴轮座和车轮孔表面出现了划(拉)伤,那么就一定要根据有关的维修标准,对划(拉)伤的程度进行检查。
一旦找到划(拉)伤,如果深度超出了维修限度,那么它就必须被按照报废处置。
2.1原因简析车轴轮座和车轮孔划(拉伤)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压装时产生的划伤。
我国动车组检修体系

我国动车组检修体系中国高速列车(CRH)维修体系1.修制设计基本框架本次引进的三种动车组,其检修体制设计原则基本一致,即:实行定期的计划性预防修;修制框架基本相同,分为预防性检修和事后检修或更正性检修,具体框架如下图示。
2.修程设计基本流程修程设计是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选择高持久性的系统和部件,统筹考虑制造与使用的各个环节,设计建立经济合理的检修制度,保证动车组运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动车组的使用效率。
国外将修程设计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流程,一般框架如下图示。
3.修程安排基本情况⑴四方股份生产的动车组①检修周期检修周期设计分两个系列,一类是以走行公里单位,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单位。
两个系列中以先到检修周期的优先安排检修,一般在运行图中使用率高的按走行公里周期安排检修计划,使用效率低的按时间周期安排检修计划。
②检修范围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为:进入转向架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必须解编,转向架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③检修时间和检修材料费用根据本次投标文件中提供的数据,各级修程的检修时间和材料费用大致如下:⑵长客股份生产的动车组 ①检修周期其检修周期的设计是以走行公里为主,以时间为辅。
除每日运行结束后的例行检查外,检修周期的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是“基本性”检修,检修周期为6万公里,第二级是一级大型维修,检修周期是120万公里,第三级是二级大修维修,检修周期是240万公里,第四级是三级大型维修,检修周期是480万公里。
②检修范围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为:基本性检一级大型二级大型修三级大型维修进入一级大型维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必须解编,转向架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速列车(CRH)维修体系1.修制设计基本框架
本次引进的三种动车组,其检修体制设计原则基本一致,即:实行定期的计划性预防修;修制框架基本相同,分为预防性检修和事后检修或更正性检修,具体框架如下图示。
2.修程设计基本流程
修程设计是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选择高持久性的系统和部件,统筹考虑制造与使用的各个环节,设计建立经济合理的检修制度,保证动车组运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动车组的使用效率。
国外将修程设计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流程,一般框架如下图示。
3.修程安排基本情况
⑴四方股份生产的动车组
①检修周期
检修周期设计分两个系列,一类是以走行公里单位,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单位。
两个系列中以先到检修周期的优先安排检修,一般在运行图中使用率高的按走行公里周期安排检修计划,使用效率低的按时间周期安排检修计划。
②检修范围
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为:
进入转向架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必须解编,转向架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③检修时间和检修材料费用
根据本次投标文件中提供的数据,各级修程的检修时间和材料费用大致如下:
⑵长客股份生产的动车组
①检修周期
其检修周期的设计是以走行公里为主,以时间为辅。
除每日运行结束后的例行检查外,检修周期的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是“基本性”检修,检修周期为6万公里,第二级是一级大
型维修,检修周期是120万公里,第三级是二级大修维修,检修周期是240万公里,第四级是三级大型维修,检修周期是480万公里。
②检修范围
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为:
基本性检修
一级大型维修
二级大型维修
三级大型维修
240万公里
480万公里
进入一级大型维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必须解编,转向架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⑶BSP 公司生产的动车组 ①检修周期
其检修周期的设计是以时间为主,以走行公里为辅,且时间间隔划分比较细致,经过综合分析调整,检修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修
二级修
三级修
五级修
四级修
②检修范围
以主要系统和部件的检修范围划分,在对应的检修周期下,其检修状态表现为:
6个月
24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进入三级维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应解编,转向架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装置和车钩装置要进行全分解或部分分解检修。
③检修时间和检修材料费用
根据本次投标文件中提供的数据,各级修程的检修时间和材料费用大致如下:
⑷三种动车组检修方案的比较
为便于比较说明,将三种动车组的检修等级统一定义为:D1、D2、D3、D4、
D5五个等级,其间的对应关系为:
检修频次:在每100万公里单位下每组动车组安排检修的次数。
检修费用:在一次完整检修周期循环内,每100万公里单位下每辆车的平均费用。
根据上述比较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四个结论。
1)三种动车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修程设置方案。
2)四方动车组检修频次和检修费用最高,其次是BSP,比较经济的是长客的动车组。
3)选择单辆车每百万公里检修费用与制造价格的比值进行比较,国内25K型客车是0.23,四方动车组是0.055,BSP动车组是0.04,长客动车组(1.97亿)。
比较结果表明本次投标的动车组每百公里的检修费用不到车辆原值的0.06,同口径相比大大低于国内25K客车的检修费用支出。
4)从概念上讲,三种动车组的检修范围在对应修程下实施的主要项目相近,区别在于检修周期不同。
Ⅰ.例行检查(D1级)
在运行整备状态下,完成消耗部件的更换、调整和补充等,同时对各部分的状态和性能进行检查,发现偶然发生的故障,在车辆使用的间隙进行维修作业。
Ⅱ.重点检查(D2级)
以不落轮的状态进行设备的检查、调整,停止车辆的使用进行维修作业。
Ⅲ.重要部件分解检修(D3级)
对于运用中可能因状态不良而导致重大事故的转向架等主要位置进行解体检查。
Ⅳ.系统全面分解检修(D4级)
对各系统进行解体检修,并且进行车体的涂漆
Ⅴ.整车全面分解检修(D5级)
对全车进行解体检查,较大范围地更新零部件,并且进行车体的涂漆。
4.检修点设置
立足于提高动车组使用效率,按照所承担动车组的修程,同时参照投标人提供的原型车的检修点设置现状(参见下表),动车组的检修点一般按A、B两级设置。
A级为运用所,承担D1、D2级检修;B级为检修基地,承担D3、D4和D5级检修。
JR东日本公司的新干线车辆基地一览表
(使用E2-1000型动车组)
5.检修方法
动车组检修作业方式的核心是在确保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检修时分,提高动车组的使用效率和检修单位的作业效率;其基础是可靠的部件寿命管理系统,其保障是先进的检修设备和设施,其支撑是部件制造工厂的配套检修服务。
动车组检修作业方式在“检修基地”主要表现为检查、拆装、检测、试验,除转向架以外,其它大部件检修采用换件的方式,委托该部件的制造工厂承担。
换件修
无论在低级修程中发现部件故障,还是在中、高级修程中需要检修或更换部件,都采用换件修的方式,拆下的部件均送制造工厂或其设立的派出机构进行检查、修理、检测、试验。
修峻后并经过检验才能继续装车使用。
集中修
动车组的检修都集中安排在“检修基地”,“运用所”仅承担日常的例行检查和部分临修作业;部件检修集中在相应的制造工厂或其设立的派出机构。
状态修
服务性设施一般采取状态修,即随检随修,始终保持技术状态良好;同时部分设备或部件按照使用寿命的界定,在不能适应使用要求,即将发生故障前进行更换,采用监视型的状态修。
均衡修
为减少大修休车时分,通过换件的方式将部分部件,在运用过程中或其它较低级修程中安排检修,减少大修时的工作量,尽可能压缩动车组在修时间。
5.检修流程
⑴D1、D2级检修
轮对踏面诊断吸污作业车体清洁检修及故障处理必要的检测存放
⑵D3级检修
增加转向架分解检修流程和牵引系统部分分解检修流程,必要时要进行车体的气密性试验。
⑶D4、D5级检修
车体清洗吸污作业高压试验拆解编组拆卸设备部件检修、检测和调试车体检修及油漆气密性试验
单元(车)试验恢复编组整列调试及试验
6.检修基地和运用所的基本配置
动车组运用所基本配置要求:
⑴车体自动清洗设备;
⑵地面吸污设施,必要时还要配置移动设备;
⑶不落轮镟装置;
⑷轮对踏面检测设备;
⑸列车监控系统地面接受及信息处理设备;
⑹足够的存放线路;
⑺检修库与临修库;
⑻必要的系统检测设备和机械动力设备;
⑼生产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动车组检修基地基本配置要求:
⑴车体自动清洗设备;
⑵地面吸污设备;
⑶不落轮镟装置;
⑷轮对踏面检测设备;
⑸列车监控系统地面接受及信息处理设备;
⑹足够的存放线路;
⑺车体检修库、油漆库;
⑻转向架检修库(间)及试验设施;
⑼轮对、轴承检修库(间)及检测试验设备;
⑽制动系统检修库(间)及检测试验设备;
⑾牵引系统检修库(间)及检测试验设备;
⑿辅助供电系统检修库(间)及检测试验设备;⒀车钩及缓冲装置检修库(间)和检修检测设备;⒁车体气密性试验设备
⒂其它部件检修场所及检修、检测、试验设备;
⒃单车试验设施
⒄ATC试验设施;
⒅必要时在场内设试运行线路;
⒆生产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7.检修基地信息管理
检修基地综合管理系统的任务是制定包括车辆定期检修在内的车辆运用计划,通过自动试验装置掌握车辆状态,通过测定数据的一元化管理进行预防性维护,并对检修以及材料的库存管理、采购、发放计划的实施等进行总体管理,以提高检修效率和精度,实现各项作业的程序化。
⑴与车辆监视装置的配合
从以设备为单位的检查和测试的自动化,到一元化连续施行对应检修分类的各种检查,充实了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功能。
⑵与正线运行系统的配合
完成包括运行图的车辆履历管理,编制高效的检修计划。
通过与正线运行和车辆运用系统的协调,提供发生异常时的迅速恢复支援。
⑶各子系统的独立性
系统的目标是,在推进广范围自动化的同时,明确各系统的作用,并且兼备灵活性,以便迅速对应发生的异常情况。
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概要说明如下:
车辆检查系统
对于车辆各级检修与车载车辆信息控制装置有机地接合,进行自动试验。
车辆运用系统
根据设定的基本信息,编制车辆运用、配置计划等运用计划,根据编制的运用计划进行实绩统计。
从车辆竣工开始至报废为止进行总体管理。
材料管理系统
记录车辆部件的订货、接收、发放履历,完成库存管理和盘点处理。
此外,对于部件使用指定的条码。
车辆履历管理系统
输入作业日报以及车辆行驶里程等完成车辆数据输入以及履历显示的检修管理系统。
编制车辆构成表,将各设备的检查履历和故障数据等与行驶里程数据共同管理。
对于上述各项的检修数据,通过推进使用数据库的一元化管理,实现具有统一性的检修管理,进而通过充实对行驶里程管理等后方业务的数据一元化管理以及故障分析支援等的支援系统,提高动车组检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