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安全评价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部分重点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考试重点(已整理)

职业卫生考试重点(已整理)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危险度管理:是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

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职业伤害:又称工作伤害,简称工伤,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如因职业性事故导致的死亡及其急性化学物中毒。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1)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2)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3)蒸汽的冷凝氧化(4)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感受性(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VIP专享]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安全评价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部分重点

[VIP专享]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安全评价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部分重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47号):第二十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一)初次申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或者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换证的;(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报告书编制及评审三个阶段。

职业接触限值(OEL)定义: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1、有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资料2、动物实验和人体毒理学资料3、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制定原则: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职业接触限值的保护水平:在该职业接触限值的条件下,接触该有害物质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所能达到的程度。

我国新颁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其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有: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2、最高容许浓度(MAC)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CTWA=(C1T1+C2T2+······+CnTn)/8PC-STEL:指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职业卫生重点整理-全..

职业卫生重点整理-全..

职业卫生考试重点整理!!!一、重要名词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病因预防;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业病;动力定型;靶器官;毒性;最高容许浓度;中毒阈剂量;职业中毒;刺激性气体;硅肺;矽尘作业;不良照明;眩光;接触评定;健康工人效应;职业接触机会;职业接触限值;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职业禁忌症;“三同时”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职业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一级预防二、重要知识点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作用于人体,就能引起生理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称为毒物。

早在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

中欧的阿格里科拉(Agricola,1494-1555年)于16世纪出版了《论冶金》一书。

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

英国国会在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法》被认为最具代表性,成为了现代劳动法律制度诞生的标志。

1906年英国颁布了《工人赔偿法》,将6种职业病纳入工伤赔偿范围,由此开创了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历史。

我国职业卫生工作应关注的职业人群主要是:临时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特殊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服务行业职工。

纺织女工、警察等职业易于出现的职业病患为:下背疼、下肢静脉曲张、扁平脚、尘肺病、腹疝。

目前尘肺病病例数最多的行业是煤炭行业。

对作业人员影响最大的噪声是:脉冲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间断性噪声;稳态性噪声。

晕车晕船属于振动。

职业卫生及其工程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如何采用工程的方法和手段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

职业卫生评价要点总结

职业卫生评价要点总结

职业卫生评价要点总结1.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都必须由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2.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他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评价。

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工程和控制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编制阶段。

4.检查表法常用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措施等内容的评价。

5.检查表编制步骤:①评价内容分析;②确定评价依据;③确定检查项目;④编制表格。

6.类比法属于定性评价方法,只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不能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类比法常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内容的评价。

8.选择类比工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原辅材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规模。

9.职业卫生调查法:是指运用现场观察、文件资料收集与分析、人员沟通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相关卫生信息的过程。

主要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现场调查和类比调查,可单独使用,更多是作为其他评价方法的前期步骤和辅助手段。

10.职业卫生调查的主要内容:①项目概况与试运行情况;②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③职业病危害因素;④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⑥建筑卫生学;⑦辅助用室;⑧职业卫生管理情况;⑨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11.工程分析法:是指运用工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在全面、系统分析建设项目工程的各个方面,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存在环节、岗位分布及潜在接触水平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的一种方法,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等内容的分析。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一、二章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目前纳入地方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等2.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3.环境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用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4.生物标志是指能反映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性生物标志5.环境卫生标准制定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生畸形中毒或慢性中毒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6.环境卫生标准制定方法1、环境毒理学试验2、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3、环境流行病学方法4、其他研究方法:人类受控实验、人体负荷测定、混合污染物的容许水平研究、数学计算方法等➡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人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原则,得出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高容许浓度的依据第三章(简答和分析)«大气污染来源712.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3.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大气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温度层结75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要点

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要点

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要点
首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纸巾遮盖口鼻、避免接触生病的人等。

公共场所也应
提供清洁的卫生设施,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在疫情暴发时,政府
和公众应当密切合作,采取必要的隔离和防控措施。

同时,环境卫生与公共卫生安全密切相关。

保持清洁的环境,如定期
清扫和垃圾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应建立健全,以防止
疾病的传播。

此外,空气质量也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制定
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减少空气污染,如限制工业废气排放、提倡绿色出行等。

公众教育和健康促进也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非政
府组织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和信息,以提高公
众意识和行为。

此外,定期的体检和健康检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疾病和预
防疾病的扩散。

最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府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以应对疾病暴发、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

公众也应了解应急情况下的行动指南,做好应对准备,配合政府的工作。

总之,公共卫生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工作。

政府、公众
和社会各界都应共同努力,加强预防和管理措施,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以
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职业卫生(评价方向)培训考试重点参考内容

职业卫生(评价方向)培训考试重点参考内容

职业卫生(评价方向)培训考试重点参考内容1,评价依据(法律,法规等)2,危害因素识别原则3,三个接触限值,PC-TWA.PC-STEL.MAC.及超限倍数C-EL的应用4,职业病模式,对象,作用条件,危害因素5,防护措施内容,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管理,卫生管理,辅助生产设施6,防振,防噪,防毒,防高温等控制措施(按8字方针展开)7,夹杂物的识别及检测,三废混合物8,名字解析;评价单元,职业病因素,应急救援设施,预评价,控评,现场评审,矽尘等9,职业病目录10,职业病构成要素,三级预防11,风向图,平面布置,通风设计,来源分布,选址,全面通风量的计算(例题)12,三同时,六个坚持,50号令,47号令,标准GBZ1看熟13,毒物报警P310,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P234,辅助用房基本卫生要求14,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要求(三个方向,8字方针)15,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评价,各三个阶段各包括哪些内容,评价程序16,应急预案,警示标识,告之,合同评审等内容P24717,职业卫生的调查的主要内容18,粉尘分类19,工艺改进措施(论述题中有关工艺,布置,设施改进)20,现场采样方案21,行动水平;职业接触限值的一半22,论述题;造纸厂,鞋厂,水泥厂,汽修厂,造船厂,玻璃厂等生产工艺,原料,主要设备,平面布置从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进行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单元划分,控制评价内容,应急救援设施措施,个体防护用品措施,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化学有害物质,机械设备有关的噪声,高温,辐射上考虑。

电焊,运输等工艺中产生粉尘,辐射。

个体防护头,眼,手,身体23,考题内容;填空10分,判断10分,单选10分,多选10分,简答4 X5分,计算2X5分,论述题30分(3-4个小题)。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等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安全评价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47号):第二十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一)初次申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或者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换证的;(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报告书编制及评审三个阶段。

职业接触限值(OEL)定义: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制定依据:1、有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资料2、动物实验和人体毒理学资料3、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制定原则: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职业接触限值的保护水平:在该职业接触限值的条件下,接触该有害物质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所能达到的程度。

我国新颁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其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有: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2、最高容许浓度(MAC)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CTWA=(C1T1+C2T2+······+CnTn)/8 PC-STEL:指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Excursion Limits):指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及粉尘,即使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均不应超的PC-TWA 的倍数值。

粉尘的超限倍数为2,化学毒物超限倍数与PC-TWA的关系:PC-TWA:A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

B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法定的定期危害评价,系统接触评估,因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生产方式和技术等发生改变需要对工作环境影响重新进行评价时,尤应着重进行TWA的检测、评价。

C 个体采样是测定TWA比较理想的采样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价劳动者实际接触状况D 定点采样也是测定TWA的一种方法,定点采样法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E 定点采样要求采集一个工作日内某一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与其相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PC-STEL: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短时间接触在PC-STEL 水平时不引起:1) 刺激作用;2) 慢性或不可逆性损伤;3) 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或4) 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PC-STEL是与PC-TWA相配套的一种短时间接触限值,可视对PC-TWA的补充。

即:即使当日的TWA符合要求时,短时间接触浓度也不应超过PC-STEL当接触浓度达到PC-STEL水平时,接触时间应不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超过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MAC:A、MA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

B、应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有代表性的空气样品,并能捕捉到最高的瞬间浓度;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按采样规范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

超限倍数A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B 超限倍数是用来控制粉尘和大多数未设定STEL的化学物质过高地超过PC-TWA的波动幅度C 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化学物质的超限倍数视PC-TWA限值大小可以是PC-TWA的1.5~3倍;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C 按短时间采样规范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选择,使接触职业人群健康状态优于未就业人群,从而对判定职业因素有害效应出现低估的现象。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1、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在某时间断面上调查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并与不接触组进行比较,以研究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比较病例组与非病例组的职业接触情况,推断接触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从结果探索可能的病因。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选择接触和非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接触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4、实验研究常用于测试职业有害的毒性和致病作用,以预测对人体的危害,为制订和修订职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工业通风: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分为自然通风(风压和热压通风)、机械通风。

按组织车间内的换气原则分类:分为全面通风(送风与排风)、局部通风(局部送风与抽风)、混合通风三类。

噪声控制:声源控制、传播途径中的控制、对接收者的保护。

尘肺、职业中毒、噪声:三大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危害性鉴定、剂量反应评定、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1.危害性鉴定:确定是否引起职业性损害,属定性评定主要依据有: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动物实验、体外试验、有害因素理化特性2、剂量-反应评定: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属定量评定•主要使用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与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3.接触评定:评定职业人群接触有害因素的程度与可能性主要内容:•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年龄、性别•接触途径与接触方式评定•接触水平估计: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其它资料4.危险度特征分析对前三个部分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危害因素可能导致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出发,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的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分类: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污染源综合评价①排毒系数法 Fi=mi/di Fi 为i 污染物的排毒系数mi 为i 污染物的排放量kg/ddi 为 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di评价指标是根据慢性毒作用阈剂量。

排毒系数含意:不考虑排出污染物的转归,并假设排放的 i 污染物量全部被人们摄入,可引起呈现慢性中毒效应的人数。

②等标污染负荷法 Pi=Mi/Ci Pi为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Mi 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 Ci为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n i Si Ci Wi P 1评价参数(评价因子)、评价标准、监测数据、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是指将大量环境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数学模型,换算成无量纲数值,用来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

1、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比值=实测值/标准值2、反向指标:实测值越小,污染越重.比值计算需校正,例如:DO3、双向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如pH 值校正公式大气质量评价方法:4、加权型模式本法按各分指数对整体质量影响程度,分别给权重,构思较合理,计算简单,但权重的确定不易作到客观准确,参加评价指标过多时,容易掩盖超标分指数,尤其是严重超标分指数的影响。

5、几何均数型(姚志麒指数)∑=•••=n i Si Ci n Sn Cn S C S C I 122221)1(|)|(max Λy x I ⋅=1本法兼顾了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影响,计算简便,同时克服了nemerow 指数过分强调最高分指数的缺陷,目前在国内各城市应用较多。

7、分段线性函数型PSI 指数参评指称6项:PM 、SO2、NO2、CO 、O3、PM*SO2,其中每项参评指标都可作一个PSI 分段线性关系图(即以各种规定水平应浓度值对应于PSI 100、200、300、400、500为拆点,然后连线即成), 只要已知某日某参评指日的实测浓度,即可从此图中查出PSI 值,每日参评指标的6个PSI 值,以最高的一个PSI 指数向社会上发布(图2,图3)。

普适指数:特点:考虑到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一般为S型曲线型。

API空气污染指数:老标准GB3095-1996,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AQI空气质量指数:新标准,+PM2.5、O3、CO,发布频次从每天一次改为每小时一次。

Brown水质指数(评分加权征询法) :Brown采用Delphi决策技术的专家咨询法,在参数选定、评分尺度和权重确定方面,都通过书面调查,反复向142名水质专家咨询,从35项水质参数中选定9项水质评价参数,并对每项参数优劣给定评分,还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权重系数的确定:a.初步权重:定为1—5,1表示重要性最大,5表示最小,根椐专家们的评定结果,计算出初步权重。

b.相对权重:最小初步权重/初步权重。

c.最后权重:相对权重/相对权重之和。

Brown 水质指数计算式:∑==q i Wiqi WQI 1 ∑==q i Wi11qi 为根据i 参数的实测值从该参数评方曲线查得的水质评分(0≤qi ≤100)WQI 值在0~100之间,0代表最差,100代表水质最好。

4.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该指数反映淡水水体(主要为湖泊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总体评价指标。

∑∑==m j j TLI Wj TLI 1)(*)(式中:TLI (∑)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 为j 种参数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TLI (j )为第 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污生指数(Saprobic Index. SI):该指数根据不同生物种类和出现的频率,分别给予分值,计算SI 值用于评价水体污染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