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_第四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有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不能认为运动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原理+方法论+时政+材料分析”的模式。 C.②③ D.②④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而言的;
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
它源自事物运发动的表客观在性和物《质存自在的然客观》性。期刊上的一则天文学研究称,月球两 只不承能极认 认静为的止运而动氢否是认一沉运种动显积是著形的而变物上化学。显的不示变论,月球曾经有过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 规律旋隐藏转在事轴物的。现象这之中,项且总研要通究过现表象表明现出,来,但这规律种绝不旋等于转它的轴现象。的改变是由几十亿年 (6前)规月律是球相对稳内定的部联系结,而构不是的多变易变逝的化联系导。 致的。该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
知识归纳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 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优秀资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特别提醒]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 物质的含义(2) 运动的含义(3) 静止的含义(4) 规律的含义◇理解(1) 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性(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想让我们明白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不得回避的问题。

对此,本课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个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分析】一、基本知识: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教学方式】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搜索材料,主要是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教学结构】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教学】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及答案

2.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
区 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 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
别 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 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
内容目标
学习建议
1.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同
3.自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坚
持可知论。
【自主学习】
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2.如何全面理解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谁起了决定作用?
4.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
5. 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探究二:
判断下列现象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
1.学习计划
2.班规班纪
5.雷神
6.鬼神
9.生产力、生产关系
10.阶级斗争
13.疾病
14.人口
7
(1)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集中表现在 不可抗拒性。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发明。可以 被发现、认识和利用。 (2)普遍性:指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 律。 注意:规律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才会起作用。就是说规 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或让规律不起作 用,从而造福人类。但我们改变的是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本身是 客观的,无法改变。例如:人工降雨、反季节蔬菜、西气东输。 三.原理总结: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020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0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主,干旱、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644.6亿元。

我们应如何看待频发的自然灾害?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框的学习,将为你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了解物质的含义。

结合当前自然界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运用具体事例,理解并归纳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不是。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形成于47亿年前,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

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进化的结果,构成生命细胞的所有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因此,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因而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 (1)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问题时受时代条件所限,其认识水平有限,他们不能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没有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具体事物来代替世界的本原。

(2)这些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对于物质概念,应抓住三点:一是其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是其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三是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特别提醒]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典例应用](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 .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答案为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 不当选;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C 不当选;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D 不当选。

[答案] B目题(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为什么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从产生和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辨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方面得到证明。

2.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辨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三者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典例应用]有一个美国高官说,“当今世界,没有美国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

为了证明‘美国人领导世界’的才能,他们摧毁了‘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听话’的萨达姆政权推翻,主导了中东和平进程,现在又干涉朝鲜与伊朗核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结论,这种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B.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C.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D.是一种唯心主义自然观[解析] 不可知论是认为人类没有认识世界的可能性,A错误;材料中心在于“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显然违背社会的客观性,答案为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所指;材料并非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是历史观,D 不当选。

[答案] B知识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

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这表明( )A .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解析:选B 材料旨在表明天体的形成和发展,A 、C 、D 不符合题意;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这表明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B 正确且符合题意。

2.下列各选项都是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就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B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C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微粒构成的D .桌子、凳子、山、水……具有具体形态的东西都是物质解析:选B 根据物质概念可知,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B 项符合题意。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有本质区别,A 、C 、D 三项均错误。

3.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③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解析:选B “物质是永恒的”指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说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故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本题选B项。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物质性。

”下列能反驳该观点的是( ) A.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C.社会运动的载体是人类的活动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解析:选B 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尽管打上了人的烙印,但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故人类社会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B符合题意。

A与题意不符。

C错误,社会运动的载体是生产方式。

D不能反驳题干中的观点,排除。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的。

下列要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 )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④人类思维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A 人类思维是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可排除。

①②③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选A。

6.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句话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题干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为C。

A与题意不符,材料说的不是自然界。

B、D错误,因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7.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做反物质。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3 500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解析:选D 反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材料体现的是人有意识地认识世界,B与题意不符;C反物质不能称之为新事物。

8.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

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

科研人员通过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

他们对宇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

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它们不是聚集在某个确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

(1)材料中的“反物质”是物质吗?(2)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解析:第(1)问考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解答的关键是弄清“反物质”是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要被“反”字干扰;第(2)问考查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要明确“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而且更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1)材料中提到的“反物质”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它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