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6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

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意义为特点。

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

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

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

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和放松。

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6

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6

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6【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巴赫的次子。

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2.D.斯卡拉第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斯卡拉第之子。

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

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

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3.《创世纪》海顿创作的清唱剧作品,1798年首演于维也纳。

歌词来自《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日月、山河鸟兽的七天,第三部分叙述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

作曲家以栩栩如生的音乐描绘手法,形象化地讴歌了一切生物。

全剧洋溢着欢乐与光明,是清唱剧历史上的不朽杰作。

4.《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根据达·蓬特的台本而写作的四幕喜歌剧,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取材于博马舍的原作。

剧情讲述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和未婚妻机智挫败伯爵的好色阴谋,是一部讽世之作,抨击贵族阶级的特权。

重唱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描绘爱情的细腻差异,对推动戏剧的发展和加强喜剧效果尤其起到重要作用。

5.《魔笛》莫扎特根据席卡内德所编台本写作的两幕歌唱剧,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

剧情为:塔米诺王子奉夜后之命,前去营救夜后之女帕米娜,历经磨难,二人终成眷属,塔米诺的随从帕帕盖诺也找到了伴侣。

此剧多处影射共济会精神和当时的奥地利政局,在音乐风格上成功融合了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德奥歌唱剧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古典歌剧作品。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

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

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

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

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

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

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

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

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

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

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

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

(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

(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

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

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

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

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

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

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

曲式为a,bb,cc,dd……n.16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

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日课,弥撒,记谱法,经文歌,拉丁歌曲,方言歌曲,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威尼斯乐派,通奏低音,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曲,喜歌剧,艺术歌曲,标题性序曲,交响诗,无词歌,夜曲,日课:基督教教仪活动的一类,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

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记谱法:古希腊记谱法在中世纪失传,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见于9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

僧侣规多总结的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文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

“克劳苏拉”是经文歌的前身拉丁歌曲:大约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盛行,拉丁歌曲以拉丁诗词作为歌词,开始或许与宗教活动有某些联系,后来逐渐与世俗音乐活动融合。

拉丁歌曲有孔杜克图斯、戈利亚德歌剧方言歌曲: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地方语言的歌曲,最早的方言歌曲称“英雄业绩歌”,是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

还有法国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

但人们习惯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为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13—15世纪,作品的收束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叫勃艮第地区乐派。

勃艮第宫廷音乐家流动性很大,音乐带开放性的“国际性”。

勃艮第依次不具有民族、国家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

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

1300至1650年。

文艺复兴一词是法文,愿义为“再生”。

从狭义上,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回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过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2015教资国考: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二)

2015教资国考: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二)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名词解释】1.曼海姆乐派: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

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澈透明,通奏低音已被谱写为明确的乐队各声部,羽管键琴演奏者的指挥作用已被手首席小提琴取代。

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出它特有的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潜能。

2.强力:强力的名称来源于文艺评论家、艺术史家的斯塔索夫的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

有五名成员,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包罗丁。

也称为五人团,自称新俄罗斯乐派。

3.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4.标题性序曲: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这种体裁和舞台艺术无关,是专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与浪漫风格,保留纯音乐的严格形式: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又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相连。

5.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6
【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巴赫的次子。

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2.D.斯卡拉第
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斯卡拉第之子。

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

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

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3.《创世纪》
海顿创作的清唱剧作品,1798年首演于维也纳。

歌词来自《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日月、山河鸟兽的七天,第三部分叙述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

作曲家以栩栩如生的音乐描绘手法,形象化地讴歌了一切生物。

全剧洋溢着欢乐与光明,是清唱剧历史上的不朽杰作。

4.《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根据达·蓬特的台本而写作的四幕喜歌剧,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取材于博马舍的原作。

剧情讲述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和未婚妻机智挫败伯爵的好色阴谋,是一部讽世之作,抨击贵族阶级的特权。

重唱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描绘爱情的细腻差异,对推动戏剧的发展和加强喜剧效果尤其起到重要作用。

5.《魔笛》
莫扎特根据席卡内德所编台本写作的两幕歌唱剧,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

剧情为:塔米诺王子奉夜后之命,前去营救夜后之女帕米娜,历经磨难,二人终成眷属,塔米诺的随从帕帕盖诺也找到了伴侣。

此剧多处影射共济会精神和当时的奥地利政局,在音乐风格上成功融合了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德奥歌唱剧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古典歌剧作品。

6.《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促使作曲家为此曲重新命名。

交响曲四乐章统一构思,确立了交响曲中史无前例的英雄性构思,第一乐章描写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的独创,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全曲宏伟壮阔,是交响曲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7.《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伸中开展,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苦痛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决不被它征服”。

“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8.《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1、到达乡村时唤起的愉快感受;2、溪边景色;3、乡民欢乐的集会;4、雷电一暴风雨;5、牧歌一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激的心情。

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

9.《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晚年唯一的交响曲作品。

构思宏大,手法新颖,独创性地在纯器乐的交响曲中加人合唱,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和平友爱欢乐境界的追求。

10.《费德里奥》
贝多芬创作的唯一歌剧作品,采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盛行的“拯救歌剧”题材:青年女子莱奥诺拉为解救被冤屈囚禁的丈夫弗洛列斯坦,装扮成男子,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与监狱长皮扎罗斗智斗勇,最终夫妻团聚。

莱奥诺拉体现了具有高尚情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形象,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信念。

贝多芬为此剧写作了四首序曲。

11.音乐会序曲
始于19世纪的一种管弦音乐形式,类似歌剧或戏剧的序曲,但专供音乐会演出。

贝多芬的一系列戏剧配乐的序曲体现了戏剧性和交响性,对于音乐会序曲的创立有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音乐会序曲,19世纪典型的音乐会序曲j有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柴可夫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详情可访问中公教师考试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