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静脉麻醉

合集下载

2.TIVA-TCI

2.TIVA-TCI
TIVA和TCI
(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
麻醉维持的重要方法
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
静脉麻醉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1.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进入体内后即向全身分布,在血液与各组织器官之间达 到动态平衡,可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
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实施方法(1)
• 早期经验用药方式: 1.推注负荷剂量1.5~2mg/kg 2.术中维持剂量6~12mg/kg/h 3.采用递减法, 即手术中期开始减量
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实施方法(2) • 10-8-6方案: 1. 推注负荷剂量:1.5~2mg/kg
2. 6min后开始持续输注10mg/kg/h
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
• 指停止持续输注药物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
时间
• 随药物输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 在多房室模型时能很好地描述机体对药物的处置速度
常用麻醉药物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CSHT
药物名称 1 min
CSHT(min)
1 hr 3 hr
丙泊酚
咪达唑仑 硫喷妥钠
2.
消除(Elimination)

多数药物由肝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消除方式有
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两种方式
药物在血浆内的分布(水箱模型)
二室模型(Two - compartment model)
血流丰富的组织
三室模型(Three-compartment model)
Ke0
效应室
K1e K12 K13

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张日英;邓劲松;李波;李建明【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3(011)009【摘要】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Ⅱ~Ⅳ,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以咪达唑仑0.05~0.10 mg/kg、依托咪酯0.15~0.20mg/kg、维库溴胺0.15mg/kg、舒芬太尼0.4~0.5μg/kg进行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3~0.5 mg·kg-1·h-1持续输注维持全身麻醉,间断静注舒芬太尼(总量:2~3 μg/kg)、持续输注阿曲库胺0.5~0.8 mg·kg-1·h-1维持镇痛及肌松,缝皮结束后停止药物输入.记录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5 min(T3)、停体外循环时(T4)、关胸时(T5)患者的有创血压(IBP)、心率(HR);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麻醉诱导后IBP、HR轻度下降,气管插管后IBP回复插管前水平.插管后5 min 患者IBP维持平稳,体外循环前无1例患者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本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无术中知晓的发生.患者术后2~4h清醒,拔管时间为(21±3.5)h.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不仅能满足心脏手术的麻醉需求,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安全应用于心脏手术患者.【总页数】3页(P669-671)【作者】张日英;邓劲松;李波;李建明【作者单位】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相关文献】1.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J], 戴峥;瞿燕;王蕾2.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J], 戴峥;瞿燕;王蕾;3.依托咪酯乳剂静脉麻醉在高龄产妇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J], 谢柏旺4.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麻醉在甲状腺、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J], 高玉峰;赵晓红;娄晓平5.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重症瓣膜手术中的应用 [J], 张日英;邓劲松;李波;梁真科;李建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右美托咪啶小儿镇静在全屏静脉麻醉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啶小儿镇静在全屏静脉麻醉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啶
部分药动学参数
分布半衰期为6min
蛋白结合率93%
清除率;13 ml. kg _1.min_1 or 46L/h
终末半衰期, 1.8 h
右美临床特点
协同镇静
镇痛
没有呼吸抑制
器官保护(神经系统,肾,心脏) 抗焦虑 控制应激下的高肾上腺髓质反应 减轻寒战 利尿作用Biblioteka 中央室外周室外周室
Mani and Morton. Pediatric Anesthesia 2010 20: 211–222
成人与小儿丙泊酚药动学参数的差异
Mani and Morton. Pediatric Anesthesia 2010 20: 211–222
体重10kg,1岁患儿无负荷量,固定10mg/kg/h速率输注丙 泊酚。1小时后仍未达到稳态。输注期和停药后,效应室浓 度均滞后于血浆浓度。约1小时,效应室浓度达到血浆浓度。 两者均未达到3ug/ml。时量相关半衰期为9min。红线代表 血浆浓度,绿线代表效应室浓度。白框代表输注速率 (ml/h)
Mason K P et al. Radiology doi:10.1148/radiol.13121232
©2013 by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Graph sh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each age group who experienced hypertension.

止吐
OH (CH3)2 CH CH (CH3)2 MA. Am J Crit Care.1996;5:7-16. CC, et al. Anaesthesist. 2005;54:201-9. 3Lerch C, et al. Br Med Bull. 1999;55:76-95. 4Diprivan [package insert]. 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s; 2004. 5Zapantis A, et al. Crit Care Nurs Clin N Am. 2005;17:211-223. 6Riker RR, et al. Pharmacotherapy. 2005;25(5 Pt 2):8S-18S.

神经外科患者全凭静脉及静吸复合麻醉在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的麻醉效果比较

神经外科患者全凭静脉及静吸复合麻醉在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的麻醉效果比较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t o t a l i n t r a v e n o u s a n e s t h e s i a a n d b a l a n c e
I I u n d e r g o i n g s u p r a t e n t o r i a l g l i o ma o p e r a t i o n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1 5 f o r e a c h ): t o t a l i n t r a v e n o u s a n e s t he s i a( T) g r o u p a n d b a l a nc e a ne s t he s i a( B) g r ou p. Fo r e a c h g r o up, s i g n s o f l i f e, o pe r a t i v e t i me, f r e q ue n c y a n d d u r a t i o n o f M R1 we r e r e c o r d e d . Re s u l t s A1 l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s we r e
( 复 旦 大 学 附 属华 山 医院 麻 醉 科 上海 2 0 0 0 4 0 )
【 摘 要】 目的
探讨 应 用 超 高 场强 ( 3 . 0 T) 术 中 磁 共 振 的 神 经 外 科 手 术 中 全 凭 静 脉 和 静 吸 复 合 两 种 麻 醉 方 式 的

全静脉麻醉在支撑喉镜声带手术的应用观察

全静脉麻醉在支撑喉镜声带手术的应用观察
2 结 果
2 1 观察2 . 组病人 围麻 醉期血 流动 力学的 变化和 苏醒 质量及相 关时

注: 与组 内诱 导前 比较 00 , 同一指 标 A组 比 较 ) O 0 ; .5与 < .5A =
声带小结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 多由发声不 当引起 , 近年来 发病率 明显增 高 。 随着 支撑喉 镜在 声带小结 中的应 用 , 使声 带部位 的手术 变 的简单 , 却对麻 醉提出更 高的要求 , 既要有 良好的麻醉深 度 , 使声带静
腔( 一般 右侧 ) 明视 下插 入 涂有 液体 石 蜡 的5 5 .号 螺纹 气管 称 , 固定 气管 导 管 , 行机 械控 制
患者4 例 , 0 随机分 为2 A 为全 凭静脉麻醉 组 ; 组为静吸 复合 组 。 组, 组 B 每组2 例, 组均采 用慢诱导 法, 0 2 行气 管插 管 。 醉维持A 以丙泊酚 麻 组 瑞芬太尼 , 组 以异 氟醚, 察记录麻醉诱 导前 、 B 观 插管前 、 插管 即刻、 置入喉镜时 , 置入喉镜 后3 i各 时点的平均动脉压( A ) a rn M P心率( R 的变 H)
间 , 醒标 准 为 唤 之 能 抬 头 、 眼 、 口 、 舌等 动作 。 清 睁 张 伸
14 统计学 方 法 . 计量 资料以( ±5 ) 表示 , 组内 比较采 用方差分析 中q 检验 , 间比 组 较采用配 对 金 , 用S S .软 件 统 计 处理 , < . 5 为 差 异 验 采 A 60 P 0 0认 有统 计 意义 。
本 组共4例 声带小结摘除术病 人, 0 男性l例 , [ 4 , 1- 0 6 女 i 例 年龄 8 6 2 岁, 心肺检查均无异常。 S ~Ⅱ级随机分 为A、2 , A AI B 组 每组2例 , 0 所有 患者肝 、 肾功能无 明显异常 , 无高血 压及 糖尿病 史 , 无精 神 、 经病史 。 神 2 间年龄体重 及手术时 『无显著差异 。 组 日 J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作者:余中良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全屏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不同的麻醉效果与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找寻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12月在我院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进行手术的病患8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麻醉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患40例,为麻醉组中的病患提供全屏静脉麻醉,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流的动力学变化,手术完成后病患的睁眼时间,病患清醒时对疼痛的记忆度,以及手术后24小时内病患产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通过对比得出,麻醉组中的病患在手术过程中心率为每分钟(76±8)次,比诱导前每分钟(82±8)次与对照组中病患每分钟(84±7)次的心率要低,P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以下简称为TIVA,指的是在诱导静脉麻醉后,只选取多种段之间有效的静脉麻醉药物连续或是间断的进行复合静脉注射,保证麻醉的持续性。

长时间以来医院所使用的静脉麻醉,由于控制性能差,重复使用会使药物在体内积聚,难以快速排除,并且很难判断深度麻醉,一直以来都是用全身麻醉。

然而,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短时间起效的麻醉药物的产生,全凭静脉麻醉得到了发展,并且其控制性能好,已经成为手术治疗中一种重要的麻醉方式。

文章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时使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静脉麻醉病患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急性总结、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12月在我院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进行手术的病患8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麻醉组与对照组,麻醉组40例病患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49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2.7)岁;心脏功能为Ⅰ到Ⅱ级;对照组40例病患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52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3.2)岁;心脏功能为Ⅰ到Ⅱ级;这些病患经诊断均没有产生心肺、肝肾等严重的并发症。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

吸入 麻 醉 对手 术 室 环境 污 染 大 , 术后 易 引 起躁 动 , 近年 来 临床麻 醉方 法倾 向于 全身 静脉 麻醉 。 全麻 不仅 要求患 者意 识 丧失 , 还需 要 良好 的镇 痛 , 以抑 制患 者术 中应激 反应 。 异丙
酚是 一种 起效 迅速 、 用短 暂 的新 型静脉 麻醉药 回 其具 有清 作 。 除率 高 、 半衰 期短 、 整方 便 、 醒 迅速 、 良好 的镇静 作用 . 调 苏 有
心率 调整吸 入药 浓度 和静脉 输注 速度 。 术毕 患者 自主 呼吸恢 复, 清醒后 拔管 。分别 记 录患 者术 中血 流 动力 学变 化及 停药 后患者 清醒 时 间 、 管时 间和定 向力 恢 复时 间 。 拔
1 . 3统计 学 方法 所 有数 据 以均数 4 准差 ( ) - 标 表示 , 计 学 分析 采 用 t 统
效 抑制 手术 引起 的不 良应激 反应 。 利于 术 中生 命 体征 的平 有 稳 。所有 患者 无一 例发 生严 重 的高 血压 和 心律 失常 , 冠心 对
病 和高 血压患 者有 利闭 。 停 药后 96ri (~ 0r n 患者 可恢 复 自主呼 吸 , .a n5 2 i) a 呼之 能
00 ) .5 。B组经 使用 新斯 的 明 00 gk 、 .2m /g 阿托 品 00 /g静 脉注 射 , .1mg k A组加 用氟 吗西 尼 03 0 , 者均 能顺 利 . . mg 患 5 拔 除气 管导 管 。结论 : 丙酚 复合瑞 芬太 尼全 凭静 脉气 管插 管全 身麻 醉是 安全 、 效 、 异 有 可靠 的麻 醉方 法 。 f 键词1 丙酚 ; 芬太 尼 ; 身麻 醉 关 异 瑞 全 【 中图分 类号】 6 42 R 1 . f 文献 标识 码】C 【 文章编 号】1 7 - 7 1 2 1 ) 9 a 一 8 — 2 6 4 4 2 (0 0 0 ( ) 0 2 0

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

二、方法分类 1.基础麻醉 2.诱导麻醉 3.维持麻醉 三、给药方法 1.单次注入 2.分次注入 3.连续静脉输注
三、监测下的麻醉管理 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
【几个概念】 1、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2、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 3、监测下的麻醉管理
影响小, 循环系统 影响小,不 抑制心肌收缩力, 抑制心肌收缩力,不影 响血压。 响血压。
四大不良反应
①呼吸抑制:反复用药或大剂量用药后 呼吸抑制: 3~4小时出现迟发性呼吸抑制,临床上 小时出现迟发性呼吸抑制, ~ 小时出现迟发性呼吸抑制 应警惕; 应警惕; 心动过缓:雷米芬太尼较明显, ②心动过缓:雷米芬太尼较明显,可用 阿托品对抗; 阿托品对抗; 胸腹肌僵硬:可致影响通气, ③胸腹肌僵硬:可致影响通气,肌松剂 或阿片受体拮抗药可缓解; 或阿片受体拮抗药可缓解; 遗忘呼吸:原因不明,临床上应警惕。 ④遗忘呼吸:原因不明,临床上应警惕。
一、芬太尼
(一) 适应症和麻醉方法 1、全麻诱导:与静脉全麻药、镇静药、肌松药 、全麻诱导:与静脉全麻药、镇静药、 复合, 复合,2-5µg/kg。 。 2、神经安定镇痛:氟哌利多 芬太尼,具有强 芬太尼, 、神经安定镇痛:氟哌利多+芬太尼 镇静镇吐与强镇痛的综合作用, 镇静镇吐与强镇痛的综合作用,用药后患者 对周围环境反应淡漠但未入睡的状态。 对周围环境反应淡漠但未入睡的状态。可增 强其他麻醉效应,例如在椎管麻醉、 强其他麻醉效应,例如在椎管麻醉、神经阻 滞麻醉中作为辅助用药,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滞麻醉中作为辅助用药,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增强麻醉效果,称为“强化” 增强麻醉效果,称为“强化”。
二、麻醉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瑞芬太尼的速效和超短效的 特性,适合静脉麻醉维持期 长时问持续输注。 在意识消失和充分肌肉松弛 状态下,判断个体对手术伤 害性刺激的反应,目前临床 常用指标仍是血压和心率的 变化。但心血管反应不是特 异性的麻醉深度标准,宜结 合麻醉深度监测等综合判断。
3.麻醉恢复
药物浓度在体内下降的快慢主要取 决于药物消除半衰期的长短。单次 给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体内的 药物基本排除。长时间持续输注后, 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同于药物消除 半衰期。舒芬太尼的药物消除半衰 期比阿芬太尼长,但持续输注4 h后, 舒芬太尼较阿芬太尼排除要快。瑞 芬太尼长时问(10 h)持续输注,时、 量相关半衰期不变,停药后数分钟 即恢复。丙泊酚意识恢复时的效应 室浓度基本等于意识消失时效应室 浓度,可据此准确预测个体苏醒所 需要的时问。
14
瑞芬太尼起效时间仅1 min,麻 醉诱导时可在给予肌肉松弛药 之后用药,避免过早应用抑制 循环功能。虽然瑞芬太尼与芬 太尼的效价比是1:1,但是基 于它的药效动力学特性,通常 剂量1~2ug/kg辅助丙泊酚诱 导麻醉即可获良好效果。应用 TCI诱导时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 度为4~8 ng/ml
15
17
芬太尼不适合持续输注维持麻 醉,推荐术中间断给药。 舒芬太尼维持麻醉的输注速率 为0.25~1.00ug/kg/h。要注 意,当术后即刻需拔出气管导 管时,舒芬太尼持续输注的速 率不得超过上限,输注时间不 宜超过3~4 h。手术结束前 30~40 min停止输注舒芬太尼。 舒芬太尼TCI维持麻醉时效应室 浓度为1~3 ng/ml,遇强烈伤 害性刺激时可调至5ng/ml,也 可间断追加2ug-10ug。
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1、新青年麻醉论坛 2、医学界麻醉频道 3、协和麻醉大讲堂 4、麻醉学大查房 5、麻醉时间 6、用药助手 ……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因药代动力 学及药效动力学特点,是TIVA 最常用的组合。
9
• 实施TIVA常见药物有哪些?、
• (一)镇静催眠药及辅助镇静药:丙 • • •
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咪达唑 仑、右美托咪定等。 (二)阿片类镇痛药:TIVA适用中短 效的阿片类药物。 (三)肌肉松弛药:TIVA更适用中短 效肌肉松弛药,例如维库溴铵、罗 库溴铵、顺阿曲库铵等。 临床应用中需注意,静脉麻醉药与 吸入麻醉药不同,不能增强肌肉松 弛药的作用。
不同镇静催眠药之间以及镇静 催眠药与阿片类药之间复合应 用于麻醉诱导时,药效作用可 相加或协同,宜减少各自剂量, 以降低副反应。为抑制气管插 管反应,麻醉诱导时宜复合阿 片类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加大 镇静催眠药剂量。
16
• 2.麻醉维持:
参考教科书和药物说明书维持麻醉给 药速率,如丙泊酚麻醉维持输注速率 为6~12mg·kg/h,具体用量依据麻 醉医师的经验和个体的病情、生命体 征、手术刺激强弱变化来判断和调整。 推荐使用神经电生理方法监测麻醉深 度,例如维持BIS值40~60。对不同 的手术刺激强度,主要靠调节镇痛药 物浓度来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 依托咪酯长时间持续输注抑制肾上腺 皮质功能,目前文献仅支持3 h内的 静脉麻醉维持。
12
依托咪酯对循环功能基本无影 响,适用于危重症和心血管功 能不全患者的麻醉诱导,常规 诱导剂量0.3 mg/kg,危重症 患者可酌情减量至0.1~ 0.2mg/kg
13
阿片类药物在麻醉诱导中的作 用主要是减弱气管插管引起的 应激反应,也与镇静催眠药发 挥协同作用。芬太尼常用剂量 2~4ug/kg,舒芬太尼常用剂 量为0.2~0.4ug/kg。在抑 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上, 等效剂量的不同阿片类药之间 作用相近。 麻醉诱导药物的合理给药顺序, 使各诱导药物在气管插管时同 时达到各自最大效应,比选择 阿片类药的种类和剂量更为重 要 。。
18
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在0.1~ 1.0ug/kg/min麻醉医师根据手 术刺激和个体反应程度来调节。 由于起效快,加深或减浅其作 用十分迅速。麻醉维持常用的 瑞芬太尼输注速率为0.2~ 0.4ug/kg/min。瑞芬太尼TCI 麻醉维持时,效应室靶控浓度 为1~8ng/ml。
肌肉松弛药不适宜持续输注, 宜分次静推
小儿患者是否推荐使用TIVA? 不
推荐在1月龄以下小儿麻醉中应用丙泊酚。 在低体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系 统性疾病患儿麻醉中,丙泊酚应格外慎 重。 小儿丙泊酚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差异较大, 且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丙泊酚的注射 痛易导致小儿躁动,给予适量利多卡因 可减少躁动 小儿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清除率 较高,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高于成人, 小儿TCI麻醉应采用小儿模式
宜采用丙泊酚、依托咪酯、瑞 芬太尼等时一量相关半衰期较 短的麻醉药维持麻醉,长时间 持续输注停药后,麻醉恢复迅 速。 鉴于瑞芬太尼停药后数分钟作 用即消退,为防止停药后突发 剧烈疼痛,停药前应给予作用 时间较长的镇痛药,如芬太尼、 舒芬太尼、曲马多等
TIVA常用监测技术?
TIVA被列为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 静脉麻醉药维持在略高于个体意识 消失效应室浓度,能否完全避免发 生术中知晓还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 依据。 静脉麻醉药物存在个体差异,术中 伤害性刺激强度随手术操作而发生 变化,因此机体所需麻醉药物的准 确剂量难以预测。 有证据显示,TIVA中采用BIS监测并 维持BIS值40~60,可将术中知晓发生 率降低80%以上。特殊手术如心脏 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重症 患者、肥胖患者更应该实施监测, 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并防止麻 醉过深带来的不利影响。

8
• TIVA的药物选择及常用方法
TIVA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起效迅速、作 用时间短、清除率高、体内蓄积少、 副反应少、代谢产物无活性的特点, 其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因药代动力学 和药效动力学特点是TIVA最常用的组 合。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在高龄、危重、 休克患者麻醉中有一定优势,可复合 瑞芬太尼或丙泊酚用于TIVA的诱导和 维持
6
• 哪些手术可应用TIVA?
除外明确对静脉麻醉药物过敏 的患者,TIVA可应用于所有需 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尤其是由 于手术特点或病情限制不宜采 用吸入麻醉的手术
7
TIVA特别适用的手术类型和患 者类型

手术类型 需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术,如神经外 科手术、脊柱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术 等 需气道开放的手术,如气管、支气管 镜手术等 患者类型 恶性高热易感患者、颅内高压
10
• TIVA作为全身麻醉的一种方 法,包括三个阶段。 • 麻醉诱导 • 麻醉维持 • 麻醉恢复
11
1.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剂量通常遵照教科书和药物 说明书的指导,按公斤体重计算,但 是个体所需剂量有差异。例如丙泊酚 的麻醉诱导剂量2 mg/kg,一般患者 用1mg/kg即可意识消失,剩下的半 量可以在气管插管时视患者的全身情 况和对麻醉药的反应酌情给予。个体 化TCI模式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 度一般设定为4~6 ug/ml,复合用 药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可设定为 3.0~3.5ug/ml。对于危重症和心 血管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采用阶梯法诱 导或者在BIS指导下调整血浆靶浓度。
肥胖患者如何应用TCI?
TIVA适用于肥胖患者,建议首选丙泊 酚TCI,需注意预防术中知晓,诱导 后要及时应用麻醉维持药物,宜监测 麻醉深度。 注意丙泊酚在肥胖患者体内有蓄积现 象。肥胖患者行TIVA时丙泊酚诱导用 量建议按照去脂体重(Leanbody weight, LBW)计算,而维持用量推荐按照修正 体重[Adjusted body weight,ABW]计算。芬 太尼、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维库溴 铵等药物主要分布于中央室,推荐按 照LBW计算用药量。 LBW:瘦体重就是指体重中的非脂肪成 分,抛去自身脂肪重量后的重量 ABW=LBW+0.4x(实际体重一LBW)
老年患者该如何应用TIVA?
老年患者由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 力学的改变,且常并存多种慢性疾 病,如缺血性心脏疾病、高血压病 等,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加。诱导 宜逐步加大药物剂量,避免麻醉过 深,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TCI 诱导麻醉不宜采用效应室靶控技术, 避免“超射”引起的血压降低。推 荐应用麻醉深度监测仪。老年患者 对肌肉松弛药代谢减慢,需减少用 量,提倡肌松监测指导用药,术中麻醉药个 体差异大的药效动力学问 题,所以在手术中,需要 麻醉医师根据不同的强度 刺激,参考药物作用的 ED50至ED95浓度范围指导用 药,并提倡相关监测。 相对于手动输注,TCI使得 静脉麻醉更加精确稳定, 易于控制
5
• 个体化管理中,麻醉诱导 时,静脉麻醉药物缓慢给 药达到意识消失,记录意 识消失时的静脉麻醉药物 效应室浓度,麻醉维持在 略高于个体意识消失的效 应室浓度即可,镇痛或肌 松不足时可应用相应药物 • 意识消失和苏醒的效应室 浓度基本相同,因此停药 后可根据意识消失的效应 室浓度大致判断苏醒所需 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