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九下课外诗词赏析(一)
九下古诗赏析

亲爱的同学,九(下)的古诗共七首,它们非常重要.下面老师帮你们把各首诗进行了整理,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背熟了,加油!爱你们的,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背景: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1、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2、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3、“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1、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2、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也可写成“自喻”),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这句话写出了苏轼虽然被贬、但他仍希望自己能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游山西村1、简述全诗思想内容。
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画面:山西村山形水势幽深曲折,处处宜人的美景。
远眺,重峦叠嶂,溪流潺潺,山水挡住了去路,仿佛前面无路可走了。
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柳树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漫的村庄。
哲理: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九下古诗词原文和赏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这首诗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和旷达的心胸,以及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为李白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这首语调自然亲切的诗歌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的赞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反映了他乡居闲散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4.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陈与义《临江仙》原文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
《宋史》有传。
长于诗,创简斋体。
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
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词作鉴赏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九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

主旨:叙事诗,以白描手法,抓住典型地生活场景(父老乡亲携酒慰问)与人物心理活动,既有对父老乡亲盛情地谢意,又有对时局动荡地悲叹.译文成群地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地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地清,有地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地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地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地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赏析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地情景.通过父老们地话,反映出广大人民地生活.“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地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地动荡纷乱,同时,这样地画面也是乡村特有地.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地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地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地真挚淳厚地情谊相契合.“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地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地话张本,同时为下文地“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地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地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地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地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地“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地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地概括力.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译文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地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地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地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赏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地.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地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地抱负,大有澄清天下地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地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地“近”字和末句地“暮”字,在诗地构思上,起着突出地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地手法,增强了诗地意境地立体感,开阔了诗地豁达雄浑地境界.诗地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地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地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地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地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地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地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你看那荒凉无边地走马川,就在雪海地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地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地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地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地砚墨也已冻凝,敌人地骑兵听到大军出征地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地消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地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地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地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地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地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地尸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元和十四年(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地释迦文佛地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地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地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地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地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地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地大哥、在於潜地七哥,在乌江地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地弟弟妹妹们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音雁门太守行(í)黑云压城城欲摧(ī),甲光向日金鳞(í)开.角(ǎ)声满(ǎ)天秋色里,塞(à)上燕(ā)脂(ī)凝夜紫.半卷(ǎ)红旗临易水,霜重(ò)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é)玉龙为君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地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地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地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地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地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地悲壮气氛和战斗地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地决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译文水像美人流动地眼波,山如美人蹙(ù)起地眉毛.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地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词人把明澈地水流比喻为美人地眼波,把青黛地山峦喻为美人地眉峰,极言浙东山水地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地设想:波光漾动地流水是他心上人地眼波,脉脉传情;青黛地山峦是心上人地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ù]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地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只有一层理解: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地地方.下片抒发词人地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地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地春天季节.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语句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译文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地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地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地义旗在空中飘扬.。
部编教材九下必备古诗词鉴赏

第1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内容理解:“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
典故: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理解: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长烟、落日、孤城等描绘出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写作手法:边声、号角声是所听,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所见,视听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为下阕抒情蓄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内容理解:这两句为全词核心,词人正面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即他们思念家乡,却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其中“一杯”和“万里”对比强烈,写出了如词人一般的征夫们只能用一杯浊酒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着对成就功业的向往,悲壮又满怀豪情。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景抒情之句。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铺满的秋霜,从视觉、听觉方面加重了征夫的愁思。
修辞、情感:最后一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主旨】这首词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第2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完整word版)最新部编版九下诗歌赏析(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九下诗歌赏析(2018.12.12)制卷:詹文志姓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边塞的萧瑟与荒凉),下阕写思乡之情(思念家乡慷慨悲壮的情怀)。
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加以描述。
答: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意近即可)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统领全词景物特点的是哪一个字?描写了哪三个方面的景象?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答:统领全景特点的一个字是“异”。
描写了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闭的景象。
分别表现了塞下秋景天冷、声杂、战事紧张的特点。
5、“孤城闭”有何妙处?答: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6、“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用典,奏出昂扬之音。
7、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
8、“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9、想象“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并写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夕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悲壮之感。
作用:写出边塞之城的孤寂悲凉景象,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点。
10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
他们常年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的家乡,但一想到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
表现了将士们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先得高尚精神。
11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哪两句表现出来?答: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激愤抑郁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③春色来天地,玉垒④浮云变古今。
北极⑤朝廷终不改⑥,西山寇盗⑦莫相侵。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赏析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3、(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4、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分)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5、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6、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7、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并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8、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⑵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答案: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9、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1、下面对本诗内容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上片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B.词的上片构建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词人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C.下片第一句中,词人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坎坷的命运与国破家亡密不可分。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2、对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忆旧,下片感怀,怀古伤今的主题十分明确,且结构清晰。
B.词人以黯淡低沉的笔调,回忆了过去与朋友们在一起的生活。
C.词人忆午桥夜饮的情景时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描写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的景象。
D.这首词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4、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5、(1)请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景象。
(2分)(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
(2)“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
(4分)(2)时光飞逝(盛衰兴亡)豪英零落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答对一个空2分,二个3分,三个4分)6、(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4分)解析:上阙以“忆”字领起,展扩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国情人事剧变沧桑之感。
(2)试分析下阙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解析:下阙“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2分)“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2分)(每点情感与分析各1分)7、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景?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写了回忆中的“旧游”,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流水无声和豪英坐饮、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微妙的感情,请加以概括。
(至少两点)①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①对时光飞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①对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的感慨之情①感慨古今兴衰变幻,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4、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5、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6、表现词人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和抱负的句子是。
7、词人把酒问月,描写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抒发功业未成愁绪的句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1、简要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以简练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荒戍累”“旧关城”给人以暮色暗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2、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末句中的“幽恨”的内容。
幽恨,悠远的遗憾。
抚今追夕,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3、点明此行之目的地的句子。
4、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
5、主旨句。
6、“北风吹断马嘶声”的“断”“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突出北风之狂,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