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 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 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正好适应了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故A正确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与法家推崇、新型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C变法的热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2.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二十等爵制和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①错误故B项正确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选C4.《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与官员任职方式无关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末说明官员的任职特点故ACD均错误故选B7.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A. 齐国B. 魏国C. 秦国D. 赵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以图施展政治理想所以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故B项正确商鞅并没有投奔过齐国和赵国故可排除AD商鞅离开魏国后才来到秦国所以秦国并不是他首先的目标故可排除C8.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D.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答案】C【解析】“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表明商鞅意在强调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9.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0.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 改革户籍制度B. 奖励军功C. 推行县制D. 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表现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环境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B.材料不是强调发展的多样性而是强调统一性C.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D.秦朝百家争鸣逐渐结束故选A12.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庄襄王对少年嬴政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莫不是因分封过度世族林立臣子位高权重而悖主篡国如今天下行将一统为万民不再受裂土之苦战乱之祸须将天下权柄操于王者一人之手”此段剧情的历史依据是()A. 分封制历来是巩固统治的障碍B. 秦朝确立君主独尊的皇帝制度C. 战国后期专制集权政治的初成D.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13.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 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出现了“海内皆臣”的现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海内皆臣”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6.(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6.(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17.(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7.(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18.(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的教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希望人民富裕减少阶级矛盾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答案】(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2)根据材料“必先禁末作文巧”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必先富民”“粟多则国富”体现的是富国富民的思想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3.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豢养大批门客为己所用,“以客出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仕进制度。

据此可知,当时A.士阶层崛起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B.旧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被彻底否定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加速社会转型D.学术下移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产生4.“该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商鞅变法中这一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秦国的商业贸易B.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界限C.承认井田制的合法性D.以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6.下列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之所以出现大范围的变法运动推动社会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百家争鸣C.新兴地主的要求D.兼并战争的需要2.春秋时期,动乱的各国进行了变法,以求在争霸过程中取得有利地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齐国和鲁国。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3.(2012·威海高二检测)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4.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5.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2012·唐山模拟)《商君书·画策》记载:“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鞅认为( )A.以民为本,放宽刑罚B.以法为本,注重教化C.德主刑辅,明德慎罚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7.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 )①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②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③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④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高中历史单元测评2商鞅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测评2商鞅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 ( 二)商鞅变法( 时间: 60 分钟分值:90分)1. (15 分)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资料二有渰 ( yǎn,云盛行的样子 ) 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资料三赵孝成王 ( 前 265——前 245) 时,秦国发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发兵的条件。

赵太后爱子心切,果断反对。

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

《战国策·赵策》记录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从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后代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岂人主之后代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长辈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 资料二与资料一对比,反应了一种如何的新变化?原由是什么?(7 分 )(2) 联合上边问题和所学知识,剖析说明春秋战国期间新变化出现的进步意义。

(8 分 )【分析】第 (1) 问,资料二与资料一对比,反应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确定;原由联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 问,可依据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剖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1) 新变化: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确定。

原由:春秋期间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2) 春秋战国期间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的大改革期间。

这有益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盛行。

2. (15 分) 阅读下边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医生,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认可韩、赵、魏为诸侯。

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早期的强国。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宣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C.诗书的传播不利于统治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5.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6.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7.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行有常8.《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其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同时又宣扬“一则治,异则乱”。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普遍推行县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④【答案】C2.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C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4.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 ①②③D. ②③④⑤【答案】A5.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D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7.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 为国家增加收入B. 保障公田的地位C.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D. 保障百姓的收入【答案】C8.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答案】A10.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1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
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
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
的重要思想。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4.“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


们认识到……只有统治者以及地位仅次于他的丞相,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7.《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可推断出,A、B、D三项都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9.秦朝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
10.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

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
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

12.(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卷三》)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旧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人”对商鞅充满怨恨,这表明他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

13.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14.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实行二十等爵制
B.实行连坐法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论证,B项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

15.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局限性是法家思想偏颇之处的反映。

(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9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
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
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
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
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
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
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
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4分)
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
于不利地位。

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

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8分)
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
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

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
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卷五》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西汉会要·卷五十》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

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述商鞅变法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极大地提高了秦军
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成了土地兼并,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