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理论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 进一步阐述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行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 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1980年后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 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1)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 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学科。
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地区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
1. 保加利亚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即一个地区在经济起飞、高速增长、减速增长和平稳发展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特征。
2. 地域经济理论:强调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网络、区位等。
3.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城市发展、产业集聚等现象。
4. 区域产业链理论:强调地区之间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
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 区域和城市竞争理论:研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包括资源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
6. 区域发展策略理论:探讨了地区和国家如何制定发展策略,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
理论和模型。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对于了解地方经济发展
规律、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
表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生产力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能源动 力 人力、 兽力、 水力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产业布局主要特点 石器、铜器、人力车、 铁器、 畜力车、 手工机械 风帆船 蒸汽机械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农业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
第一次科 蒸汽动 技革命 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二次科 电力、 技革命 内燃动 19世纪末- 力 20世纪初 第三次科 技革命 二战后 原子能
蒸汽火车、 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向动力 蒸汽轮船 基地(煤产地)和水路运输枢纽集中。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 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 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 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 论包括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增长极理 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城 市区域理论和点-轴理论等。
一、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 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经济地理学第7章

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 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 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 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 出口浪潮。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 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
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
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
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
m/M n/N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产业发展理论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发展理论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社会经济系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程度。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章将探讨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专门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和劳务,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利用国内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独特优势,形成特定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强调通过创新和升级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企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通过不断提高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调整。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益。
通过产业集聚,企业可以共享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形成正反馈的效应,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集聚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方法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转型升级、产业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指将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创新性的产业转变。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密集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
转型升级也包括推动传统工业向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转型,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和效益的提升。
(二)产业培育产业培育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创新潜力的产业,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通过调整区域间的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产业结构,实现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在中国,产业集群也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些典型的中国产业集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地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政策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探究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1.中国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该部分将介绍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梳理中国产业集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其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3.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中总结出影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4.促进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制度、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
同时,对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研究将系统探讨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和对策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在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上,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和直接贡献。
同时,本研究也将提出一些新的对策,以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理论综述

经济 发 展 的 影 响 等 方 面 的 理 论 . 期 对 目前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以 理 论 有 一 个较 为 详 细 的 描 述 和 总 结 , 深 对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加 同这 一现 象 的认 识 . 而 为 正 确 对 待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同提 供 从 相 关参 考 意见 。 关 键 词 : 长 江三 角洲 区域 产业结构 结构趋 同
代后 期 。a da ̄ ne 的研 究 表 明 , 国 的地 区垄 断 不 仅 十 分 严 S nr ct 中
重 .在 中 国 不 断 融 入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体 系 的 同 时 还 在 不 断 恶
内外 学 者从 不 同 角度 对 产 业 结 构 趋 同现 象进 行 的 相 关研 究 . 以
体化程度下降 了。 o n Y u g的研 究阐述 了三个 主要的实证结果 :
到 19 9 3年 , 国各 个 省 份 之 间 的 产 出结 构 表 现 出趋 同 的 趋 势 ; 中
如果 市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提 高 提 则 区域 间 的 价 格 差 异 会 随 时 间 变
综 上所 述 . 可见 国外 学 者 一 部 分 认 为 中 国 的 国 内 贸 易 度 降 低 , 地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 一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中 国 虽 存 在 产 业 结 各 另 构 趋 同 . 国内 贸 易 度 增 加 了 ,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也加 强 了 。 但 市 1 国 内 有 关 产 业结 构趋 同的 理 论 概 述 。 于 中 国市 场 化 改革 . 2 基 的 实 践 。 多 学 者 都 认 为 中 国存 在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的 同 时 , 场 很 市
维普资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
构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 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
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
最大限度地获得可见经济
的整体效益。发挥区域优
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
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
1.三次产业的划分Leabharlann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
分
194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C.G.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三次产业作
19世纪90 年代
20世纪20 年代
19601965
1995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日本 美国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42.7 21 36.3 17.9 44.1 38 72 13 15 42 28 30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55 22 23 27 34 39 9.7 47.9 42.4 3.3 43.5 53.2 29 31 40 7 34 59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 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 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是一种产业结构功能性分类
区 ,是以一般产业结构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
域 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 产 类型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业
结 构
20世纪50年代,科林·克拉克对此进一步研究。他收 集整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 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 劳动力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将增加。
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如冀、 皖、湘、藏、甘等省区
以重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京、津、 沪、苏、陕等
以轻加工为主的加工区。如浙、闽、 粤、贵、渝、川、新等
资源与加工并重区。如辽、吉、黔、 鲁、琼、滇等
(2)辅助配套产业和非专门化产业
为地区专门化产业
是指专门化率小
辅 提供产中、产前、产
非 于1或略大于1、只要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选择: 相对于产业生命循环周期的科研 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 期,选择处于科研创新期和发展 期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选择 。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 性的产业。
作业题:
1996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29.5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产值为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 的9.2%。同年全国乡以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887.8亿 元,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 值的3.6%。
计算1996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 构的演变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
业 括: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评价、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
结 、以及产业结构政策等。
构
在具体组成上,产业结构理论分
理 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和产业联系理论。研究产业结构的目
(1)重工业化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 工业为主转换。重工业化的过程贯穿于工业化的始终。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 获得,因此通常称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
制造业是产业链长、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任何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 工业作基础。
Qij —— 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 eij —— I地区j部门的产值 ei —— I地区工业总产值 Eij —— 更高层次地区j部门的总产值 E —— 更高层次地区工业总产值
主
根据个部门专业化水平的不同,我们将区位商
导 ≧2、在GDP中比重≧15%的部门称为一级主导产业
专 部门;
业 化
将区位商≧1.5、产值在GDP中比重超过10%的 部门称之为二级主导产业部门。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要 遵循的原则: ❖要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分 ❖应反映区域分工的要求
类 ❖分类应相对完整
(1)区域专门化产业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 割意义的、主要为区域以外服务的产业。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 域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 比重之比。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适应主导产业的要求
。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区域优势是区域内 部各产业比较的结果, 并随着时间推移动态发 展。
选择指标有三个: 区内增加值比重、 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 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1)区内增加值比重
WIij = ( Gij / Gi ) × 100%
Wi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
2 38 60 2 26 72 5.8 32.8 61.4 3.5 22.5 74
(23.区)工域业产高业度化结规构律的演变
工业是对科技进步最 敏感的经济部门,是一个 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 导部门。近代经济发展的 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过 程。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 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 :
重工业化过程 深加工化过程 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部
门
2.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主导产业的条件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 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 以下四个条件。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一般Q值在2以上。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 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一般以企业产值比重高于15%。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有较高的产 业关联度。
论 的是寻找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条件和
原因,发现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制
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寻求产业之间的
协调和平衡,以获得区域经济更高的
经济效益。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著作 中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 的收入。在经济发展中,这种产业之间收入上的相对差异 ,就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理论
学习重点
1.产业的分类 2.区域主导产业的选 择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的规律 4.区域产业结构的二 元化及其对策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 构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
区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
域 产
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 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
业 定区域组合的结果。
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
构演变规律。这一理论为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第一产业: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
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
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
动;
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
矿业、电力、供排水等。
产 业
,它具有促进区域发展和带动 区内其它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
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三
个条件:
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专门化率
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
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我国资源加工程度与 区域产业结构
从资源加工程度的角度,可将我 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作如下类型划分。
以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如晋、内蒙 、黑、赣、豫、青、宁等省区
加 Svij — 增加值专门化率(区位商)
值 专 门
Vij — I 区域 j 部门的增加值 Vi — I区域增加值总额 Vj — 全国j部门的增加值 V — 全国增加值总额
化
在这两种指标里,如果区位商 > 1
率 ,则说明j 部门是 I 区域的专门化产业
。区位商的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
门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第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 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 ,或略有上升。这说明对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二产业 有较大的贡献。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 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 不变或略有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 特性,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助 配 套 产
后辅助配套的产业则 称为辅助配套产业。
辅助产业与主导产 业有着最密切的纵向 和横向联系,必须为
业 主导产业服务,确保
专 满足区内需求的自給
门 化
性产业,包括区内基 础设施、社会服务业 和需求量大、不易运
产 输、发展要求不高的
业 普遍适应性产业。
主导产业顺利健康发
展。在建设规模、速
度、顺序上,都必须
(2)库茨涅兹的研究
在配第、克拉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经济学 家库茨涅兹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
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 的延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 下降的速度。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重
Gij —— 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 Gi —— I地区的GDP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Wiij
必须大于15%。
区
RIij = ( Gij / Lij ) / ( Gi / Li )
内
比 较 劳 动 生 产
Riij — I地区 j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
产率
G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j — I地区 j 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 — I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值 Li — I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力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