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话语的新闻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

《作为话语的新闻》◆本书研究思路◆详细分析一、早期研究成果1、美国:从宏观的新闻见证者叙事,到微观社会学。
美国早期的新闻研究具有奇闻轶事或者说资料文献式研究的特点,即作者们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勾勒出新闻制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同时对媒体新闻提出建议或批判。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新闻研究小组对600个小时以上的电视新闻进行录像并分析,爱泼斯坦对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研究的研究。
爱泼斯坦的研究揭示了美国报纸是如何处理像五角大楼文件、越南战争、黑豹党、水门事件等主要全国性议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是如何搜集、选择、再现新闻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大篇幅地介绍了新闻媒体机构的大体组织结构,如公营或私营体系、内部管理、编辑和其他新闻工作者的分工与等级、新闻采集的日常工作等等。
但是我们还是不了解,新闻记者是如何理解这些新闻环境、他们对新闻环境的理解是如何影响新闻事件的再现以及新闻话语的生成。
于是就需要对新闻制作过程进行更密切的考察和微观的分析。
微观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学者是塔奇曼和菲什曼,他们从微观上对新闻制作进行了社会层面的分析。
1其中,菲什曼研究了新闻记者报道事件的几大步骤,即他们是如何发现新闻事件、如何把它们理解为富有意义的事件、如何调查这些事件的真相以及如何把这些调查结果组织为一篇新闻报道。
他底盘探讨了新闻机构本身的约束、新闻编辑室的运作、新闻采访路线和推行报道以及查证事实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工作他了解了新闻记者们常常带走各自采访辖区权威部门的文献与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对新闻形势进行界定。
菲什曼由些得出结论:制作新闻的方法和对外部新闻来源以及文献的依赖导致了记者们都带着意识形态去描绘这个世界,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植根于新闻制作人员的社会经济和认知条件。
22、英国: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从语言学和结构学的角度研究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语言学的突破和话语分析学的出现,英国的媒体研究出现了新的突破:开始从语言学和结构学的角度研究新闻话语与意义形态之间的关系。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一、前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话语体系的融通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成为了新闻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外新闻话语体系的特点比较1. 中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中文新闻话语体系注重言简意赅,注重提炼信息,措辞精准,表达方式更倾向于直抒胸臆。
在报道时,通常以客观事实为主,较少掺杂作者个人情感色彩。
2. 英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英文新闻话语体系更注重客观平衡,倾向于多方观点的报道,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偏向全面、细致,注重对事件全貌的叙述和分析,更重视对读者的引导和解释。
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方法探讨1.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为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外新闻表达能力,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并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表达方式。
2. 结合中外文化特点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结合中外文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涉及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新闻报道上,可以适度加入对相应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的报道,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接受度和可读性。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同时也推广我国优秀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促进中外新闻界的融通互鉴,共同提升新闻报道水平。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构建新闻话语体系的融通。
四、案例分析1. 《新闻周刊》报道案例《新闻周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国际时政的报道,其报道既注重客观真实的报道,又不失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
其报道也通常注重引用国外媒体和学者的观点,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2. 《纽约时报》报道案例《纽约时报》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和立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观点。
在其报道中,也会引用中文媒体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校运会新闻稿校运会新闻稿(8篇)

校运会新闻稿校运会新闻稿(8篇)随着时代在进步,新闻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新闻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较能体现出来的便是新闻稿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台、杂志、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
写新闻稿真像想象中那么难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小月月帮大家收集的校运会新闻稿【较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运会的新闻稿篇一4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身影照亮心房,像一盏灯正在逐风追浪,像一盏灯正照亮整个赛场。
昨天我们憧憬理想,青春的火炬在心中燃放,今天我们在赛场上奔跑,勇敢是我们的背影,感动就是力量优美的乐章,在赛场上奏响,青春的旋律在心中回荡,你奔跑的步履,轻快矫健,你追梦的目光,一路滚烫校运会新闻稿篇二金秋十月,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于20xx年10月中旬,在上海市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迎来了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
早上7点10分,在由各年级学生代表组成的特色方阵和广播操展示中精彩的拉开了帷幕,学生们热情洋溢,精神抖擞,给运动会增添了青春活力;随后,卢校长代表学校领导发表了讲话,卢校长表示艺术和体育,一直是我们五十四中学的传统特色,并且几十年来在市区的许多重大比赛中都取得过不俗的成绩;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具有健康体质,健全人格的学生是我们的育人目标之一;开好学校秋季运动会,就是要体现五十四学子良好的体育道德素养。
然后,吴洁书记代表学校宣布:“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秋季运动会开幕!”本届运动会有:男女50米、男女100米、男女400米,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4*100米接力、30米迎面接力、跳高、跳远等项目。
在各项比赛中,参赛同学们秉承着友谊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积极地参加比赛。
在奔跑过程中有些同学摔倒了也毅然的站起来坚强的奔向终点,在长跑运动项目中,同学们更是坚持不懈,不放弃的跑完全程,真正体现出了了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此时此刻,对于同学们来说,名次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努力拼搏了,每一位都是胜利者。
话语分析视角下“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探析——以路透社为例

话语分析视角下“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探析——以路透社为例发布时间:2021-04-19T11:32:51.7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作者:王赛赛[导读] 现代体育中的兴奋剂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王赛赛(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上海杨浦 200438)摘要:现代体育中的兴奋剂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关乎到体育运动精神中人们所提倡的公平公正精神。
通过对路透社报道的“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分析,运用梵·迪克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与语境的视角出发,对所选用的文本进行分析。
认为,人们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来提高竞技成绩越来越关注,大众媒体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同时,大众媒体对这一报道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话语分析;反兴奋剂;报道;路透社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通讯社,路透社为世界各国提供各类新闻信息。
据路透社官网显示,它在全世界有超过两百个记者站,雇佣两千五百名记者,每年生产两百多万条原创新闻。
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更重要的是,这家通讯社对体育新闻也很重视。
它所报道的全球体育新闻内容有夏季和冬季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世界杯足球赛、NBA等各类球赛报道,另外各协会的单项体育赛事它也都有涉猎。
本文将聚焦于路透社多报道的竞技体育中有关兴奋剂的新闻报道。
1话语分析概述话语分析是一门从语言学、社会学、以及言语传播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展起来的新的交叉学科。
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初所发表的《话语分析》中首次提出,用以揭示话语如何由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所构成以及话语对于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性作用;70年代后,法国哲学家福柯揭示话语即权力,开创剖析社会权力现象传统;90年代,荷兰著名学者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等建立批判性话语分析(CDA)框架,有关话语分析的研究进入鼎盛时期。
基于梵·迪克话语分析分析理论,本文从文本和语境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试图探究在反兴奋剂体育新闻报道的实践过程中,作为欧洲主流媒体的路透社,是如何进行相关的兴奋剂新闻报道。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完整

读书笔记:作为话语的新闻(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作为话语的新闻》◆本书研究思路◆详细分析一、早期研究成果1、美国:从宏观的新闻见证者叙事,到微观社会学。
美国早期的新闻研究具有奇闻轶事或者说资料文献式研究的特点,即作者们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勾勒出新闻制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同时对媒体新闻提出建议或批判。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新闻研究小组对600个小时以上的电视新闻进行录像并分析,爱泼斯坦对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研究的研究。
爱泼斯坦的研究揭示了美国报纸是如何处理像五角大楼文件、越南战争、黑豹党、水门事件等主要全国性议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是如何搜集、选择、再现新闻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大篇幅地介绍了新闻媒体机构的大体组织结构,如公营或私营体系、内部管理、编辑和其他新闻工作者的分工与等级、新闻采集的日常工作等等。
但是我们还是不了解,新闻记者是如何理解这些新闻环境、他们对新闻环境的理解是如何影响新闻事件的再现以及新闻话语的生成。
于是就需要对新闻制作过程进行更密切的考察和微观的分析。
微观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学者是塔奇曼和菲什曼,他们从微观上对新闻制作进行了社会层面的分析。
1其中,菲什曼研究了新闻记者报道事件的几大步骤,即他们是如何发现新闻事件、如何把它们理解为富有意义的事件、如何调查这些事件的真相以及如何把这些调查结果组织为一篇新闻报道。
他底盘探讨了新闻机构本身的约束、新闻编辑室的运作、新闻采访路线和推行报道以及查证事实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工作他了解了新闻记者们常常带走各自采访辖区权威部门的文献与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对新闻形势进行界定。
菲什曼由些得出结论:制作新闻的方法和对外部新闻来源以及文献的依赖导致了记者们都带着意识形态去描绘这个世界,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植根于新闻制作人员的社会经济和认知条件。
22、英国: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从语言学和结构学的角度研究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联播广播话语

新闻联播广播话语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其广播话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
新闻联播的广播话语首先突出的是准确性和权威性。
每一个字词的运用都经过精心斟酌,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不产生任何歧义。
这不仅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广大观众的负责。
在播报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闻时,用词严谨、专业,以清晰明了的方式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和影响。
例如,在报道国家政策的出台时,会详细解读政策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预期效果,让观众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的意图和意义。
这种准确性使得新闻联播成为人们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依据。
简洁明了是新闻联播广播话语的又一显著特征。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传达丰富的信息,就必须做到语言简洁,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播音员的语速适中,吐字清晰,让观众能够轻松跟上新闻的节奏。
同时,新闻联播的广播话语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无论是新闻的编排还是播报,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新闻的重点和关键。
在报道一系列相关新闻时,会通过巧妙的过渡和衔接,让整个节目流畅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新闻联播的广播话语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
新闻联播能够及时吸收和运用这些新的语言元素,使节目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比如,在报道科技创新、互联网发展等领域的新闻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流行词汇,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新的信息。
新闻联播广播话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重要力量。
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新闻联播能够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联播的广播话语能够稳定人心,传递正能量。
比如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鼓舞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困难。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作文-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积累与运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作文素材新闻事件+文化解读+作文链接一热点事件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外交部: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了。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表示,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不完全统计,将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春节民俗活动已经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给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的体验。
毛宁说,春节喜庆祥和,代表着春的祝福和温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我们愿同世界一起庆祝春节,希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交流互鉴,希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同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文化解读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春节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终大祭与新年祈谷之礼,后经时代的变迁,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社会意义也不断丰富。
如今,一些传统习俗仍在延续:祭祖、守岁、写福字、贴春联、包饺子、打年糕、逛庙会、猜灯谜……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保留营造了浓浓的年味,也唤醒了许多人的春节记忆。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春节文化形式日趋成熟。
2.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过年”的文化意味日益凸显。
就个人而言,我们未必需要仰观天文,也不必等到年夜饭时才能大快朵颐,但那一缕过年的文化味,则是我们每年都在期待着的。
3.最是文化能致远。
文化赋予我们这个民族以最深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为浓郁,小家不能团圆的缺憾也可以用“神州万里同怀抱”的家国情怀来弥补。
这份家国情怀根植于深远的文化传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作为话语的新闻

5认知策略和一致的主观性
6必要条件、先决条件和隐含性
暗示、联想和其它直觉性概念
隐性信息:一个文本的信息隐含或实现假定了这个文本的所有命题,这些命题在文本中没有直接或全面地表达或阐述出来,这些命题被称之为这个文本的~。
轻微的暗示(隐义)
(二)局部语义的相关性
不仅仅停留在对主体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层面上,而是对新闻进行语言学研究,经由对话语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新闻语言对
P14新闻中的句法结构可以起到强化或弱化事件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以及新闻内容的意识形态分析。斯特拉斯奈尔(Strassner)编著的论文集。电视新闻研究著作(1982)
语义和风格处理分析新闻文本和视觉信息之间的关系
(六)新闻制作的实地调查
1调查的框架结构
2源文本类型
3源文本的改写
4具体主题
(1)概述宏观规则
(2)超结构图式特征、消息来源
(3)通讯社和报纸对东欧的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新闻界如何报道西方国家
…对通讯社(Or其他)
(4)引述
5小结
源文本程式化加工的特征:
第四章新闻理解
一介绍
主要条件:阅读过程、记忆再现和新闻信息的检索方法
理论基础:语义学宏观结构
2命题和宏观命题
命题:语言和思想虽小、独立的意义组成单位
语义学:意义和所指
能指
宏观结构是由命题群组成的
3宏观规则:
宏观结构组织的等级特征:每一序列的宏观命题都可以归属为更高层次的宏观命题(等级关系)—〉规范界定
形式:语义组织规则、语义转换规则
宏观规则从本质上说会删减信息
组构原则:从文本中删减信息得出其主题的三条主要宏观规则:删略、概括、组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话语的新闻》 van dijk第一章新闻研究尽管看起来客观公正(要求主播不带个人感情),P5虽然许多新闻记者坚信新闻仅仅是给出事实而不发表意见,但真正的新闻稿都具有表达观点这一特征。
P11新闻通过误解、敏感化、戏剧化、升级等四个阶段的叙事所形成的对最初问题的解说不断强调了行为的异常,进而凸现固定成见的正确性。
P12 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
拍摄镜头的多寡、角度、采访技巧及其他策略电视新闻的文本报道和视觉报道通过用词风格等策略p13甚至新闻语言都表达了对新闻所涉及人物的微妙的肯定或否定的感情色彩。
对社会现实观念的重构是媒体所具有的本性不仅仅停留在对主体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层面上,而是对新闻进行语言学研究,经由对话语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新闻语言对P14新闻中的句法结构可以起到强化或弱化事件的作用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以及新闻内容的意识形态分析。
斯特拉斯奈尔(Strassner)编著的论文集。
电视新闻研究著作(1982)语义和风格处理分析新闻文本和视觉信息之间的关系语言风格和修辞的运用对新闻话语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方法律格尔(Luger,1983)新闻话语的语言和意义西德(Textwissenschaft)新闻话语的结构分析、新闻制作约束和其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第二章新闻结构一话语分析(一)话语分析的发展1历史背景:修辞学2从俄国的形式主义到法国的结构主义3社会语言学和言语人种学:1)海姆斯的社会语言学论文集:分析文本和谈话的结构(Hymes,1964)2)贴有人种学标签的研究很快对正式和非正式的话语类型分析产生了兴趣4会话分析:研究重点从抽象、正式和虚构的句子过渡到在社会环境中真正的语言使用5文本语言学:文本语法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得到启示;Tannen,19826融合与新发展:1)(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人工的) Intelligence AI):从记忆的角度进行分析2)其他学科:法律话语分析等(二)话语分析的原则1文本和语境p261)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2)两个描写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2话语描写的各个层次:语法音位描写、词形描写、句法描写和语义描写语义学:如何规定语义单位的含义……组成更大语义单位的含义;意义(内涵)和所指(外延)3语用学:言语行为4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话语的三个方面:句子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宏观句法来阐述话语的总体形式特征----图式(schemata)或超结构(superstructure):话语的开始、结尾、故事的背景、新闻话语中的标题等各种形式宏观断言p295风格:语体风格、音韵风格----限制和约束----播报的风格?6修辞:隐喻、转换(p30)……1)研究对象:表达和语境2)研究目的:说服技巧(三)文本和语境参与话语意味着参与了阐述过程和社会互动二主题结构----语义宏观结构话题(topic)≈主题(theme)(一)理论基础1宏观结构理论基础:语义学宏观结构2命题和宏观命题命题:语言和思想虽小、独立的意义组成单位语义学:意义和所指能指宏观结构是由命题群组成的3宏观规则:宏观结构组织的等级特征:每一序列的宏观命题都可以归属为更高层次的宏观命题(等级关系)—〉规范界定形式:语义组织规则、语义转换规则宏观规则从本质上说会删减信息组构原则:从文本中删减信息得出其主题的三条主要宏观规则:删略、概括、组构マクロ・ルールとは情報を縮約し統合するための規則であり、「削除」、「一般化」、「構成」から成る。
可循环应用4宏观结构的主观性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在阐释的过程中赋予给文本的,具有认知的特征;暗示5宏观结构与知识6策略性宏观理解主题的认知性理解:语言使用者对文本的全局性理解和把握始于读者在作者的主题暗示下开始猜测文本中最可能的话题是才开始的。
作者的暗示:文章开头的概述、文中主题的明确表达和标题都是作者的暗示(jones,1977).P36谷幽窗望形式规则,理解策略7小结文本的主题是建立在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和个人信仰与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宏观过程即规则和策略的作用,从命题族群策略地推导出一个宏观命题。
自顶向下主题的重要性(二)新闻话语的主题推导标题:消息文本的纲要性概述用宏观规则推导话语主题中心主题在报道中通常用标题和导语的形式加以暗示p43P43新闻实践必然体现一种视角,新闻话语中的报道亦同样如此。
这种视角还体现在宏观结构的组织和暗示上。
1主题结构制表宏观命题是其前身命题的必然结论文本的顺序是由主题的相关性而不是由逻辑决定的论述宏观结构有赖于新闻常识的掌握:文本结构和认知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2主题实现: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文本组织过程中的结构特点新闻话语中主题实现或阐述最明显、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组装性,即每个主题只在某一部分中体现,而不贯穿于整个文本。
3详述规则(specifi’cation rules)主题实现:通过对宏观规则的逆向应用实现----详述规则新闻写作策略分析:内容、细节、后果、附加、原因…导语段:交待事件主题新闻报道的高层次主题不体现在标题或导语中;中心主题即第一主题的信息散布于整个文本中新闻话语中实现主题的结构组织形式基本上有三种:顶向下或倒金字塔式;相关性控制式;循环组装式。
三新闻图式(一)文本超结构总括部分必须告诉读者故事的宏观结构生活中的许多话语类型都是由几乎固定的图式组织进行的(二)故事语法我们认为抽象的图式结构,包括故事的图式结构,在理论上可用一个规则系统或具体的某种语法来描绘和建构。
一系列常规的叙事范畴或类型;一系列规定图式形式中叙事类型等级和顺序的叙事规则;一系列把隐含的规范叙事的模式变成各种真实叙事图式的转换规则用超结构(superstructure)来说明话语图式(三)新闻图式范畴1概述:标题和导语概括了新闻文本的内容,表达了他的语义宏观结构主标题、超级标题(肩题、引题和眉题)和副标题2情节:语境中的主要事件和背景前事件类型历史性…3后果后果的严重性相当部分决定了它们的新闻价值随意一致性4口头反映权威评论客观性(直接、间接)引用身份、地位5评论评价和预测递归状顺序与作用6新闻图式的排序新闻图式决定文本中主题的总体排序,从而把新闻主题组织起来实现其主题结构循环可能7案例分析一则四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一)局部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命题作用词(operators)2命题群组3局部一致性功能一致性、条件一致性4主题和知识:局部一致性的制约机制同一组群的局部一致性受统领这一组群的主体制约局部一致性应该是当时谈论的话题和说话双方知识或信仰之间的关系5认知策略和一致的主观性6必要条件、先决条件和隐含性暗示、联想和其它直觉性概念隐性信息:一个文本的信息隐含或实现假定了这个文本的所有命题,这些命题在文本中没有直接或全面地表达或阐述出来,这些命题被称之为这个文本的~。
轻微的暗示(隐义)(二)局部语义的相关性1新闻话语的局部一致性2新闻话语的隐含意义用语分析记者的角度和立场五新闻话语的风格(一)标示语境的话语风格以语境为基础的风格概念定义: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语言的变体风格的变化似乎涉及到选择;风格隐讳地事先假定了比较关系体现说话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特征没有选择的余地:特殊话语风格和社会语境媒体风格(二)新闻风格的一般性限制引用别人的话和评论是记者突破非人化、观点、报道视角和形式化等限制的一种很有效的策略。
P78(三)新闻句法报道中语义内容的常见措辞和固定套路词序的作用及其句法功能主动被动句----施动受动人(四)新闻的措辞风格用词的选择----措辞风格受到修辞策略的限制:不完全陈述六新闻话语的修辞(一)话语修辞及其效用风格受制于具体情景中的话语类型和预先设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修辞的运用取决于传播目标和预期的传播效果语义表象手法说服的目的劝服效果(二)新闻的效用:暗示作用从意识形态来说,新闻含蓄地推销着社会精英阶层占主导地位的信念和观点p85-86修辞的内容方面和论述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修辞的形式方面:再现文本中的记忆信息;更好地组织这些信息;增加检索和使用的机会;影响目标对象信念和观点的变化强调重要内容的目的通过运用提升新闻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的方式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
(三)新闻的劝服性内容特征增加劝服效果的有效策略:P871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2消息来源和引述社会等级与可信度的正比关系3数字:表明报道的精确性(四)结论策略:大量使用数据、选择消息来源、相关性关系的具体选择(抵触性命题被贬低或完全被忽略)、描述事件时采用意识形态一致的视角、使用具体文本或态度图式、有选择的利用可靠的、官方的、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有较高可信度的个人和机构的观点、介绍相近而具体的细节、引述目击者或直接参与者的话以及描述情感反应或进行情感呼吁。
央视---被抵触、从没人敢拿央视开刀第三章新闻制作(一)新闻制作的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1新闻过程2新闻制作和源文本的加工过程新闻收集场合及其阐释(二)话语的认知加工1文本加工认知模式的发展2新闻话语加工的理论框架建构:储和处理能力有限。
因此宏观结构过程:语言使用者从命题群众推导出主界定主观性:3话语制作(三)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社会性P114(四)新闻制作过程1新闻事件的解释然而行为人的限制:新闻人物图式——新闻制作过程的基础2加工源文本大多数新闻信息来源于话语新闻话语的加工也需要接近、观察、解释和记忆和行动不一样话语还具有象征性的内容具体策略:选择、复制、概述、局部改写、风格和修辞的(再)表述——> 概述:包括宏观结构的推导;删略、归纳和组构;概述的作用(删繁就简):把概述看成是对即将写作的新闻文本的规划和设计,或与同事和编辑进行讨论的提纲。
局部改写:删除(内部标准、外部情形)、补充(具有解释和综述的作用,如扩展性补充)、置换()、替换。
风格和修辞的(再)表述:作征为基础(包括意识形态和专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就显而易见了。
P122(五)再谈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定义:p1242不同的新闻价值观:(1)态。
篇幅和预算的限制。
(2)例如精英报道的恶性循环(3)对新闻价值有限制作用的具体因素1)新奇性2)新近性3)预设4)一致性5)相关性6)反常性和反面性7)接近性相关性: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不符合当局利益因此不被报道)反常、反面性:没有某种p128接近性:新闻事件的局部接近性和意识形态接近性(六)新闻制作的实地调查1调查的框架结构2源文本类型3源文本的改写4具体主题(1)概述宏观规则(2)超结构图式特征、消息来源(3)通讯社和报纸对东欧的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新闻界如何报道西方国家…对通讯社(Or其他)(4)引述5小结源文本程式化加工的特征:第四章新闻理解一介绍主要条件:阅读过程、记忆再现和新闻信息的检索方法二新闻理解的理论框架阅读、理解、再现一旦我们认为已经了解了这则新闻,这个认知模三新闻理解实验成果的简要回顾1故事的理解、(1)(2)即行为参与者——人的行为结构2新闻的理解和记忆(1)新闻报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图式助;:大的多p160四自然状态新闻理解的实验1实验材料2实验对象地区、职业、性别……3实验过程录音;再现风格4读者统计信息与媒体使用状况区别、共性:年龄;教育;职业;地点;媒体使用情况;报纸阅读;性别差异5当天的报纸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风格;新闻类型6回忆的总体情况7内容和结构的回忆8后滞性回忆9实验结果10其他媒体的影响11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第五章结论一作为话语的新闻二新闻的文本结构宏观规则新闻图式三制作四理解读者所:通过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