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 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 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试试看: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联系:《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思考:是否正确?
试试看: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 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 考卷)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扔掉 诸将阿吕后意 阿谀奉承——迎合 (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屡试不爽——差错
小试身手
势拔五岳掩赤诚 出类拔萃——高出,突出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 听从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杜,公孙 趸诛伐 口诛笔伐—— 讨伐,征伐
试试看: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想想看: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 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 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才)去。
“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 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 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复习中,实词历来是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是很有作用的。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技巧。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

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

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可见和烧火有关。

而且从字形上来看,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二)、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亡”与“北”对应,可推测“亡”也是“败逃者”。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再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的句子,“拒”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的意思。

(三)、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动词,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

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根据句法结构,“致”充当谓语中心语,解释为“招致”,后面应该接宾语,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

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

”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词性应该是名词,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几代人)作宾语,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

再如2005年全国卷乙“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中“辩”前面有“多”字,可推断此处“辩”作“多”的宾语,因而不能看作动词,而只能看作名词“口才、辩才”。

再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是“忠诚”的意思。

(四)、借助联想进行推断
试卷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没有学过的实词,我们可以联想我们知道的有关的用法。

我们
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

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中的“绳”,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绳是“制裁”的意思,结合语境考虑,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中的“敏”,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敏于行而讷于言”,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

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再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的“倍”后带了宾语“德”,肯定不是“加倍”,联想到同音的“背”字,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解释为“违背”。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中的“裁”不可能是“裁减”的意思,而联想到通假中有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才”正巧合适。

再如2 004年湖北卷“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中的“闲”,作形容词讲,明显不合适,若活用作使动词也不合适,而联想到通假中的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娴”正巧可以,此处是“娴熟、熟习”的意思。

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如《屈原列传》中有“王甚任之”,“任”字费解,但联系到双音词“信任”,我们就可推知“任”即“信”,作“相信、信任”解。

(五)、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的出现,都会与上下文的语意有关。

语意关系一般为照应、解释、暗示,所以就要瞻前顾后。

例如1998年20题“汝归勿遽言”中“遽”的意思是“匆忙”还是“惊慌”?联系下文,有“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徐言”就是慢慢说,那么,“遽”应当解释为“匆忙”。

再如2004年湖北卷“朕欲别除一官”中的“除”,作“革除”讲,显然不符合上文中对薛季昶的称赞,太后的意思是另外给他安排一个官职,所以此处应该作“授予官职”讲。

再如2004年北京卷“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若当“两次”讲,讲不通,为什么让两次就停止了?结合上下文可知,经过乡闾父老的劝说,打官司的双方都相互礼让就不再打官司了,此处“两”应作“相互”讲。

再如2005年山东卷“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中的“生产”就不能解释为“生活和财产”,因为前面有“不问”,即不过问,不过问什么?应该与后一句“遂大困”有关。

因不过问生活所依靠的产业而“大困”才合理,并不是不关心财产。

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内容,就能明白此处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我们知道做好文言实词题,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

虽然考试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文言实词,尤其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注意综合使用,为准确、快捷地推断出词义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学习方法报》(高考语文版2005年9月12日第3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