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居里温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居里温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居里温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居里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掌握居里温度的测量实验方法,学习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样品的电容变化值;3.实验中讲解电容变化与相变的关系,了解传统物理学的局限性。

二、实验原理居里温度是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一个临界点,其以下推广为:在低于居里温度时,铁磁体材料的磁矩方向是有序排列的,而在高于居里温度时,磁矩方向由有序变为无序。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的电容变化值,得到居里温度。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清洗所有试验仪器。

2.准备试验样品,将其放置在试验装置中。

3.使用热水槽进行加热,保持温度平稳,直至100°C。

4.使用温度计测量试验样品的温度。

5.使用电容计测量试验样品的电容变化值,记录数据。

6.以5°C为温度间隔进行多次测量,直到样品的磁性变化稳定。

7.记录数据,绘制样品电容与温度变化曲线。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样品的居里温度为:82℃温度(℃)电容变化(pF)70 300我们取样品的温度范围为70℃-100℃,通过测量其电容变化值,得出样品的居里温度为82℃。

五、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样品的电容变化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样品的居里温度范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原因在于,磁性相变时,样品不同部分的电容值不同,导致整个样品的电容值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居里温度的测量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测量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容变化即可。

但是,这种传统的测量方法有其局限性,因为它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没有考虑到量子效应的影响。

六、思考题1.量子效应对居里温度有什么影响?量子效应对居里温度的影响很大,因为量子效应下,物质的行为与经典物理学预测的不同。

例如,当离子化程度高时,电子可能以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通过晶格进行传递,导致物质在低温下的电阻率异常地高。

2.居里温度与材料的磁矩有什么关系?3.磁相变与其他相变有何不同?磁相变是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相变,与正常的从固体到液体的相变不同,它涉及到物质的电磁性质。

气温观测实验报告范本(3篇)

气温观测实验报告范本(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气温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气温观测仪器,如温度计和百叶箱。

4. 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气象观测站四、实验仪器1. 普通温度计2. 最高温度计3. 最低温度计4. 自计温度计5. 百叶箱6. 记录本7. 笔五、实验原理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是指大气中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强度。

气温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部分,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大气中空气的温度,从而得到气温数据。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如温度计、百叶箱等。

- 了解气温观测的标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观测阶段:- 将温度计放入百叶箱内,确保其稳定。

- 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如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进行观测。

- 记录每次观测的温度值。

3. 数据处理:- 计算每次观测的温度平均值。

-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 分析讨论:-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 结合气象知识,讨论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1. 气温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 | 温度(℃) || -------- | -------- || 02:00 | 5 || 08:00 | 8 || 14:00 | 18 || 20:00 | 12 |2. 气温变化曲线图:(此处应附上气温变化曲线图)八、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早晨2时左右。

2. 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3. 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低温天气则可能导致农作物冻害、供暖需求增加等。

温度技术测量实验报告(3篇)

温度技术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温度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3. 学会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际测量;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对温度测量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PT100等;2. 温度测量仪器:数字温度计、温度测试仪等;3. 实验装置:电加热炉、万用表、连接电缆等;4. 待测物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实验原理1. 热电偶测温原理: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即当两种导体在两端接触时,若两端温度不同,则会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通过测量电动势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温度。

2.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电阻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温度。

3. PT100测温原理:PT100是一种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线性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1)将热电偶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电偶冷端温度;(3)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计算热电偶热端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敏电阻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敏电阻温度;(3)根据热敏电阻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热敏电阻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3. 实验三:PT100测温实验(1)将PT100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PT100温度;(3)根据PT100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PT100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电偶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0.5℃以内。

分析误差原因,可能包括热电偶冷端补偿不准确、热电偶分度表误差等。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敏电阻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1℃以内。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报告:测量温度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并掌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使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与仪器
- 温度计
- 温水、冷水
- 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在实验中倒入适量的温水。

3. 将温度计放入温水中,确保温度计的测量刻度完全浸入水中,不接触底部或侧壁。

4.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的指示稳定在一个数值上。

5. 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6. 将温度计取出并清洁干净,备用。

7. 重复步骤2至6,使用冷水测量温度。

8. 完成所有实验后,关掉水源,清理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中测量得到的温度读数,可以得出温水和冷水的温度。

根据温度计的刻度,可以确定温度的单位。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温度计刻度清晰可读。

2. 使用温水和冷水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或冻伤。

3. 操作温度计时,避免碰撞或摔落,以免损坏。

4. 温度计读数应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5. 实验完成后,注意清理实验,关闭水源。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技巧,并获得了温水和冷水的温度读数。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准确测量温度的需求。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

小学生测水温实验报告引言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水的温度,并了解水温对人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热水和冷水(两杯)2. 温度计(1支)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预热实验室,确保室温稳定。

2. 准备好实验材料。

3. 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先测量热水的温度。

将温度计完全插入热水中,静置片刻直到温度计的显示数据趋于稳定。

5. 记录热水的温度。

6. 将温度计彻底清洗干净,避免影响后续的测量。

7. 再测量冷水的温度,操作方法和步骤同上。

8. 记录冷水的温度。

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的描述,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水温热水XXC冷水XX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

这是因为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比冷水快,分子之间的空隙也更大。

而冷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较慢,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

结论小学生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到了水温对人体的影响。

热水有助于排汗和舒缓疲劳,而冷水则有助于退水解毒,收缩毛孔,使人精神焕发。

此外,水温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有重要的影响。

水温过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如鱼类和浮游动物受到热水伤害后可能死亡。

而水温过低则会使某些水生生物难以繁殖和生存。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到水温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通过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加深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致谢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并获得了有价值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实验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实验报告

温度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铜-康铜热电偶的测温原理;2、掌握利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3、了解温度信号(电压)的传送及转换原理。

二、实验原理:热电偶测温原理: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是热电效应,将两种不同成份的金属导体首尾相连接成闭合回路,如两接点的温度不等,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形成热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

热电偶就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端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叫做测量端,未焊接的一端叫做参考端,参考端在使用时通常恒定在一定的温度(如00C)当对测量端加热时,在接点处有热电势产生。

如参考端温度恒定,其热电势的大小和方向只与两种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测量端的温度有关,而与势电偶的精细和长短无关。

当测量端的温度改变后,势电势也随之改变,并且温度和热电势之间有一固定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测量温度。

铜-康铜热电偶:由铜和康铜(铜60%,镍40%)丝作成。

特点是热电势大,价钱便宜,易于制作。

但其再现性不佳,只能在低于350℃使用。

铜-康铜热电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在0-1000C的范围内可以近似表示为下述公式:T(0C)=1.2705+23.518XE(mv)镍铬-镍硅热电偶:由镍铬(镍90%,铬10%)和镍硅(镍95%,硅、铝、锰5%)丝作成。

有良好的复制性,热电势大,线性好,价格便宜,但测量精度较低。

三、装置和流程实验装置:实验桌(袈)恒温器,冰水保温桶,(1)-(8)号热电偶测温线路(),数字式毫伏计。

图1:温度测量实验面板图其中(1)-(7)号用铜-康铜作热电偶材料,(8)号由镍铬-镍硅作热电偶材料,铜-康铜作为补偿导线。

四、操作步骤1、检查恒温器中的水位是否合理,保温桶里的冰水是否足够;2、将热端置于室温空气中,将冷端置于冰水保温桶中,进行充分的热平衡(约需5-10分钟);3、将数字式毫伏计的输入夹“短路”并接通电源预热3-5分钟后,观察数字式毫伏计的“零点”示值;4、分别测量热端温度为34、65、850C左右时的各号线路的热电势,对所测结果作简要说明;对所列实验数据说明:(8)号线路补偿导线使用正确的输出端测量值从理论上讲也应该比实验值更高些。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

温度测试仪实验报告1. 引言温度是一个物体对热的敏感度的度量,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工业、医疗、气象等。

为了准确测量温度,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的温度测试仪器。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温度测试仪来了解温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材料•1个温度传感器•1个微控制器(如Arduino)•1块面包板•连接线•1个计算机3. 实验步骤3.1 连接电路1.将温度传感器插入面包板上的合适位置。

2.根据温度传感器的连接图,将其与微控制器相连。

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3.2 上传代码1.在计算机上打开Arduino集成开发环境(IDE)。

2.创建一个新的项目,并将以下代码复制到新项目中:void setup() {// 初始化串口通信Serial.begin(9600);}void loop() {// 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值int sensorValue = analogRead(A0);// 将传感器数值转换为温度值float temperature = sensorValue * 0.48875855327;// 打印温度值到串口监视器Serial.print("Temperature: ");Serial.println(temperature);// 等待一段时间delay(1000);}3.将微控制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并通过Arduino IDE将代码上传到微控制器中。

3.3 测试实验1.打开串口监视器。

2.通过串口监视器,观察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的温度值。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值。

根据代码中的转换公式,我们可以将传感器的数值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

通过观察串口监视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温度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使用微控制器,我们可以将传感器读取到的数值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并进行实时监测。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

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标题:测量火焰温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火焰的温度,探究不同火焰的温度差异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火焰温度的测量可以利用火焰的颜色进行估算。

不同温度的火焰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也不同,如炉火的颜色从红色、黄色到白色渐变,红热钢铁炉温度一般约为900C,黄热约为1100C,白热温度则在1400C以上。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火源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保持相对稳定。

2. 在火焰的观察位置上放置一张白纸或其他不易燃烧的材料。

3. 调整观察位置并使用色温计或者其他颜色测量仪器来测量火焰颜色的RGB或HSV数值。

4. 根据所得到的RGB或HSV数值查找相应的颜色-温度转换表格,获得大致的火焰温度。

四、实验数据与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以下数据:实验次数颜色测量值观察到的温度-1 (255,0,0) 约9002 (255,165,0) 约11003 (255,255,255) 约1400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火焰颜色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RGB数值依次从红色向黄色、白色过渡。

五、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与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黄色、白色。

2. 火焰颜色-温度转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实际温度与通过颜色测量得到的温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3. 实验所得到的温度是近似值,精确度有限。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火焰颜色来估算火焰温度,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火焰的颜色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火焰的颜色来推测其温度,对于一些需要控制火焰温度的场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仍需要注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以及更为精确的温度测量方法的探索。

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因素对火焰温度的影响,以及更精确的测量方法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3.2 11 38.6
3 24.7 12 40.4
4 26.6 13 41.4
5 28.4 14 42
6 30.2 15 42.5
7 32 16 42.9
8 33.6 17 43.3
9 35.2 18 43.5
测量次数
T1(℃) T2(℃)
1
58.1 43.8
2
58.1 44.1
3
58.1 44.4
T2=43.0℃ 2 25.3 12 38.3 3 27.2 13 38.9 4 29.1 14 39.5 5 30.8 15 40 6 32.3 16 40.4 7 33.6 17 40.8 8 34.8 18 41.2 9 35.9 19 41.5
Δ t=5min
测量次数 1 T1(℃) 44.2 T2(℃) 42 2 45.1 42.4 3 45.3 42.7 4 45.3 42.9 5 45.3 43 6 45.3 43
T2(℃) 43.6
Δ t=5min 测量次数 T1(℃)
44.6
45.4
46.1
46.7
47.2
47.6
48
48.3
1 58.2
2 58.2
3 58.1
4 58.1
5 58.1
T2(℃)
48.8
49.2
49.5
49.6
49.6
3.铝棒: Δ t=2min T1=45.3℃ 测量次数 T2(℃) 10 36.8 1 23.7 11 37.6
铜盘C的散热温度记录表: Δ t=30s 测量 1 2 3 4 5 次数 T(℃) 49.5 12 13
6
7
8
9
10
11
49 48.6 48.1 47.7 47.4 47 46.6 46.3 45.9 45.6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5.3 44.9 44.6 44.3 44 43.7 43.3 43 42.6 42.4 42.1 41.8
3
9.842 0.978 9.92
4
9.84 0.98 9.916
5
9.84 0.978 9.912
平均值
9.8412 0.978 9.9152
h(cm)
环氧树脂 d(cm) h(cm) 铝棒 d(cm)
0.902
10.05 0.804 2.772
0.9
10.05 0.804 2.77
0.902
10.048 0.806 2.774
0.896
10.046 0.804 2.772
0.898
10.042 0.798 2.774
0.8996
10.0472 0.8032 2.7724 6.39
h(cm)
6.39
6.394
6.39
6.39
6.386
测量次数 T2(℃) 测量次数 T2(℃) Δ t=5min
1 22.5 10 36.8
温度测量及热传导
主要内容
实验收获及建议
D
C
实验问题
实验数据及分析
B
A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介绍
图2
TC-3B型稳态法固体导热系数测定仪
实验数据:
测量次数
散热铜盘C d(cm) h(cm) 硅橡胶盘 d(cm)
物品参数直径及厚度 mc=654g
1
9.844 0.98 9.912
2
9.84 0.974 9.916
导热系数偏小原因: 1. 样品表面老化,影响传热。 2.加热板、样品、散热板之间有缝隙,影响传热。 3. 传感器与发热盘和散热盘接触不良。
样品盘是厚一些好还是薄一些好: 个人认为过厚或者过薄都不会太好,因为太厚的话,热量传递并达到 平衡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太薄的话,厚度测量的相对偏差占比就会 偏大,从而造成的测量误差更大;
硅橡胶盘 9.9152 0.8996 58.1 44.8 环氧树脂 10.0472 0.8032 58.1 49.6 铝棒 2.7724 6.39 45.3 43
λ 测量值
0.154
0.208
80.688
实验问题及分析:
为什么要在稳态温度附近取值测量以及如何得出铜盘c的散热速率: 1.因为铜盘c的散热并非是线性的,它的冷却速率因为温度不同而不同。 2.在实验中当系统处于稳态时,通过待测样品的传热率与散热盘向侧 面和下面的散热率相同,所以测冷却速率要在稳态温度。 3.但我们只能测得某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无法得出某时刻温度变化, 所以我们应在稳态温度附近测量冷却速率。 4.也正因为无法得出某时刻的冷却速率,我们只能通过测量极小温度 变化来近似得出冷却速率。 为什么只需考虑冷却速率的误差: 通过对导热系数分析可知,质量的数量级相对温度变化
实验收获及建议:
4
58.1 44.6
5
58.1 44.8
6
58.1 44.8
2.环氧树脂: Δ t=2min T1=58.1℃ T2=49.6℃
测量次数 1
T2(℃) 23.4
2
26.5 11
3
29.5 12
4
32.6 13
5
35.3 14
6
37.5 15
7
39.4 16
8
41.1 17
9
42.2 18
测量次数 10
铜盘c散热曲线
50 49 48 47 温 度 49.5 49 48.6 48.1 47.7 47.4
47
46
45 44 43
46.6 46.3 45.9 45.6 45.3 44.9 44.6 44.3
44
43.7 43.3
43
42
41 0 5 10 15
42.6 42.4 42.1 41.8
20
25 测量次数
数据处理:
对散热铜盘: Δ t=660s ,T1 T2指温度变化量 Vc=Δ T/Δ t=7.7/660= 0.0117 测量物品 d(cm)(平均值) h(cm)(平均值) T1(℃) T2(℃) 散热铜盘C 9.8412 0.978 49.5 41.8
处理公式:
T RC 2hC hB 1 mc 2 t 2 RC 2hC T1 T2 R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