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闵子骞是谁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七十二大儒名单

中国历史七十二大儒名单

七十二大儒名单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曾蒧、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冉孺、曹恤、伯虔、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夏首、公肩定、颜祖、句井疆、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乐欬、廉絜、叔仲会、狄黑、邦巽、公西舆如、南宫括、公皙哀、公伯缭、有若、公良孺、后处、秦冉、奚容箴、鄡单、郑邦、原亢籍、颜何、孔忠。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我的孝心优秀作文

我的孝心优秀作文

我的孝心优秀作文我的孝心800字(一)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只有孝,能行天下;只有孝,能感天下;只有孝,能传天下。

在我国的周朝,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

他幼年丧母,父又娶某为继室,闵子骞生性讲孝,像对待生母一样对待继母。

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拨闵子骞和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面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

闵子骞穿着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

而继母反而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惯了。

”偶然的一个机会,父亲发现了棉衣的问题,立即责骂继室,并要将狠毒的女人休了、赶出家门,闵子骞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得后悔不已,从此以后,如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子骞,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之所在。

然而,这种佳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时过境不迁,在我们的身边,“孝”也俯拾皆是。

我家的邻居有一户人家,老人中风,半身不能动弹,吃喝拉撒睡只能在床上,他有三个子女,每个都很孝顺,三人轮流照顾老人,就算没有轮到,也经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门嗮太阳。

想必老人有这么孝顺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没有“孝”的概念:奶奶经常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一个个自立门户,吃香喝辣,却把含辛茹苦的老人置于生死不顾,连老人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苟活世上。

古语有云:父慈子孝。

父母是那么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关心有多少呢?我们的父母并不奢求我们什么回报,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说声把爸爸妈妈辛苦了、帮爸爸妈妈捶捶背等等,他们就觉得十分幸福了。

[儿媳孝顺感悟]孝顺的儿媳

[儿媳孝顺感悟]孝顺的儿媳

[儿媳孝顺感悟]孝顺的儿媳篇一:[孝顺的儿媳]以孝道为中心的作文孝心难得,孝顺难求,孝道这一条路,我们要一直前行。

下面是以孝道为中心的作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笑声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无孝怎知人间情。

”正是那聚首的欢笑,离别的忧伤,让我倍加珍惜亲情的可贵。

孝,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

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

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中国文明史5000多年,“孝”字当头。

友情故然可贵,但亲情更可贵,而“孝顺”则是对长辈的关怀或证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只要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

孝心让人成熟,长大。

我想没有对母亲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谈得上爱我们这个国家呢。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

”孝顺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到今:黄香温席、卧冰求鲤、鹿乳奉亲、换肾救母、背母求学。

个人孝亲敬老事迹材料五篇

个人孝亲敬老事迹材料五篇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可是,在如今利益为先的21世纪,真正能牢记这句话的人却堪称凤毛麟角,更别提能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的人了。

对此,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叹吧。

要知道,孝,是一个家庭的最好的调和剂,是一个国家不可丢失的根源之本,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脚步。

普普通通的一个“孝”字,写起来何尝潇洒和容易,很多人,很多看似知识渊博的君子和学士,总是站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或是学校讲堂上侃侃而谈,谈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谈自己身上别人遥不可及的“高贵”品质……每当在电视里看到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虚伪的笑容,我就总恨得牙痒痒。

有功夫把大把大把的时光耗费在争名夺利上,却没有时间去陪陪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吗?在外面吃喝玩乐,高谈阔论,却舍不得多花一点精力去陪父母说说心里话,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孝顺吗?我想,这真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笑话了。

所以,我很想奉劝在事业的王国学有建树的中年人,请放下自己的身段,多多回头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吧,看看他们此刻到底过得好不好,看看他们有没有露出舒心的微笑,看看他们是否还在为你牵挂……不要觉得做这一切很劳累,很麻烦,因为它本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应当承担的责任。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也会变得口齿不清,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不是黄金万两,也不是高楼别墅,而是,你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和久违的一顿温馨的团圆饭罢了。

想到这儿,我停下了笔。

转头看着正在沙发上聊着天的父母,一股酸涩的心情涌上心头。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似乎也是一个不孝女了,口口声声喊着孝顺,却鲜少主动为父母做过一点事,可对于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爸爸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却豪不害羞地接受着,甚至没有一声谢谢。

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吧!所以,我默默在心底发誓:从今天开始,牢记孝顺两字,好好照顾爸爸妈妈,哪怕只是陪他们说说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最新感人孝心故事事例

最新感人孝心故事事例

最新感人孝心故事事例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人孝心故事事例,供大家参考。

感人孝心故事事例1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然而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不孝的人却越来越多。

他们把老人们送入敬老院,不管不顾,只是把老人们丢给社会。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了这么一则新闻。

事情是这样的:在某地有一对老人,他们没有孩子,所以没人赡养。

同村的一位大姐,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照顾。

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老人,老人吃完了再给孩子吃。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

两位老人虽然双双去世,但是他们都是笑着离开的。

虽然她跟这两位老人无血缘关系,但是她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

从中我知道了:生活处处有孝心。

我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典范,她就是“孝女” 王阿姨。

王阿姨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护士,她在岗位上认真负责,回到家中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婆婆。

她的婆婆患有严重糖尿病,离不开人。

白天婆婆的老公在家照顾她,晚上则是王阿姨照顾她,所以王阿姨很辛苦。

在王阿姨的悉心照顾下,她婆婆的病情有所好转。

但好景不长,一天上午,婆婆的病突然恶化,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

王阿姨则是悲痛欲绝。

在一次颁发“孝心模范”的时候,我们都推举她,她却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像王阿姨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积极地向他们学习。

生活处处有孝心,让我们抓紧时间行动起来,让世界在爱的旋律中舞动的更精彩。

感人孝心故事事例2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我看来,所谓“孝”就是考验子女的意思。

当老人年事已高的时候,子女们能否经得住考验。

以前有位叫蔡元培的人,听人说母亲的病需要用人肉做药引,他竟然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来给母亲做药引。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如此,但关爱老人、孝顺老人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闵子骞

闵子骞

闵子骞闵子骞孝贤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华。

宿州市的闵祠村,山东费县的闵子庄,鱼台县的大闵村,及济南市的历城,争相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作为属地。

他们各有各的说词,各有各的传说,但是,都没有完整的资料和实物去如实考证,至今争论不休。

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很多。

虽然闵子骞葬于何处尚无定论,但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

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闵子为“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1]。

闵子骞墓现被公认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两处,一处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

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墙上有一个写有“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欧阳中石题字。

再沿着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

只见该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

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

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

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

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膳。

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

另一处闵子骞墓,位于范县东南22公里闵子墓村,墓坐北面南,冢高1.5米,周长8.4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三篇】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三篇】

【导语】中华⽂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是⽆忧考为⼤家准备的三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阅读。

【破釜沉⾈】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起义之后,⼜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被迫退守在巨⿅(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南数⾥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安阳(今⼭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外夹击,⼀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对项⽻说:“上阵跟敌⼈交锋,我⽐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出个计策,你就⽐不上我了。

” 项⽻说:“现在军营⾥没有粮⾷,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哪⾥像个⼤将的样⼦。

” 第⼆天,项⽻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说:“宋义背叛⼤王(指楚怀王),我奉⼤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们则拥项⽻为上将军。

项⽻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以⼀当⼗,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破秦军。

济南古代名人

济南古代名人

济南古代名人:舜,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扁鹊,齐国神医,济南长清人。

房玄龄,唐朝名相。

闵子骞,“孔门十哲”之一。

秦琼,唐朝开国功臣,《隋唐演义》著名人物。

李清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南宋人士。

辛弃疾,中国南宋词人。

张养浩,元朝著名散曲诗人。

扁鹊介绍: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

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

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

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

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

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

”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

”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

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闵子骞是谁
闵子骞,春秋鲁国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不但其老师孔子对他赞誉有加,后世皇帝也对他屡屡加以追封。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闵子骞,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汉族,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闵子骞的小故事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

文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

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

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

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后母闻之,悔改。

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
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

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

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

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

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

”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闵子骞的历史评价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

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

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

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由此被
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

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汶上县等处。

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

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

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

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历史上的闵子骞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