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中常见模型

合集下载

常见的物理模型

常见的物理模型

图4
练习:肇庆二模35题、深圳二模36题
二、传送带模型
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它牵
涉到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动量等知 识,由于物块在传送带上滑动,既有对地位 移,又有相对传送带运动,形成了学习的难 点。
常用方法 1、受力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中关键是注意摩擦 力突变(大小、方向)——发生在V物与V带相同的 时刻;运动分析中关键是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 向的变化——物体和传送带对地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比较。 2、二是功能分析:注意功能关系: WF=△EK+△EP+Q,式中WF为传送带做的功: WF=F· S带 (F由传送带受力情况求得),△EK、 △EP为传送带上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Q 是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 Q=f· S相对。
常见的物理模型
轻弹簧模型
(一)特点:
1、质量不计,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2、内部弹力处处相等; 3、当弹簧与物体相连接时,弹簧的形变和由
形变产生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
1、连体问题几个特殊状态
①压缩至最短: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弹力
最大。 ②恢复至原长:弹性势能为0;动能最大;弹力 为0 ③拉伸至最长: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弹力 最大。
C:对木块和子弹分别利用动能定理。
1 2 1 1 1 2 2 2 fx子 (嵌入 ) mv - mv 0 ; (穿出) mv1 mv 0 2 2 2 2 1 1 2 fx木 Mv 2 - 0; Mv 2 -0 则s 相对 x子 x木 2 2
如图 V0 V x木 X

二、倾斜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处理这类问题,同样是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
析,再判断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这类问题 特别要注意:若传送带匀速运行,则不管物 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 力不会消失.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摘要:一、前言- 引入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的话题二、模型列表- 列举24个经典的高中物理模型三、模型详解- 对每个模型进行详细解释,包括模型原理、应用场景等四、模型应用- 介绍如何运用这些模型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五、总结- 总结24个经典模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学习高中物理的帮助正文:一、前言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经典的物理模型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24个经典的高中物理模型,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物理。

二、模型列表以下是24个经典的高中物理模型:1.超重和失重2.斜面3.连接体4.轻绳、轻杆5.上抛和平抛6.水流星7.万有引力8.汽车启动9.碰撞10.子弹打木块11.滑块12.人船模型13.传送带14.简谐运动15.振动和波1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17.电磁场中的单杠运动18.磁流体发电机模型19.输电20.限流分压法测电阻21.半偏法测电阻22.光学模型23.玻尔模型24.放射现象和核反应三、模型详解1.超重和失重: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称为超重;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称为失重。

2.斜面: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分析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3.连接体:连接体问题通常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需要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轻绳、轻杆:轻绳和轻杆模型是研究物体受力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可以简化问题分析。

5.上抛和平抛:上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上抛出,在重力作用下上升和下落的过程;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抛体运动。

6.水流星:研究水滴在流体中的运动,可以了解流体的粘性和阻力的影响。

7.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模型是描述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经典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天体运动等现象。

8.汽车启动:分析汽车启动过程中各部件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了解汽车的加速原理。

9.碰撞:研究物体间碰撞过程,分析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变化。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斜面体模型2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斜面体模型2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斜面体模型2各们小伙伴儿们,大家好!经过一个充实的周末之后,我们的物理模型分析又开始啦!经过上篇文章之后,我们的斜面体模型又将迎来新的篇章!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例题1:如图所示,一斜面A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在其斜面上放着一滑块B,若给滑块B一平行斜面向下的初速度v_{0},则B正好保持匀速下滑,斜面体A保持静止。

则此时水平面对斜面体A的摩擦力为多少?解析:因为滑块B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体A静止,所以滑块B和斜面体A的合力均为0,可以对A和B用整体法。

现在对A和B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结果如下:从受力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此时水平面对斜面体A没有摩擦力。

因为整体隔离法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讲过了,所以今天我们只是拿来运用。

今天我们的核心内容更加精彩,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2:一斜面体A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其斜面上放着一滑块B,若给滑块B一平行斜面向下的初速度v_{0},则B正好保持匀速下滑。

如图所示,现在B下滑过程中再加一个作用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B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_{1},则B将保持匀速运动,A对地无摩擦力的作用B.在B上加一沿斜面向下的力F_{2},则B将加速运动,A对地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C.在B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_{3},则B将减速运动,在B停止前A对地有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D.无论在B上加什么方向的力,在B停止前A对地都无静摩擦力的作用这个题我们根据题干的理解可以知道:B正好能保持匀速下滑,所以在B匀速下滑的过程中,水平面对A是没有摩擦力的。

但是如果再加上外力又该怎么样呢?可能有小伙伴儿想着这个题也用整体隔离法,但是一旦加上外力之后,物体B就会有加速度,此时用整体隔离法是分析不出地面对A的摩擦力的。

所以这个题不能用整体法,只能用隔离法。

我编写的《高中物理知识模型探究与实践》一书里面专门针对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传送带和滑块木板、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和动量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模型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讲解,采用的是讲解式的叙述手法。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模型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模型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模型高中物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受力分析模型则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在物理学中,受力分析模型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

通过受力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效果,从而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等相关信息。

### 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牛顿第二定律)在受力分析模型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基础而核心的概念。

该定律表明,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具体来讲,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表示:\[ F = ma \]其中,\( F \) 代表合外力的大小,\( m \) 代表物体的质量,\( a \) 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力和质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从而推断出其未来的运动状态。

### 受力分析的步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进行:1. **明确物体所受的力**:首先需要明确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

2. **绘制力的叠加图**:将各个外力按照大小和方向在坐标系上绘制出来,以便于后续计算。

3. **计算合外力**:根据叠加图,计算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合外力的大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5. **分析运动状态**:通过得到的加速度信息,可以进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等。

### 实例分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受力分析模型的应用:假设一个质量为 \( m = 2 \, \text{kg} \) 的物体受到一个力 \( F = 10 \, \text{N} \) 的水平推力,同时受到一个重力加速度 \( g = 9.8 \,\text{m/s}^2 \) 的作用。

问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 F_{\text{合}} = F - mg \]\[ a = \frac{F_{\text{合}}}{m} \]带入数据,可得:\[ F_{\text{合}} = 10 - 2 \times 9.8 = -9.6 \, \text{N} \]\[ a = \frac{-9.6}{2} = -4.8 \, \text{m/s}^2 \]因此,物体的加速度为 \( -4.8 \, \text{m/s}^2 \),表明物体将朝着相反方向加速运动。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高中物理11种基本模型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一cos )μθμθμθθμ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讨论:①F 1≠0;F 2=0N=② F 1≠0;F 2≠0 N=(是上面的情况) F=F=F=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211212m F m F m m ++⇒F 212m m m N+=122F=(m +m )a N=m a212m F m m +211212m F m m m F ++20F =211221m m g)(m m g)(m m ++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A B B 12m (m )m Fm m g ++F Mm Fnm 12)m -(n 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物理力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下面将介绍高中物理力学中的44个模型,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力学知识。

1.质点模型:假设物体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位置。

2.运动学模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不断改变的直线运动。

5.抛体模型:研究物体抛出后在重力作用下的轨迹运动。

6.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定律。

7.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定律。

8.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9.惯性系模型: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建立的参考系。

10.非惯性系模型:在非惯性系中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引入惯性力。

11.作图模型:通过绘制物体受力情况的示意图来帮助分析解题。

12.叠加原理模型: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合力来简化分析。

13.平衡模型:研究物体所受力使合力为零的情况,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

14.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受力大小成正比的物理模型。

15.胡克定律模型:描述弹簧弹性力与伸长(压缩)长度成正比的定律。

16.重力模型: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

17.动力学模型: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

18.动能模型: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9.势能模型: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0.机械能守恒模型:封闭系统机械能总量在没有非弹性碰撞的条件下保持不变。

21.动量模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22.动量守恒模型:封闭系统内动量总量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23.质心模型:多个物体的质心位置与各物体质量与位置的加权平均值。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211212m F m m m F ++(20F =就是上面的情况)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m (m )m F 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为什么)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12)m -(n◆2。

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
----------------------------力学模
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3.轻绳、杆模型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g a)时才沿杆方向
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
假设单B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R
2g⇐mgR=2
2
1
B
mv
E
m
L
·
m2
m1
F
B
A
F1 F2 B A F
整体下摆2mgR=mg
2R +'2
B '2A mv 2
1mv 21+ '
A '
B V 2V = ⇒ 'A V =
gR 53 ; '
A '
B V 2V ==gR 25
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F
m
若V0<gR,运动情况为先平抛,绳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
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

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
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1突然消失),再v2下摆机械能守恒例:摆球的质量为m,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
4.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1.(15分)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小球A和B(中央有孔),A、B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如图中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

此情况下,B球与环中心O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 B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线成300夹角。

已知B球的质量为m,求:
(1)细绳对B球的拉力和A球的质量;
(2)若剪断细绳瞬间A球的加速度;
(3)剪断细绳后,B球第一次过圆环最低点时对圆环的作用力
( 15分)(1)对B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mg
T=
30
sin mg
T2
=①( 1分)
对A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在水平方向
030
sin
30
cos
A
N
T=② ( 1分)
在竖直方向:0
030
sin
30
cos T
g
m
N
A
A
+
=③ ( 2分)
由以上方程解得:m
m
A
2
=④( 1分)
(2)剪断细绳瞬间,对A球:a
m
g
m
F
A
A

=
=0
30
sin( 2分)
2/g
a=⑤ ( 2分)
a
图9
θ
(3) 设B球第一次过圆环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压力为N,圆环半径为r.
则: 2
2
1mv mgr =⑥ ( 2分) r v m mg N 2=-⑦ ( 2分)
⑥⑦联解得:N =3mg ( 1分)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 球对圆环的压力 N /
=N =3mg 方向竖直向下 ⑨ ( 1分) 2.(20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停着一辆平板车,其质量为m 2,长为L ,车右端(A 点)有一块静止的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金属块与车间有摩擦,与中点C 为界, AC 段与CB 段动摩擦因数不同.现给车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恒力,使车向右运动,同时金属块在车上开始滑动,当金属块滑到中点C 时,即撤去这个力.已知撤去力的瞬间,金属块的速度为0v ,车的速度为02v ,最后金属块恰停在车的左端(B 点)。

如果金属块与车的AC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与CB 段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2μ,求1μ与2μ的比值.
(20分)由于金属块和车的初速度均为零,且经过相等时间加速后车速是金属块速度的2倍,则在此过程中车的加速度是金
属块加速度的两倍。

金属块加速度g a 11μ= ① 则车的加速度g a 122μ= ② 在此过程中金属块位移g
v s 120
12μ=

车的位移g
v s 12
024)2(μ= ④
由位移关系212L
s s =- ⑤ 得 gL
v 201=μ ⑥
从小金属块滑至车中点C 开始到小金属块停在车的左端的过程中,系统外力为零,动量守恒,设向右为正方向,且最后共同速度为v v m m mv v m )2(2200+=+⨯ ⑦ 得03
5
v v = 由能量守恒有 202
0202)3
5(32121)2(2212v m mv v m L mg
⨯⨯-+⨯⨯=μ ⑧ 得gL
v 322
02=μ ⑨ 由⑥⑨得23
21=μμ ⑩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A C
B
L
A C
B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