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10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心得10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心得10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心得(篇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诗经》里有生活、有感悟、有情怀,作为组工干部,要善于向古人学习智慧,我们不但要读出古人之诗意,亦要激发当下之情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理想信念里诠释忠诚情怀。
“忠”即“忠诚”,一心一意一辈子跟党走。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可见,诠释忠诚之情就要守住初心从一而终。
革命历史纪录片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细细琢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共产党员。
__年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湖北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不顾绝症在身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
组工干部要__使命,铭记革命历史,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坚守共产党员精神高地,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对党忠诚。
旗帜鲜明跟党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平凡岗位上塑造工匠情怀。
工匠,是中国人几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以精湛技艺在人们生活中打下底色,他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认真踏实的精神获得人们称赞。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阐明了古人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彩,干出极致,干到无可挑剔,这就是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篇)为大家整理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
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
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
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
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孝是感恩,孝是仁爱。
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10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精选篇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的文房四宝,喝的中药,吃饭用的筷子,过节庆祝的鞭炮,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噼里啪啦的响声,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特色。
鞭炮本是驱魔辟邪的,在没有火药的时代,人们用火烧竹子,使之发出声音,以驱逐瘟神,这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逢年过节,爷爷总要放长长一串鞭炮,那时候我总害怕,只远远地躲在大人后面,再悄悄探出头看看鞭炮,现在,我知道,鞭炮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平安的渴求,是从千年前传下来的美好祝愿,那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手指与筷子的灵活配合,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前邀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吃饭,别人拒绝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听到大人说:“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每当我看到外国人惊讶于筷子,认为用筷子是件很困难的事的时候,我的心里便有一股自豪感,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骄傲。
在我刚学用筷子的时候,总是对会对自己发脾气,觉得用筷子太难了,不如勺子方便,爷爷就会说:"你是中国人,中国人就应该会用筷子。
”当时的我理解不到这种感情,而前段时间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让我有了深深的感触,在视频中他们称筷子是小棍子形状的餐具,该视频激起国人愤怒,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歧视,华人纷纷抵制该品牌,这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的影响,我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早就习惯了这些的存在,又怎能让别人随意戏弄呢?唐诗宋词,颂的是我泱泱大国。
从小时候便摇头晃脑的三字经,到后面令人惊叹的诗词曲,都满载我们的回忆,当我们读到一首诗,往往会惊异于其中的一个字或-句,可就这么一个字一句诗,语人又会琢磨思索多久呢?从前诗人作诗来记住眼前美景,加今我们用一张照片代替。
当我们看到雪景时,可以用一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院作飞花”,而不是一句好美匆匆带过。
这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需要做的是努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论现在的科技有多么发达,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被取代。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妈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妈妈笑眯眯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着呢!走,我带你去瞧瞧。
”我听了,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跟着妈妈走了。
我跟着妈妈来到集市上,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奇怪的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拉着我往前走,终于,她在一个小摊前停住了脚步。
妈妈指着一本书法书说:“这个就是。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随后,妈妈又指了指远处的戏台,说:“戏曲也是传统文化噢!”接着,妈妈又带我看了许多东西,使我懂得了许多。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晚霞染红了天空,妈妈微笑着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多着呢,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呢!”我和妈妈回到家,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我立刻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其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定会发现。
”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10篇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10篇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礼拜五下午,班级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老师让十五位同学依次上台演讲,大家的演讲各具特色,都很精彩。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京剧、剪纸、书法、皮影戏等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古人的力量真是让人敬佩!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也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华夏之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它们更好地发扬光大!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为了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盐都区内儿童暑期文化生活,盐都博物馆举办了暑期非遗文化培训班。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譬如书法、剪纸、戏曲,还有我准备学习的糖画。
妈妈及时帮我从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报上了名,为期十天的糖画非遗培训班就要开始了。
徐老师是非遗糖画和泥塑的著名大师,培训的第一天教我们画大刀。
我本以为大刀应该非常简单,轮到我画的时候,调皮的小勺子总是不听使唤,我想往东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总是少一些。
看徐老师做行云流水似的,真简单。
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练习。
徐老师从细节开始辅导我们,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后控制速度。
按照老师的指点感觉豁然开朗,果然再重复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一些了。
拿着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来真香,真甜呀!每天顶着炎热的天气来盐都博物馆,跟着徐老师学会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美丽的小鸟、轻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鸡、气宇轩昂的大马和古灵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动物都基本掌握要领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解读心得10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解读心得10篇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解读心得(精选篇1)大年初一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春节。
春节又叫做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一为亲人团聚,联络亲情,礼仪往来;二则祭祀祖先,感念天地,缅怀先人;三是辞旧迎新,展望未来。
春节的各种习俗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传承了数千载的古老节日里,我们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每到这个时候,一家人便团聚在一起,美美地吃着团圆饭。
那香糯的年糕,敦厚的汤圆,红通通的香肠,油亮亮的腊肉,勾动着我们的味蕾,牵引着人们的情思。
这种中国独有的美食,饱含了人们对年的深情。
每到这个时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假期,真正的亲人团聚。
因为不管相隔多远,亲人们总是会及时赶回来,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大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小孩们也放下了书本,全心的投入了春节的各种活动:贴春联、祭祖、串门、放烟花……每到这个时候,便是孩童时的我最乐呵的几天了。
穿着新衣,攥着压岁钱,和小伙伴们一起开无忧无虑地到处跑,放着烟花,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欢快的笑声四处飞扬……夜幕降临,明亮的窗前,透出一家人围在桌前,热热闹闹吃着饭,看着烟花的画面,那种满满的幸福感是金钱不可替代的。
通常我们这些春节活动会持续到正月十五。
有时候,我们会去放孔明灯。
那大大小小的孔明灯,飘荡在空中,随着风起起伏伏,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祝福,慢慢飞向高处。
远远望去,与天上的繁星相映衬,热闹,明亮。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洋节洋文化流行起来,并且愈演愈热了。
看着那些商家贴出来的各种广告,大街小巷的年轻人孩子们或提着南瓜灯,装扮成女巫等怪模样,或扮着堆满笑容的圣诞老人分发糖果,或写满爱意的花式情人节表白……我有点疑惑了:这些欢乐的脸后面,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节日的意义呢?商家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促销罢了,大多数的人们也不过是跟风罢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想法作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想法作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想法(精选篇1)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崇敬。
有时我会想,中国的祖先有多伟大,才能让现在的文化博大精深。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首先感谢我的父亲,是他带领我走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些前人说过的道理和想法。
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懂他们。
但是随着我的成长,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本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善良、宽容、理解和团结,让我着迷。
尤其是从《老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
”这句话成了我一生要实践的。
这句话伴随着我的整个青春。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节日更加惊讶。
正是这些节日的存在,让我们懂得了家庭团聚的快乐和喜悦,让我们珍惜家庭的温暖。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节日的存在让我们放慢脚步陪伴家人,避免“孩子想养,亲戚不在。
”我们的家庭悲剧,珍惜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想要表达的内心信物,也是我们想要告诉世界的真理。
中国传统节日存在的另一个价值是,它们是体现我们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它们直接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想法(精选篇2)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剪纸文化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
剪纸这项传统文化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的生活中,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10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1)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
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2)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穿的服装、用的瓷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10篇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篇1)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
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
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
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
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
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
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
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
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 学以济世。
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
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
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
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
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
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篇2)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
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
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
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
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
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范文(篇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
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
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