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

2、卓越的心理描写
•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 想变化。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 想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 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注意描写人物 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喜欢描写自我反省 心灵彻悟的心灵运动形态、喜欢通过人物 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 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 物。在他的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
坏人,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
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4、善于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 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诸如“人是什么 ? 人性是善 还是恶?人为什么会狐独、恐惧、绝望?人生的终极 目的是什么 ? 人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有意义 ?” 等 等问题。 他说:“思想家和艺术家应当和人们共忧患以 便找到生路和慰藉。此外,他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还因为他们始终处于担忧和坐立不安之中:他们能 决定和说出造福于人们,使人们从苦难中摆脱出来 并给予安慰的话。……因此,思想家和艺术家命中 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与作出自我牺牲的。”
四、《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 式巨著,是作家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农业、家庭 、婚姻和道德等一系列问 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 的作品。
(一)小说的创作过程
1870年2月 ——最初构思——取 名为《两段婚姻》、《两对夫妻》 (情节带有“私生活”的色彩,没 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 1873年3月 ——重新写作——取 名为《安娜· 卡列尼娜》 ——主人公外貌原型 :俄国诗 人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 ——情节原型:1872年1月8日《 图拉省公报》安娜卧轨自杀的消息 —— 虚构情节:列文的精神探索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俄国革命的镜子”。
出生于贵族家庭,创作了《战争与和平》,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小说《琉森》《三死》、《家庭幸福》。
中篇小说《哥萨克》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长篇小说《复活》。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小说《童年》(Детство,1852年)《少年》(Отрочество,1854年)《青年》(Юность,1856年)《一个地主的早晨》(Утро помещика,1856年)《塞瓦斯托波尔纪事》(Севастопольские рассказы,1855年–1856年)《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 в декабре месяце,1854年)《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 в мае,1855年)《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 в августе 1855 года,1855年)《哥萨克》(Казаки,1863年)《战争与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1865年–1869年)《高加索的囚徒》(Кавказский Пленник,1872年)《谢尔基神父》(Отец Сергий,1873年)《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1875年–1877年)《忏悔录》(Исповедь, 1882年)《伊凡·伊里奇之死》(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1886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Много ли человеку земли нужно,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Крейцерова соната,1889年)《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1864年, 1886年)《为什么》《卢塞恩》《舞会以后》《复活》(Воскресение 1899年出版)《哈吉·穆拉特》(Хаджи-Мурат 1896年-1904年撰写,1912年出版)散文《什么是艺术?》(1897年)《天国在你们心中》《到底怎么办》《当代的奴隶制度》《回忆录》(未完成)《给自由主义者的信》(英语,1898年)戏剧《黑暗的势力》(Власть тьмы,1886年)《教育的果实》(1889年)《活尸》(Живой труп,1911年)编著《启蒙读本》《生活之路》。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精选五篇)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精选五篇)第一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
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小说。
结婚后渡过了一段宁静、和谐的生活,但在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他的文艺观也发生转变,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
后来,他于1910年11月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
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第二篇:《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1.理念:贯彻深文浅教,长文短教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法:比较法、标题透视法、品读法 3.学法指导:品读法、比较法、圈点勾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
托尔斯泰传记

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你的名字]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出生于1828年9月9日,逝世于1910年11月20日,是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托尔斯泰以其深邃的思想、广泛的作品和颠覆传统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概述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其对文学界的巨大影响以及他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一、早年经历与家庭背景托尔斯泰于俄罗斯陀斯卡沃省一个贵族家庭中出生。
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拥有多位兄弟姐妹。
自小,他就展现出对知识和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前往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和东方语言。
家庭环境和早年经历为他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之路的开启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期间,托尔斯泰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学的作品,如莎士比亚、高尔基等。
这些作品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同时也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童年,男孩,青年时代》于1852年出版,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托尔斯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塑造,成功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赢得了读者的赞美。
三、作品的创作与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囊括了小说、散文、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描绘、复杂的情节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托尔斯泰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也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作家应该借助文学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的纷扰。
他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种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道德与人性的思考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道德哲学家。
他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义、正义和善良,并通过自省与反思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十七岁时,他考进了喀山大学攻读东语系,但因为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又转学到了法律系。
他在校期间根本无心学习,反而对社交十分感兴趣,同时迷上了道德哲学,最喜欢卢梭的观点并大量阅读他的作品。
离开学校后,他积极为农民子弟建设学校供他们学习。
之后,他来到图拉的管理局工作,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还受到了提拔。
1851年,他与兄长远赴高加索参军。
参军之后,他参与了多场战争,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下了《童年》等批判现实的优秀作品。
四年后,他离开战场回到圣彼得堡的家,重新投入贵族社交,整天酗酒赌博。
但他一直想方设法拯救农民,1856年,他起草了以代役租的方案,并在自己的庄园首先实行。
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奔波各地先后创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又创办了多本教育杂志,这期间他的创作也基本暂停了。
1962年,他与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妻子先后为他生下了十三个孩子。
婚后,妻子索菲亚帮他管理庄园,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文学创作上,才能留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名作。
他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时,他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让他多次想离家出走。
他离家之前与妻子彻底决裂,他的妻子跪在他面前,他也丝毫没有动容。
1910年,他秘密离家出走,在途中却不幸染上了肺炎,最后在车站病逝。
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第一流作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人可以与之媲美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对于苏联最为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文学界难得的瑰宝。
而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又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人都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时间都在描述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农民的觉醒,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投入了文学的创作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早年经历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
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