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风筝》--习作五--6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风筝这种传统活动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对风筝这种传统活动的了解和拓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风筝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3.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6.总结: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重点和寓意。
7.拓展:介绍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传统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
8.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简介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讲述了小男孩雷雷为了追赶风筝而与小女孩瑾瑜展开的有趣故事。
学情分析学生年龄段为四年级,他们喜欢参与互动式的学习。
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
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还需要在表达和写作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情节及人物性格。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及书写。
3.了解风筝的制作和飞行原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照顾和关心他人。
3.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敢于追求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语,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1.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感同身受。
2.风筝原理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原理并动手制作风筝。
四、教学过程安排活动一:导入时间: 5分钟内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风筝的形态,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活动二:课文学习时间: 15分钟内容:分段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小组讨论故事情节。
活动三:风筝制作时间: 30分钟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指导学生一起制作风筝,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
活动四:风筝比赛时间: 20分钟内容:组织风筝比赛,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并进行飞行比拼,加强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
活动五:反思总结时间: 10分钟内容:老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表达制作风筝的感受,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节课通过风筝制作和比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风筝的原理,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和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生活气息浓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能体会到风筝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风筝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以及放飞技巧等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以及放飞技巧;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和怀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3.风筝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风筝的图片、视频资料;3.生字词卡片;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任务可以包括:查找风筝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以及放飞技巧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风筝形状、颜色等细节;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与展示 - 课文朗读与品味4.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风筝和风筝飞翔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讨论。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分析语言,理解作者的用意。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风筝的看法和体会。
•个人表达: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表演相关情景,表达对风筝的情感。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 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和表演的质量。
- 考察学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水平。
二、作业设计1. 问题解答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2. 你怎么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描述一下。
2. 写作练习请以《风筝》为题,写一则短文,描述一个你在童年时玩风筝的经历。
3. 朗读练习准备一段风筝相关的课文,并准备朗读给同学听。
4. 创作练习假设你是风筝,请描述一次风筝飞翔过程中的感受和见闻。
5. 课外阅读找一篇关于风筝的故事或文章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风筝》这篇课文,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其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次风筝比赛中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比赛中争胜的态度和友谊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挑战,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风筝》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勇于挑战、团队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热身(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风筝图片,学生讨论风筝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2.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风筝比赛的视频,引出话题:“风筝比赛中的友谊和胜利,我们觉得哪个更重要?”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风筝》,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第二课时1. 拓展阅读(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深刻。
2.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在你们看来,比赛中胜利重要还是友谊重要?为什么?3. 课堂表演(15分钟)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课文中的情景再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风筝》这篇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来认识生活、理解人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情操。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放风筝的经历,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童年的快乐。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插图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春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风筝图片或实物。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风筝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关于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童年的快乐。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
操练(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我和风筝”为主题,进行口头作文或绘画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和春天的美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放风筝的故事。
通过描述小男孩精心制作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以及风筝在空中飞翔的美景,展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插图精美,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独立阅读短篇文章。
学生对生活中的趣事较为感兴趣,对于描述自然景物和情感的课文,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受能力。
此外,学生对风筝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有一定了解,但可能未曾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会生字词,会用“精心”、“飞翔”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会用“精心”、“飞翔”等词语造句。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分享自己与风筝有关的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直观演示法:教师展示制作风筝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情感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风筝》的PPT或多媒体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个男孩放风筝的故事,通过描绘风筝飞翔的场景,展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带来的快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讨论,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风筝带来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重语气、情感的把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把握语气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风筝的样子、放风筝的过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2..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
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2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等12个生字。
一、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课件出示“风筝”图片,学生观看,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2.板题:《风筝》
3.课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第一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出示自学指导1.:
轻声读课文,将预习时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利用多种方法小组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和课文后的生字词。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课后生字词,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
(三)质疑拓展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和他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大家帮他指正后,再齐读。
第一组:
1.媒体出示生字:
yī xiēsànɡ mòfánɡmó
依然歇不下来垂头丧气磨坊磨灭
2.理解生词的意思
憧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意思也一样)喊了很多遍。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过渡:读准了生字、新词,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相信课文的朗读就难不倒你了。
三、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出示自学指导2: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几部分,理由是什么?
(1)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课文,尝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互说课文主要内容,互相纠正错误。
(3)质疑拓展
1.学生带疑读书。
2.整体感知课文。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