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风筝教案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风筝》--习作五--6课时)教案

16《风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2..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
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等12个生字。
一、导入板题,出示目标1.导入:课件出示“风筝”图片,学生观看,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2.板题:《风筝》3.课件出示目标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第一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出示自学指导1.:轻声读课文,将预习时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利用多种方法小组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和课文后的生字词。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课后生字词,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
(三)质疑拓展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和他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大家帮他指正后,再齐读。
第一组:1.媒体出示生字:yī xiēsànɡ mòfánɡmó依然歇不下来垂头丧气磨坊磨灭2.理解生词的意思憧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意思也一样)喊了很多遍。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过渡:读准了生字、新词,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相信课文的朗读就难不倒你了。
三、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出示自学指导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几部分,理由是什么?(1)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课文,尝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小时候我们喜欢看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
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
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一)生字词的复习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风筝》,学生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放飞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体验亲手制作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生字新词:包括“风筝”、“竹篾”、“线轴”等与风筝相关的词汇。
2. 理解并分析课文:讲解《风筝》一文的主要情节,理解作者如何描绘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情景,领悟其中蕴含的童年乐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重点内容、生字新词及其注音、风筝制作过程图片等)、实物风筝模型、生字卡片。
2. 材料准备: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历史资料和制作方法,并准备一些简易风筝材料,以备课堂实践活动使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实物风筝或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风筝》。
2. 字词学习:通过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新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和记忆。
3. 课文解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制作简易风筝,并分享交流风筝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风筝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尝试在家自制风筝,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与风筝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进行整体性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取得的进步,包括字词掌握、课文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风筝的教案15篇

风筝的教案15篇风筝的教案15篇风筝的教案1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理解风筝的特征,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开展幼儿的倾听及理解才能。
3、在教师的帮助下放风筝,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活动准备:实物风筝假设干,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活动过程:一、导入。
教师:如今是什么季节?都有那些好玩的活动?〔幼儿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件在春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的东西,但是想请它出来必需要先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会出和小朋友一起玩,如今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风筝〕二、教学过程。
1、教师:小朋友刚刚都太棒了,一下就猜出来是风筝。
小朋友你们除了教师手里的风筝以外,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呢?〔请幼儿考虑并举手答复,把自己见过的风筝尽量仔细地描绘一下〕2、教师:教师这里也有许多的好看的风筝,小朋友想不想看?〔欣赏多媒体图片〕3、教师:刚刚你们看到的.风筝漂不漂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请小朋友告诉教师是什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说一说,最后教师揭晓答案演示一下〕4、教师:有个小朋友在春天和好伙伴一起和风筝玩,玩过以后他写了一篇小散文,并且还制成了一个小动画,小朋友想不想一起来听赏一下?〔播放图片〕听过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感想?这位小朋友和他的伙伴们都分别玩了哪几种风筝?它们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图片,按问题听赏〕5、画一画请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画好后贴到展示栏中,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欣赏。
三、活动小结。
1、引导着小朋友们背诵《放风筝》这篇散文,感受语言的美丽,理解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欣赏自己和别人画的风筝,比比谁的最好,为什么?活动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最喜欢的风筝,一起到户外放风筝,教师讲好怎样放,指导幼儿学放风筝,开展幼儿跑跳的才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能朗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理解和朗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重点词汇解释、图片资料等。
3.黑板标书工具。
4.准备足够数量的风筝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风筝”这一话题,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展示风筝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风筝的美丽和飘扬。
2. 学习课文《风筝》(20分钟)1.听读课文。
2.课文讲解:解释生字词语、讲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主要人物台词,教师指导情感表达。
3. 词语学习(15分钟)1.教师解释并示范重点词汇的意思。
2.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3.班级展示造句,加深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分组讨论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表达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感受,并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朗读训练与输出(20分钟)1.练习课文朗读,注重表达情感。
2.分组表演课文片段,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今日教学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热爱阅读和朗读。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励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部分内容。
2.撰写与课文故事有关的心得体会。
3.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助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应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风筝》。
1.2 教材特点
本课文为叙事性散文,内容生动有趣,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准确朗读课文《风筝》。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激发学生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理解。
3.2 教学难点
课文中较长难度较大的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四、教学过程
4.1 导入
教师播放与风筝相关的视频,引出话题,并询问学生对风筝的认识与喜爱程度。
4.2 学习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课文《风筝》。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语段意思。
3.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3 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风筝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勇气。
五、课堂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作文,分享自己的梦想和困难,以及如何勇敢追求梦想的经历。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风筝主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气和友谊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