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风筝》教案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老师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教案1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能朗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理解和朗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重点词汇解释、图片资料等。
3.黑板标书工具。
4.准备足够数量的风筝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风筝”这一话题,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展示风筝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风筝的美丽和飘扬。
2. 学习课文《风筝》(20分钟)1.听读课文。
2.课文讲解:解释生字词语、讲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主要人物台词,教师指导情感表达。
3. 词语学习(15分钟)1.教师解释并示范重点词汇的意思。
2.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3.班级展示造句,加深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分组讨论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表达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感受,并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朗读训练与输出(20分钟)1.练习课文朗读,注重表达情感。
2.分组表演课文片段,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今日教学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热爱阅读和朗读。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励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部分内容。
2.撰写与课文故事有关的心得体会。
3.练习使用关键词汇造句。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助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应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与展示 - 课文朗读与品味4.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风筝和风筝飞翔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讨论。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分析语言,理解作者的用意。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风筝的看法和体会。
•个人表达: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表演相关情景,表达对风筝的情感。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 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和表演的质量。
- 考察学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水平。
二、作业设计1. 问题解答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2. 你怎么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描述一下。
2. 写作练习请以《风筝》为题,写一则短文,描述一个你在童年时玩风筝的经历。
3. 朗读练习准备一段风筝相关的课文,并准备朗读给同学听。
4. 创作练习假设你是风筝,请描述一次风筝飞翔过程中的感受和见闻。
5. 课外阅读找一篇关于风筝的故事或文章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风筝》这篇课文,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其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图片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富有情感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风筝这种传统游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准备生字词卡片。
3.准备与风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风筝的美丽和快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风筝有什么感情?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以及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放风筝的故事,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朴实、生动,情节紧凑,富有童趣。
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展示了放风筝的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大自然和游戏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能够较好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中。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风筝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风筝制作和放飞技巧的讲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进行适当的造句练习。
4.课文解析: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5.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风筝制作与放飞:讲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7.总结与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伙伴们放风筝的经历,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然而,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童年的快乐,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珍惜友情的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风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展示课文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经历,引出课题。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出生字词。
3.讲解: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总结: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6.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与风筝的故事,进行写作训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精彩生活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可见生活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生活究竟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能称作精彩?登山者说,生活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大山,连绵不断,你必须不断去攀登,去挑战,才能见到梦中的大海;远航者说,生活是一片汪洋大海,一望无垠,只有坚强地与风浪搏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音乐家说,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的交响曲,只有具有丰富的经历,才能弹出令人兴奋的乐曲;画家说,生活是一块调色板,无数种美丽的颜色汇聚在一起,才能调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或许,这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才能称为生活,才能称作精彩。
生活里有快乐。
你看,那群在田野里飞奔的孩子,他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快乐的笑声伴着风筝越飞越高。
生活里也有感动。
你看,那只飞落在地上不住颤抖的老麻雀,它用自己渺小的身躯绝望地对抗庞大的猎狗,浓浓的母爱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啊,生活!我要为你喝彩,我要把你铭记!本单元课文以“生活中发生的事”为主题编排,主要表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本单元的体例相对特殊,由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训练构成。
但无论是课文还是习作,都紧紧围绕平常人的生活展开,力求展现大家真实的生活经历。
分类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风筝2 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麻雀2 引导学生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品味老麻雀的动作和神情背后的深层含义,感悟母爱的伟大。
交流平台1 引导学生掌握把一件事写清楚、生动的方法和技巧。
初试身手1 习作例文爬天都峰 引导学生分析例文中的叙事顺序和叙事重点。
小木船 习作生活万花筒1 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该怎么写。
16 风筝文本分析本文:是生活主题的第一篇课文,选择了儿童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作者贾平凹记叙了童年时期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情景,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风筝被风吹走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充满童心童趣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教学时,可以抓住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的感情。
本文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感情色彩很浓,因此可以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课文,读出文中人物心情的变化,感受童年的乐趣。
本课还提供了拓展学习的内容,选做题要求学生试着自己做一个风筝放一放,并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补充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技巧。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2.感受生活的乐趣,学会写放风筝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本课“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垂头丧气”等词语。
2.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风筝实物,通过交流风筝的相关知识补充课文背景。
导语:大家对我手上的这个东西一定不陌生吧?它就是——风筝(生答)。
说到风筝,那还真有不少可聊的,毕竟它在我们国家可谓历史悠久呀!有谁能给我们讲讲有关风筝的知识吗?(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点和修正,如风筝的称谓、风筝的来历、风筝的节日、写风筝的古诗、与风筝有关的城市等)大家的知识储备真让人佩服,有些内容连老师都不太清楚呢!不过说起风筝,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还是放风筝吧?看着风筝慢慢地升到高空,那种成就感啊简直没法儿说。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当中,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资料储备:风筝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
后来鲁班用竹子代替木头,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逐渐演进成为今天的风筝。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山东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每年4月20日至25日都会举行国际风筝节。
2.出示课题,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县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作品《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自然。
代表作有《满月儿》《废都》《古炉》等。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语气。
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风筝zh ēn ɡ 拔b á细苇 蝴h ú 蝶di é 幸福f ú 托tu ō着 树梢s ào 歇xi ē下来 踪z ōn ɡ影 垂头丧s àn ɡ气 半圈qu ān磨坊f án ɡ 会认的字:憧ch ōn ɡ 憬j ǐn ɡ 田埂ɡěn ɡ(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虫:蝴(蝴蝶)蝶(彩蝶)蜂(蜜蜂)蟀(蟋蟀)(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筝]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争”中横宜长,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托]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部撇短而平,竖弯钩底部宜平。
[丧]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整体居中,末笔长捺舒展,捺尖超出上部。
[圈]全包围结构。
外框宜宽大而稳当,“卷”居中且紧凑。
筝托丧圈 ◆易错提示:[福]部首是“礻”,不要多加一点写成“衤”。
[歇]左下里面是“人”,不要写成“×”。
[丧]左下不要多写一笔“丿”。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内心会有哪些想法或感受,猜测“憧憬”的大致意思,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印证。
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词语的理解,可以适当进行造句训练。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预设:可播放风筝在空中飞舞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翩翩”二字形容的情态,再提示学生结合“蝴蝶翩翩飞舞”这一情境进行理解。
(3)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预设:教师先示范读“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再出示“垂头丧气”的图片或做出“垂头丧气”的动作和表情,从而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词义,最后再通过查字典确定词语的准确解释。
小结:大家发现了吗?查字典是一种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生字生词意思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常陌生的字词,如本课的“憧憬”“倏地”等,查字典就会又方便又快捷。
当然,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大家可以多多分享好的方法,互相学习。
3.指导词语分类。
◆量词:一(个)风筝一(根)细苇一(张)纸一(阵)风◆ABAC式:越飞越高越来越小半沉半浮◆AABC式:翩翩飞舞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A.文中有哪些人物?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我们”,即作者自己和他的小伙伴;童年的时候)B.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作者先写了做风筝,接着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C.做风筝时大家的感受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是什么?(快活)放风筝的感受呢?(快活)找风筝时的感受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不放弃)预设:前两问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应的词语进行回答,最后一问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句子,再概括作答。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按顺序描写了“我”(童年)的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快乐)。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
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依据,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的层次划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明确文章的结构布局,找准文章叙述的三个场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再进行划分即可。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句,写“我们”小时候爱做风筝,放风筝。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我们”做风筝,并给它取名“幸福鸟”。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及风筝因线断而失去踪影。
第四部分(第5~8自然段):写风筝飞走后,孩子们急切地寻找风筝。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风筝都是孩子们童年时期的好伙伴,给孩子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
同样,放风筝也是作者贾平凹小时候最大的快乐,他甚至还给自己做的风筝取名“幸福鸟”。
他为什么会给风筝取这个名字呢?为什么除了写放风筝,作者还要写找风筝呢?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寻文中的疑点、难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共同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难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情感。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观察到了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很用心;在识记生字上很有一套,尤其是他编的识字顺口溜朗朗上口,让老师都佩服不已;同学查字典的速度非常快,简直就是查字典的小行家呀;同学,你的朗读真是太精彩了,看样子在课下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还有很多同学,老师虽然没有点名,但是你们的表现并不比他们差。
希望大家将这种学习的劲头保持下去,课下做好预习准备,课上多多举手发言。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读、做、写结合,能够将自己放风筝的过程完整地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