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二节 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历史渊源(基础)
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 族体渊源(族源)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 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 中楼阁。地域渊源也可以叫共同地域,是指组 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对 民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等其他特征有制 约影响作用;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 组成一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 源的族共同体,它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 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族源和 地缘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
共同心理认同(必然结果)
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 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同一民族的自觉 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 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民族 心理是指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 的东西。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 上的反映。它是伴随着民族其他特征并在此基 础上综合反映这些特征而形成、变化的,是和 民族的其他几个特征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民 族心理认同在民族形成中发挥重要组朋友。
到这些民族充分享受的各项权利,影响他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也 会妨碍这些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和创造性。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
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的政策,科学而实际地进行民族识别是 非常必要的。
(2)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础
我们只有对400多个自愿申报的民族单位进行民族识别,才 能确定它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 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还要确定其族称以及人口的数量,从
民族识别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的界定 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学科体系
1、民族理论的界定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底。
1、民族理论的创立、开展及其作用; 2、民族、民族问题的产生、开展的客观规律; 3、民族观的表现、作用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方法
2、 学习方法 〔1〕要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待问题。 〔3〕要坚持把纵向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研究问题。 〔4〕要坚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思 考 题
什么是民族理论? 怎样理解民族理论是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中国的民族关系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三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 3、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政策; 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7、团结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8、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 9、新时期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3〕与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过去及开展;民族理论只对民族这一社会历史中的现象、范畴作研究。
〔4〕与民族史学 民族史学着重研究民族开展的全过程,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开展和变异;民族理论只对规律进行研究。 同时,民族理论还与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有关系,并应用这些学科的许多优秀成果来研究民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名词解释:民族-----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必然产物,民族的概念最先是古希腊的学者曾使用“民族”一词,并开始记述了民族特征,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受到日本汉字“民族”一词的影响而出现的,进入20世纪后,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种族-----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它范畴。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这个变化过程,如果是用暴力或特权等强制手段实现的,叫强制同化。
相反,如果这个变化过程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实现的,叫自然同化。
自然同化是发展中的进步现象,而强制同化是建立在被同化民族的痛苦的基础上的,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民族问题-------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不能像先进民族那样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
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
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
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
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
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
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
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1.中国:
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中国还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
2.美国:
美国的民族政策注重平等保护和多元融合。
美国建立了民族保护法律和机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
同时,美国也提倡少数民族的多元融合和多文化发展。
3.加拿大:
加拿大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加拿大还通过多语言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各国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和谐和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保障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并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评估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权益保护:民族政策的实施应该能够有效保障和维护不同
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机会。
2. 民族和谐: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
3. 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文化传承: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5. 教育培养:民族政策应该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
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案例
1. 新西兰:
新西兰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动毛
利文化和传统知识的研究和传承,建立了特殊权益保护机构,通过教育和经济扶持等措施促进非毛利少数民族的发展。
这些实践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非毛利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2. 挪威:
挪威实行了平等保护政策,通过鼓励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建立多元文化机构等措施,保护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和谐。
挪威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 印度:
印度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通过宪法保护和政府政策,保护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平等权益。
印度还实行了正面行动政策,为经济弱势民族群体提供就业和教育机会,促进其发展。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即是对民族群体权益保护和发展促进的实际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在实际实施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然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民族政策以实现最佳效果,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实现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发展。